时代的楷模的观后感参考8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观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只有自然真实的观后感,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时代的楷模的观后感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时代的楷模的观后感参考8篇

时代的楷模的观后感篇1

“孩子们,你们知道电是怎么来的吗?”27日,在志愿者生动的讲述中,由宁波市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带来的“星星点灯”大课堂在距离宁波2600公里外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特木里镇依撒小学正式开课了。

11月27日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特木里镇依撒小学开学的第一天,101名四年级的小朋友迎来了他们记事以来接触到的第一堂关于电力知识的专业科普课。图文视频结合的方式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只见他们端正地坐在教室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伴随着志愿者的讲解和ppt的演示,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

在科普了“什么是电”“电从何而来”“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等内容后,志愿者还带领这些学生一起进行了手摇发电机的制作。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志愿者讲得十分细致,孩子们听得十分认真。11岁的彝族小女孩吉伍么惹洛是第一个完成手工制作的,看着自己摇动把手之后,小灯泡亮了起来,她的眼睛也跟着亮了。尤其在体验了静电球之后,吉伍么惹洛笑着表示“太神奇了”。课堂结束后,她向志愿者表达了对“星星点灯”的喜欢。她说:“谢谢你们给我们上课,让我懂得了很多,等放假回了家,我要把你们讲的讲给妈妈和姐姐去听。”

“星星点灯”是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为了丰富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提升他们的安全用电与节约用电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设立的一个公益项目,主要涵盖电力科普、电力王国环游记等体验课程。在活动过程中,志愿者通过让孩子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思考,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自己动手去实践,在认知价值观、践行价值观的同时,接受更多的科普知识。2014年项目设立以来,该课程经过7年的完善和发展,由慈溪输送到西藏、吉林、贵州等多个省份,此次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特木里镇依撒小学开讲,给了当地的小朋友不一样的体验。

陪同孩子一起听课的沈文阳老师也对“星星点灯”大课堂赞不绝口:“你们带来的课堂有漫画、有图片,还有动画片,孩子们特别爱看,像这样寓教于乐的电力科普课他们还是第一次听,真的非常好!那个手摇发电机的制作,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让他们尝试之后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临走前,志愿者钱海军还添加了带队老师的联系方式,他说:“我要把课件留给学校,让老师们把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知识带给更多的学生。”

时代的楷模的观后感篇2

看了中央台播出的"时代楷模"朱彦夫后,很多人哭了,不是因为他做出的事迹有多些,也不是因为他让人们富起来,而是因为他那种永不退色的共产党员的本色。

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他能从一个废人变成一个比一个正常都强的人;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比每一个正常人所做事都超出寻常。

他被追为"时代楷模"当之无愧啊!朱彦夫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总结起来有三条:

一是朱彦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一个在战争中生存下来的重残战士,没有躺在功劳薄上享福,而是离开休养所回老家,瞒着老人,练习生存本领;用毕生的心血带领村民致富,从不领取任何待遇,教育子女做人,还写出两本书。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二是朱彦夫的人品值得我们学习。他当村支书,从不领村里一分钱。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还经常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帮助他人。自己的女儿出嫁,作为亲生父亲却没出一分钱给女儿买嫁妆,他是不愿意买吗?不是,他是没有钱,他的钱用在别人身上啦。

三是朱彦夫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朱彦夫的毅力不仅表现在他的身体上,而且还表现在他一生不停地的为人民服务上。他为了实现人生价值,他坚持锻练自理能力。大家可想而知,一个没有四肢的人,连吃饭都困难,要达到正常上班、写书、爬山,这个毅力得有多大啊。另外,朱彦夫从年轻起,坚持造福于民,一直到81岁,心里还是想着百姓,从没有想过自己。这种毅力又有多大啊。

时代的楷模的观后感篇3

近日,钱海军被评为“时代楷模”。

平凡人能获得如此荣誉,更令人敬佩。

钱海军是浙江慈溪的一名普通电工师傅,他的名字却在当地人尽皆知。

他说他就是普通人,几十年如一日做普通的事。

他说的这些普通事,却点亮了无数百姓的生活,温暖了那些受他帮助人的心。

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他是无数孤寡老人的“亲人”,台风中、暴雨中,总是有他奔波在风雨中的身影。

他守护着那些需要他的人。

简单的换灯泡,对于独居的老人来说也是一件大难事,钱海军有求必应。

顶风冒雨,他都会为老人上门服务。

他知道这些老人有太多的不容易,他也想到自己老了以后,也希望能有一个人能在身边。

他知道许多老人不方便用手机,制作了一叠卡片,上面写着他的姓名、联系方式,发给每一个家中没有亲人、孩子的老人。

本是为大家服务的电工,却成了无数人的“义务”亲人,这个亲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钱海军不仅及时上门为居民修好电,还经常自掏腰包,帮助独居老人换个水龙头、买个小配件。

