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一篇读后感帮助强化大家对名著内容的认识,不管写什么类型的读后感,都必须是建立在认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的,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篇1
最近,我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这篇课文。这篇文章出自明初文学家宋濂之手,是宋濂先生送给同乡小辈的临别赠言。通过学习,我体会良多也从中体会到了宋濂先生青年时求学的艰辛以及他对待老师长辈和学习、生活的态度。
宋濂先生在文章中说:家贫,无从至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从这里可以看出他青年时家庭条件之差,在那么寒冷的天气下,也从未放弃学习,由此可见,他是多么地热爱学习。
往下读,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则可以看到宋濂先生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虚心地向前辈请教,对长辈语气温和、言辞委婉,相当地尊敬。
再继续向下看,当看到: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时候,我对宋濂先生的敬意油然而生:宋濂先生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破旧的衣服,而与之同舍的学生个个穿戴华丽,他却不当一回事,不与他们攀比,甚至连一点羡慕之意也从来没有过,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是把学习作为自己最快乐的事啊!
综合上述几点,将宋濂先生的精神品质与现在学生的精神品质比一比,那可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了:对于青年时求学的艰辛,在现在的中小学生中,很难找到像他这样的人了。即使就是有,我想也是屈指可数的了。现在,有几个学生能为了学习敢于吃苦,不怕困难?有几个学生能做到对老师长辈毕恭毕敬?又有几个学生能看见同学吃名牌穿名牌连一点羡慕也没有?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教育学习的环境与宋濂先生所处的环境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这一代中小学生,赶上了好的时代,不愁吃,不愁穿,生活过得无忧无虑,家长们对我们的生活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对我们的学习更是可以说有求必应。我们不会受宋濂先生背着书箱,穿着破鞋,在寒冷的冬天前往老师家求学,皮肤干裂,四肢僵硬。那样的.苦,而是坐在宽敞明亮、四季如春的教室里,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有什么理由不把学习放在心上,放在第一位?有什么理由不尊敬老师长辈?又有什么理由相互攀比吃穿?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一文,我感受颇多。我决心以宋濂先生为榜样,学习他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学习他待人温和、尊敬师长的品德,学习他不怕吃苦、不慕虚荣的作风,把学习作为自己最快乐的事,充分利用中学时期这一宝贵的黄金时间,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篇2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有时苦难并非坏事,只要你善于转化,困难将不再是你的绊脚石,而是通向成功的垫脚石。
从《送东阳马生序》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的影子。因为父亲是老师,我也称得上是书香世家,但因为家庭贫穷,我家的书却很少,除了几本连环画和父亲学校统一购买的《人民文学》,家里再也没有其他书了。我读的书全是从父亲那里听到的。
还记得晚上一家人坐在煤油灯下劳作时的情形,灯光昏暗,睡意正浓,父亲却给我们讲起了《西游记》、《柳毅传书》、《连升三级》等故事,故事津津有味,常常使我们忘记了手中的活。此时,父亲便会有意停下来。我们却不依不饶,父亲只好笑笑说:明天你们要复述我讲的故事啊!当时,我们心里直叫苦,也在抱怨,既要做事,还要记故事内容,真是太苦了。年少无知的我们却不知那才叫幸福。在今天这样一个书籍泛滥的时代,无论如何也没有机会重温当年的快乐了!
除了听书,我也像宋濂一样抄过书。有一次,父亲拿着一个手抄本递给我,说:这本《增广贤文》很不错,把它抄下来吧,过几天我要还给同事了。一句简单的话,却让我将它抄了四遍,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喜爱。至今还记里面的句子: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记得有一次,我在晒谷场劳动,要做的事很简单,无非就是把谷子挪到太阳底下,赶赶小鸟和小鸡,剩下的时间就是躲在荫凉处休息。也许是太认真了吧,直到邻居提醒我才发现,谷子被小鸡踩得乱七八糟,里面拉满了粪便,气得我到处追赶。后来吸取了教训:做任何事都要专心,绝不能三心二意。现在回想过去,对抄书之事并没有觉得苦,我想也是因为心中有足乐者吧!
?送东阳马生序》中那个负箧曳屣的少年让我感受更深。我上初中时,家离学校有十五里地,按现在的情形来看,不算远,但因为没有条件每天花两元钱坐公车,只能蹬自自行车上学。十五里路全是一个上坡连着一个下坡,地面上都是泥沙石子,踫到坡陡的地方,我们胆小的女孩只好下来推车走。每天来回近两个小时,披星戴月,风雨无阻。还记得烈日下汗流浃背的我们,还记得风雨中浑身湿透的我们,还记得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我们。父母那时没有逼问我的学习,只是告诉我:如果你想摆脱这种辛苦,就努力读书,走出农村。每当自己累得不行时,我会暗暗发狠地对自己说:走出去,永远不要再回来!
