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过不同的书籍后,我们写出的读后感也是不一样的,好的读后感,一定是我们在读完优秀书籍之后写出的,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嘘,老师来了读后感推荐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嘘,老师来了读后感篇1
今天花费3个小时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大概给看了一遍,整体感觉,这本书对小学生家长是必备的,他里面讲到了关于写作业,暴力作业,学习提升等方面都有介绍。对我震动最大的有2个点。
1、对学习成绩的提升,在小学,乃至是初中,这些都是可以逆袭的,这个魔法棒就是课外浏览。这使我更加深信要陪孩子一起看书,将现在的看书时间再增加。而这个看书是孩子感兴趣的书,不要给孩子任何功利性的行动。这些对他以后的爆发有很大的影响。对这2个孩子,现在要把陪他们的读书时间扩大到每天的1。5小时,不要只是限制在他们的绘本上面,可以是任何的东西。在他们上小学以后就能够让他们去看长篇小说,这个对读书习惯的养成,提升浏览速度很重要。里面讲到“当浏览量上去了,浏览速度也会提升”
2、一个家长应有的智慧里讲:最好的“管”就是“不管”,这让我想到最近和两个孩子之间的事情,特别是大宝,最近让我很苦恼,早上起来开始哭,不愿意上学。自己不穿衣服,洗脸刷牙都是磨叽的,没有很干脆的完成。上学校之前有时还会闹一场。在回来家以后,吃饭前看电视,吃饭后自己玩,在我的提示下,自己去整理玩具,洗脸刷牙,上床看书,玩玩具,听故事,该睡觉时不愿意睡觉。
想一想自己给孩子定的目标,现在发现我其实也常常的在提示孩子,这个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管,这类管会让孩子失去主观能动性,不会去安排自己的事情,让孩子成为一个很好的履行者,而没有成为一个思考者和自控者。
那这类“不管”究竟是如何不管呢,这个和我给他制定的他需要做的事情之间是甚么样的关系呢,我给他制定这么多他需要做的事情是对的呢还是不对的呢?如果是对的,那怎样样做,才能让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去自己做呢,解决这些问题呢?这些和自控力,之间是甚么关系呢?
突然之间觉得,自己是属于管的比较多的家长了,这个到底对我们家的两娃是甚么样的呢。
今天如自己所愿,把书大概看了一遍,很多好奇心被满足了,照旧值得把她买下来,花时间去看。也合适将它推荐给其他需要的人,这本书要比《完全的成长》少烧脑很多,那本相对是心理学的书,需要一句句去体验。而这本给了很多现在家长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案。
嘘,老师来了读后感篇2
我怀着极大地兴致品读了闫学老师写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感受颇深。书中闫学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将实际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相结合,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小案例,来讲述教育的方法。从这本书中能让我深刻地了解到苏霍姆林斯基真正的“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们”,也能读出闫学老师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之情,她在书中多次提到“我想做他那样的教师”,同样我也读出了闫学老师本人对待教育的热忱和投入。仔细品味,受益匪浅,浮想联翩。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从题目看就很吸引我,苏霍姆林斯基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著作,本书的作者闫学也是一位特级教师,她在书中写道:“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为了爱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人”。虽然我们也许不能够做到为了爱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去爱每一个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的确我在初读时印象很好,所以读得特别轻松,闫学老师的写法很自由,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很容易让人接受。作者闫老师在《自序》中这样说:“其实,我更愿意把苏霍姆林斯基看作一座灯塔,那是世界教育史上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它召唤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永远向前,向着光明的方向。”是呀,我觉得我们就是应该在更多灯塔的指引下不断前进。学无止境,我们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底蕴,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教育。
阅读下来,第二辑中《教育就是不断更新》留给我的印象更加深刻,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看来,生命因为不断地丰富与更新,将永远充满魅力。所以,我虽然有痛苦,但从不绝望,不论是作为一个教师,还是作为一个活在人间的人。”这段话让我深受鼓舞,我和闫学老师有着同样的感受,充满魅力的人生需要不断地丰富与更新,痛苦却不绝望,我想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教师,做一个这样的人!
