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对影片内容的回顾和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感悟,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科普讲座的观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科普讲座的观后感篇1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极强、破坏力极大的严重自然灾害,其带来的危害、造成的损失居各类自然灾害之首。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且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范围广。据统计,全球地震的十分之一发生在我国,上个世纪以来,因地震死亡的人数,我国就占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尽管,从地震的板块构成上看,大足属于地震少发地区,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但大足也曾多次发生过地震,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足也不是绝对的地震安全地区,也必须进行地震设防。因此加强地震科普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应对地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就显得特别重要。
下午第二节课后,我校第一次“防地震紧急演练”开始了。下午三点二十五分,一声急促的哨声响彻整个校园,全校两千多名学生在班主任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躲在桌子下面。十秒钟过去了,长哨声响起,全体师生紧急疏散,迅速冲出教室,在楼梯上我们自觉排成两队,整齐有序的跑到操场上指定的地点,这才松了一口气。
在这次演练中,我获得了许多知识,比如:在地震来临时我们不要先急于往外跑,要先抱头蹲下,躲在桌子下面或墙角边,因为随时都会有余震。在这次演习过程中,有的同学只是把它当作一次游戏,没有重视起来。其实,在地震真的降临的时候,过程就是这样的,如果你现在不好好练习,到时候你就会不知所措的。
地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多个家庭影响一片社区,从而带动和促进全社会的防震减灾工作。
科普讲座的观后感篇2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看到这个消息异常激动,因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这让我想起了20-年那次太空授课。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科普讲座的观后感篇3
今天下午的一节课,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宇航员的直播课程,刚开始我非常的不感兴趣。
电视上有三名宇航员,三名宇航员告诉我们了许多个神奇的知识,他们在陆地上是没有的,三名宇航员首先告诉我们了他们在太空的生活,他们在飞船里会飘来飘去,喝水的时候是用一只吸管将水吸进去,然后再放出来一口吃掉,就像吃棉花糖一样,因为在飞船里会飘来飘去,所以睡觉的时候他们会在一种神奇的袋子里用绳子将自己包住,这样他就不会在飞船里飘来飘去了,宇航员们在飞船里吃饭时,要把两个筷子用绳子系住,这样筷子就不会飘了,宇航员在飞船里生活,还有许多的有趣事情。
宇航员还跟我们讲了许多的有趣事情。
看了快要一个小时,让我最生动的就是宇航员在太空上做小实验,首先要准备好一个非常大的圆形铁丝,一杯水,一个泡腾片,一种蓝色颜料,还有一个吸水管。然后将圆形铁丝放在一个地方,让它支撑起来,用吸水管将水吸取一点,挤在铁丝中间,水没有落在地上,而是飘在了铁丝的中间,就像一个放大镜,再将那种蓝色颜料挤在圆形铁丝的中间,水变成了蓝色的,如果用眼睛在里面看,会看见东西变大了。最后将泡腾片放在里面,过了三分钟,那个蓝色的球变得越来越大而且里面还有许多的泡泡。真是太神奇了。
我的梦想本身是当一名老师,看了这个视频,我的梦想变了,我想当一名宇航员,去做更多的神奇实验。
科普讲座的观后感篇4
“天宫课堂”第一课定于12月9日下午15:40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届时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授课活动将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届时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八年前,在距地球三百公里外的天宫一号中,航天员王亚平为第一届“太空班”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活动。如今,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将迎来首次太空授课。首先,“课程表”全新升级!三名航天员将演示更多微重力条件下的物理、化学现象。
科普讲座的观后感篇5
星期二上课的时候,张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防震减灾”四个大字。正当我们在想写这个是为什么的时候,老师开始给我们慢慢地讲解起防震减灾的知识。
老师首先让我们讲一讲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样安全逃离?我们争先恐后地说:“地震来临时首先不要惊慌,然后尽量以最快的速度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等到地震结束后,举着东西保护好头部,在老师的指挥下有序地撤离教学楼等高大的建筑物,然后到达操场等空旷的地方等待救援,免得引起二次伤害。”还有的同学说:“地震来临时,先举着板凳离开教室到达走道,然后将板凳上举,从二楼飞下去。”另外的同学就说:“就算你地震时没被砸到,跳下去也会摔死或摔伤了。”那个同学说:“那我不会带个降落伞飞下去!”别人反驳到:“地震时,你哪来的降落伞呢,再说也没有时间啊!”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好不热闹,这时老师告诉我们,真正当地震来临时,大家首先要做的不要惊慌,要按照第一位同学说的那样先以最快的速度躲到课桌底下,等到地震结束后,举着东西保护好头部,在老师的指挥下有序地撤离教学楼等高大的建筑物,然后到达操场等空旷的地方等待救援,免得引起二次伤害。通过主题班会的讨论和老师的讲
解使我们明白了和掌握了一定的防震减灾的知识,我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告诉大家在生活中要注意学习防震减灾知识,使我们尽量远离伤害,远离危险!
