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读完一本励志书籍后,大家都会选择记录读后感的方式,把读后感当成任务随便应付是不会让自己的能力有提升的,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国论读后感精选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论读后感篇1
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亡羊补牢的故事。虽然是一个小寓言,但读了以后,我却明白了对自己的错误不能忽视。
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以前有一个放羊的人,他家的羊圈破了,狼从那儿钻进去叼走了一只羊,邻居劝他快点把羊圈修好,主人却不以为然。第二天狼又叼走了一只羊,主人后悔了,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读了这则寓言,我想到了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犯了错误不能不以为然,要及时改正。有的错误,我们不去改正,认为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这些小错误出现在大问题上,那么就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在森林里就会发生火灾,这会使我们国家遭到巨大的损失。学习上也是一样,在做练习的时候,如果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到单元测试时,这样类似的题目就会白白丢很多分。所以我们练习时应该特别用心。读了这则寓言我明白了,学习工作中出了差错,应该设法尽快补救,否则你可能会终生后悔莫及。
中国论读后感篇2
儿时,有一次我过生日爸爸妈妈每人都送我了一件礼物,其中就有这本《中国国家地理》。
当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抵触,因为又厚又重看起来十分高深,但当我无意间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时我震惊了。祖国山峦河流的美被这本书展现地淋漓尽致。每一滴露珠、每一粒石块、每一棵绿树、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脉、每一片天空都用书页毫无保留地记录了下来。身边的轰鸣声、汽笛声、脚步声我置身于世外,心中只看到了祖国的秀美河山。
我把这本书平平展展地放到书架最显眼的位置。
几年过去了,那本书还在那里,无声无息......
如今,当我闲下来的时候对无意间瞟见书柜里静静躺着的它突然来了兴趣,迅速的把它从书海中抽了出来。
擦拭封面却发现没有一丝灰尘,画面的质感一尘不变和新的一样——只是感觉熟悉了许多。
当我怀着不同的心情翻开同样一本书时,目的却改变了。我翻开书故意没先去看上面的插图而是先去看下面的字。看完了下方的文字再去看上方的图片时我似乎看到了这座山脉或河流的奥秘,看到了它地貌的曲折变化,看到了它千沟万壑的形成过程,看到了它神秘的历史背景......
现在我长大了,书也变的陈旧,唯一不变的是我心中挥不去的美景。
中国论读后感篇3
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曲催人泪下的歌曲……让我回味无穷,百看不厌。
蒋廷黼所著的《中国近代史》,贯穿了中国近代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至20世纪抗日战争爆发前的近一个世纪历史,讲述了整整一个旧民主革命阶段——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作者用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翻开这本《中国近代史》,就仿佛掀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长卷。为何当时的中国多次被列强的铁甲钢炮给轰开了古老的大门?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人的守旧。中国人的守旧造成了他们思想的落后,思想的落后造成了科技的落后,科技的落后造成了国防的落后,国防的落后就造成了国家不保的危险。很可惜,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时,李鸿章勇敢地站了出来。
李鸿章,何许人是也?世界排名第九的北洋水师的创始人与统帅,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晚清四大民臣……无数的荣耀集他一身,可谓是时势造英雄。或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李鸿章认清了只有向西洋学习才能自强的道理。
历史就是这样公正,也是这样的残酷,它不会给予弱小者任何悲悯,也不会给予强大者任何协助。当清王朝的统治者在宫殿里享着天伦之乐之时,西方的工厂里机器正在轰鸣。李鸿章向西方学习,建工厂,设学校,成立北洋海军。虽然他自强的方式很不错,但是他自强过后却也救不了国,因为他自强的不彻底,没有认清楚清王朝落后的根本原因,思想上不改变就算是他能力再强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说,在那个时期,想要自强是有多么的困难。
历史早已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因为即便我们对历史有多么的不满,我们也无法将它改变。无论是什么年代,都是属于强者的。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如此这般,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中国论读后感篇4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我最喜欢传统节日了,因为节日是亲人团聚的时候。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人们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就会拿出礼花放。到了晚上8点春节连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收看。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灯。重阳节,是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九节”。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窗联,穿新衣吃饺子,然后爷爷奶奶还要给我发小红包,我家还会把我写的春联贴在门外。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爸爸买来了烟花,在我家楼下放了起来。只听“呯呯”几声,一束束烟花飞上天真美呀!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在空中摇头摆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 春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下面我就给你们说说吧!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论读后感篇5
近日,读罢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了有关红军、红军领导人以及苏维埃共和国等的种种,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也当属红军了。
首先是为人处世方面。为此,当以两个方面来叙述,一是红军整体对待人民的态度,二是红军领导员对待红军战士的态度。而不论是那个方面,都不可否认地体现出了红军的待人厚。
在红军对待人民的方面,从老百姓的反应中就可以得到结果。在此引用一段斯诺在书中所写的一个少年在谈论红军时所发表的意见:“咱们以前有过免费学校吗?红军把无线电带来以前咱们听到过世界新闻吗?······你说这苦,但是······这就不算苦!咱们少先队学会开枪大汉奸和日本,这就不算苦!”由此段就可以轻易地看出,红军的行为不仅使小孩认同,而且连小孩也加入红军的行列!这就相当于说,红军得到了相当的认可!而人民对待白军方面的唾弃、叫苦不迭,就与他们对待红军的态度形成了极大的对比,这也就更加体现了红军的待民亲和。
红军领导员对待战士平时是以平等著称。据斯诺介绍,红军指挥员不仅吃住与战士们混在一起,而且还经常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并且,在打仗时,红军指导员区别于白军指挥员的是,他们常常带领战士冲锋陷阵,而不是“运筹帷幄”。
其次是红军打仗时的英勇神武。书中所讲述的事例“大渡河英雄”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当面对空荡荡的铁索桥时,当面前是舔人的火舌时,红军战士都没有丝毫畏惧,冲了上去!且不说读者让自己想像一下,光是同他们的敌军相比,敌军就逊色了不知道多少倍!如此勇敢的勇士,怎能不让人敬佩?
