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语读后感最新8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看完书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写好读后感,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强化同学们对书上人物的分析,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新语读后感最新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新语读后感最新8篇

读新语读后感篇1

最近,我看了本好书-----《世说新语》,这是一本蔡志忠漫画。蔡志忠把许多故事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故事有的是真实的.,有的是虚构的,但都诉说着一些做人的道理。通过漫画,这些深刻的道理一下就容易被人理解了,寓教于乐。

比如:《舍命全交》。这个故事讲述了苟巨伯到远方探望重病的朋友时正好碰到了胡贼,他没有丢下朋友自己逃命,而是陪他留下。胡贼看到他这么有义气,深受感动就退兵了。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人要有情有义。

又如:《谢安教子》。谢安的夫人常常亲自教育子女,而谢安只在一边做事,谢夫人问谢安为什么不亲自教育子女,谢安说我常常在教导呀。这个故事告诉我言教不如身教,做父亲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

再如:《救人救到底》。这个故事中王朗在避难途中一开始考虑到实际情况不愿让人搭船,同意后在遇到水贼时也不放弃。他与同伴共同努力,逃到了安全的地方,而华歆一开始劝说王朗同意,却在遇到水贼时要弃人而逃。通过这个故事我悟到了两个道理:第一,做事要多加考虑,要量力而行;第二,答应了的事就要做到底,要和大家共同努力。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有趣的故事,我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蔡志忠还有很多这样的漫画,如《论语》、《老子》、《孟子》等。以后有时间我都要看,让自己尽情遨游在这好书的海洋之中。

读新语读后感篇2

从《世说新语俭啬卷》中的四个故事说起。

?世说新语俭啬卷》中有九个晋人俭啬的故事,其中有四个是说王戎。

一:王戎担任司徒时既贵且富,在京城的首善之地都数一数二。王戎亲自掌管田契,经常与夫人在烛下计算财产。

“旧时王谢堂前燕”说的是琅琊王氏在东晋极盛之时。在西晋琅琊王氏并不是一流的门阀,河东裴氏、颖川荀氏的声望当时都比琅琊王氏要稍高一些。虽然,阀第的品评中,主要是看指祖先的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但财富也是世家豪门间社交的一个重要方面。

儒家伦理统治中国的期间,提倡“仁、义、忠、孝”,表面上很看不起钱,其实都是很虚伪的。自孔夫子起,儒生就是一个个官迷,而在中国古今历史上,权、钱一直是相通的。想作官和想发财就是一回事。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擅长理财,理所当然是一个极大的优点。

二:王戎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树,王戎卖李子时,怕别人得到种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钻破。

这类似于现在的“技术产权”的保护意识,何过之有啊?王戎是一位超前于时代意识的伟大理财家。

中国古今一些知识分子的酸气要不得,思想中有仇富意识,歧视种种勤劳致富、合法谋利的行为。潜意识里,这是种忌妒,因为自身理财无能,不能合理合法的占有财富,于是整天怨天尤人。

三:王戎之女嫁给河东裴頠时,向王戎借了数万钱,很久没有归还。女儿回来省亲时,王戎神色不悦,直到把钱还清才高兴起来。

这是一种最合理的亲人之间的借贷关系。亲父子、亲兄弟明算帐,何错之有?

有错也是欠债不还的裴頠的错。

四:王戎的侄子成婚时,王戎只送了一件单衣,完婚后,又要了回来。

从表面上看,这个事例有点过份。

我可能扯一个并不恰当的事例:《水浒传》中的武松是个杀人犯。因为他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但绝大多数的人并不讨厌武松,因为武松犯法是情有可原的。

以此而推论,《世说新语》和《晋书》只片面地记载了王戎要回送出去的礼物这一个结果,但是对王戎叔侄之间的纠葛却没有提到。其中是否有隐情,也情有可原呢?

当然,可能有朋友会觉得这里我对王戎的辩护有些牵强。

但是,大家要知道,王戎是何等风流的一个人物,岂会做出这种没有品位的事情来?