居委会总会收到大爷、大妈对钱海军提出的“意见”,说他老是不收钱,连口水都不喝。

20__年,在他的推动下,“千户万灯”项目走进西藏仁布,钱海军带头参加了志愿者服务队。

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痛苦万般,甚至住进了医院,病症稍微减轻后,他又赶赴一线,为当地百姓送去亮光。

钱海军在这里一果就是7年,他和团队伙伴走过20多万公里路,6000多户百姓送去光亮。

看到百姓们看到灯光开心的样子,钱海军的心中也是万分欣慰。

还有许多钱海军和特殊亲人之间的故事,他却不值一提,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却得到这么多人的赞许和认可。

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是钱海军对工作的负责,是他善良和认真,赢了所有的人的喜爱和尊重。

5月,是劳动者的节日,平凡又热情的人组成了社会这个大家庭。

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对生活有迷茫,也充满了希望,对工作有困顿也富于它极大的热情。

我们都是平凡人中的一员,却用善良温暖着人生,用奔跑刷新着目标。

钱海军点亮了许许多多人的生活,他成了越来越多青年人心中向前的模样。

他是平民英雄,让我们看到向上的力量!

时代的楷模的观后感篇4

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这样的功名足以让人震撼,让人对功名的主人肃然起敬。可以想象,张富清同志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是何等的英勇顽强,是如何的奋不顾身。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劳苦大众的解放,他用鲜血书写了爱国主义的伟大华章,体现了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

然而,张富清同志却将这样伟大而光荣的功名“雪藏”,甚至连身边最亲近的亲人都不知道。也许在他看来,功名再大再响亮,都已经属于过去,需要从新开始;也许他在这样想,相比起那些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革命战友,他已经很幸运,功名不值得一提。

张富清同志退役转业后,又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张富清同志没有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没有选择舒适和安逸,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更愿意和生活困难群众战斗在一起。他在离开革命战争的战场后,又在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开辟了

“第二战场”,继续发挥他的革命斗志,实现他的革命理想。

这一“隐藏”一“选择”,彰显了张富清同志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革命者情怀。在部队,他冲锋陷阵舍生忘死,为了保家卫国不怕流血牺牲;到地方,他又心系群众冷暖,身先士卒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他用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实际行动,书写了精彩的人生篇章。

张富清同志把党的事业、党员责任和群众利益看得很重,总是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他把把金钱名利、个人得失看得很淡,只讲付出,不求回报。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坚守初心、不改本色。要不论身披何种荣誉头戴何种光环,不论何时何地,都始终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和责任,不忘艰苦奋斗的党员本色,始终以国家利益和党的事业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时代的楷模的观后感篇5

在经过基层多个岗位的历练之后,我渐渐地寻找到了人民群众与人民警察的共鸣点和结合点,撰写出了上百篇反映苏州交通警察的散文、小说、纪实和通讯等等,受到了战友和群众的喜爱,我也因此被支队机关选中,成为了政工宣传民警,重新燃起了公安工作的激情。

在我从警的四年中,苏州警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笔耕不缀地将这一幕幕情景记录了下来。我亲眼目睹苏州基层警队一幢幢新颖别致的营房拔地而起,漂亮的屋室、优雅的办公环境,不仅给办事的群众感受到了家的温馨,也推动了从优待警的工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我亲身感受到了和谐警民关系在苏州发生了重大变化,无论是关爱三位盲童的全国人民优秀警察郭晓红,还是掐断车流搀扶老人过路的苏州“最美交警”马民乐,无论是30年如一日为民服务的“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候选人胡云泉,还是6年如一日抚养照顾已决犯女儿的“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候选人钱红卫等,苏州警察中的爱民模范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我充分感受到了苏州警察展现出来的团结向上、永争第一的精神风貌,无论是“清网行动”还是“世博安保”等重点工作,无论是刑警支队便衣队“刀文化”的团队精神、木渎派出所“是,我能”的团队口号,还是苏州特警的“五特精神”、交巡警的“四特精神”,都在苏州闻名遐迩、影响深远;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苏州警察展现出来的浓厚的文化热情,伴随着苏州市副市长、公安局长张跃进的《创意警务论》和《经营心路》两本书相继发行,警队上下涌现出了阵阵“头脑风暴”,倡导研究状态下工作成为苏州警察新的思想共识,好思路、好点子、好措施频繁出台,很多民警开始用他们的名字命名工作法、工作室,苏州交通社会共管新模式等做法不断地推向全国各地……

我眼中的苏州警察,他们是最能奉献、最能战斗、最能忍耐、最能包容、最能创新的快乐团队;我眼中的苏州警察,他们又是最善于服务、最富有激情、最团结、最幸福和最有成就感的优秀警队。如果说4年前,我还是略带着某种冲动走进了这个集体;4年中,我已带着十分的成熟融进了这个集体;4年后,我将带着感恩去回报这个集体,与更多有志青年一起为苏州警察争光添采,为苏州公安发展的明天履行自己的忠诚使命。