很庆幸,我后来考上了重点高中,上了一座还不错的师范大学,我跳出了农门,背井离乡来到了这个充满活力和竞争的城市。回忆自己曾经的读书岁月,感觉苦,但也正因为有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苦,才会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也让我更明白,只要心中有一个信念,把困难踩在脚下,成功之路定会更加平坦! 没有过不去的坎,也没有做不成的事!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篇3
读了这篇《送东阳马生序》古文,我感到有一种力量在把我的心卷起来,卷到这场戏中。读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天大寒,砚冰坚……弗之怠”,我感觉仿佛回到宋濂的那个时代里,想着他,没有办法看书,就向有书的人家借书,天气寒冷,砚台里的墨都冻成坚冰,可却不放松抄写,和现在的我比,我有参考书,不用抄,却没有好好利用。
读到“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想到了我们,我们不用像他那样,坐在教室里看着老师上课,他的处世比我们不好,却还费心思去请教老师,而我们呢,木若呆鸡似的坐着,心儿不知道往哪儿飞去了?
读到宋濂拜师的时候,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幅画,画上的宋濂,背着书箱,拖着鞋子,一步步的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路途遥远而险恶,他艰难的往前走,不理会“苦”,只想着心中的“师”,大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可见他是那么的专注于“苦难”作斗争。当初我们上学的时候,什么困难也没有,轻松的一坐车,就到了我们想去的学校。
他一日只吃两顿,没有新鲜肥美的大鱼大肉,衣服也穿的不好,生活的比我们苦几万倍。我们天天都吃免费的午餐,有免费的校服穿,还有零花钱能买好吃的,买闲书来看,这样的日子真是太幸福了。现在的条件这么好,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吗?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学习吗?……
磨难是一笔财富,它能锤炼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所以当磨难到来的时候,千万不要害怕,千万不要选择逃避,我们应该学会坦然面对,磨难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篇4
作者作此文讲述了自己年少求学的艰辛与不易,但由于自己的勤奋与刻苦,不以求学求教无耻,勤学好问,终于获得许多益处。所以,作者想通过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来鼓励这位马生君能够坚持自己认真的学习态度。不以华裳美服,作者写到: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锦衣玉食为追求,保持好的学习态度,不贪图享受。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事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这个是译文,下面我就说说中心意义。作者作此文讲述了自己年少求学的艰辛与不易,但由于自己的勤奋与刻苦,不以求学求教无耻,勤学好问,终于获得许多益处。所以,作者想通过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来鼓励这位马生君能够坚持自己认真的学习态度。不以华裳美服,锦衣玉食为追求,保持好的学习态度,不贪图享受,才会有作为,又有发展的。读过之后很有感触,一定要尊敬老师,因为是青出于蓝;在没有全面的出于蓝时,是不可能胜过兰的。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篇5
重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想起曾经看过的许多名人学士求学成识的历程,所讲道理对我们也很有启发意义。
?送东阳马生序》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强调勤学苦读的重要性。叙自己“为学之难”,求师之艰,先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坚苦不移,后以“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为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再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对当今太学生的学习生活予以对比:太学生无衣食之患,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从童蒙时期起,故事、寓言、童话、课本,甚至电视节目,我们接触到的一切文化载体,都不倦的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治学。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后的却是这“澹泊”“宁静”的根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语中的。
有从小就好学,不怕艰苦的。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王冕七八岁时,“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诸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以及头悬梁、锥刺股等等故事,少而勤学的典范。
年长而勤学,孜孜不倦的。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以至于“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与马克思同志相媲美的了。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时盖年四十矣”,犹肯“程门立雪”,不仅于自己求学治学助益,也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吕蒙“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连孙权都赞他“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了。
师旷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董遇读书利用“三余”的时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清楚明白的提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他们都从理论上概括了学习的真谛——勤奋。肯勤学,不论客观条件如何,都会学有所成的。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篇6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讲述了宋濂为激励后生马君则而现身说法自己年幼时求学的经历与环境。