王戎在竹林七贤中年纪仅比阮籍之侄阮咸稍大,能与大他二十余岁的嵇康、阮籍交往的人。嵇康、阮籍是何等狂傲的人?嵇、阮对待俗人的态度是“傍若无人”和翻“青白眼”,一般人根本入不了他们的眼。

即使是山涛、王戎这些做官做到司徒(宰相级别)的人,也和嵇康、阮籍一样,得魏晋之天地精华,是人中龙凤。

嵇康公开与山涛绝交是为了保护山涛。能够放心托孤的朋友,情谊好到什么程度?如果嵇康真地瞧不起山涛,大可以像对待钟会一样,冷口冷面,那才是最大的鄙夷。之所以大张旗鼓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只是为了保护山涛。因为像嵇康这种追求真正精神上的自由的人,绝对不会去干涉别人的自由。

其实,在《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中,就已经提到了王戎吝啬到做作的行为,是为了在八王之乱前后这个中国最混乱的年代中的一种明哲保身的方法。

都是有先例的,秦代名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灭楚之前,用请求赏赐田地来消除秦王政的疑心。司马迁这个政治上失败透顶的太监,就用带酸意的笔触,批评了王翦没有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其实,身家性命都没了,要虚伪的、名义上的“德”又有何用?

汉代名相萧何向来在关中安抚、体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可为了消除刘邦的猜忌,也不得已强夺、贱买民间田宅自污名声。这是因为一般的小官吏,皇帝并不怕他们有野心,如有贪赃枉法行为,常遭严惩。对于功臣名将,皇帝则主要是防止他们有野心,对于贪赃枉法那些“小事”,反不足轻重了。

王戎在中枢为官的时候,杨骏、贾后、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成都王司马颖这些权臣、君主,你方唱罢我登场。王戎能在这混乱的局面下,保全性命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更别说保持荣华富贵。但王戎做到了,以七十二岁的古稀之年寿终正寝,并在正史中留下了一段风流富贵传说。

王戎的功业,虽然不足以与王翦、萧何相提并论,但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同一种人——道家黄老之术的传人。

再翻《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可以发现王戎爱财,但并不是一个贪财的人。王戎之父凉州刺史贞陵侯王浑死后,其故吏赠钱百万,王戎辞而不受,由此才显名当世。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王戎节俭的生活作风、成功的理财手段实在是万世楷模。

现在时常听闻外国历史上的犹太富豪、明清晋商极尽俭朴的纪录,他们都像王戎一样,都是些值得万世师表的人物。

读新语读后感篇3

先说“介绍”。“介绍”是指对所评的书的资料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叙述,让读者对该书的资料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书评《难忘》是这样介绍的:“《南京情调》收入64篇文章,20世纪上半叶社会各界名流笔底的南京昔日景观,风土人情,大多风流倜傥见性情;80帧照片,让50年前的古都旧影清晰再现,金陵旧时影像,幅幅沧海桑田显趣味。”再说“评价”。“评价”能够是总括全书作鸟瞰式的评述,如书评《展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每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学预见性。全书蕴涵着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极大的人文关怀。”也能够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如金圣叹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达打店小二一段描述:“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三言二语就点出了《水浒》对鲁达的动作描述是充分个性化的。“评价”是书评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从那里能够见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鉴赏潜力、语言功夫等等。评价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②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好处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我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我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

(《古文观止·序》)③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一样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再说“推荐”。这是书评的结尾,有好书与读者共享的意思。如《难忘》是这样写的:“南京文化渊源流长,底蕴深厚,值得个性关注。钟情于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从《南京情调》中体味一番南京情调。”俗话说文无定法,写书评当然也无必须的格式,能够因人而异,因书而异。比如偏于谈感受的书评就能够直接从述感开头:“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不读则罢,越读越使人感到,高考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它重得使许多中国人的腰背都压弯,连中华民族的脊梁也被压得出现了严重的畸型。高考啊!何时才能走出怪圈?”(《走出高考的怪圈》)想要带点文学色彩又要给读者一点悬念的也能够抒情开头:“若你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我想你不会不惊叹于那美妙的符号所产生的神奇魅力,不会不沉醉于玛德莱娜小点心的绵长回味,不会不震悸于人类内心的隐秘世界的强烈曝光。作为《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之一,我也不可能不更真切地感受到普鲁斯特开启的感觉世界对我的灵魂与感官的诱惑、冲击、洗涤、丰富、与净化。”(《全新而永恒的感觉世界》)当然书评的结尾也不必须都要推荐式的。能够表达某种愿望,如“愿借苇岸的亲切诚实的语言,生动盎然的诗意和宁静柔韧的美感铺就的小径,引领我们走向诗意栖居之地。”(《读》)表达愿望之中有推荐作品的诚意。也能够批评某种现象或做法,如“他们认为如果儿童画能与范例完全相同,那么这种训练就是成功的。然而他们不明白,儿童有他们自我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我的艺术,他们与成人不一样!种种人为的限制对儿童艺术潜能都可能是一种扼杀。”(《生动搞笑的图画书》)批评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推荐。

