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自己真实感受所写的作文更容易打动读者,作文主题的贴合度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评价和接受程度,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刘邦的作文8篇,感谢您的参阅。
刘邦的作文篇1
也许大家都听说过项羽和刘邦的故事吧!其中就有一段著名的《鸿门宴》,在鸿门宴中,你喜欢的是项羽还是刘邦呢?
曾经的项羽,可是“力拔山兮力盖世”的人物,他能扛起千斤大鼎,他能以一人之力敌千军万马。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西楚霸王!但是他那桀骜不驯、犹豫不决的性格,让他在鸿门宴错过了一你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入咸阳,非常恼火。军师范增就让项羽设下鸿门宴,一心诛除刘邦。可是刘邦知道后,认为这鸿门宴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一线生机。
宴会上,项庄上前为刘邦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刘邦杀死在座位上。这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这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来护驾。樊哙气冲冲地闯进门来,严厉指责项羽,项羽羞愧万分。此时刘帮以上厕所为由,趁机逃出了项羽的军营。
在此,我们发现项羽在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走了刘邦,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就这样拱手让人了。
刘邦的作文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李清照有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的眼中,项羽是一个侠肝义胆的大英雄。他所向披靡的战绩,他叱咤风云的伟业,在秦汉交战之际掀起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敬仰,千秋景慕。然而,项羽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它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
项羽最大的人格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尔得体,便可称其为义。但义又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项伯为报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帮助了刘邦,使刘邦在鸿门宴中能够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不忍杀掉刘邦,纵虎归山,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的重义轻理是他性格最大的悲剧。
项羽的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话不用,故背楚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王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人头的是项王敌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的借用于武力忽视智谋,不能知人善用,不听人言,不信任,猜忌,也是项羽性格悲剧的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没有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他没有悲剧性格,那意气风发,衣锦还乡的就不会是刘邦了。
刘邦统一天下,击筑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可见,他绝非无赖之徒,草莽之辈,而是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人。但刘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小人,为了皇位不择手段,得皇位后,逼死英雄;有人说他能正确认识自己,识时务,且知人善任;有人说,他有一颗仁心,是一个救万民于水火的好皇帝。
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刘邦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和项羽一起进军关中,刘邦步步西进,大破秦兵。鸿门宴后,项羽和刘邦势不两立。楚汉之争拉开帷幕,垓下一战中刘邦重创楚军,逼项羽自刎于乌江,结束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在政治上,废除秦朝苛法,与民约法三章,封存府库,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民心。在法律思想上,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效果。在经济上,刘邦废除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释放奴婢,打压唯利是图的商人。刘邦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巩固。
我心目中的刘邦,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项羽之死,非他所愿,是项羽的骨气让他自刎于乌江畔;功臣之死,亦不是他所愿,是他们的野心让他们走上绝路;小人之名,也非他所愿,没有它日谋略哪来今日的江山?他以仁治国,使人民走上幸福道路,他开创了文景之治,为抗击匈奴的战役奠定基础,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汉王朝,让中国在历史上留下了永不退色的一笔。
唐代诗人林宽诗曰: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
刘邦的作文篇3
所谓“成王败寇”应该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
刘邦,无论出身如何低微,无论才能如何,千百年后的今天已无人去细细追究了,大多数人只记得他是汉高祖,缔造了一个大汉王朝,成了人人称赞的大英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秦末的乱世中,出现了无数逐鹿中原的野心家,这也许就是“英雄”。很幸运,刘邦成了其中的一员,而且是群雄中的最终胜利者,是笑着看别人哭的“英雄”。
而我却想,人们把刘邦的形象弄错了,他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神,更不是一个魔。
乱世确实出英雄,然而英雄是人类品质的一种升华,是一个近乎神的形象,他们只属于天堂,乱世中他们只会是昙花一现,继而就回到真正属于他们的地方了。
乱世中更多的应该是奸雄,战乱风云中,时时腥风血雨,打打杀杀。如果没有狠毒的手段,很难想象怎样去和别人争斗,怎样在危机四伏的社会中存活。奸雄应该就是混世魔王吧,可以轻易的爬上颠峰,但毕竟人魔不两立,摔下来时也会摔得很惨吧!
