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写读后感时要侧重于自己感想的写作,一部有意义的作品带给我们的远不止当下的感动和收获,认真阅读才会写出优秀的读后感,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明宫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大明宫读后感篇1
首先感谢作者普及了一些历史知识,文中的这些内容对于普通读者,可以说是很难发掘出来的。
本书是和其他历史书的最大不同在于,其他历史书大多自上而下、高屋建瓴的叙述,而本书则是通过自下而上、见微知著的描述,通过普通老百姓与胥吏、乡绅、地方官之间的逐力,再现了明朝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历史爱好者,可以是个非常好的补充,对于非历史爱好者,读着也如推理小说般引人深思跌宕起伏。
六个故事中最喜欢帅嘉谟学霸的故事,其一根筋的寻求真相的毅力,确实惊人敬佩,从这个角度看来,马伯庸又何尝不是”帅嘉谟”,不然哪有这本书的出现。
在书评中看到一句话,“存在便是合理”,看完这书,尤其第二篇风水引起的士子科举成功与否的问题,这已经说明了常识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改变的情况。
关于档案,感觉和本书其他内容有点格格不入,不知是何原因才放入此书中。
胥吏这个文着实让人感到无奈,易地自处,也是无可奈何,可以说是本书中最令人悲愤的一个,明明啥事没做,却偏偏被人盯上,不从还无处喊冤,一声叹息。
最后,再次感谢马伯庸的“死磕”,让我们看到了显微镜下的大明,看到了大明的犄角旮旯。
大明宫读后感篇2
看惯了教条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写的书,再看这本书,让人觉得很轻松。嬉笑怒骂之间就已洞悉社会历史。这种新的历史解读方式读起来让人觉得酣畅淋漓,过后依然意尽。
真实不可获知,只能靠近。历来研究历史的人都逃不出这个局限。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是恒久不便的道理。
张宏杰是个借古喻今的高手,本来已经过去了五六百年的历史人物,在他的解读下,成了我们破解当下社会的一把钥匙。理解了这点,也就不会仅仅只是看看热闹而已。
朱元璋
这位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作者用了最多的笔墨。在其中和毛……的比较最有意义。他们俩都出身农民,深知下层人民的疾苦和需要。都身经百战, 都深信武力至上的原则。深知中国式的人情世故。打败了比他们更有文化修养的文人政权。统一了中国。但内心残留的农民意识,却使他们治理国家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他们是权力,政治上的强人,却是社会认知上的庸人。这才会使他们“乌托邦”式的理想都归于破灭。
朱棣
特殊的环境造就特殊的人,本身才能出众却不是他当太子。历史的规律就是强者生存,在生死的抉择面前,他成了一个篡位者。考验之后给他了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
他是个比他父亲更高明的统治高手。几乎明朝所有的大事都是在他手里完成,东征西战扩充疆土、修筑长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伟大的事业和非凡的举动接二连三,让人民应接不暇、不知所终。看到结果则目瞪口呆,这些行动一个接一个,不给人民任何的机会喘气的机会去反对他们。
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不停的重复。我们今天也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神六发射、三峡工程、青藏铁路、08奥运等等大事一个接着一个。
海瑞
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安慰符。
与其说他是一个偏执症者,不如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生在中国既是他之哀,又是他之幸。哀的是这样一个国家注定他将一事无成,幸的是千百年来只有他一个海瑞让人民记住。他心似明月,只可惜地下一片墨汁。
张献忠
在读到张献忠这个人时,我感到空前的压抑和绝望。当中国人最残忍的一面在这个人身上展现出来时,我感到万分的惊谔,惊谔过后归于沉思,想到这一切都是事实,都是历史。我惊恐于过去,更惊恐于未来。
像西方那样建立起对生命的尊重看来还遥遥无期。