广义的书评包括读后感。读后感偏重写自我的主观感受。读后感要注意三点:第一,写读后感务必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不能杂乱无章,文意散漫。第二,这个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务必是从所读的材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与所读的材料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第三,写读后感务必是写自我的所读、所思、所感、所悟。能够写一点,也能够写几点,不求面面俱到,但必须要写自我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文体上看,读后感或立论,或驳论,或阐述议论,都与议论文相似,通常把它归入议论文的范畴,作为议论文的一种。写读后感要避免以下几种状况:①“感”少“述”多。名为读后感,却很少有“感想”、“感慨”、“感悟”,超多的甚至通篇都是复述、引述所读的资料。②“感”得不新。文中虽有所感,却只是老调重弹,或人云亦云,写不出自我真切的独特的感受来。③“感”得不深。虽也能写出一点自我的感受来,但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④“感”得走调。虽然写了很多的感想,但不知“感”从何来,与所读材料无丝毫关联;或者虽也是“感”从“读”来,但曲解原作的意思,“感”得走了样。

写书评无论偏重评还是偏重感,都要下工夫反复研读作品本身,然后方能评便能切中肯綮,悟便有独到之见。

读新语读后感篇4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此中,我感觉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陈说出一个个发人寻思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有一次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和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罢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

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用自己热切的言辞和神态,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们的心中。……

邓艾虽口吃,但却不妨碍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达: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应该好好的发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凤,做一条龙。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这种语言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由这些故事可得知只要有很好的德行不论是交朋友,或是父母以及后代之间良好的关系城市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德行究竟要如何培养呢?这就以及个人的日常糊口习惯有关,只要泛泛糊口作息正常、面对任何物质都以泛泛心看待、长幼有序……等。只要具备这一些准则时,相信距离良好的德行就不远了。以是从现在开始努力的培养自己的德行吧!

读新语读后感篇5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德是灵魂的一种健康,美貌和良好习惯。”

莎士比亚说:“金子!黄黄的,光闪闪的,只要有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者变成尊贵者,老年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人们渴望财富,但是要取之有道。甘于贫苦,言行高洁。在面对他人的赠与与诱惑是,要不为所动。人在贫穷时,要有气节,人穷志不短。

朋友就是志趣相投,心性相近的人结合在一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志趣和目标,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在道义,人格于生命和功名利禄发生矛盾时,我们要合理的选择。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有一需要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谅解去护理,朋友也是一面镜子,是第二个自我,能从朋友的身上反映出自己的性格,朋友难得,友谊更最值得珍惜。

投机者鄙视友谊,自私者躲避友谊,真诚者珍惜友谊。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不要惊慌失措,应坦然面对。不同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培养是不同的。

人要做到尊严上的独立,首先要有经济上的为独立,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格。

寂寞是生命的陪伴,是心灵的依托。他告诉我们情感需要归宿,心灵需要港湾,红尘需要百态人生,机会一去不复返,拥有就要珍惜。

要学会感受寂寞,享受寂寞。因为他与我们同行。

读新语读后感篇6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此刻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我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方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读书上我向来主张“误读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并非此意,你或颠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却到达一个好的效果,这也是可取的。《韩非子》里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信,因为是晚上写,光线不好,楚国人就吩咐手下:“举烛”,边说边写顺手就在信上写了“举烛”。燕国的相国收到信了,打开一看有“举烛”二字,不禁感叹:“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啊,这是让我们选拔任用贤能的人。”相国把他的“误读”给王说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国变得国富民强了。像一本《红楼梦》让多少误读红楼又自称研究红学的人吃上饭,这“误读”多好啊。

