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读后感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分析原文内容,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我们对名著内容的领悟,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卢梭传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卢梭传读后感篇1
卢梭先生并不是陌生人,他的名著《社会契约论》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都是法律系同仁的必读书目之一;他在《社会契约论》中的“平等、自由”“天赋人权”的理论,在《爱弥尔》这本教育类著作中,同样有所体现。
一、孩子是应当自然的成长的,但也不能无节制的满足其欲望。
“感觉是他知识唯一的来源,他什么东西都想去摸一摸、弄一弄”;所以自然是孩子的本源,孩子天然就对所有的事物都感兴趣,并天然就会模仿大人的言和行;所以,孩子本身是不需要被教育的,他或她天然就能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成人的过多干预才是导致教育偏离本源的主要原因。
“他们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指使别人。不过,这一现象并不是由本性产生的。”与此同时,孩子天然又是极聪明的,或者说人类天生又是极其聪明的;如果他们发现了可以为所欲为,可以通过哭闹、撒娇、投诉、控告获得利益,他们自然不会通过自身努力去实现利益,而显然会其他更容易的方式去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要在他或她明白,真正疼痛的时候再请求帮助,而不是将他人当做自己的拐棍,那样注定是走不快、走不远的。
成人世界的规则也应当遵循这个原则,否则就会出现通过法外途径反而能够得到更多利益的怪事,且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另外,家长也不应当焦虑,该会走路的时候,他或她就会自然学会走路;该会说话的时候,他或她就会学会说话;家长能够做的不是替他或她走路或说话,而是创造机会练习,创造机会让他或她自然的学习,比如卢梭笔下的假面具练习,比如我们小时候慢慢学会跳绳。
焦虑走路、焦虑跳绳、焦虑成绩、焦虑工作、焦虑婚姻。这些焦虑都是同样的问题,关心则乱。自然之道、顺应趋势之道才是解决问题的本源之道。
二、孩子是应当被平等对待的,虽然这知易行难。
如果孩子是自然成长的,那么他或她应当是能够独立照顾自己的,能够不依赖拐棍而自然站立的。那么作为独立的人,他或她理应获得家长的尊重。不过,客观上大部分家长包括我自己,都很难那样平等的对待他们,如同我们在社会中没被他人平等的对待或往往不能平等的对待他人一样。
当代社会,追求效率,能够短平快的实现目标的方法被广泛宣传和使用,加上刻意不刻意的焦虑,使得大家都变得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无论是报班还是作业时间,无论是生活自理还是购买衣物,我们总在以“我是为了你好”为借口,不平等的对待孩子,急功近利的强制对方。而当一个人不能被平等的对待,真正的独立是不会从天而降的;真正的成长也是不可能靠强制得来的;这正是我们要修行之处,只有做到了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爱弥尔终将长大,终将独立的生活在这个世界,希望他或她是自然的,是独立的,是能够平等善待他人同时被他人平等善待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创造上述条件,共勉。
卢梭传读后感篇2
卢梭在他的《爱弥儿》第一卷里写道:“母不母,则子不子。”
是啊,母不母,则子不子。如卢梭说的那样:“他们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没有很好地尽她的义务,则对方也将不好好地尽他的义务。”如果一个母亲没有好好地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那么她的孩子必定也不会好好地去做他该做的事。
当然,还应该加上:“父不父,则子不子。”
一个熟人,和我一样是一个高三孩子的母亲。孩子很不听话,已经上高三了,却成天上网,连睡觉都躲在被子里用手机上网。老师常把她找去,让她管好孩子,可没什么效果。一天,她问我的老公:“你的孩子那么听话,学习那么自觉,从来不需要人催,你是怎么教育他的?”老公回答说:“这个一下子可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父母只顾着自己玩,是教育不好孩子的。”
其实,这位母亲就是一位贪玩的母亲。有一次,住校读书的儿子打电话给她,说这个双休日学校放假,他要回家吃饭。但到了双休日,这位母亲却在同事家打了两天麻将,让儿子自己去吃快餐。
儿子之所以打电话给她,就是希望妈妈双休日能和自己在一起,并能吃上妈妈亲手做的饭菜,感受感受在学校里不能感受到的亲情。但是妈妈的做法却让儿子大失所望。我可以想象那个小家伙是如何怨气冲天地去了学校的,也可以想象当他的妈妈教训他的时候他是如何理直气壮地顶撞的。因为当妈妈的没有尽职尽责,说出的任何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话都没有任何说服力,不能让儿子服气。
“母不母,则子不子。”还强调了作为母亲的榜样作用。一个母亲,不仅作母亲要是称职的,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对待事业与工作等各个方面都要为孩子作出榜样。很难想象,一个泼妇似的母亲,她的孩子会有多高的教养,一个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的母亲,她的孩子会爱学习,长大了对待工作会有多么负责任。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以坚贞不拔的勇敢精神去完成自然赋予她们的极其高尚的使命的好母亲们,卢梭这样写道:“根据最简单的道理得出来的结论,根据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任何人曾加以反驳的事例,我敢向这些可敬的母亲保证,保证她们将得到她们丈夫的坚定不移的爱情,保证她们将得到她们的孩子的真诚的孝顺,保证她们将得到人人的尊敬,保证她们分娩顺利,毫无痛苦和不良的后果,保证她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最后,还保证她们终有一天将高兴地看到自己的女儿学她们的榜样,看到其他的丈夫叫他们的妻子以她为模范。”
