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教师读后感5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在撰写读后感时,尝试与其他书籍进行比较,增加文章的深度与广度,读后感不仅是对作品的点评,更是我们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理解,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国好教师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好教师读后感5篇

中国好教师读后感篇1

在网上,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么可能发表文章呢?于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可是没有想到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成长论坛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于是,我直言不讳的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论坛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马上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终于鼓起了勇气,通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编辑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讶,心中不禁暗自惊叹于《中国教师报》编辑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来稿的重视。

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来,投给《中国教师报》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心情一天天的飞扬起来,学生也和我一起感受着这样一种充满幸福的教学日子,我们一起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起成长着,原以为平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来。

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犹如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可是,如果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美丽,发现它们身上留下来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起参与,一起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更多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中国好教师读后感篇2

这是我从中国教师报上学到的一篇文章,是崔其升校长所说的话。很朴实,说的`也很在理,我是一名普通的老师,没有什么高深的知识,更没有多高得人格魅力,因为我相貌平平。倒是我坚信工作就是人品,表现就是道德。自从教十余年来,我自认为是勤勤恳恳,善始善终,正像崔校长所说的,不能把工作视为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工作其实就是人格的写照,是品行的一种反衬。把工作上升到一种做人、修养、品格,这算抓住了根本。教师只有在做人上加强修炼,反复地区推敲、思考、提炼,形成高尚的道德功底,那么做事时就能将低俗的趣味摈弃殆尽,无私无悔。没有功利的干扰,以苦为乐,以奉献为荣,想的是集体、是他人、是学生。人只有达到忘我、无我时,才是真功力,才能尽身心,才能为公益。

我是一名普通的思想品德教师,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总认为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尤其是刚刚升入初一的小初中生们,在初一时就应该开始培养孩子学会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只有如此,学生才会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走向社会才能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然只有这些还不够,做所有这些事的前提是要学会自主,自主是成功的前提,如何做到自主,只有借住我们今天的高效课堂,要靠课堂上的放手、民主、激发、期待来培养、训练。目标让学生自己去定,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想,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找,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寻。允许学生走弯路、出差错,只要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去比较、去实验、去推敲、去创意、去实践,就是课堂的成功。如今我们的课堂已经慢慢地改变了一些人,尤其是那些平时连话也不敢说的人,他们在高效课堂上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也能像其他那些好学生一样,真正地找到自己的尊严。

健全人格首先就要给学生尊严,只有孩子自己敢说了、敢做了,他们也就找到了自己的尊严,这个时候他们自己的人格也就给以了肯定。

中国好教师读后感篇3

翻开《中国教师缺什么》,先浏览了一下目录,发现书的前几部分内容,都在指责教师做得如何不好,在批判教育如何失败。当看到第六部分的标题《缺乏健康与关怀》时,我感觉到了一丝温暖。首先看到了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的一句话。他说:“当前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让我们有些担忧──不是他们缺乏敬业精神,也不是他们缺乏专业修养,而是他们的生存状况。”他非常了解我们教师的生存状况,从自然人的角度对我们教师给与了关注和关心。

他还说,据统计,许多教师存在健康问题,不少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谈到教师的心理素质,我们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一个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教育行为,当然,即使心理健康的教师也不一定都能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师不是圣人,他也会犯错误,也会出现各种身心问题。我认为当前教师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如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和医疗保险等都在变,同时教育领域的诸多变革,包括继续教育、新课改,学校企业化、用人制度上的'末位淘汰,以及当代学生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这些变化对老师来讲都会构成新问题、新挑战。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环境、新要求、新问题时,如果不能去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就可能会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其二就是教师无法应对职业压力。尤其是毕业班教师。我们要学会调节好情绪,用良好的心理状态走进课堂。

首先,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应重视与研究教师的心理问题,开展教师心理咨询活动,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及时做好具有普遍性的教师消极心理的辅导,让教师对工作保持永久的热情和持久的胜任工作的愉悦心理,让教师能带着良好的情绪投入工作,进入课堂。

其次,适时调节,给自己留下一定的活动空间发展一些兴趣爱好。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应流出一定休息“喘气”的时间,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让我们的心灵走出紧张乏味的小圈子,进入一个生趣盎然的世界。另外,适当参加运动,把烦恼与汗水一起“排泄”出去。

