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对于大家而言应该也非常熟练了,只要我们认真推敲作品的内容,书写一篇读后感有利于加深大家对书上知识的认识,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1
村上的书应该不是这么写的,像电影——《挪威的森林》一样,虽然我没有读过。
看到最后,直子死了,因为爱无能,在她想爱的时候。此刻,木月走了已有七个年头,她爱的是渡边,那个曾经陪同她和木月一起走过的人。
第一次她和渡边相遇时,她已经爱上他了,在木月离开以后,是的。只是她仍无法让一个活着的人代替那个已长在她心头十七个岁月的木月。似乎最令人痛苦的该是这个吧,逝世的人获得了解脱,却永远地折磨着爱他的依旧活着的人。因为,直子至死依旧活在对木月的幻听中。她自裁了。也许,她爱木月,从精神上;她爱渡边,从肉体上。只是,不管对谁,她都爱无能。无论是七年前还是七年后。于是她选择了,逃避。逃避渡边的爱,逃避面对自己的爱无能,逃避对两个男人的幻听。我想,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定是带着幸福的微笑的,她解脱了。
木月是爱直子的,深深的爱着。只是他无法忍受肉体上她的缺席,他选择了去天堂来结束爱无能。相比之下,渡边是勇敢的。同样的情况下,最起码他选择了活着。
渡边爱上直子,从木月走后七个光景的那次跟直子的偶遇。他对直子的爱深入了骨髓,这份爱成了一份抹不去的责任。他等她,等着直子的身体来接受他。可是,他等到的却是她的自缢,在他为两个人一起生活刚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的时候!因为爱直子,因为对直子的责任,他拒绝了绿,一个爱他而且比直子完整的女孩子。直子的不完整,让他备受煎熬,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但他对绿却只是远观,远远的观望着。从某种意义来说,他是爱绿的。他用对直子的责任来拒绝绿的爱时,绿只是愿意守候,她只是饱含泪水地说了一句话:我等你。
是的,绿在精神上守望着他,而她等到的却是渡边带着直子的死讯的归来,在他对渡边承诺的不久。对于直子的逝世,渡边仰天恸苦,哭天抢地地绝望,死心裂肺。
丧失至爱的哀伤,是无法治愈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真理,什么样的诚实。怎样坚强,怎样温柔,也无法抚平这哀伤。我们只能够从哀伤挣脱出来,从中领悟点什么,不管从哪方面。但无论领悟到什么,下次哀伤袭来时,还是派不上用场。渡边就是载着这样的哀伤颓废地回来了,和绿一起走进了他本为自己和直子搭建的房子。他接受了绿,带着对直子的爱,那一晚上。第二天绿走了,只是她终于不会成为第二个直子。
绿走了,渡边一个人在那间不知道该属于谁的房子里,他拨通了绿的电话。倚墙而语的他竟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里。伫立在这茫茫的人流之中,他,迷失了。
渡边会不会是下一个“直子”。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2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记下的感受,又担心记下的东西过于肤浅,然而怕又没有耐心,更多是怕没有时间继续读完第二遍,所以索性还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种种感受写落纸上。可能是习惯使然吧。
这是一本很封闭的书,没有过多的去叙写那个时代的背景,而且,我对于xx的文化和历史又知之甚少,这就是我担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个原因。我所说的封闭只是一个外界环境的封闭,而决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闭,相反,对人物的刻画上,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震撼力,因为曾有人对我描述说这本书很黄,我感觉这失之偏颇,它更多的给我了心理上的震撼。这震撼很强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强烈。
爱情、友情和性交织在一起,融洽、冲突、此起彼伏。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充斥着忧郁、痛苦的挣扎和无所畏惧的解脱,畸形的性接触和近于病态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个个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进死亡,又把死亡拖进活的部分,终于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爱不爱我?这不再是可以简单作答的问题。女人往往会把爱和性搅和在一块儿,男人却会毫不犹豫的把他们分得很开。所以渡边不止一次的把爱的程度描写成象在春天的绒绿里和可爱的小熊打滚,很纯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对于性的态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径庭,永泽可以借以消遣,甚至近于病态的追求,渡边也一样,只不过他把性分的细化了,有爱的性和无爱的性,有性的爱和无性的爱,甚至更加可以细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开始处的伏笔更有意思,直子讲的那草皮掩过的让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会小心翼翼的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潜意识的怕,所以终于掉进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爱,走的太近,付出的太全部,就可能变成相互的伤害。这些与性无关。玲子拥有的仅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脱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从爱中解脱出来,坦然面对美好的生活,这区别于一般,显得很不容易。