我看到文中的宋濂有很多美好的品质,比如尊师重道,即使面对老师的训斥,并没有感到难堪,而是表现的更加尊重老师,礼节更加周到;信守承诺,借了别人的书,就算是冬天,砚台里的墨汁冻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仍不放松,抄录完后就赶紧给人家还回去,不敢稍有越过约定的期限。
在文中我特别注意到一点,他并没有因为自己衣着破旧而同学者衣着华丽就感到自己低人一等。相反,他并不觉得吃穿享受不如别人,丝毫也没有表现出羡慕的意思。我觉得这在现代社会是很珍贵的品质。快节奏时代中,人人都讲究时尚,要跟随潮流,甚至稍有一点落后,就会被别人所耻笑。社会上充斥着攀比的坏风气,这在学生之间尤为突出。所以学校才会统一制做校服,从而杜绝了攀比的坏风气,但是在同学之间并不能够彻底杜绝。有的学生甚至为了一条小小的发带不吃不喝几天,只为买到和别人相同的一款,只为满足自己的那点虚荣心。甚至在某些同学眼里,这居然是一种常态。长此以往,就算有的同学并不攀比,但当自己没有和他人相同的东西时心中不免也会有一种自卑感,甚至感觉自己低人一等。循环反复,这就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也形成了社会上的攀比风气。
面对物质上的匮乏,宋濂却没有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追求,而不是物质上的攀比。我觉得现代人更应该学学古代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气质吧!物质的确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但是却也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不应将目光全部着重于物质生活,还要去追求我们的精神方面的满足,去做一个知世俗而不世俗的人吧!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篇7
今晚心血来潮,拿来一本《古文鉴赏辞典》来读,偶然间再读《送东阳马生序》,颇有感慨。
这篇文章被选为初中课文,意在激励初中生勤奋苦学,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永不言弃。但我们大人在编书的时候却只想到怎么教育孩子,殊不知自己才是学习的对象,大人要在孩子面前作一个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少年时代的宋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他渴求知识的欲望驱动着他亲自抄录,亲自誊录,而且计算着日子,这需要付出都么艰辛的劳动和毅力呀!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个人,写《五人墓碑记》的张溥,被称为“七录斋”先生,他读书有一个特点,每读一本书,必亲自抄一遍,抄完便焚烧掉,如是者六,一直到第七次才保存下来,所以称“七录斋”先生。古人读书态度之严谨,毅力之坚韧、勤奋之精神,令今人望尘莫及,自惭形秽。“书非借不能读也”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和证明。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冰雪飞舞的季节,宋濂从未放弃过抄录,手指都不能屈伸了,也不敢有任何懈怠,因为他要在规定时间内把书还上,他要取得借书人对他信任,俗语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大学时代一位师兄,每到冬天,寒风彻骨,他在图书馆学习,无法抵御寒冷,便用抄书来驱赶寒冷,让自己置身事外,忘却寒冷,一遍又一遍的抄书,他最终以专业最高分考上了北大的硕士研究生。能吃苦方能成才,能吃苦命运才会青睐,能吃苦才能风雨之后见彩虹。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篇8
细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感触颇深。作者年轻时的艰苦坎坷求学经历,让人十分敬佩!与现实当中生活安逸、学习条件好的众多学子们相比较,我们更应自感惭愧。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文。作者宋濂先生为了勉励太学学子珍视良好的学习环境,勤奋学习而道出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这也是送给我们年轻一代的学子们最好的赠言。
宋濂先生在当时贫困的处境中,为了求学受尽了“冻馁之患”“奔走求师之苦”和“借书抄书之难”仍然不放弃求学的机会。而当今的学校为每个学生搭设了优越的学知识平台,普遍的学生却不以为然,不好好珍惜机会努力学习,在学习上怕吃苦,迷恋网吧、游戏厅,好逸恶劳,荒废学业。宁濂先生在求学的生活中“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而同舍生“衣着华丽,烨然若神人”,自己则“温袍敝衣处其间”,但宁濂先生却“略无慕艳意”。而当今的众多学子在物质生活方面却讲究价格、质量、追求潮流、名牌,互相攀比,讲排场、好面子、盲目高消费,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而随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根本就不把父母的劳累当作一回事,反而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样的学习态度与宋濂先生的求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有着优越的学习条件却不珍惜,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有句话说:“老师的话是‘圣旨’,教师的行为就是表率”,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有着滴水穿石的功效。而有的学生却嗤之以鼻,不懂得尊重师长,以为这样就显出个人的威风,让人感到可悲。相对宋濂先生“俯身倾身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尊师态度,我们应感到惭愧啊。
再看看现实当中的张九精同学,他自幼丧母,家境贫寒,从小便踏上艰辛的勤工俭学之路。和命运抗争已成为他人生中的一道主旋律,但坚强的他从没抱怨过,泄气过,从不向厄运低头,不自卑,不自弃,一边求学,一边赡养患病的父亲。靠着拣废品、做电器促销,文具促销,从事建筑防水工程,当家教等工作来维持生活。尤为可贵的是在这种困苦的生活处境下,他仍然热爱学习,求知若渴,勤学苦思,学业优异。他在逆境中自立自强,勇于进取的坚韧品格,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挫折不放弃的奋斗精神,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典型模范。
宋濂先生与张九精同学的求学态度,吃苦耐劳的品格应引起我们大家的沉思,以他们为榜样,不要为了贪图眼前的利益,享受生活而荒废学业,应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为铸造美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通用8篇相关文章:
★ 淘气包马小读后感
★ 送中秋演讲稿8篇
★ 送祖国演讲稿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