大明宫读后感篇3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最爱看的还是历史书,最最爱的还是明史。像当年看到《明朝那些事儿》那样激动,一口气看完。喜欢当年明月和马亲王这种阅读很多历史材料之后归纳总结,只是当年明月是编年体,讲的王侯将相高居庙堂的故事,马亲王的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则是纪传体,讲的是基层小老百姓的故事。
徽州丝绢案,婺源龙脉保卫战,杨干院律政风云,黄册库的前世今生,大篇幅主要讲述了这四个故事,后面两个故事比较短,没有那么精彩。前三个都是地方上的故事,是基层群众和基层官员与高层领导与法律制度硬碰硬的死磕,然后所有人都在权衡自己的利益的,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正是这种权衡,不断能窥见明朝这座大厦一点点在崩塌。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大人物决策的改变,影响的是数以万计人物的命运,也庆幸数以万计的人当中有人选择记录下这些故事,让后世的我们看到。
最爱的是黄册库那章,实在是太绝了,横穿了整个大明史。明朝的黄册,类似与现在人口普查手册和土地房产证资料,每10年更新一次,记录了每一个生活在明代的人的身死由来,每一块土地的归属变迁,黄册的质量也反映了每个朝代的兴衰荣辱,朱元璋朱棣时期的黄册材料要求较高管理严厉放了几百年依旧清晰可见能翻阅,但是到嘉靖万历年间的材料偷工减料管理松懈放了几十年就已经失踪或者不能翻阅。在这些黄册上,能感觉到生活气息,也感受到历史温度,近300年的历史都藏在玄武湖(后湖)的中央,当时搜集黄册的过程中各个部门插手谋求利益又各种和稀泥,但是又随着南明的灭亡很多都被当作柴火当作火把毁灭。
“这是一幕极具象征意味的画面。曾令大明江山永固的黄册,在风雨飘摇中被一一扯碎。漫天的纸屑飞舞于后湖之上,万亿大明子民的户籍华为甲胄和火器,以毁灭自己的方式,试图成为挽救这个王朝的最后希望。”以前觉得开国皇帝,开疆扩土武将最为重要,看完这章发现文臣更为重要,打完仗后的土地和人口,都是一盘散沙一团乱,人口统计经济统计耕地统计,每一样都是由基层人员一个个一点点实地去做,需要一套强大的系统来管理,上行下效。历史书上就简简单单一句几几年,某某朝建立,立年号某某,但是实际上还要好几年整合才能成为真正成为一个朝代。还有,中国实在是一个力量过于庞大的机器,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说从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就再也没有能够有整体配套体制的改革了。
都说以史为鉴,呵呵,这本书里面详细描述的官场的姿态,跟400—500多年后的今天还真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大明宫读后感篇4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这本书讲述的是大明朝七个着名人物,朱元璋、海瑞、魏忠贤等七位人物,这些都是对大明朝的兴衰起了重要作用的人。
朱元璋、海瑞他们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优点,以及那些不可弥补的缺点,但是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都有过人之处以及独特的地方。朱元璋一个坐在龙椅的农民,他用农民的精明、周密、愚昧打造了自认为固若金汤的监狱帝国。这个监狱不但关住了老百姓,也关住了官僚,甚至还关住他的直系子孙。更为严重的是直到今天,中国人的头脑似乎还没有从他缔造的精神监狱中完全解脱出来。环境能够影响人也能改变人,在为拿到江山之前朱元璋从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变成了一个冷血的流氓在其中他很善于结交人,并且利用人,他利用人很有技术含量,他让别人能够甘心诚服于他,并甘心为他做事!可以说他这是一种能力,这也是能够夺取天下的绝大部分原因,当然他取得的一个天下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机遇,一个让他翻身的机遇。其实,机遇并不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但能力是可以靠自己培养或创造的。
朱棣一个篡位者,他精通权力,他把权力玩弄于鼓掌,同时进行血腥的屠杀,不管是自己亲人,熟话说血浓于水,但在他那里就不曾出现过,能够手刃兄弟,我都不理解这该是怎样一个冷血的人,或许他的心是石头做的,这就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折手段的人。我可以看到他内心的挣扎以及痛苦,所以不要试图去做亏心事,也不要为了某个目的去做事,这样会使你觉得没了目标,丧失人性。
