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读后感6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一种思考的启示,让我们从书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启迪,一篇出色的读后感是读者与书籍之间情感和心灵的契合,是一种共鸣的体验,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四书》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四书》读后感6篇

《四书》读后感篇1

我读《四书五经》,阅读时间20xx年10月4日至11月6日。我花了一个月多的时间啃了这部合著,中华文化的经典岂是一个月就能读完的?只能囫囵吞枣地读一遍,谈谈自己的大体感受。

我读这部合著的缘起在于今年6月参加省中青年作家培训班时,学者穆涛的讲课,他说,要想使散文写深写厚,就要多读读唐以前的作品,尤其是四书五经。我就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要写得再深一些,要写得再厚一些,于是在四书五经里淘金。这是否有点功利性的味道呢?

?大学》主要传递“入德之门”,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个人、家庭、社会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和谐社会自然水到渠成。

?中庸》讲述了个人、国家行为处事的准则,“适中而止”,中庸并非只当中间派,要做到“恰如其分”。其实,就是要找到双方共赢或多方共赢的切合点,这个切合点就是适中的位置。在当下,人与人之间交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其实再扩大一点,个人与企业,个人与国家,企业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要做到多方共赢的切合点,和谐社会自然也会水到渠成。

?论语》就像一枚枚珍珠体现了孔子思想的精髓,从为政、伦理、个人品行、为学等多方面体现了“仁义礼智信”的原生态。而忠与恕就像贯穿珍珠的项链,让孔子的思想看似散乱,实则结构紧凑相连。

?孟子》是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孟子关于仁政、王道、民本、民为贵、君为轻,君王需勇于担当,要为老百姓创业提供必要条件,要让老百姓富起来,才会更好地教化民众,而民众有权决定君主的权力与地位更是具有民主思想的光芒。但是,我似乎窥探出孟子思想的“霸王条款”,他极力排斥杨朱、墨子等的“谬论”,认为杨派一切为了自己,这是目无君主;墨子主张兼爱,一视同仁,这是目无父母,这些无异于禽兽。然而杨派、墨子思想也有其可取之处。后来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我们是否可以从杨墨等人那儿找到源头呢?似乎可以这样说,孟子有点唯我独尊的味道,这似乎为后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供了借口与伏笔,而这种一家独霸或“一言堂”的作风成为封建专制的特产,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令整个民族窒息的地步,至今依然影响着今天的中国。

?诗经》号称为中国文化的源头,然而,人们现在也只记得其中的几首或几句,诸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尚书》记载了上古时期我国贤君尧舜禹及名臣皋陶、益稷等的嘉言懿行。

?易经》富含哲理,包容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简易”、“不易”、“变易”,这个“易”似乎就是宇宙变化与不变的基本规律,似乎有马哲、毛选“实事求是”中关于“是”的相通之处。但是,关于64卦的传道,我似乎如云里雾里,不得甚解。这是以后需要慢慢精读的地方。

?春秋》简述了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春秋”阶段242年鲁国的编年史。文字简洁,以事实说话,让人明白是非,知善恶,守正义,但是,如果你硬要功利性地从中找几句“醒世恒言”似乎还没有。

?礼记》,似乎就是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的正宗源头,儒家思想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制度、思想观念要合乎情理,所谓“礼节民心”、“天地之序”。关于《学记》、《乐记》似乎有文理相通之处。比如,“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负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意思是说,探究人的内心而了解其感情的变化,这是乐的情理,彰明真诚、舍弃虚伪,这是礼的功用。礼乐依循天地运行的规律,通达神明的德性,感召天地神灵,使自然万物遵守其固定的依序,并理顺父子、君臣的名分。这样的乐?理似乎与文理有相通之处。

《四书》读后感篇2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我在《论语》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博学多才、诲人不倦的孔子。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讲孝道是我在读《论语》后感受最深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中的孝道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了更深层的孝的含义。

《四书》读后感篇3

第一次实在不知所曰,只读到一半,就把它扔到一边,不再去理会它。直到这两天再次拿起,坚决读完了才让我惊叹连连。短短两千多字,就概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深深地被触动。

这《大学》原是《礼记》中的第42篇,是我国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它相传是由孔子门上生,曾参作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及其治国天下的关系。南宋学者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并不是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中的“大学”,而是指大学问,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为初学入德之门也”一章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三纲八目”告诫世人要严于律己,修养品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从天子到百姓,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无论从哪个层面解释《大学》都告诉我们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八目”中我认为修身是最根本的一条!人与人有不同的品行是因为成长的环境所致,我们崇尚的是做一个有道德,品行,修养的君子。首先要正心,诚意,修身才能达到做君子的基础。但当今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达到君子这个基础呢?许多人都被利益诱惑,失去诚信,失去品行,生活中就有许多被利益所迷惑从而拋掉道德,品行,诚信的实例!

我国奶粉知名品牌《三鹿》就为了达到国家标准违规给奶粉加入了三聚氰胺,严重的伤害了婴幼儿的健康!还有许多卖菜卖肉的商贩为了让菜肉不变质,能卖得更好。通常加入了大量的防腐剂,添加剂。而这些化学品往往会危害人体健康!这些人都是道德败坏,品性沒有得到修养的结果!