所以我看《世说新语》的读书心得将不拘于字句的解释、不拘于时代的考量、不拘于玄理的考辨,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记录脑海火光一闪,这也是我把这篇文字分类到随笔的地方。这样做可能会对《世说新语》的理解多有谬误,再加上本人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可能会有不马克思的地方,科学学得不好,可能会有不科学的地方,难免贻笑方家,欢迎批驳、指正、赐教。

读新语读后感篇7

公元260年五月,司马昭派其心腹贾充,率骑督成倅、成济兄弟,敢犯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弑君。结果当然是朝野上下喧哗,于是司马昭就问陈泰怎么办,如何才能把风波压过去。当时的陈泰时任尚书,而在弑帝之后他是第一个敢于站出来反对的人。他回答到:“唯杀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肯定是舍不得的,贾充是自己的心腹死党,现在危机四伏,多一个自己身边的人多一份保障啊。于是他进一步问还有什么计划b没,这个时候陈泰正气凛然,回答:“但见其上,未见其下。”言外之意就是你司马昭是无论如何都推卸不了弑君不忠的罪责的。

现在的人读起这段觉得味道平平,但是我加上大的历史背景后细细一想立感触目惊心。司马昭以此登基开国,晋朝的江山的创始与此有关。这不仅仅关系到开始,同样这一事件也暗藏着后来西晋灭亡的兆头。

司马昭坐上宝座后并没有长舒一口气,而是越发担心自己能坐多久这个问题。篡位者夺天下都羞于言“忠”,但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观念:“忠孝”。司马昭想要掩盖自己弑君的尴尬,并且避免社会矛盾的纷争,于是司马昭悄悄改弦更张,在思想道德方面提倡“以孝治天下”。

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区别,少了个“忠”而已。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言“孝”无“忠”就丧失了重要的道德支撑。晋时士大夫没有忠君之心的人比比皆是,思想道德及其混乱。正因此,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后,王公贵族已在为争夺帝位而相互厮杀。这也正应验了前面陈泰斩钉截铁之言。

后来西晋灭亡,司马氏在江南建国东晋。他们深知西晋覆灭的原因,总结教训。把早被东晋统治者抛弃的“忠孝”之旗悄悄竖起来。由此可见一个没有道德作为思想支撑的王朝,一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以持久。

这样的道理一向由古至今都适用。把眼光放回我们现实生活的社会中,不管你处在哪个阶层你都有不少忧虑。道德的缺失、文化空洞、环境污染,整个社会没有信仰。这个社会正分为两个部分,较小的那一部分毫无尺度地挥霍着自己手中的特权和优势,他们的所作所为使得另一占绝大部分的我们在整日诉斥中陷入极度的眼红的怪圈中,我们被无奈地划分到不平等不公正这个无形的地牢里。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被判的无期徒刑。整个社会的道德,信仰不是仅仅靠一小部分人就可以决定的。我们每个人的个体意识程度是西晋的人们无法比拟的。而且我深信,当一个人内在的个体意识被唤醒,他所能带来的改变,不论是内在改变还是外在改变,都是不可小视的。那么当一群人,一个社会的人都因为渴望享受到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权利而使自己的个体意识唤醒,所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转变。

读新语读后感篇8

开始关注蓝振元先生,是在孩子的家长群里看到他经常发表的一些言论,刚开始给我的印象是此人喜欢表现,怀疑他是不是从哪本书里复制一些文字下来想表现一下自己(社会上这种人太多),加之对他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不是完全赞同,性格使然,自己也是那种“死在自己那张嘴上”不吐不快的人,所以也就板了几句,而且还比较尖锐,有些出言不逊,完全没有想到在我们这穷乡僻壤还能藏龙卧虎。其实我们这种“死在自己那张嘴上”的人“吐”后也会有后悔的时候,就是怕得罪了人,不成想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更加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还能送了他的大作给我,并且认认真真的写上“×××指正”签名,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姿态,我是第一次让人搞得无地自容了。