还有书中第四辑《每一个教师都该成为学校的骄傲》中提到:“教师具备了深湛的专业知识,开阔的视野,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以及独立研究的能力,他就是一个足以令学校骄傲的教师。:由此我也想到:在我们的学校,就是要培养具备这样“条件”的教师,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成为学校的骄傲,这不仅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也是作为教师的职业尊严所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这次我算是初次接触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教育思想,的确,当读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怎么说怎么做时,我的心灵都会受到一次洗礼,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会加深一次,让我感觉苏霍姆林斯基的确是为教育而诞生的,他为我照亮了未来的教育之路。以后,我也要品读更多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让自己的心灵在一次次净化中不断得到提升!
嘘,老师来了读后感篇3
写这篇连载文章时,我是一个8岁男孩以及一个2岁女儿的父亲。对于尹建莉老师的名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多年来不但我自己反复阅读,而且推荐了身边的同事、家长购买阅读。我是尹老师著作的忠实粉丝,我阅读着、理解者、运用着、创新着、反思着。如今我想把自己体会和广大读者分享。
尹老师成功的养育、教育了一个女儿——圆圆。在阅读尹老师的作品时,经常会感觉到,尹老师收获的喜悦。尹老师分享的每个细节,在我看起来都那么的真实和感同身受,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去在自家的孩子身上尝试一二。我认为只要原理吃透,就能够消化吸收。事实证明好用,管用。
但我也注意到了,尹老师的女儿圆圆是尹老师自带大的。单就这一点,很多家庭就已经不合格了。所以尹老师的教育理念虽然大家爱读,也认可,但难于消化吸收。好书最后当做看热闹。
当前孩子的父母很多是独生子女,要养四个老人,在大城市经济压力下,只能选择夫妻两个人都上班,然后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育儿话题电视剧《虎妈猫爸》开始几集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拿我个人来说,大儿子是奶奶带的,小女儿目前是姥姥带。我们夫妻两个均上班。我想中国的大部分70、80、90后情况和我差不多吧。往往越是大城市的工薪家庭,这种情况越是普遍。(在这里不谈中国那些10%的富裕家庭,他们不涉及到培养孩子的困难问题,教育用钱是可以铺出来的)再有就是工厂的普通职工,他们往往把孩子放在老家,自己或夫妻两人都去外地打工。那就更是“渎职”了。但没有办法,这就是国情。
所以尹老师的个人条件、家庭环境、圆圆的固有性格等方面来看,并不能代表中国广大的家庭特点。再比如有的家里是男孩,主要是爸爸在带,有的是女孩,却是爷爷奶奶在带等等各种情况。
我更喜欢把尹老师的著作看做哲学著作来阅读,因为理念是通用的,确实给我很大的帮助和启发。我也希望我能以个人浅显的理解水平来注解《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以期全国的爸爸妈妈们对这本书有更透彻的理解和运用。为祖国的花朵,多添一捧好土。
嘘,老师来了读后感篇4
记得师范刚毕业那会儿,自己还是个半大孩子,天真地以为心中有爱就能改变一切,整天和孩子们嬉戏玩闹在一块儿,却是发自内心地喜欢他们,关爱他们的点滴生活……还别说,真有那么一阵出现过奇迹,也许是农村孩子特淳朴吧,他们被我的“爱”打动了,一个个对我特别的好,为了我可以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甚至连几乎不可能改掉的乡音都纠正过来了……我便一度迷失在自我陶醉中……
可美梦不久便被打醒了,由于局势的发展,乡村小学很快就被合并掉了,并校后,并行班级多了,也就有了对比。慢慢地我发现,即使我再努力,成绩始终都无法赶上别人,这才有了疑惑,恐怕光有“爱”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些其他什么,于是便一路追寻,到处取经,但收获却甚微。
前不久,高老师对我说,多看些相关的书,可从窦桂梅老师开始,于是我就去书店买了两本回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看了起来。可一拿上手,就再也舍不得放下了,不管多忙、多累,每天我都要读完一课,那感觉不是仅一个震撼所能比拟的,收获自然也不小。