郑成功这个异国出生的海盗之子,性格中一直燃烧着明亮的“少年性”,史称郑成功“果敢刚毅,传之自母”。郑成功的这位日本母亲,有胆有识,性情刚烈。母爱是伟大的,而我们也会不忽视母亲的遗传对郑成功有多大的影响。优越的家境、天赋的杰出才华和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培养了郑成功强烈的自信心、优越感和贵族气。
这本书七位人物的成功以及失败都是受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所以环境对人特别重要。我们生活中学习中接触到的人也会影响我们,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这本书中的几位人物的事例就无疑证明了这点。
这本书中虽然讲述了七个人物,但我比较欣赏着三位人物,是他们都有犯错的经历,但是他们身上却有着那些闪闪发光的品质。
大明宫读后感篇5
前一阵子,看刘哲老师微信转发的马伯庸新书《显微镜下的大明》的有关介绍,觉得挺有意思,就在京东上买了一本。最近读了该书的第一个故事《徽州丝绢案始末》,和大家分享一下感触。
故事发生地在南直隶下辖的徽州府,该府管理着六个县,分别是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一天,歙县一名叫帅嘉谟的学霸,闲来无事算起了徽州府历年的税粮账册。就这么一算,发现了问题,他认为本应该有六个县分摊的“人丁丝绢”税目,却只有歙县独自承担,这怎么行,不公平嘛,于是乎,正义感强的帅学霸决心要为歙县老百姓讨个说法,就这样一场前后持续近十年的“丝绢案”开始了,在马伯庸的妙笔下,各地百姓、乡绅、县官、州府、户部、首辅等诸多利益集团各怀心思、算计妥协的博弈之局跃然纸上,十分有趣。
长久以来,历史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多是规模宏大的历史叙事,多是王侯将相的荡气回肠。而那些贩夫走卒、市井无赖,真正构成社会一血一肉的普通老百姓,他们的喜怒与哀乐,他们的心思与想法,往往会被史书忽略。这些人,在史书中的记录不过寥寥数笔,在历史上或许毫无地位可言,可他们生命中的喜与乐、悲与欢、离与合对于普通人的意义不亚于时代大势。
在《徽州丝绢案始末》中可以看到,小人物也可以创造大历史。当故事的主人公帅学霸在呈文上写下第一个字的瞬间,这一切就像齿轮上的链条,在各方利益的驱动下,不管初心如何,裹着所有人向前走,不管前面是一马平川还是万丈深渊,都已由不得自己。许多事情,一旦开始,可能再也无法回头。
大明宫读后感篇6
花半个月的时间,啃完了这本大部头,好书不觉得长。
之前百无聊赖之际,按照评分搜电视剧,总会有它出现,相关信息就是“被禁了十年”、“天下第一太监杨金水”等一些博人眼球的字眼。说实话对于这样的历史剧,沉重、诡谲,看着总觉得脑子不够用。当年追的《康熙王朝》我也只是觉得“所幸并没有生在帝王家”,而看完这本书,我的感觉就是“所幸生在新时代下。”
书中所写的便是嘉靖的后时代,沉迷修炼,服食丹药、暴力偏执、多疑独断,心中想的只是在自己修道世界里,安详的从人世间进入到他的“仙世界”。大臣们充耳不闻,甚至有点助纣为虐的意思,百姓们苦不堪言,但是去申诉无门,那个时代,阴郁、沉痛。
这里不想分析嘉靖为何成这样,海瑞有多勇敢正直,我只是想感慨一下书里的官场。
伴君如伴虎,这里最明显的便是严嵩、徐阶、吕芳,其实我很佩服这样的人,见微知著,任何的蛛丝马迹都能够揣测出圣意,也许小说里有夸张成分,但是现在我都没有明白为什么那个玉球就是“外重内轻”的意思,-_-||。人在官场修炼几十年,真的可以到这个地步吗?电视剧里和书本里对于表情都有专门的描写,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人能够在这转瞬即逝的微表情中读懂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吗?恕我平凡!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里便是血雨腥风,背景音乐都应该是那种急促的、诡异的,但是我感觉周围的一切确实那么的风轻云淡,偶尔的挫折都是明面上的事情。
官斗、宫斗、宅斗,这样的题材也被大家喜闻乐见,能够唤起大家内心的“偷窥欲”,以上帝视角看别人的斗争,坐山观虎斗,跟看戏的感觉一样,究竟这样的场景或者说斗争的手段,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有吗?恕我单纯!
每一本书都给人不同的感受,也许不同的人感受也不同,看完此书,我的感觉便是,如今的生活真美好!有强大的国家在为民办事,有和谐的家庭在制造快乐,有稳定的工作在提供基础,更重要的是,有平和的环境在滋养内心!
大明宫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