卢梭传读后感篇3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卢梭传读后感篇4
?爱弥儿》是一本西方教育专著,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这本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教育思想。
?爱弥儿》开篇即提出:“出自教育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体现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也即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卢梭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是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使之成长为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在卢梭看来,忍受痛苦也是儿童应该学习的一件事情。比如儿童摔倒了,即使她哭了也不要急急忙忙跑过去安抚他。卢梭认为伤痛既然已经发生了,儿童就必须忍受。在儿童年幼时学习勇敢的精神,他便会渐渐学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否则,在他们长大后面对痛苦时就没有足够的勇气和经验来对付。“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有它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其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在不同年龄阶段应实行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自然的教育必须保护儿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充分尊重他们的自由。
读完《爱弥儿》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自由。卢梭在爱弥儿幼年和童年都主张采用顺应自然的教育,在第二卷里面更是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顺应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国的经典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观念。作为一名幼师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生来是善良的,我们所能给与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努力去呵护、保持孩子与生俱来的纯真,善良。但是自然教育是不是就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呢?显然不是。在幼儿园小朋友身上有一些后天环境所造成的不良习惯,而人的行为结构和人的童年记忆有非常大的关联特征,因此有生命的孩子的童年被放纵,会在成年后形成不良习惯,而人的行为结构和人的童年记忆有非常大的关联特征,会在成年后极大的放大。因此卢梭在本书中还提出与自然教育密切相关联的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我想与每一位同行分享的是:每一位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善待他们吧,因为他们是一群有生命的孩子。
卢梭传读后感篇5
我读“论教育”中,讲到对子女不要过分溺爱后,很受教育。大家知道,现在上学的孩子,基本是独生子女,这是由过去时代特殊形势和特殊政策造成的。就此,对孩子的生长和教育谈一点感想。
现在孩子仅有一个,虽然己放开二胎,但到我们这个年令,加之一系列外部条件,再生二胎,基本不可能了。因为仅一个孩子,所以自然特别珍惜,把他们培养到今天,长这么大更不容易,因此对他们过多溺爱或多或少都有存在。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虽然今天生活好多了,但从小都吃过些苦,因此就想,这些苦再不能让孩子吃了,因此物质尽量创造好的条件与环境让孩子过,生活上吃的有的即使自己舍不得吃,也要让孩子吃。孩子有时喊苦了,心中总舍不得。读了“论教育”以后,深深感到这种想法要不得,其实小时候我们吃过苦,才有今天生活中的韧性,吃过苦,身体才强壮,吃过苦,今天才不怕苦,也才适应这激烈竞争的社会与生活。
现在孩子,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中,没有我们过去那种苦吃了,但决不代表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不会遇到苦,要让他们生活与学习中不怕苦,能健康茁壮成长,我们就不能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所有要求,不能一味无条件给予满足,必须加以区别对待。合理的,尽量创造条件,给予满足。对于不合理,要对孩子充分讲明原因,给予婉转的甚至坚决的拒绝。
我出生来自安吉农村,从小吃过苦,尽管对孩子也有一些溺爱,但也认识到决不能过分。我觉得现在学校搞军训,尽管很苦,但坚决支持,这是他须的。我经常带孩子回安吉老家生活一段时间,让她了解今天农村与城市生活的不同。也让她参加一些劳动,了解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与一些艰苦。
中国自古以来有俗语“棒打出孝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什么“少年福不是福”等等,这些话虽不全正确,但其中也有一定道理,值得借鉴的。
总之,今后我们在与子女的共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细心教育,去掉过分溺爱的“慈母心”,细心分析对待子女生活与学习成长中的每件事,包括那怕是生活中的小细节,注意他们一言一行,着力引导他们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甚至见苦而上。现在正是子女青春期,这种培养,将让他们受惠一生。
我向老师,向大家保证,将为此而努力!
卢梭传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小丑传读后感5篇
★ 大禹传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