我边读边思,并时刻把我的课堂与窦老师的相比,仔细寻找问题所在。渐渐,第一个问题就在脑海里清晰起来:以前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自认为朗读还行的我怎么也教不出朗读同样优秀的学生,看了窦老师上的课,我知道了,原因是我只是一味地强加给他们,他们不但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更是不明所以,怎么可能接受呢?而窦老师就不一样了,她完全是让学生自己体会,并用自己体会到的情感来读,学生口读我心,自然而然就能读好了,窦老师只在适当时点拨一下,让整堂课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找了这么多年的答案,一下子解决了,“佩服”便是我对窦老师的第一层认识。
还记得孙老师也曾帮我找过原因,她问到我在课堂上关注的群体,我思考之后回答她是优等生,她说这就是问题所在。她平常关注的是后进生,即使偶尔一堂课关注优等生,那课后也必定给后进生补上,他们才是我们该关注的群体。是啊,后进生都会了,更何况优等生呢?可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课上我照着教案提出的问题,后进生一个也不会啊,那叫我怎么办,课总得上下去啊,就只能……所以即便发现了问题所在,我还是没有办法改变。看了窦老师的课,我明白了:首先,后进生的士气已经在我的不重视下消退不见了,即使有他们会回答的问题也不愿意举手了;另外,我一直不愿意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后进生失去了信心……窦老师的课却始终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的士气都是那么地足,兴趣都那么浓,效果自然不一样。即便刚开始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气氛沉闷,窦老师也总能扭转局面,真不是一般的神奇啊!
原来我的心里一直不曾装有后进生,自然就不会替他们着想了,我的语言也没有感染力,也就调动不起他们的积极性,难怪课堂气氛沉闷。真是惭愧,还一直把责任推到学生头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直到此时,我才真正领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今后的课堂,我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其次要改变自己的语言。
回想刚开始之所以能那么快认同窦老师,是因为她也是从和我们一样的平凡人成长起来的。其实有一段时间我也曾产生和窦老师一样的想法:为什么别人成长那么快,而自己却没进步呢?现在我知道答案了,并不仅仅像窦老师所说的是“公开课”的原因,我认为更是她那永不停止的进取精神,这才是她取得成功的源泉,而我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精神,虽也曾不停地找原因,可即便找到了原因,也没有那股子精神劲支撑着去解决问题,就此停止了寻找的脚步,当然不会有进步了。而窦老师即便取得了成功,都不曾满足与现有的成绩,依然不断地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实感汗颜啊,看来我首先要改正的是自己畏首畏尾的心态,教师的使命是一切为了学生,可不能因为自己的缺陷而影响到学生的利益,即使困难再大,我也要向之努力!
嘘,老师来了读后感篇5
是谁像烛光,燃烧自己,释放光芒;是谁像翅膀,让孩子们在知识的太空中翱翔;又是谁像基石,构筑的人才大厦高万丈?对,就是我们所敬爱的老师!
?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这本书为我们讲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工作的林俊德爷爷,在雪域高原支教14年的胡忠、谢晓君老师,他们让我感到震惊;格桑德吉老师在墨脱山区中认真护送孩子回家;董朝兵老师为大安村的学生们默默付出了39年。他们原本生活在繁华的城市,却选择了偏僻的乡村;他们原本已站在名校的讲台,却选择了乡村破旧的教室。关注边远农村孩子的成长,用心播放希望的种子,用爱托起农家孩子的求学梦――这就是支教老师,一个平凡但又伟大的职业!殷雪梅老师为了救6名学生,宁可让自己被车子撞飞;在地震中因救学生而丧命的向倩老师、张米亚老师、吴忠洪老师、瞿万容老师、袁文婷老师等,他们昨天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拿着微薄的工资,日复一日地做着虽然神圣却毫不起眼的教书育人的工作。但是他们却在危急关头,在学生、学校、家长、人民群众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挺身而出,毫不犹豫、毫不胆怯,他们用无声的行动书写了人生的辉煌!