刘邦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奸雄,因为他属于人,他是一代枭雄。这也注定了他可以征服他的同类。
枭雄应是多面化的形象,他有奸雄一样问鼎天下的野心和能力,有英雄一样的气魄和仁爱天下的大度,尽管这些他无法做到完美,但这种结合却是完美的。刘邦属于这种完美的结合,他可以凭借自己的野心和能力建立自己的基业,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气魄和大度经营自己的基业。这就是所谓的“王者风范”。
人中之王,谈何容易,我们总是把自己带入一个误区,我们过高的估量了自己,把自己当作了神,或是一味的放纵自己,让自己沦落成一个魔。也难怪,一个时期,人中之王是少之又少,而神、魔却降临到不属于他的世界,这也许就是一种历史走向。
总之,刘邦在我心中是一个人,一个人中之王。
古人云:“学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逻辑推理使人庄重。”最近我读了司马迁的《鸿门宴》,受益匪浅,我对刘邦这个人物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起初,我只知道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之一,后来打败了项羽而建立汉朝。
他的成功一是因为他能拉拢人,当项伯来告诉张良,项羽要在第二天清早攻打沛公时,刘邦先是“以兄待之”,后又“约为婚姻”竭尽全力拉拢项伯,让他在项羽面前替自己说好话,说他不敢妄自称王,最终项伯答应了他的请求,为他赢得了先机。
他的成功二是因为他的勇气,他第二天清早亲自带领一行人来鸿门赴宴,那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说明刘邦做事果断,不畏惧项羽,就在气势上压倒了项羽。
他的成功三是因为他的能屈能伸,在鸿门宴上,他先是极力为自己辩护,说自己所做的一切“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都是为了项羽,是等待项羽来一起入关。
他的成功四是因为他能用人,在鸿门宴前,他先是听计于张良,拉住项伯这根救命稻草。后又在鸿门宴上装孙子,让项羽放自己一马,又因为樊哙的出色表现,使他逃过一劫。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鸿门宴是楚汉项争的转折点,鸿门宴前,项羽兵力强大,拥兵四十万,刘邦只有区区十万,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可鸿门宴后,刘邦先是“立诛杀曹无伤”,清除了内奸,又紧紧依靠萧何,张良,韩信,上下齐心协力,通过四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垓下彻底消灭了项羽主力军,完成了建国大业。事后,他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决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夺得江山的原因。他成为一代帝王一点也不偶然。
刘邦的作文篇4
西楚霸王项羽,战无不胜,被世人称作常胜将军,天下无敌,但为何刘邦能胜过项羽呢?
读过司马迁所作的《鸿门宴》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刘邦是用了自己的智慧,利用了项羽的弱点,最终击败了项羽。
刘邦的队伍与项羽的队伍力量对比悬殊,无法相提并论。如果两军交战刘邦这边必死无疑。刘邦这个人很精明,刚开始知道自己的实力弱,和项羽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硬着干是不行的,那就来软的。自己先低下头来,表示诚意,等到时机成熟,再杀项羽个片甲不留。
项羽高傲自大,优柔寡断,有勇无谋。刘邦很了解项羽的个性,在赴鸿门宴前制定出了一套完美的计划。项伯是项羽身边的人,刘邦先讨好他,给他敬酒,把它当作兄长一样对待,还许诺他结为儿女亲家。接着要他带话给项羽,说自己入关后,财务丝毫不敢据为己有,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是为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事故。
自己日夜盼望着项将军的到来,不敢反叛。项伯回去之后果然把刘邦的话转告给了项羽,还趁机美言了几句,说刘邦不率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入关呢?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不如趁他来拜会好好款待他。项羽答应了。这时候项羽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正洋洋得意,心想:我还没称王,你敢称王?
