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一篇读后感帮助加深大家对名著情感的分析,写读后感是为了记录我们看书时的感受的,一定要认真对待,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家庭法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家庭法读后感篇1
我读了《家庭教育读本》一书后感触颇多,现就自己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
父母把孩子养育成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我们做父母的全部希望。但教育孩子却是一件苦恼的事情。父母费尽了心血,孩子却总不能如自己的理想。有的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有的父母节衣缩食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孩子却满不在乎,甚至对父母不满。有的.孩子把父母的教导视为罗嗦。现在的孩子也不知怎么啦?难道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上出现了问题吗?通过读《家庭教育读本》之后,才感受到家庭教育的博大。从中我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教育方法和自身所欠缺的家庭教育素养。学习家庭教育不但带给我成就感和幸福感,而且增强了我教育好孩子的信心。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它并不意味就没有一套科学方法。查一查这本书,不管孩子出现怎样的问题,从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想要解决的方法和相同案例。我们就能更好地解决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读《家庭教育读本》,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会帮助他、鼓励他、赞赏他,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我的诚恳。通过不断地学习家庭教育,提高自身素养,经常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改掉自身的坏习惯。学习《家庭教育读本》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不断地成长,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我觉的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应该本着孩子的兴趣而让他去学习,现在有些大人认为孩子应该学什么,就让孩子去学什么,却从来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这样孩子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务而已,学习的动力是什么,是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孩子才有长期学下去的动力。当然不是孩子所有的兴趣我们都满足,我想在我们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有选择性的满足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我们做父母应该作的。
家庭法读后感篇2
通过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我觉得家长不应该只盯着孩子的缺点,应该把孩子的优点放大,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学会避开缺点、劣势,找到优点,发挥特长、优势,并加倍强化这种优势,把它发挥到极致,这样离成功就近了。但做到这点,并非易事,需要家长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优点,鼓励或帮助孩子把优点发展了,就升级为特长了,把特长稳固下来了,就成了优势。把优势发挥好了,成功的几率就高了。
要全面认识孩子的优点缺点,首先要了解儿童各个发展时期的共性,了解哪些优点差不多是所有孩子共有的,并非自己孩子独有的,又有哪些缺点是孩子们共有的,自己孩子有这些缺点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其次是怎么去鉴别优点和缺点。我们理所当然认为是优点的,可能实际上是缺点,比如小绵羊式的听话,从不给家长惹麻烦;而有些我们理所当然看成缺点的,可能实际上是优点,比如思想独立、性格反叛、贪玩、上课爱讲话等。再者,每个人看孩子的角度是不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比如大大咧咧的性格或许做事丢三拉四,但为人却不拘小节,心胸豁达;内向的孩子交际面不广但善于思考,喜欢探索。所以,怎么看优点缺点,深入地、细致地了解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多观察,多思考,多沟通。
首先,宽容和接纳孩子。对于孩子的缺点,即使有点过失和不足,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就行。多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缺点,不要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多接纳孩子,包括他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理解他所做的事,信任他会做得更好,在接纳、理解和信任之后,再以平静的态度去支持和帮助他,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和批评。其次,不能总盯着缺点看。是要放大优点,寻找“闪光点”,哪怕是微乎其微也要大加肯定。并用积极的暗示和鼓励,使孩子获得更为完整的自信和自尊。在这个建立的过程中,通过孩子自我的认识,逐步把缺点和错误进行改正,而不是处处都需要家长去指出来,然后家长动手去用橡皮。有些所谓的问题,根本不需要你去面对,它就没有了。正所谓“缺点不说慢慢少”。判断一个人是否懂得赏识,最简单的标准就是,这个人是否会夸大缺点,是否懂得夸大优点。站得远些,看缺点;靠得近点,看优点。
孩子不是天使,有缺点是正常的,我们为什么不把注意力多放在孩子的优点上,而非要抓住凡人皆有的缺点不放?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的父母不是,我们不是,我们的子女将来也不是,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正常的社会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宽容,父母整天盯着的就是孩子的缺点,拼命要让孩子“天天向上”。想想我们做孩子时,就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吗?到了我们做父母,为什么不能容忍自己和孩子进两步退一步,不能容忍孩子的问题有起伏?“水至清则无鱼”,这才是正常的人,真实的人。我们都做不到完美无缺,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几岁、十多岁的孩子洁壁无瑕?我们是不是太虚伪、太苛刻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如果父母眼里只有孩子的缺点,那你在孩子眼里的形象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样的亲子关系也会有问题,这种情景下你的“教育”能否有成果就更值得怀疑了。