?红星照耀中国》,这是历史留下的深深的痕迹!是它,使我久久不能忘记那些红军战士!
中国论读后感篇6
利用暑假的空闲时间,我阅读了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巨著,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报道性作品,记录了自一九三六年六月至十月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到处都是荒弃的天地、饥饿的人民和频繁的战争。那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跻身历史的大舞台,他们或智慧、或英勇、或民主、或仁义……
一九三六年,三十一岁的斯诺,一位孤单英雄怀揣着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种种好奇和疑问,冒着生命危险,踏上了红色苏区,只为寻求真相。从这一年的六月至十月,他用旁观者冷静、客观又带着些幽默的笔触,带我们走进了那段红色岁月。没有空泛的理论和枯燥的政治术语,也不同于目的性明确的宣传稿件,在他笔下,一个个的生活、战斗的场景扑面而来。斯诺采用采访、叙述、日记等多种形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乐观、自由、平等、和谐的“红色之邦”。
在这本书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赋予了永恒和崇高。不论是彪炳史册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还是年龄虽小斗争经验却很丰富的“红小鬼”,他们仿佛从书中走了出来,眼神坚定,笑容纯粹,有血有肉,丰满立体。这些红军战士偶尔也会有些粗鲁、莽撞,但是内心的赤诚、意志的坚韧却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熠熠生辉。
通过斯诺的笔墨,我们得以窥见红色中国的产生、发展、壮大的原因,了解到那片红色区域上人们的生活和战斗。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生活让我们犹如踏上了那片土地,呼吸着那纯净的山风。在微风中,我们仿佛可以嗅到理想,嗅到那些即使历经绝境也没有动摇的信念,那些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高贵心灵……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需要我们去了解,更需要我们去把握它发展的客观规律。让我们跟随斯诺的脚步,走进那段风云起伏的历史,感受那充满激情的岁月。相信经过这趟“红色旅程”,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中国论读后感篇7
“那红星照耀中国,也必将照耀整个世界。”这是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所提出的。在这本书中,共产党人的艰辛、努力及奋斗,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
这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纪实作品,真实记录了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揭示了中国红军的真正形象及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的坚定斗争。本书收集与记录了与革命将领等的谈话,以及与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的谈话,他还言断:这根本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上丰富而又灿烂精华。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那30多名先遣队员们以不怕牺牲,敢于直面一切困难的长征精神,用自己的钢铁之躯筑成屏障,为身后的队友铺平的道路与希望,可以说红军中的每一个志士,都是英雄,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可以牺牲一切,哪怕是抛头颅,洒热血!在尚未吹响胜利的号角前,他们绝不退缩。
可以说,这是一部划时代性的巨作。它推翻了外界对中国共产主义的负面压迫与影响,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充满朝气的红色中国,而这样的国家与民族却更是不可战胜!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支奇迹般的部队,给予了人民、给予了国家与民族真正生的希望!唯有那不可打倒的共产国际主义,方可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感谢这本名著,他教会了我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乐观主义,赐予了我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胆识与谋略!
红星照耀中国,也必将照亮整个世界。
中国论读后感篇8
我推荐朋友读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着作《红星照耀中国》。家里现存的那本是20xx年前我从老家调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时买的,扉页写有生命旅途,愿智慧之光照耀一生感言。
书本记述的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一年:日本依然用高压手段威胁中国接收广田三原则,大规模增兵天津和华北,德国和日本签订防共协定。战争一触即发,智慧之光何时照耀中国引导全民合力抗战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斯诺于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了生命危险,冲破了国x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它不仅仅是一部采访录,还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资料。在诞生后的七十多年里,一向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选读物。
斯诺首先在当时苏区临时首都保安(即志丹县)和毛泽东同志进行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经过长途跋涉,他到达了宁夏南部的预旺县,这已经是和国x党中央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了。最后他冒着炮火,从新折回保安,由保安顺利地到了西安。当他回到北平时,正是西安事变爆发前夕。他在北平首先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着作,使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共产党。
作者以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红色苏区一幅幅立体而丰富的影像,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西安事变爆发前夕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等中共领导人对时局的看法以及他们各自的传奇经历。除了领导者,斯诺还描述了许许多多的黎民百姓,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是组成陕北苏区最真实鲜活的画面。
中国论读后感精选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