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可以陪伴你的一生,那么相关的读后感该如何写呢,读后感的写法是很机动灵活的,书写一篇读后感能够深化我们对名著所写的分析,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爱你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爱你的读后感篇1
对于孤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因生活中缺少知己而孤独;有的人因郁郁不得志而孤独;有的人因工作中缺少默契搭档的痴迷而孤独。孤独的原因有很多。孤独可以让一个人内心变得强大,同样孤独也可以让一个人堕落。写到这里,当我读完了这本书,我陷入了思考。我在想一个问题:我是否是孤独的?如果是,我为什么而孤独?脑海里的往事快速被翻涌上来,寻找自己记忆中那份的孤独。对于他人是否钟爱和摒弃孤独我不得而知。而对于我,我想说说我对它的看法。这不得不回忆记事以往的经历,不得不像作者一样在记忆的回忆中寻找孤独,有时候我就在想,我想要孤独,我需要孤独,我想把自己安插在一个寂静的环境中,我想与外界断绝联系,我想有独孤求败的孤独等等。而又有时候我又厌弃它,我不想一个人生活,不想一个人工作,不想、、、我想和亲人快乐的生活在一起,我想和搭档完美的一起完成任务,我想亲密的接触这个、、、这份想与不想在是否需要孤独中摇摆不定,但自己的生活却在始终前行,没有停止。
从前自己读书有个习惯,对于一些书籍,看的很快,因为有的东西不需要过多的理解。但当读这本书我却放慢了节奏,因为我被看里面的内容所折服,我怕自己读的太快会错过什么。对于书中内容,我总是会时不时往自己身上联想,仿佛把自己置身于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抬高一下自己,或许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人书合一的境界了吧。
其实我想说孤独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消遣 ,真正的孤独者是值得让人尊敬的,因为我认为孤独者都是那些有常人无法思考到的思想者,他们孤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缺少伯乐或者知音,他们感觉仿佛自己和世界的人们有一种障碍,我还相信,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其实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在想他所经历所察觉的事情,一切思想的源泉都来源于此,一切先进的创造也源于他们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的思维见解。一个孤独的人, 无论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其实他们都能让自己的生活别样精彩安静,他们都能发现生活的真谛,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写到这里,最后我想说:“读完这本书,虽然每个人的观念和思考方式不一样,但我们共同的生活目标是一样的,都希望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能平平安安,都希望自己工作能一帆风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活出别样的精彩”。
最后借用一下书名说一句:“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爱你的读后感篇2
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自从戒掉看电子书的坏毛病,已经很久没有完完整整的看完一本书,而这本书也是无意间发现然后买了, 可是却用两天的时间从头到尾的`读完了。
与其说是有同感,还不如说是他自己的经历更真实,而且让我从他的书里,读出了自己的孤独。
为什么我们一直努力,一直在选择,而我们为什么会慌乱,会迷茫,会觉得孤独,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希望未来的自己能越来越好不是吗?而我们却又畏首畏尾,担心慌乱,以至于更觉迷茫、孤独。
现在的我,做着一个不好不坏的工作,也不想突破,也不知道该从何突破,而且关键,很清楚,自己在这里干不会太久,所以也不是那么努力的工作。
可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越来越好,都希望可以成为别人口里的“骄傲”不是吗?
而相对于这样的环境,其实内心更多的是惶恐不安吧!因为自己的不安现状,因为自己的蒙混态度,更讨厌自己,更因为自己希望自己越来越好,却又不知从何突破。所以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讨厌,甚至于担忧吧!可是这样的心情诉与谁听,那么只能选择隐藏吧!但是却让自己越来越远离初衷,越来越不知方向,越来越不知所措。
以前,心情不好或者难以排解心里的情绪,我都会随便写写自己的心情,写写看看,写完之后,心情就好好些,也会找到方向继续前进,虽然不一定对或者错,但是起码我会有了选择。
而如今,对于现在的自己,已经不知道该如何用语言来形容,也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安慰自己。与其说不知道自己想要,或者自己内心的想法,更多的是可以的逃避吧。
这两天读了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虽然我还不是很清楚未来我要做什么,怎样做,会怎样选择。但是我知道,我是希望自己越来越好的, 我也不想要再逃避,再麻木自己。会对自己做出选择,不论结局好坏,起码我一直在努力,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谢谢你,谢谢你写了这本书。也谢谢我,谢谢迷茫的我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
爱你的读后感篇3
昨日无聊的下午,我以读书来消磨这快过去的时光,于是,随手拿起一本妈妈在网上淘购的书,书名《我是你的守护星》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一口气看完,很是感动,作者生动地写出了当守护星的艰苦,以及有可能危及到生命的害怕和恐怖的心理。这本长篇小说让我看见了事实的残酷和真实的勇气。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共十七章。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因为一时的虚荣和怯懦,从而失去了自己最忠诚的朋友——大狗叮当。然后,为了救大狗叮当,他和他的同学们,先后将自己的灵魂进入叮当的身体内,同时对这个秘密守口如瓶,但是守护叮当的任务如此之难,最终出乎我的意料……
看到这里,让我不禁流下热泪,叮当最终还是没有活过来,因为邓凯的妹妹安美不幸出了车祸,命运突然改写,灾难降临,只能留下一个,大家选择了安美,要求再见叮当一面,叮当奔跑着离开大家,这个动人与爱的故事让我忍不住再一次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从这本书中,我一时间长大了,懂得了朋友并不是用来出卖的,真正的友谊才能使心灵复活,也许是困难重重,也许是险恶的风浪,只要有勇气,即使十分恐惧,也要带着恐惧,迎风前进!