乐观豁达的人心胸开阔,不拘小节,对人对事多为宽容;而多愁善感的人多为苛求的,追求完美的,对生活多为不满的。于是,前者会用感恩的、赏识的眼光看问题;后者则经常用挑剔的眼光看人生,对任何事都能找出它的瑕疵。面对孩子时,一样的孩子犯一样的错误,拥有不同人生观的家长会有不同的看法。前者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孩子,会发现原来孩子身上并不全是自己所看到的缺点,后者则在他的眼里孩子一无是处,混身是缺点和毛病。所以家长的积极向上、乐观宽容的人生观对于孩子很重要,因为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言传身教的力量是巨大的。
家庭法读后感篇3
看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可能是完全错误的,从而大大地贻误了孩子一生的发展。
“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充满良知的妈妈也是一位懂教育的老师,她敢于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对现行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来,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被作者独到新颖的教育观念所吸引,并且对现行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书中记叙了许多关于作者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所有这一切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作者通过记叙自身的经历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我们都是经历过孩童时期长大的,当家长们一次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犯错,永远达不到他们理想的时候,他们有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教育行为,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不满了,非打即骂,打骂的理由是充足又充分的,简直无懈可击。“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当家长们对孩子做思想工作时,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因为你主观感觉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你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家长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而你们作有没有树立起自己的理想;大人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而自己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孩子。
家长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他们犯了错误可以改,但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中学老师抱怨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当孩子长大后真的祸害社会时,又有谁来为他负责呢?
“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针对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引导孩子体会学习的快乐等一系列问题,作者抓住孩子的心理,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考好了不奖励”等。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但是细读之后,你会发现作者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先要爱上它。
“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家庭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即将为人父母的我们,只有通过更多的学习,不断地对当下教育进行深刻思考,将来才能以更科学更完善的家庭教育来培养我们的子女。
家庭法读后感篇4
家庭教育这本书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家长怎样和学校老师在教育好孩子的事情上,观点和方法说的非常全面而实在,帮助家长怎样在教育孩子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第一章的了解认识你的孩子到记录孩子的成长足迹,对我来说是帮助非常大的,以前总是认为上学有学校老师管理教育就行了,做为家长给孩子创造一个合理学习环境就行了,只要学习好听话就行了。这本书提出了家长决不能仅按着自然法则扮演家长的角色,而应该时刻以一种教育的心态关心孩子的成长,很震撼也的确如此。
六年级这个时期正如书中所说,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习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学校老师正规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得到了全面系统的发展,学习的自我意识、组织性、纪律性,也得到了提高。在学习方面由于知识学习广泛了,学习开展变得自觉,也有条理一些了,能够及时的把作业写完,并帮助家长做一些家务事,喜欢看一些课外书,随着学习的能力增强,正确的学习方法就非常重要了,帮助孩子掌握好学习方法,总结学习规律,尤其是培养孩子记忆力方
面,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只有在理解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记忆才会牢固,让孩子多背一些好的文章,尤其是一些千古美文,或中外名著的片段,读好语文书,认真写字,多看书报,扩大阅读面,让孩子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题材,培养好孩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孩子精力集中,讲究效率。
这一个学期学习就不够集中,一会看电视,一会吃东西,玩玩做做,有时看到思想总也集中不起来,一个小时的作业,三个小时也做不完,而且还很马虎粗心大意,从数学的几个试圈来看,好多都是在一二题时就做错很多,检查一看并不是不会,就是粗心,不是少写一位,就是少一个符号,以前我不在意,因为孩子不是不懂不会,就是粗心点,家庭教育这本书提醒了我,粗心大意的.毛病是学习方面一个很大的坏毛病,不但会影响学习成绩,长大后也会影响工作质量,应该很好的培养孩子的细心、认真、缜密细致的好习惯,所以家庭教育这本书,非常好,比较深刻细致的弥补了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的不足。
家庭法读后感篇5
近日,拜读了我国现代着名教育家、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此书分十三章,以浅显平实的语言,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为人父母者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书中陈鹤琴先生运用了一百多个案例,而其中绝大多数案例都是有关儿子一鸣的。从所举事例可以感受到,陈鹤琴先生在教育子女上,非常用心、细心而有耐心,其程度超过许多的母亲。陈鹤琴先生对自己的子女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试验,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的家庭教育道路。
