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名著理论的领悟,我们就必须熟读原著的内容,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那么相关的读后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浪到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浪到读后感篇1
今天,我有机会诵读学习了儒家经典《孝经》,明白了很多做人的根本道理。
?孝经》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写的。曾子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买煤,就跑到山里砍柴。这一天,他正砍着,突然觉的手指特别痛,看看也没有受伤,心里也很难受,他就想只有妈妈一个人在家,是不是家里出事了?就匆匆忙忙的跑回了家。为什么手突然这么疼呢?因为他的妈妈身体不好,平时都是曾子照顾家,他七岁起就会做饭了,今天家里突然来了很多客人,她妈妈着急,就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曾子回家,果然看见来了很多客人,就赶紧好好的招待客人了。妈妈的心和孩子的心真是连在一起的啊,这就是曾子孝行的故事。
为什么要“孝”呢?“孝,德之本也。”人的根本就是“孝”。“根”是祖先,是父母,我们是他的花朵,没有根就没有花叶,树叶靠根来汲取营养,我们靠爸爸妈妈哺育长大。如果浇花,给花朵浇水是没用的,要给根浇水,所以要孝敬父母,就是给根浇水。树叶花朵离了根就会枯萎,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那这个人就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了。
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的开始是,把自己的身体保护好,不要损伤身体,比如坐姿不端,就会损害身体,就是不孝。身体虽然是自己的,但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再比如,有的同学到处乱跑,不小心掉到
河里了,身体受了伤,父母最难受,你让父母难受了,你就是不孝,不是你的手疼,是父母的心疼,要比手疼的多。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作为一个人,必须要做到“小孝”,侍奉、照顾父母;用尊敬父母的方式,去尊敬你的老师,同学们,长大后尊敬工作的领导,能够把天下的人都放到心里,就是“大孝”;能够全心全意为全天下的人服务,就是“至孝”,就是圣人,是至孝之人。
动物界,乌鸦老了,飞不动了,小鸟就会飞出去找食物回来喂给妈妈吃,连小鸟都懂的反哺,我们人难道还不如小鸟吗?
浪到读后感篇2
我一向对名著不太感冒,往往是看了半截便将其束之高阁了。《城南旧事》不同,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领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也让我忆起了童年往事。
?城南旧事》中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所以她和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情,三天两头的往惠安馆里钻;她和“小偷”写下承诺,甚而认真地听着“小偷”的故事;她爱着自己的奶妈,望着她离去,英子伤心难过。
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我们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那里有一种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小时侯爱听故事,爱问“后来呢?”,爱帮助人,动不动就拍拍胸脯,说一句“包在我身上”,不懂大人为什么会互相讨厌对方,因为在“我”的眼里,他明明是个好人啊。看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我们”在一起玩时,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即使闹翻了,哭鼻子了,到第二天还是一样在一起嘻嘻哈哈。
为什么我们总是羡慕孩子的无忧无虑,那是因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戒备,没有心计,只是单纯的。
“看见东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城南旧事》故事中的主角都与英子建立起一定的感情,但随着事情的变化,这些人都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了英子,甚至是永别。
现在我们正处在美好的童年时光,我们要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随着现在的科技发达,我们不会向英子那个年代一样,失去朋友了就联系不上。我们更要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件事和每个人。
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的许多趣事为童年增添了色彩。童年,像一条小河,一去不复返,我们的童年过得很快很快。所以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美丽童年时光!
浪到读后感篇3
随着夏天的到来,老天这把火烧得愈来愈旺,地球这个大锅炉内的温度稳步升高,更可恶的是,正在我们不停地抱怨时,老天还给我们加了个锅盖儿!厚厚的云层将高温向我们压来,连花草树木都被压得弯下腰喘着热气。我现在多希望一个响雷把这云给劈开,或者下场瓢泼大雨,把这些烤热了的、焦躁的灰尘给冲走。
听到打雷,我现在可以面不改色,但是读小学时,我还是个“闻雷色变”的胆小鬼。一遇到打雷下雨的晚上,不管多热,都会用被子把头捂严实,然后睁着眼睛不敢闭上,但一遇闪电,还是会被吓得直眨眼睛,直打哆嗦,除非雷声停止,不然我会一夜無眠。但是,后来我变勇敢了,因为弟弟。
弟弟两岁左右时,特黏我,晚上一定要和我一起睡。一天半夜,我被弟弟的哭声吵醒,原来外面打雷了,我就坐起身来开灯,又发现停电了。弟弟还是哭个不停,在漆黑的夜里,伴着我最怕的雷电,我心里想着去找爸爸妈妈,但感觉有热乎乎、黏糊糊的小东西把我的大腿抱住了。我慢慢摸索,摸到了弟弟汗湿的小手,再往上摸去,弟弟的脸颊全是泪,而汗水又把他的头发浸湿了。可能弟弟知道是我在摸他,所以停止了哭泣。
我把弟弟身上的被子掀开半边,又从枕头边摸出一把扇子,朝弟弟的小脸扇着风,另一只手轻轻拍着他的肩,用他最熟悉的三短一长的节奏,嘴里哼着“娃娃乖,娃娃乖……”在这近乎催眠的声音中,弟弟紧抱着我的双手稍稍松了一些,但只要我一停止拍他,他就会哼哼地表示抗议,于是,我只能一直拍着他。
眼皮越来越沉,刚想合眼,一道闪电、一声响雷接踵而至,弟弟的身体抽搐了一下,指甲狠狠地掐进我的肉里。我一个机灵清醒了,连忙又拍他的肩……他便又稍稍安详了一些。为了不让自己犯困,我讲起了故事:“从前有三只小猪,猪老大、猪老二、猪小弟……‘呼——呼——’大灰狼把肚子鼓得像皮球一样大,可还是吹不动面前的砖头房子,于是边狼狈地跑开,边气呼呼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