刘邦也是一个勇猛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去赴了鸿门宴。为表诚意,只带了一百多人,在项羽面前自称臣,刘邦降低自己的身份,向项羽低头,这不是懦夫,而是一种英雄气概,苟延残喘,是为了东山再起。刘邦没有选择,只有忍。小不忍,则乱大谋。
刘邦知人善用、能言善辩、能屈能伸从被动之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
低头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的忍让;低头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地站立。该低头时就低头,调整一下目标,改变一下思路,就能巧妙的穿过人生荆棘,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风光。
刘邦的作文篇5
刘邦,一个杰出的人物。所谓杰出人物,大多是指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可刘邦不同,他在好多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刘邦vs项羽
能屈能伸是刘邦。使刘邦最终战胜西楚霸王项羽的是什么?是性格,刘邦赢得起也输得起,而项羽却赢得起输不起。
在鸿门宴上,因为刘邦事先买通了项伯,所以在项庄舞剑时,他才得以平安无事。席间,尽管项羽一再刁难刘邦,刘邦却并不给予反驳,他深知自己的兵力远不如项羽,于是他就一直吹捧项羽,使刚愎自用的项羽飘飘然,错失了杀死刘邦的最佳时机。后来刘邦借由离开项营,逃出了他的控制范围。
后期,项羽被刘邦追到乌江时,亭长要用船送他过河,他却说:“天要亡我,我渡过去有什么用?”自刎而死,放弃了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的唯一机会。
刘邦以能屈能伸胜了项羽。
刘邦vs曹操
用人不疑是刘邦。虽然刘邦和曹操并不是一个时期的人,但是对比二人,我们也能从中发现刘邦的过人之处。
曹操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既使用人才,又怀疑有才之人,担心手下的人对他不忠。比如司马懿,他知道司马懿军事本领大,于是让他领兵打仗,可是曹操又害怕他发展壮大之后会造反,于是就处处限制司马懿。
而刘邦则不同,手下有萧何治国,韩信领兵,张良出谋划策,这三个人的本领都十分突出。刘邦对他们用人不疑,因为他可以很好地调节君臣之间的关系,君臣之间的合作自然也就很愉快了。
刘邦以用人不疑胜过曹操。
刘邦最大的长处是集众人之长方为自己长。他很清楚自己治国不如萧何,领兵打仗不如韩信,出谋划策又不如张良,可他却能让这些人在一起为自己效力。这才是他最大的闪光点!
刘邦以知人善用为自己夺得了皇帝的宝座,并且手下有大量人才,自己尽可高枕无忧。
刘邦,不愧一代豪杰!
刘邦的作文篇6
西楚霸王项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 项羽身为楚国贵族后裔,从24岁(前209)起兵反秦开始,到31岁(前202)垓下身亡为止,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斗争和楚汉相争的舞台上,只活跃了短短的8年,却留给人们历久不衰的鲜明印象。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此时陈胜被杀,项梁战死。秦军名将章邯率20万主力围困赵军于巨鹿,而反秦起义军首领宋义却坐观成败,延误战机。项羽果断地斩杀宋义,率楚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杀声震天,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此时的项羽将他的英雄豪气演绎得淋漓尽致。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已近尾声。项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惨境地,不免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但在最后一战中,他孤身奋战群敌,“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倒退)数里。”
可以想见其多么神勇!但“虎落平阳遭犬欺”,终究摆脱不了受围困的处境,故有乌江边赠马亭长之举,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以自刎之举成全急欲领赏的汉军将领。一代英雄,自我毁灭。死得坦然,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就连李清照这样的弱女子也不禁赞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个项羽,岂不是将整个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 项羽是英雄,但只是一个失败英雄,只是一个悲剧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有勇少谋。 他自视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刘邦能利用项伯来摆脱危机,项羽却轻易出卖曹无伤;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 他坑杀秦军降卒20万,火烧阿房宫,其暴戾之举令人扼腕。 他自封西楚霸王,分裂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举,岂不是要将历史车轮拉回到战国时代? 