陈鹤琴先生指出,“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应当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此话说得不无道理。在不少家庭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大多采取的是这样的作法: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对孩子怒气冲天,大发雷霆,一个却对孩子好言相劝,哄骗利诱。如此一来,孩子便可能会得寸进尺,甚至对父母之言产生轻视之感,教育的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不仅如此,年轻父母与爷爷奶奶辈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必须采取统一的态度。此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也同样如此。作为教师,不管是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一旦发现了问题,都会严肃对待,认真教育。可现在很多家庭,要么是称没时间管教孩子,要么是过于溺爱孩子,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极不重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更有甚者,家长所教的,完全跟学校教师所教的背道而驰。结果呢,老师辛辛苦苦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抵消,造成了1+1=0的后果。这岂不令人难过?因此,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方方面面都应该达成一致,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书中124页,有这样一句话:“做父母的对待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陈鹤琴先生的话,促人深思。是啊,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虽然他们年龄小,但同样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完整的“人”。因此,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就应该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把他们看做一个真正的“人”!既为真正的“人”,就应当享有作为“人”的尊严。我们就应当同样给予他们尊重,而不能因为是他们的父母或教师,就任意的训斥,或时整天板着脸孔,做出一副威严无比的样子。这样,有可能表面上让孩子驯服了,但孩子的内心呢,却不见得信服。甚至,还会在父子、母子或师生之间,出现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导致彼此的隔膜。此举,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啊!但如若尊重孩子,则孩子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或老师的教诲,教育效果自然很好。同时,有了尊重作基础,孩子与父母或教师之间的关系则会显得和谐、和睦而快乐。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则是用金钱也买不回来的。同时,孩子是善于模仿的。父母或教师的言行会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孩子,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尊重他人。
陈鹤琴先生在书中还提到,“做父母的应当教育小孩子爱人”。看到此处,不禁想起了一位学生家长曾经愁容满面地对我说起的一句话:“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一点儿都不晓得关心父母!”其内心的忧虑,溢于言表。我想,有此烦恼的肯定不止她一人。其实,这怨不得孩子。孩子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需要后天的培养。为人父母者,肯定都非常爱孩子,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掏心掏肺地为孩子操劳,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在所不辞。但可怜的父母们忘记了一件顶重要的事,忘记在爱孩子的同时,教会孩子关爱他人。于是,培养出了一大批自私自利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于是,父母们无奈地发出上述的感慨。其实,教会孩子关爱他人,并不难。关键在于,为人父母者要有高度的教育意识,要善于抓住生活中一个个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培养。比如,家人生病时,可让孩子端水拿药,嘘寒问暖;吃饭时,教孩子把好吃的饭菜夹给长辈吃;出门购物时,让孩子帮着拎东西;家人生日时,自制或选购小礼物,并送上几句祝福的话语;遇上自然灾害,引导孩子用零花钱为灾区捐款……事不在大小,但只要父母有意识地长期进行训练与培养,那孩子必定会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关爱他人的人,而不会成为为世人所不齿的自私自利之徒。
“凡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这是陈鹤琴先生在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其实,这其中的道理,为人父母者可能都懂。可真的遇上,却还是忍不住动手帮着孩子做了。就拿我来说吧,儿子小时候,生怕他剥不好葡萄,总是一颗颗剥皮去籽后再送到儿子嘴边。做其他事,也是如此,关怀备至。老公发现后,极力反对。细细想来,自己的确做得不够高明。表面上是爱儿子,实际上却在无意中害了儿子。让孩子做能所能及的事情,好处多多。首先,在孩子独立做事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遇到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他们自然会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这将极好地促进孩子的思维的发展。其次,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事,可以发展他的双手的小肌肉,训练并提高双手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而这又将促进孩子大脑的发展。第三,孩子独立做事,可能成功,可能失败。成功,则可从中获取宝贵的经验;失败,则从中汲取沉痛的教训。因此,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锻炼机会,都将很好地帮助孩子积累实践经验,以免重蹈覆辙,提高做事的能力。第四,让孩子在独立做事,则孩子就会获得成功的机会,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这种成功的体验,是父母所不能给予的。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孩子的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从而激发起再一次冲刺的信心和欲望。因此,为人父母者,何不放开手脚,让孩子们独立地做事呢?
沉浸在字里行间,听陈鹤琴先生娓娓道来,真的是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曾赞道:“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因此,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为人父母者能捧起此书,认真拜读,这样,“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多好!