而我们的班主任陈老师,她尊重学生、处处为我们着想,批改作业时一丝不苟,一心想为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陈老师让我们拿花儿来布置教室;在黑板上一一列出需诵读的古文,让我们接受国学的熏陶;她让我们在课文上随时做笔记,让我们养成时刻做笔记的好习惯;陈老师对我们的纪律十分严格要求,也许她想告诉我们,用说废话的时间来做事,会事半功倍。
最让我敬佩的是她对作文的一丝不苟。我的每篇作文交出去,发下来后翻开一看,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到处都是红色的圈、钩、直线、曲线。我从陈老师的批改中感受到了她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陈老师一段又一段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那红色的修改符号,让我养成了每往篇作文都修改的好习惯。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培育着我们这祖国的花儿;老师是温柔的导游,带着我们在知识的太空中,留下足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我拿什么来感谢您呢?“三寸粉笔,一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敬爱的老师,让我们以成长来感谢您,让我们以成才来感激您,让我们以复兴中华的行动来报答您!
嘘,老师来了读后感篇6
顶岗工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期间我有过悲伤,也有过快乐,有过失败,也有过成功。在工作岗位上,自己雄心壮志,想着做一个优秀的老师,想着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可是由于缺少丰富的工作管理经验,常常会有棘手的突发事件让我束手无策。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我一直在寻觅答案。
前段时间在自己的指导老师那里发现一本教育名家李镇西写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多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颇有感触。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读到这里不禁问自己,在两年的工作中,我有没有达到自己最初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呢,有没有超越自己呢?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教育对象的爱。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学习优秀的孩子,而忽略了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关心。那些“不可爱的孩子”、“后进生”更加需要你的爱,他们就像迷途的“羔羊”,需要温暖,需要阳光。对于“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教师必须给他们一个空间,给他们更多的关怀,让这些饥渴的花朵,沐浴阳光,健康成长。
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并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爱。
老师也只是个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师要怎样拥有“师爱”呢?李镇西老师用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带着儿童的兴趣去探寻学生的心灵深处的途径,怀着儿童情感去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那样才能真正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能理解学生的做法,从而让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这样的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智慧之处,那他看到的学生,都是带着“可爱缺点”的可爱孩子。同时,如果想和学生相处愉快,你就不能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些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情。如果你的要求很高很严厉,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
今天读李老师的书,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我也愿“做最好的老师”!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争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嘘,老师来了读后感篇7
“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读了《做最好的老师》,我感受到教育是美好的——美在理解、美在无私、美在伟大。它告诉我要用爱去教育每一个孩子。
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一举一动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所以,爱就是潜移默化。
如何成为最好的教师?这想必是所有教师一直在追寻的问题。引用魏书生老师的话就是:“我们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炼教师之贤,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
成为最好的教师,是要自己和自己比。把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我今天的备课有没有比昨天更加充分?今天的课堂有没有比昨天更加精彩?今天的作业反馈有没有比昨天更加细致?每天做的工作都不是最好的,每天都有缺憾,但每天都有改进,每天都在进步。以此不断超越自己,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不断靠拢。李镇西老师强调自己和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成为最好的教师,要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多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不单单是对学生表面的了解,而最为重要的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了解和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你不只是他的老师,更是朋友和亲人,他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你,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你分享,这才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这样才能让他们快乐、茧壮成长!
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的荡气回胸。"这段话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嘘,老师来了读后感推荐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