故事完了,再讲一遍,一遍又一遍,我头上爬满了密密的汗珠,摇扇的手也越来越酸,偷偷伏在腿上休息,讲故事的声音也越来越含糊,因为头越来越沉,直往下栽。还好,弟弟睡觉的呼呼声已经响起,像一道号令,宣布我任务完成,我半躺在床上,沉沉地睡去。
其实雷声早已停止了,只是还有滴答滴答的雨声,梦里,一个小男孩牵着我的手,撒娇地说:“姐姐,姐姐,你给我讲《三只小猪》的故事吧。”于是,我拉着他肉嘟嘟的小手,在雨帘后面讲:“从前有三只小猪……”镜头慢慢往后拉,我和小男孩的身影慢慢缩小,消失在雨的世界里,继续往后拉,雨的世界被装在一个玻璃球里,而我,却拿着玻璃球,细细把玩,脸上露出了小孩子般天真的微笑。
浪到读后感篇4
林海音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小时候因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而举家迁居北京,她在北京长大,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六年后又和丈夫一起回到了故乡台湾。
我第一次接触到林海音的文章,是五上课本里的《窃读记》,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和对知识的渴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拿到《城南旧事》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书中有“城南旧事”、“英子的乡恋”、“为了的情缘”和“生命的风铃”四个篇章。其中“英子的乡恋”写的是作者曾经对第二故乡北京的略带苦涩的回忆和后来生活的真正的故乡—台湾的风土人情的介绍。从字里行间可以体味到作者对北京生活的留恋,正如她所说:“如果撒开了回忆,是没完没了”。她曾经说:回到台湾,理论上是还乡了,实际上却等于出了远门,对她而言,台湾是家乡,而北京也是她的家乡,对她来说都是难以割舍的。
北京,前几年我也去过,不过那时候还小,没留下啥深刻的印象。如今,去台湾观光旅游也成了一件很普通的事儿了。我的中国梦,就是带着林海音的书再去一趟北京这座古城,去寻一寻“虎坊桥”;就是到台湾去走一走,亲眼看看她笔下的台湾山水,亲口尝尝她描述的那些台湾美食;也体味一下“恋”和“思”的味道。
浪到读后感篇5
站在书屋里,看着眼前满目琳琅的书籍时,脑海里突然一片空白,在我脑海里不停地旋转着一个问题,我到底该看那一本书呢?手指不停地在书上面一本一本的划着过去,手停顿了一下,是现代散文鉴赏辞典,拿起这本书,给我第一感觉就是:哇!好重!好厚哦!我看得完吗?看着目录表,浏览了一下里面的内容,感觉写得蛮好的。于是在心里面暗暗地下了一个决定,就是你了——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虽然还没看完这本书,不过我对野草这一篇散文,颇有体会。在野草中,作者通过对种子、野草和生命力歌颂的肯定,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重压的蔑视,对民众力量的信赖。揭示了一个真理:民众(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纷的很多,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是的,答案千万种,个个都不一样,但作者却给了一个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答案,那就是植物种子。在我们认识里,种子它是那么的渺小,怎么会是世界上气力最大的?一粒种子所呈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以任何机械力都不能将其完整地分开的致密而坚固的头盖骨,种子却可以分解为例,印证了植物种子的力量之大。接着作者又以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笋和小草的生长为例,进一步阐明这个点。“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必定要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往地面
浪到读后感篇6
这个学期,我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童年》,它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在阿廖沙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带到外祖父家,这个家里弥漫着仇恨,而阿廖沙却没有染上仇恨的毒素,反而成长为一个光明的人。这本书反映了俄国社会的诸多问题。
在书中,首先反映的就是当时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雅科夫舅舅打死了自己的妻子,外祖父不止一次暴打过外祖母,母亲因自己做主结婚而被扣留了嫁妆,这些都是因为当时女性地位偏低,不能反抗男权的欺压。文中写到:“他媳妇儿偏偏软得像块凉粉”,正说明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造成了她们性格上的懦弱。
其次,小说反映了当时巨大的贫富差距。在那时,工厂主以粮票的方式代替薪酬发放给工人,借此盘剥工人的工资,减少他们的应得收入,贫穷之人甚至形成了偷窃的风气。大部分财产掌握在少量的富人手中,而穷人甚至连解决温饱都十分困难。贫富的“两极分化”使得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因此,“解决温饱”成了穷人一生的奢望。
最后,小说也反映了当时民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状况。积极投身于科研的“好事情”,竟成了房客们讨厌的人。当时的学校也以教导《圣经》的内容为主,人们过度信教,死守教条,不接受这世间的真理,多少人都固执地坚信上帝就是一切,而忽视了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正是因为人们不重视科学,才使“好事情”被大家视为“异类”。而民众文化程度的低下也是导致社会一直停步不前的原因之一。
回想一下中国,我们也有过这些状况并存的时代。在封建社会,我们也一样“男尊女卑”,在旧中国,我们也曾经是贫富悬殊,老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在新中国,男女地位平等、机会均等,女性也顶半边天。封建社会常常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现在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北京、上海等已经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曾经我们因闭关锁国而错过了多次工业革命,而现在,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在我看来,男尊女卑、贫富悬殊、教育落后是阻碍当时俄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必须追求公平、重视教育、发展科技,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发展。
浪到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