家庭法读后感篇6
第一次翻开《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是,心中并没有太多的期望。感觉就是学校在推销的普通的教育从书,仅此而已,仔细阅读后,我却大吃一惊,发现这本书讲的太好了。使我不由自主得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产生了怀疑。
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使我受益非浅,书中一个栏目“父母讲堂”中的几句话很值得借鉴:
1 好父母是学出来的;
2 好孩子是教育出来的;
3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4 好成绩是帮出来的;
5 好的沟通是听出来。
的确,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的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保障。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 疼爱孩子但不要溺爱。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物质条件,比我们哪个时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做父母的时常要提醒自己,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应积极引导,讲清道理,决不迁就。
二 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一正确鼓励为住。 对孩子要实行少批评,多鼓励为主。
三 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父母要善于观察和感悟孩子的爱好。如: 唱歌, 画画, 跳舞等等。最大限度的发觉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四 家庭讲民主,家长一身作则,做孩子的朋友。我认为,我们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父母,还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做为父母应该言行一致。从小教育孩子不要撒谎,作到诚实守信。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如:不讲脏话,努力工作积极参加家务劳动,不打骂孩子等。 五 注重孩子的人格,道德的培养。 家长应尽量,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用于承担过错。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孩子能成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会努力配合老师的教育,为孩子的明天,未来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努力。通过学习一定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精心编织美好的未来吧。
家庭法读后感篇7
这本书严格来说我不能称之为读后感,因为压根没有仔细读完整本。
这本书是别人送的,推荐给我,说不错,而家有宝宝,对儿童教育非常关注,自然也高兴的收下了,也满怀期待。
但是这本书真的不适合我,我实在没有耐性仔细去阅读这种种类的书,书里没有我期望的实在的有效的指引,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浓烈的营销的影子,而在我的概念里,儿童教育是一项严肃的学术,是必须专业、严谨、有内容的。
整本书我看到的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其实很简单,就是:对孩子轻轻说“是的”,分解开就是孩子天生有自己的天赋,父母要尊重这种天赋去培养孩子,要重视孩子,多肯定他。这个思想原本也被大多数人认可,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观念,就整出一本书,我总觉得实在是太单薄了,不要说这个观念还是已经泛滥成灾的存在,很多父母也已经有这方面的意识,而在作者的叙述里,好像九成九的父母都是漠视孩子的,都是不懂得重视孩子的,这实在是一种过于自负、自恋的想法。
尤其在整本书里,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推介自己,讲自己成长的了不起,是最让人反感的地方。
在这个全民营销得有点过了的年代,看到这样的书,实在让人厌烦,尤其是在育儿教育这样的领域。
当然,我生性乖张,对事物有时过于主观,这种观后感也仅是一种个人体会而已。
家庭法读后感篇8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而陈鹤琴老先生所著的《家庭教育》一书,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把家庭教育实践与科学紧密联系结合的开拓者。虽然我们还并未成为家长,但细读这本书,也能收获到许多感悟,对我们的专业实践也有许多启发。
?家庭教育》一书对于如何教养小孩讲得详细入微。不仅包括养育方面孩子的吃喝拉撒,更包括教育孩子的待人处事方面,用朴实的文字、生动的事例指导家长应该如何正确教养孩子。例如在讲到游戏与玩物时,陈鹤琴老先生建议家长应当谨慎挑选,保证孩子的安全,让孩子学会在游戏中成长探索,确保孩子身体和心智健康的发展;又例如在责罚方面,陈鹤琴老先生提醒各位家长应理性思考,避免意气用事,教育孩子用积极的暗示比消极的命令好得多,比如孩子字写得不好,不要去全面否认,而是告诉他那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剩下的字也请像这几个字一样写得工整规范。
看这本书时,突然想起小时候犯了错,妈妈总会告诫我:“小心爸爸回来教训你。”我想,在现在的大部分家庭教育中仍是存在这种情况。这就好比戏剧,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妈妈总是扮作红脸,给予你慈母的爱,而爸爸总是扮作黑脸,给你严父的威严。可是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想过慈母的爱并不能消除严父带来的伤害。《家庭教育》一书告诉我们爸爸并不是大老虎。父亲是孩子力量和勇气的依靠,不要随意用父亲去恐吓孩子,孩子做错事后不要就对他说:你再不听话,你爸爸回来教训你!这样子只会将孩子推得更远,对父亲产生天然的抗拒感。
陈鹤琴老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浅显易懂、容易掌握,但我们知道,教育孩子是一门大学问。陈鹤琴老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思想在此书中也多次渗透与体现。“活教育”就是强调教育与生活实践、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譬如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的年龄特征,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活”的教育。就好比,孩子喜爱游戏,成人就应多多创造条件并鼓励孩子参与,提供合适的玩伴、衣着以及各种“活”的、安全健康的、易于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玩具。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我们的活教材,在教养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多多带孩子到户外去,而不是关在家里,怕孩子弄脏衣服、受伤、受累或受凉感冒,而是在确保孩子的安全健康的前提下,让孩子多去探索、多去感知。因为,生活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环境。
“做父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家庭教育》这本书为广大成人提供了一个借鉴。这本书教育父母不仅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更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
家庭法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