中国好教师读后感篇4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必须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校长如果没有宽容和善待的胸怀,麦克劳德能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而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解放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根本不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的差异。“班级在线”、“教师论坛”(《中国教师报》中的栏目)中所蕴涵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告诉我,这种规矩应当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把统一的规范减少到最基本、最必要、最原则性的限度,就像陶行知所告诫的“六解放”。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具体的教学中,课堂效率的提高,直接决定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拓展。“新课程”、“创新课堂”、“综合实践”(同上)中每一篇文章都渗透这新课程的理念,帮助我把握好学科教育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了激发、释放和展现。

阅读《中国教师报》的日子里,我有了更多的反思,在反思中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也正是因为有了她,“热爱、宽容、解放学生”的理念融入了我的灵魂,激发我更好地提高、成长。

有《中国教师报》相伴的日子里,教育、生活真美妙!

中国好教师读后感篇5

一个有幸的机会,让我知道了《中国教师报》。那是一次学校召开每周布检会后,语文组教研组长叫住我,让我写一篇有关《中国教师报》的文章。我一听傻眼了,还有这份报纸?我可从来都没听说过。

说来羞愧,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很少,以前理解外界新知的唯一的方式便是《中国教育报》、《xx教育》等少量教育刊物,以及网络上超多的相关教育文章。这些都是应对广大社会群体,并没有专门针对教师的刊物。带着教研组长给我的任务,我去学校阅览室找《中国教师报》。

当我静下心来,在阅览室找到这份报纸读完后,心底油然而生一份喜悦之情。这份报纸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一群象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近我们的实际。无论版式还是资料,都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线教师中的一员,这样的报纸怎会不喜欢?

首先,它亲切自然,平易近人。它给人一种极其的亲切感,站在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反映了我们这群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工作动态:我们的教与学,我们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我们的对话,我们对教育与教学的反思、总结。

其次,它感情真挚,贴近现实,反映了我们一线工作者的喜怒哀乐,我们一线教师对自身生存状态与权益的关注,对教学、工作、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

第三,它紧跟我们当前教育改革大趋势,紧随对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如何加强继续教育、都有自己的一己之思之察,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等热点焦点问题都有不同的切身体会与独到见解,读后令人颇为受益。

第四,它促进我们对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与提升,促进了我们教育教学潜力的提高,以其为参照物,从他人的实践与总结中,我们不断汲取有益营养,获得更多的教学理论与间接知识;同时,以其为参照物和理论指导,它促使我们从自身实践中寻找不足,构成从理论指导实践的回归,向其看齐。

?中国教师报》有很多板块专栏,特别让我激动的是:里面有我最喜欢的教师教学感悟,散文随笔;那里的文章选的十分好,贴近我们一线教师的真实生活。让我了解了一线教师心中的酸甜苦辣,让我去品味,去深思,真的是让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是啊,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中国教师报》的人文情怀打动了我,吸引了象我这样的一线教师。“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正因为报刊工作者们用心灵和才智奉献着真诚的爱,才会有《中国教师报》的一片蓝天,使得战斗在一线的我们也有“露脸”的机会,从而网络了众多经验丰富的教师。

很感谢《中国教师报》,给我们带给了一个认识同行,认识国内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机会,让我们认识、了解到广大校外、国内同行工作者们的教学状态,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反思自身教学,改善自身不足,有效地促进我们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很感谢《中国教师报》,它给我们带给了表达思想、总结经验、倾吐对教育的思与学的情感园地,它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最后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很感谢它,它加强、促进了我们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省视自己的教学、工作与生活带给了表达的空间与舞台。

很感谢《中国教师报》,它让我们这群基层教育工作者坚定信念,让我们在这方教育的热土上继续执着前行,为了一个神圣的信念与一个光荣的使命。

我毫不犹豫地订阅了《中国教师报》,做好了长期学习的打算,期望《中国教师报》能拂去我的烦恼,吹起我飘逸的思绪,让我徜徉在求知的海洋。

中国好教师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好教师的事迹材料模板5篇

我身边的好教师心得6篇

好教师的事迹材料6篇

好教师会讲课心得体会7篇

2023好时代好少年观后感通用5篇

好记者讲好故事2023观后感5篇

好教师的事迹材料参考8篇

好小子读后感5篇

七个好习惯读后感精选5篇

好性格读后感5篇

中国好教师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