人人都要以修养品德为根本。'物有本末,本末倒置'终不会有好结果。一定要修好自身素养,如果根无修好,那一切就扰乱了。所以现在的我要努力学习,完善自已,做到内外兼修,心正不邪!这是我对读《大学》里面浅显的认识,对修身感悟。很多道理还是不太明白,仅写出初读感受!

《四书》读后感篇4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

《四书》读后感篇5

提起四书五经,我会想起《范进中举》,我会想起《孔乙己》,想起那些八股文下的文人,但我最终发现我错了,我走了一个极端,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走了极端。自从国人不读四书五经以来,就没有这样的人吗?照常有。

但另一个端点却没有,在各个领域里,已经没有以前的“大家”了,有的都是读过、上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的人。我在网上跟随着王财贵教授和大陆南怀谨老先生的足迹,他们的讲演,以及他们十年来的亲身努力。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我探询着周围的人,除了学中文的在四年大学时间里读四书五经外,就是学英文专业的了,他们在修外国文学史的同时要修自己的文学史,其他专业的根本就接触不到。我们离我们古老的文化越来越远了。

物极必反,当我留意着“国学”的时候,发现社会上“国学”也越来越热了。我和女儿也开始了我们的读经典生活。

读完了《弟子规》,我们开始《大学》……随着读书的进行发现我们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单纯的女儿多了一份思索,随着古文的阅读,现代文的阅读也在增加,有时候到了被我们称之为“书虫子”的地步。最显著的变化要属遇到挫折了,不再委屈地掉眼泪,而是多了一分沉稳,通过自己去读书来对付遇到的挫折,而且读书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书中的人和事,经常问一些我意料不到的问题。

我也在发生着一些细微的变化,少了一份以前所具有的张扬,象女儿一样多了一份沉稳;对女儿更多了一份爱;对爸爸,多了一分以前没有的另一种关心;对家庭多了一份责任。

《四书》读后感篇6

按照市局“全员读书、学以致用”主题实践活动的安排,在工作之余,重点对《四书五经》之大学进行了细致阅读,收获和感想非常多。现将所思所想转化为文字,集结如下:

如今大多数读书之人都听说过“四书五经”,但能随口说出者恐怕不多,能研读并领悟其中之道理者则更少。“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学子的必修之课,求取功名利禄的阶梯,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从古至今两千多年,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根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中的《大学》,可以说是古代的教学大纲。古代从八岁入学,学习一些语文数学和生活常识等基础知识,十五岁入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并非今天的小学和大学的概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阐明了大学的宗旨和目的,就是在于与时倶进,不断学习,弃旧图新,培养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怎样才能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呢?《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暂可不说治国平天下,但格物、至知、诚意、正心,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基,修身、齐家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其中核心在于格物和修身,就是学习知识和修养品德。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本有末,有始有终,有其自身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格物,就是认识、研究事物的规律、特性、本质和道理。我们所面临的是生活和工作,生活有生活的规律,工作有工作的法则。要掌握生活的规律和工作的法则,只有靠学习,潜心研究,认真琢磨,掌握其中道理和内在本质,顺应其发展规律,才能享受生活,驾驭工作。

由此可见,古代学习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的观点是一致的,与我党倡导的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的学风是相统一的。市局党组号召广大干部职工读好书,写心得,就是要大家学习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的道理,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人非生而知之者,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才能。“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说明古代修身重于学习,品德重于才能。修身就是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一个人要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品质?不同的历史时代对人们的要求有所不同。我国古代尊崇“忠、孝、诚、信,礼、仪、廉、耻,今天我们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德,又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怎样修养个人品德?要从为人处事做起,理解、宽容、尊重、互助,只要做到了,就是公德无量,可以成佛。和声细语,微笑待人,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与人为善,并非软弱无能的表现,而是宽容大度,广施仁爱,积德行善之举。这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写道:共产党员要在改造社会的革命实践中自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革命的品质和能力;要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党的纪律和作风、科学知识等各方面的修养;最基本的责任就是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前进;要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最切实的实际工作;个人利益要服从党的利益,把个人利益溶化在党的利益之中,克己奉公,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要用正确的态度,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在原则问题上分清是非,克服错误思想。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综观历史,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观显贵,大多数人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修身守道,也有的人放纵自己,唯我独尊,道德败坏。但最终还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失盗者遗臭万年,得道者名垂清史。

?大学》是两千多年前古代儒家先贤的观点,包括宋代教育家朱熹在内的历代学者,仁人智士,帝王将相,均对其倍加推崇。孙中山先生说:”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对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的理论仍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指导我们去学习、工作和生活。

《四书》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读后感二年级读后感范文6篇

读后感100字读后感推荐6篇

读后感读后感600字优质6篇

读后感读后感600字6篇

简爱读后感简爱读后感6篇

红楼梦读后感每一回读后感6篇

读后感书的读后感模板6篇

读后感书的读后感精选6篇

童年读后感读后感600字6篇

一只想飞的猫读后感读后感参考6篇

《四书》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