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强化小伙伴们对名著内容的体会,在写读后感的时候,一定要找准个人感受最深的部分,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方与圆教师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方与圆教师读后感篇1
?教师的101条建议》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对我们年轻老师来说,很多的建议还是非常有用的,比如说教学的规划、职业精神、优秀教师的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我们很多年轻教师在教学的规划方面做得不够好,所以会导致备课不到位、上课效果不好。另外,刚刚工作的我们对于教师的职业精神也没有特别好的理解,所以会出现自己情绪控制不好、与家长沟通不好、不能够很好地随机应变等情况。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在很多案例的分析上获得相应的知识和经验,让我们在遇到与之类似的情况时,能够以很好的方法去处理解决。
下面我就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书上说如果你不做计划,那你就是在计划失败,这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就初三的体育教学来说,在初三体育教学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首先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很大,其次,学生准备考试的积极性不高。
所以每堂课之前我都是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既能够让成绩好的同学积极参与,又能够让成绩较差的同学得到较好的提高。以跳远为例,有部分同学能够轻松的跳过2米3满分线,所以他们在进行立定跳远练习的时候就会积极性很差,不愿意参与到练习中,如果放任他们的话,就会让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心里有干扰,不能够很好的参与到练习当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之后,我思考了很多,也看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和材料,不断的摸索,在课上我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最后找到一个效果很好的练习方法:我让同学们玩包剪锤的游戏,赢一次的同学向前立定跳远一次,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包剪锤,赢的同学再跳一次,这样看谁先到终点,先到为赢,输的同学蛙跳到终点之后,再把赢的同学背回起点,这样的游戏,让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同学在玩了一次之后还要再玩第二次,有的不仅上课玩,下课了他们也会自己玩玩这样的小游戏。在这样的练习之后,再把成绩较差的同学留下来单独进行辅导。而前面的游戏效果就是我们平时备课需要的,通过一两个有趣的游戏或者实验,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
对于部分积极性不是很高的同学,我通过摸底考试逐个进行谈心,必要的时候通过和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也参与到教育当中来,逐步的让他们的积极性能够提高起来,特别是到了第二学期,离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我们整个初三的体育备课组,给成绩有待提高的同学家长都发了通知书,然后每个周的五天给他们选择哪一天来进行补课,我们四位体育老师轮流值班,进行单独的辅导。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最终在中考当中考出了很理想的成绩,学生口碑也很好。
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收获很多,在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和家长沟通等方面都有了很多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会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际方法来解决问题。
方与圆教师读后感篇2
作为幼儿教师,每天充斥在耳边的恐怕是孩子的各类“告状”了。其实,告状再多,内容也不外乎是小朋友之间的摩擦、纠纷。面对如此多的小报告,如果老师事事都亲自处理,估计别的事就没空做了;但是如果不去处理又好像也不妥。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
例如:放晚学了,大家都在整理自己要带回去的玩具、衣物,忽然,伟伟跑来告诉老师:发现自然角里有片植物的叶子好像是被摘掉了!我把目光转向其他孩子,“我没摘!”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大家都这么说。为正视听,老师理所当然地要“立案侦查”。于是,我对全班小朋友说:“到底是谁摘的?”没一个人承认。我追加了一句:“是不是有人很喜欢这片叶子才去采下来的?只要你说出来,我会原谅你的。”可是,还是没人站出来承认。
情况变得有点尴尬,“真凶”没找出来,大家又都不承认是自己摘的,真有点“骑虎难下”的感觉,就这么僵持了一会儿,楠楠忽然大叫:“我知道啦,是它自己掉下来的。”好家伙,原来刚才有阵风吹过,原本就比较脆弱的叶子就又掉了一片下来。这下,老师和小朋友们都松了一口气。
记得前苏联有个很有名的故事叫《谁打碎的花瓶?》,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直至今天,老师们也是常常本着这个目的在教育孩子。可是,当全体孩子都矢口否认,当他们都用无辜的目光看着你时,老师是否还需要去揪出“肇事者”呢?
