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强我们对书上情感的领会,大家能够在读完一本书后拿笔完成一篇读后感,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后感《童年》300字精选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后感《童年》300字篇1
童年就像一幅画,色彩鲜艳,线条柔美。童年就像一片海,任我遨游,伴我成长。童年就像一本书,古色古香,精彩绝伦。童年就像一朵云,纯洁无暇,变化多端。
这些天,我看了《童年》这本书。《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如到外祖父家常常见到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市民的残暴,写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外祖母的宽厚善良等。
看到高尔基这样的生活,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更是快乐的。我没有经历过被鞭子抽的滋味。我们家不会看到有为了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更不会发生残暴事件。
跟高尔基相比,我现在11岁了,我现在连饭都不会做,我一开始尝试时,煮饭水放得太多,变成了粥。炒菜,要不是忘记放盐,就是忘记放糖和油,而且有时我还不太清楚是放盐还是糖,还有时不知道要放多少。我做出来的菜,差不多都是给垃圾桶“吃”完的。
看了《童年》这一本书,让我明白了一定要珍惜童年,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一个充满快乐的童年。童年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刻,所以让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美好童年吧!
读后感《童年》300字篇2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并得到他的热情帮助。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1913——1916)。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童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被誉为俄国最优秀的自传小说之一。《童年》写于1931年,它向读者们展现了高尔基童年时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记录了高尔基在沙皇统治下的心路历程。书里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几个角色,尤其是外祖母这一角色,她被称为“俄罗斯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小说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社会的面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阅读《童年》时,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
读后感《童年》300字篇3
想起我的童年,充满着欢笑与幸福: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美味的食物,有趣的玩具应有尽有,有时甚至父母有一点的不满足我的“要求”,就无理取闹。直到我读了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自传体小说,我才感觉到在俄国沙皇黑暗、残暴的统治下贫苦人家孩子的童年充满了苦难与悲惨的遭遇。
他在幼年时,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于是他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这一切只是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两个舅妈更是没有地位,任舅舅打骂,发泄。
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使阿廖沙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面对这困苦的生活。外祖母的善良、热爱生活影响了了他的一生。
正如书中所写: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带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而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体验”了阿廖沙的悲惨生活,阿廖沙童年时一幕幕悲惨的遭遇在我的脑海了放映着,他令我深深的同情,但他勇敢面对挫折,拥有执着信念的精神令我深深地诚服。希望他今后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同时,也希望如今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明天增添一丝光彩。
读后感《童年》300字篇4
漫长岁月的煎熬,已化为乌有。因为,岁月带来的,煎熬过后,已是火灾,烧得到处都是。
一无所有的面庞,伤痕也成了点缀。
——题记
本书作者高尔基出生在俄国的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便走向了社会,尝尽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据他的童年生活而写成的,可以说是自传体小说,正反映了当时生活与社会的惨状。
小说主人公也是早日丧父的阿廖沙,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里,已经让黑暗与恐惧占据了。
在他的生活里,有粗暴自私的外祖父经常毒打他,又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觉,结果生了一场大病。阿廖沙的外祖父还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
从阿廖沙外祖父的种.种劣行中,我读出了吝啬、贪婪、专横、残暴,也着实的体会得到了阿廖沙当时的心情。是外祖父的残暴留给了阿廖沙童年重重的伤痕。
我们中国有个成语:祸不单行。同样,在阿廖沙的生活里,还有两个让他充满恐惧的人——他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这兄弟俩很像,自私残暴,但也相互勾心斗角,阿廖沙的父亲马里哈姆在世时,也遭过他们两个的陷害,而且他们还害死了富有同情心的茨冈。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阿廖沙的内心充满了压抑和恐惧,同时也渴望人间的爱与温情。
读这本书时,心中不免产生不快和同情,为阿廖沙悲惨的童年而拭泪,为那些无辜逝去的生命而忧伤。
不过,在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一定会为你开启一扇窗,所以,阿廖沙的生活中便有了带给阿廖沙快乐和温暖的外祖母;教他做一个正直人的老长工;还有纯朴乐观、富有同情心的茨冈。
是他们,为阿廖沙黑暗的童年点了一盏明灯,让阿廖沙的内心变得强大,使阿廖沙充满信心和力量,让阿廖沙不再孤独与寂寞。
读完这本书,我看到,也知道,在黑暗长河的尽头,一定有一个叫光明的东西在发光发亮,只要跨过这条令人惊悚的大河,光明就一定在闪烁,希望就一定触手可及。
读后感《童年》300字篇5
?童年》是著名作家高尔基转三部曲的第一部,这本书与高尔基本人童年的生活经历为题,并在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高尔基残暴的外祖父几乎每天都抽打高尔基,而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我们是充满了疼爱与关心。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幸运的,是没有痛苦的。高尔基的童年在外祖父家里度过。11岁时,最疼爱她的母亲也不幸病逝,高尔基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孤儿,小小的年纪开始自身到人间谋生,在俄国的最底层社会受尽磨难和艰辛,而此时我们却呆在美丽的校园里,在我们老师的教导下努力学习知识和本领……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高尔基却成就了其伟大的一生,成为俄国最杰出的文学家!和高尔基相比,我们有着比他更好的环境岂能不更加加倍努力!
小说《童年》书中形象的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托付给了外祖母,外祖父不大喜欢他,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竟然在这种环境下走出来,阿廖沙的童年和我们相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我们和他相比起来有多么幸福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那么好的老师,回到家就能吃上爸爸妈妈做的饭菜,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如今的时光,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读后感《童年》300字精选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