蓝振元的《试说心语》是一本文集,由散文随笔篇、杂文篇、读书篇、教育篇组成,读他的文章,强烈感受到了蓝振元先生的个人魅力:他是个讲究认真、努力勤奋的人,他的文章犹如行云流水、厚积薄发,扎实的文字功底彰显了他高深的文学造诣。他眼光犀利,“善于捕捉精彩瞬间或工作生活小事来抒发感情,而且用情至深感人肺腑”(蔡笑晚语),用他一颗正直善良的心鞭挞着社会的丑恶,无时不在向我们传达一种社会的正能量,正所谓“文如其人”,从他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蓝振元先生不仅是一个好父亲;一个能把“孩子的教育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家长”(蔡笑晚语),还是一个好领导,一个“我天生就不是那块料,不愿意戴着面具生活”的领导,在当今赀欲汹涌,利益熏心,官场腐败糜烂的社会,蓝振元先生不愿同流合污,光是这一种精神就十分难能可贵了。

从《姑姑如母》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待长辈方面蓝振元先生确实不失为一个好儿子;对待教育培养孩子方面不失为一个好家长、好父亲。但是,我们各人毕竟不是处在同一个社会阶层,接触到的社会现象也不尽相同,所以对蓝振元先生的某一些看法也就不敢恭维了。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蓝振元先生可以“这辈子我不再做其他事情了,除了工作,我将放弃其他幻想和梦想,静下心来,花十到十五年的时间潜心教育孩子”,可以说是准备倾其一身,呕心沥血了!却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大小充其量也就是个九品芝麻官”的社会责任,他生活在一个有着稳定收入的环境里,起码“略有结余”,像他自己说的是个“坐机关”的人,不必为一日三餐而操劳,安逸的生活(当然包括社会上太多的负面现象的影响)让他对金钱、地位有了不屑一顾的资本,并且鄙视富人和官人来证明自己的清高,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呢?古人尚知“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北史·颜之仪传》);“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寒窗课子图》),为富不一定不仁。蓝振元先生曾经感叹“我这么迫切地要为人民服务,为啥人民不让我为他们服务?”,不知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么普通人对社会的贡献大还是富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官对社会的贡献大还是大官对社会的贡献大?你有能力做更大的官、有能力做更大的富人为什么不做呢?你又何必纠结于形式上的社工活动呢,我认为富人至少对国家的税收比普通人贡献大,富人至少能让更多人可以就业。英语“wouldyoupleasegivemeahand?”的意思是“请你帮个忙好吗?”,直译就是“能不能请你给我一只手”,没有多余的`“手”你又怎么能“迫切地要为人民服务”呢?

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问题上,蓝振元先生为我们总结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并且热衷于把他教育孩子的心得和方法与我们分享,足以见得蓝振元先生是一个非常热心肠的人。但是,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处在一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背景下面,进入大学的唯一通行证就是分数,升学率是考评教师绩效的唯一指标,再说,面对的是六七十个学生,其中悟性、努力程度等等参差不齐的学生,所以老师当然有一套系统的教学计划,不可能“可以先放一下,过一段时间可能他自己开窍,很容易就会了。”,难怪老师“死活不同意我的说法”了,别看我们卢老师长的眉清目秀、貌若天仙,犹如貂蝉在世,生起气来那可是要命的哦。

就像蓝振元先生分析的一样,应试教育制度的确成在诸多弊端,这已经不是你我能够左右的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豪情壮志离我们太远,看看厨房见底的米缸,月底大女儿催要伙食费的短信就要来了,还是早点睡吧,明天还要早起找米下锅呢。

读新语读后感最新8篇相关文章:

世说新语言语读后感5篇

《世说新语》二则读后感6篇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精选7篇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优质7篇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7篇

《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6篇

《世说新语》二则读后感7篇

《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5篇

食说新语读后感推荐5篇

食说新语读后感优秀5篇

读新语读后感最新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0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