科普讲座的观后感篇6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青少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语。
科普讲座的观后感篇7
今天到了个防震减灾的训练基地,虽然从外面看起来只是座普通的房子,但里面却有许多的项目。
我们先到第一个展厅,看到这有个有时候古时候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模型)。它是一个大鼎,上面有八条龙,龙嘴里有颗珠子,面向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下面对应有八条蟾蜍,哪个方向地震了,相应龙嘴里的珠子就会掉到对应蟾蜍的嘴里,这样就可以判断哪里有地震。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位给解放军敬礼的小孩——郎铮。他在地震中受了伤,被解放军救出,他的左手骨折不能动,但他用虚弱的右手向解放军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一幕把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动了。在地震时,有个班级正在上课,在老师的帮助下很多同学都逃了出去;有四名学生没有逃出去,跑也跑不了,他们就躲在桌子底下,老师就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他们,可是等救援人员赶到,这名老师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这四名学生因为有老师的保护而幸存了下来,这一幕让我感动……
讲解员还告诉我们,地震时如果在室内应该尽快躲进桌子底下,或用硬物顶在头顶上后躲在墙角,也就是“三角区”。还让我们体验了地震模拟,威力真大!所以逃生方法一定要牢记。
通过这次活动,我从中学习到了怎么样在地震中存活,也感受到英雄们无私奉献、舍已为人的精神。我想让更多的人学生在地震中求生,也想要让人们知道那些英雄的事迹,向他们致敬!
科普讲座的观后感篇8
还记得那日的四川本是风和日丽、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然而却在那一瞬间,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错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
截止2009年4月25日10时,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共有5355名学生遇难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约达8451亿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
于此可见地震带给我们的危害是巨大的,而地震是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是我们人类最大的敌人。虽然我们无法避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懂得用科学的道理,使用的办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避免威胁到自己的生命。下面我们一起了解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防震减灾,保护自己,保护家园。
地震来临前,地下水,动物都会有一些异常。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地下水冒泡、发浑、变味等。而动物则是乱蹦乱跳、惊恐不安等,这些都是地震来临前的征兆。在地震来临前,我们要掌握防震减灾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明确地震时疏散路线和避震场所;清楚楼道和门前杂物;妥善处置屋内易燃易爆物品,关闭煤气,切断电源,熄灭炉子火等;衣袋里装上家庭成员名单、工作单位、通讯密码等;有确切的要写明血型。
地震发生时,从地震开始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此时要保持冷静,要做到以下几点:
能撤离时,迅速有序地疏散到选定的安全地区,不要拥挤在楼梯和过道上。
来不及撤离,应就近避震,震后再迅速到安全地方。例如:在家里可躲在床或书桌下面或较小的房间,如卫生间。在教室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边。在影剧院和饭店可躲在椅子下。
撤离到室外或正在室外的人员要选择空旷地带避难。
避震时要注意保护头部,如枕头、脸盆、书包等顶在头顶,或用双手护住头部。
地震发生后,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妥善保护好自己,积极实施自救。
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那我们在灾难面前便显得不再是那么渺小,在灾难面前绝不再低头。防震减灾,共创美好家园!
科普讲座的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 科普文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