他在面临垓下之围的绝境时,尚自负英雄,说什么“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拒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他政治上优柔寡断,目光短浅,不屑于耍弄权术,又怎能玩得过年长他24岁又极有心计极有野心的刘邦呢? 总之,项羽能作一员伟大的军事将领,却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屠洪刚在一曲《霸王别姬》中唱道:“问世间谁是英雄?”后人却更感慨于他生离死别时表现出来的侠骨柔情。至于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为作了最好的注解。 评:本文以“悲剧英雄”为主线,先肯定项羽是一位英雄,再谈到了他诸多方面的失措失误,结尾用歌词与题目照应,条理清晰,论述也较有说服力。
刘邦的作文篇7
项羽出身高贵,而刘邦出身低微。项羽是英雄而刘邦是枭雄。按理说,我应该欣赏项羽,但是,我却欣赏刘邦。
项羽有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这两个充满了矛盾的缺点。他强壮,勇猛,所向披靡。他渴望战斗,渴望和对方的主帅战斗。喜欢单打独斗,喜欢斗勇。这也就是项羽的匹夫之勇。他不适合当一个主帅,而适合当一个冲锋陷阵的将军。
项羽的仁而爱人也是公认的,为什么没有傲慢骂人的刘邦得人心呢?这就归功于他的妇人之仁。人家刘邦派人攻打城池,谁打下来的,就赐给谁,而项羽,只是在平时嘘寒问暖饭。但是,在攻下城池的时候,项羽却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肯分人。比起升官发财,分地封爵,嘘寒问暖算什么呢?所以,又引出了项羽另一个缺点——小家子气。
当时项羽占领了咸阳,只是抢掠了一番又回老家了。放着现成的皇帝不做,又回去坐他的楚霸王去了。项羽却觉得,如果有钱了不会老家去,岂不是衣锦夜行,谁看得见?由此可见,怪不得有人说楚人不过是沐猴而冠。
项羽也因为他的小家子气和小心眼,导致许多得力干将都离开他投靠刘邦去了。韩信,陈平,范增,钟离昧……哪一个不是出色的谋士?而项羽很幸运的拥有这么多能干的人,却不会用人。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错,项羽的种种做法,导致了他的失败。
刘邦虽然自己没什么本事,却会用人,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出色的领袖。韩信,陈平,张良,萧何……一个个为他所用;项羽能忍,公元前220xx年刘邦进入咸阳,那么多的金银珠宝,但是张良一劝说,他毅然决然的退出寝宫;刘邦大方,谁攻下的地盘就归谁;刘邦不拘小节,为成大事从车上把自己的孩子推下来;刘邦不清高,他错了就会道歉,是英雄就赞赏。不管是敌还是友。
我欣赏枭雄,所以我欣赏刘邦,欣赏曹操。英雄必然不能成功,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儿女情长,有太多的规矩。成大事者就应该不拘小节,为成功而不择手段。
刘邦的作文篇8
刘邦的兴起和项羽的兴起,是不一样的。同样是看秦始皇出游,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这反映了作为下层农民,想走上更高地位的看法。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这是没落贵族的思想。
秦统一全国以后,过去的六国的贵族们,不甘心自己地位的失去,处心积虑的想要恢复。我觉得秦朝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没落贵族的问题,只是简单的把他们迁移了完事,结果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在陈胜首先起义以后,六国的贵族们纷纷起事相应。承战国时代的遗风,将领们唯利所趋,起事的六国贵族们也是这样。作为他们首领的项羽,也是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刘邦作为下层农民和新兴地主的代表,想改变战国以来形成的社会地位,所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贵族们认为自己的地位是应当的,所以彼可取而代之。刘邦们认为自己的地位可以靠拼争来改变,所以大丈夫当如此也。
作为贵族的项羽,认为下层人士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所以只看重这个人的出身地位。不舍得封赏下层人士。只看重那些有地位的贵族。俗话说:老母猪生猪娃儿,一窝儿不入一窝儿。士不过三代,那些贵族只知道享受,没有什么才能。结果就失败了.
刘邦任用的人才,除了张良属于贵族的后代外,其他的都是下层人士和新兴地主。即使是张良,也很久没有尝到做贵族的滋味了,已经沦为下层地主了。
韩信的兴起,代表了战国时说客们的遗风,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又成了新型军阀的代表。只是当时的人心希望安定,韩信想割据的思想,已经不合当时的大势了。所以刘邦一灭掉项羽,马上收回了韩信的兵权。
刘邦在和项羽交战的时候,自己敌挡项羽,让韩信扫灭外围。这样的结果,使刘邦成了真正的领袖。在人才的使用上面,刘邦做到人尽其才。这一点韩信和项羽都无法相比。
人的才能有限,需要取长补短,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和刘邦相比。刘邦规模远大的眼光,即使是在后世,也是没有相类的。
刘邦的作文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