我们不也要学习这种精神吗?勇敢前进,为了用生命来守护的承诺!这就是我读懂这本书的深刻含义。
爱你的读后感篇4
利用一周多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初读了几个章节,觉得很不可思议。在一个十分发达的国家,却出现了一个原生的山村家庭。家庭暴力、女性偏见、大男子主义、宗教色彩充斥着整个家庭。整个家庭似乎有爱,又似乎没有。由于父亲的双相心境障碍,导致了一个家庭处于“非常态”的情境中日复一日。
全书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讲述的是笔者自述的童年回忆。因为种种原因,塔拉(笔者)的家庭经历过几次重大事故:车祸、父亲的烧伤、爆炸,以及数不清的小事件。同时,塔拉的童年还充斥着来自父亲和哥哥的言语羞辱,肢体暴力和思想控制。
塔拉无疑也是家庭中几个孩子中比较幸运的那一个,因为她其中一个哥哥泰勒对她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并且在这种影响下,塔拉试图走入课堂。泰勒的黑白cd,似乎成为了塔拉昏暗童年的一颗糖果。
但走入课堂这一行为,无疑会被父亲视为对家庭的背叛、对上帝的藐视,是政府的走狗,因此塔拉走过了很长一段自我谴责的路。
就是这样一个在极端原生、无教育背景、甚至可以说社会化不完善的家庭中成长的塔拉,却走入了世界级学府。这让我想到了在心理学史上争论了几百年的问题:遗传和后天到底谁决定了个体?
似乎心理学发展至今,原生家庭和教育(后天)的重要意义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而塔拉是如何从那个废旧回收厂走出来的?本书的第二部分的主题即为“教育”。
教育给予塔拉的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常识、历史、人文知识。同时还给了她看待世界的视角和感知力。书中有的一段让我影响深刻的描述是,当作者刚刚踏入大学的时候,学习艺术绘画鉴赏课的过程中,她并不能理解这堆东西,因为在她看来,无论是“集中营”还是那些难懂的画,都是没有内涵的,她通过考试的方法是,也仅仅是去记住它们。但后来的塔拉,在读到马丁路德金时,会产生愤怒(因为她明白了哥哥的辱骂)、在读到历史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在和伟人对话。慢慢的,塔拉也逐渐“醒悟”过来。
但这种“清醒”,带个塔拉的并不像想象中美好。在我以为塔拉终于可以摆脱原生家庭的痛苦、过上幸福的生活时,事实却是,作者陷入了无限的纠结中,她甚至无法区分爱和达州家里的她和剑桥的她哪一个是真实的存在。书中也出现了两个塔拉。
然而到了书的最后,这种重影消失了。读完这本书,其实我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所以也去看了别人的书评。最多的一种解释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作为经历者的塔拉和作为叙述者的塔拉重合了,而作者也正是通过这种重合,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在现实中,塔拉没有和家人达成和解,但是她已经走出了过去,达成了和自己的和解。
在知乎上热评第一的答案里有这样一句话:这本书其实是塔拉在精神崩溃之后的自我治疗过程。让她痊愈的,正是教育赋予她的一种能力,一个全新的看待自我的视角、一个叙事自我。
爱你的读后感篇5
作为旁观者,观看他人的经历,能感受更多。
16岁之前为人生的分水岭,之前在家里帮忙给家里人干活,之后进入学校学习。有着哥哥的机缘和“撺掇”,自学考上了大学,之后也是相应的适应,在大学中有了去剑桥大学交流的契机,成功凭借一篇论文获得老师的青睐,顺利进入“剑桥大学”学习。
机缘/周围人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作用,若没有哥哥的撺掇,作为家里这样强大的阻力,怎么能逃离这样的生活呢;若没有神教教父的帮助,怎么能申请到政府补助金,在家里人不支持上学的情况下,继续学习呢;最大的帮助还是他的室友,一切暖心的举动,让她回归正常;还有她的姨妈,后来成为真正的亲人。在与家庭对立的时候,她的哥哥再一次站在了自己这一边,给她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一个个体生是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但是周围的关系,是你向前的动力,是你得以在世界上一直向前的安慰。(自己现在也深有体会,只有周围人的支撑,你才能度过一些自认为艰难的时刻)
对于我来说,那句“对我来说只要有机会,我就一定会抓住(作者虽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强大)”,不管是学习成绩上还是其他。这个也是最近有人这样讲过,人生总是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关键节点就是需要全力以赴的。要不然呢,浑浑噩噩的吧。有机会就全力把握,没有就静待花开,要不然呢?
作为农村人,我们何尝不是,女孩子不应该上学的论调遍布飞,趁早出来打工帮衬家里。唉,一个人如何逃离自己的原生家庭,一个人如何能放弃这种深深的联结呢,同时又在自己没有一些天赋的情况下(作者有着深度的看问题和写作的天赋),只能说好难。
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内心深处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意像,那就是山的这一边是家人的圈子,山的这一边是我的圈子,家人与自己隔了一座无法跨越的山峦,这就是观念的不同,山里面的人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山外面的人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但是当观念冲突时,两个世界的人无法共存,这种家人之间的联结也就没有了。各自在自己的圈子世界中生活,互不打扰才是每个人最好的归宿。但是与家人的联结怎能说断就断,就像风筝断了线,就像飞鸟没有了家,只能独立游荡,自己的根在哪里呢?幸亏有周围的人接纳了她,给了她温暖,否则世界之大,如何自处。(时间长了也会消磨掉这种情绪吧,但是那又得需要多久呢)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遭遇,观看别人能更清楚的看到一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还是懵懵懂懂,不知道会对自己的人生会产生怎样的作用。也许都是潜意识中的吧。
爱你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