我想,在处理这类事件时,老师们都要在心里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是让孩子通过这件事受到教育来得重要,还是揪出真凶重要?”其实,就算成功查出是人为的“破坏”,也不能改变植物的现状。可能是孩子们整理玩具衣物时不小心碰落的,也可能被风一吹自然掉落的,就算是故意摘掉的,也可能是有原因的,也许只是因为好奇罢了。我想,在有的时候,老师也应该给自己找个合适的台阶下,千万不要因为急躁而乱了分寸。记住自己是“教育者”而非“执法者”,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避免尴尬才是最关键的。
方与圆教师读后感篇3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因此,在现实中,教育出现了不少违背发展规律,甚至是“大跃进”的现象。前一阶段我读了《致青年教师》,给了我很多借鉴。 特别对于教育的一个特征:慢有很深的感受。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他带给我们的首先是教育理念上的冲击。相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教育是慢的艺术”带给了我们更多的从容与淡定。正如吴非所言,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但有时非常容易就是训斥、强迫、禁止。当然这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但更可能是教师自身教养、对教育的责任、对孩子的爱心出了问题。的确,我们不少教师以“为学生好”的名义,做了很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事情,这是需要我们教师反思的。
社会现状反映了国人的一种浮躁心态,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这一思想也开始冲击着我们的教育。我们搞素质教育,就一股脑的把素质教育的种种做法,比赛似的加于我们的学校,各种兴趣班一拥而上,学校纷纷构建了属于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霎时间,每个学校热热闹闹,看似精彩纷呈。有人窃喜:素质教育已在我校提前结出成果了!可是,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快,只是为素质教育穿了一件外衣而已,没有实际的意义,是违背素质教育规律的。教育的快,还表现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上。这也是一个极端。有人说,我只要升学率高了,就能遮百丑,于是乎,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没完没了的做作业,没完没了的考试,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美其名曰:学海无涯苦作舟。学生是承受痛苦了,但也没发现学生得到舟啊。急速提高升学率与提高教学效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行为,属于拔苗助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生命既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伤的作品,有时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是啊,教育的使命就是用耐心搀扶生命成长的一段时间,孩子的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自我确认、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过程,我们可以给予学生一时的搀扶,但我们总不能拖着孩子跑啊。
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中,教师需要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生命去推动生命,用生命去润泽生命,在生命化教育的高度下,教育毫无疑问就是慢的艺术。如果教师用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学习生活就是他们生命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是否愉快,这其实关系到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让“教育是慢的艺术”的理念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共识,让教师们在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期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现在的教育不缺宏大的理论,更需要的是回归常识,教育是慢的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常识,需要我们去尊重。
教育是慢的智慧的艺术。教师要用心慢慢去做,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尊重。教育是润泽心灵的艺术,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耐心,减少教育浮躁与功利,这是教育真正的精彩。教育应该慢下来,欣赏细水长流的美妙风光。慢下来静静地看,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所有一切依然是美好如初,抑或是更加美好。慢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润物细无声”、“大爱无痕”、“诲人不倦”、“锲而不舍”等精髓的通俗诠释,对我们也是一种训诫。慢下来,我们才能从容领略教育事业的精彩;慢下来,我们才能细腻感受教育生命的神圣;慢下来,我们才能咀嚼教育生活的美好;慢下来,我们才能够轻轻触摸教育行走的真实!教育,就是扶着生命慢慢走!慢教育是新课程的一种态度,是教育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智慧和能力!我正享受着这个“慢”的状态,他是最自然的也是最真实的!
方与圆教师读后感篇4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感触颇深,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它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书中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颇具争议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我们教师有着很实用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都知道,要教给学生一滴水,那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看看一些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的营养,这样数量就逐渐转化为质量。是什么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阅读呢?爱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许多教师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紧紧相连,心得体会《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他们在24小时中做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事情,让24小时孕育了无数新的想法,也出现了许多奇迹。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之所以有差距,问题出在态度上,往往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又做到了多少?当然此书中的建议都是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借鉴。
读完后我如闭塞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又如黑暗中点燃了几盏明灯,我又进一步理解了“教育艺术”“教育智慧”的深刻含义了!
方与圆教师读后感篇5
读安奈特.l.布鲁特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给人感觉不像在阅读书籍,而是像与一位耐心、睿智的长者聊天,他的丰厚学识、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养着我心灵,书中没有什么时尚、新潮的词语,也没有最新的教育革新理念,更没有一些枯燥、泛泛而谈的教育理论,它呈现的是经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实用技巧和建议,《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读后感。本书的101条建议体现出作者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并强调情感教学与创造性教学手段的结合的教学理念。每条建议都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颇具争议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本书有助于老教师的自身进一步提高,而对于新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
书中描述了作为优秀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优秀教师应具备的永不消散的魅力。优秀的教师总会维持自己良好的声誉,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不为外界消极态度所影响,并且做任何事情都能从容、镇定,能控制自己的反应,不带着怒气行事。优秀的教师总会以身作则,凡事尽力做到最好,但也会寻求帮助。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书中提到优秀教师要能够很好地与家长合作,这条建议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小班的孩子刚刚入园,很多家长不放心,只要我们多和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取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今后他们将会更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读后感《《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读后感》。
本书在教学规划的章节中,提出了如何合理利用时间,不要无故延迟,结合我的实际工作,小班的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差,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帮助和了解孩子,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去做备课、进行课题研究等工作是一个大问题,书中的建议给了我很好的指导。书中还提醒教师要精心准备,井井有条,做到每节活动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活动内容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不断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从书中还了解到要经常性观摩其他教师的课,这样可以发现不同的好的教学方法,大家经验共享,共同进步。作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其社交礼仪,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礼仪规范。
有着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班级必定是一个良好的集体。本书提出了许多构建成功师生关系的建议。其中对教师自身提出了一些要求:教师要保持微笑,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同时,建议提出教师对待学生的一些要求:熟悉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你的“最好”,不求完美,只求学生进步等。这些建议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努力才能很好地行之有效地付诸于行动。
读完后我如闭塞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我又进一步理解了“教育艺术”、“教育智慧”的深刻含义了。
方与圆教师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教师颂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