时代的楷模的观后感篇6

“我愿意一辈子拎着工具箱,走在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作为扎根基层一线的电力工人,钱海军用23年的执着付出,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成为老百姓最信赖的“点灯人”。

换灯泡、修电表、修电器、通马桶……365天“在岗”,24小时“开机”,被100多位孤寡老人当成“亲儿子”,完成2.5万个小时志愿服务。心无旁骛淬炼技能,一心一意奉献社会。从电力服务出发,又不止于电力,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小小工具箱,浓缩的是日积月累的精湛技能,凝聚的是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在生活工作的时时处处,浸润“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给千家万户送去光明、送去温暖;用年深日久的实干,展示出打动人心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一个优秀产业工人的情怀中,可以看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看到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职业操守,看到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

无论风华正茂,还是头发花白,为民服务的精神不老、情怀常新。在奋进新征程的伟大时代,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有发光发热的机会,都有成才、出彩的舞台。“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正在中国大地得到源源不断的生动注解,将被来自火热生活的无数鲜活故事接续谱写。

心中有人民,肩上有担当。立足本职岗位,心系万家灯火,将“小我”融入服务民生福祉的“大我”,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位劳动者都可以成为促进共同富裕、人和社会全面发展道路上的“点灯人”。

时代的楷模的观后感篇7

95岁的老英雄张富清的不为人知的红色过往由此被揭开。他用英雄壮举赢得了赫赫战功,却用平常心态将其封存了63年从不示人。证书和军功勋章上清楚的记录着:他曾荣获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和师战斗英雄称号。退役后,他自愿申请转业到当时条件艰苦的地区来凤县工作,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驰聘战场,果敢坚毅。1948年3月,24岁的张富清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参军冲锋在前,由于英勇善战,当年8月,他便被连队推荐火线入党,成为预备党员。老人回忆,那时候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几乎天天在行军打仗,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1955年,张富清已是359旅的正连职军官,他所在的部队面临调整,要去地方支援经济建设。本来可以凭军工留在大城市的他,又一次担任起“突击队员”,带着结婚不久的妻子,赶赴鄂西深山。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这一份份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印象深刻。

因为信仰,所以伟岸。“共产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他像革命的一块砖,数十年如一日,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动作为,干一行爱一行,不务虚功、开拓奋进,体现了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张富清同志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同样,在我们工作中决定胜败的关键也是信仰和意志。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旗帜,代表着方向;榜样是资源,凝聚着力量。

时代的楷模的观后感篇8

秋日的午后,松涛阵阵。站在张家场村山头的小亭子里,张连印远远近近地望着,放声唱起了他最爱的歌——

“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18年间,就在这片脚下的土地,他带领乡亲们植树1.8万亩,其中6000亩是义务植树,1.2万亩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00余万棵树,他分文不取,签下协议:“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创业初期,张连印拿出了全部30万元积蓄,大女儿张晓梅用房子抵押贷款20万元,儿子张晓斌拿出积蓄10万元,小女儿张晓花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垫入。后来张连印又两次向银行贷款。

然而,村子里张连印自家的老屋,却坍塌得不像样子。

本族的老人劝他:连印啊,你就不想想自家?你家的老屋还是花些钱翻盖一下吧。

张连印却说:“我还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绿化荒山上吧!”

生态改善后,乡亲们感念张连印的事迹,自发筹钱建了一座凉亭,想取名叫“将军台”,却被张连印制止,后来立起来的是“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2015年,儿子张晓斌离开部队选择自主择业,回村跟着父亲种树。

有人不解:“难道您就没想过利用自己的资源让儿子在部队获得更好的发展吗?”

张连印回答:“百姓的认可、良好的家风,就是我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晓斌和乡亲待在一起,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好。”

他和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说农家话,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请他出面主持。在他资金短缺时,3位村民贷款30万元借给他,连借条都不用打。

多年来,张连印吃的是土豆白菜豆腐,最喜欢穿的就是一身旧款迷彩服;逢年过节,他都要买东西去看看村里的困难户……

村民们都说他,“从来不摆谱,看不出是个将军。”

而妻子王秀兰最明白他,“如果乡亲们觉得他和他们一样,他就高兴。”

在张连印的日记本上,记录着一些点滴小事——

“拿完药,在医院门口点了一碗面,自己来了个光盘行动!”

“从左云去大同,坐了公交车,又一次低碳出行。”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如今,张连印的植树基地成了右玉干部学院的教学点,最初被命名为“将军林”绿化基地,他把“将军”二字换成了“清风”。

党和国家大大小小的提倡和要求,他悉数践行,理由只有一个,朴素而炽热:

时代的楷模的观后感参考8篇相关文章:

时代广场的蟋蟀的读后感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400字5篇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600字7篇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优秀5篇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精选5篇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7篇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读后感精选6篇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读后感6篇

新时代的白皮书心得体会8篇

做时代的教师演讲稿8篇

时代的楷模的观后感参考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3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