谈及作品中悲剧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虽然通往悲剧的路途,一个激腾一个平坦,但其根蒂都在于对性和爱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又不可能,终于导致悲剧。而绿子则很幸运的拥有确实的性和允诺的爱,更加坚强和果敢的性格给她带来了看似较完美的结局。有更多的时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争取。
总的看来,这是一本区别于以往的更模糊,其实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书。现在是一定不能完全体会作者思想的,因为年轻,或许,再经过十几年的生活炼励,重读到这本书,重见到这篇文稿的时候,我会有更澎湃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3
第一遍看《挪威的森林》,大三上学期,图书馆二楼文史阅览室。
通篇,只读到了孤独和死亡的味道。读罢悲痛欲绝,恰恰契合我当时徘徊孤苦,陷入哲学思考人生意义的境况中,不觉为此书透露出来的悲哀深深感慨。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通过生而同时培育了死,但这仅仅是我们必须懂得的哲理的一小部分,而直子的死使我明白,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面前,又是那样软弱无力-----我形影相吊地倾听这暗夜的涛声和风鸣,日复一日地如此冥冥苦索,我蓬头垢面,背负旅行背囊,踏着初秋的海岸不断西行,西行……”初读这段话一如平地一声雷在我心里炸开,这段话的每一字每一句就像一股奔腾的热血瞬间从头顶直窜脚底,使得我身上的每个毛孔张开,心跳加速,我反反复复重读几遍,仍然被这段话所透露出来的悲哀深深震撼,它强烈的震撼我的身心,无论如何我都相信只有在认真思考过生死的人才能读懂这段话所透露出来的悲哀,那是经历了何等由死亡带来的悲哀以及如何在由死亡中苦苦思索而得出的结果,那是经历了怎样孤独思考后的结论。
记得选修强哥“哲学与人生”时,有节课上强哥专讲死亡,强哥讲起了这段话,我坐在下面,看着强哥讲这段话,那是根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表情,说罢这段话,强哥停止了三秒,站在讲台上,教室里好像忽然罩上了一层朦胧的光环,强哥说,“这段话多么的深刻,村上春树对人生有多么深刻的见解啊……”然后深深的叹了口气。
第二遍看《挪威的森林》,大三下学期,上海----长沙,长沙---成都的火车上。
通篇,读出了性与爱的情感。
渡边在直子死后,或者是和初美的交往中开始了解了爱和性其实是完全统一的,他爱直子,同时也爱绿子,其实直子所有的存在都只是渡边身上静止的一部分,他停留在渡边身体深处,就像死亡,就像已经死去的木月,他们都只是渡边长久以来静止不变的地方,就像渡边的生活状态,平静的,安稳的,死寂的,因为这是死亡带来的阴影,也是直子的病所带来的后遗症,他要维持这种静止来怀念过去美好的岁月,但是在他渐渐成长的过程中,他和木月所不同的是,他没有逃避自己的责任,而是迎难而上,在看望直子回来之后,开始为了和直子的未来负起责任,他变得坚强和勇敢,他开始承担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变化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绿子作为活生生的女孩,生气勃勃的生活在他身边,他也开始想要成长,于是爱的天平就慢慢的转移到绿子身上,就是这样一个爱情故事,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男人对于爱和性的态度。
直子和绿子都是渡边身上不同的两部分,一个静止一个跳跃,一个死寂一个鲜活,用玲子的话来说就是,“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荡舟于美丽的湖面,我们会既觉得蓝天迷人,又深感湖水多娇----两者同一个道理。”
同时被渡边的话深深迷倒 :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里的熊一样。”
“……”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好上天了”
“喜欢我的发型?”
“好得不得了”
“如何好法?”
“好得全世界森林的树统统倒在地上。”
“喜欢我到什么程度?”
“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黄油。”
第三次看《挪威的森林》,大四即将毕业离校,在广汉公园的长椅上看完。 通篇,读出了成长的艰辛。恰逢我开始脱离校园,初次步入社会。
渡边说,“1969年这一年,总是令我想起进退两难的泥沼-----每迈一步都几乎把整只鞋掉进那般滞重而深沉的泥沼,而我就在这片泥沼中气喘吁吁地挪动脚步,前方一无所有,后面渺无来者,只有昏暗的泥沼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甚至时光都随着我的步调而流淌得十分吃力,身边的人早已经遥遥领先,唯独我和我的时间在泥沼中艰难的往来爬行,在我眼里,只有漫无边际的泥沼,往前落下右脚,拔起左脚,再拔起右脚,我判断不出我位于何处,也不具有自己是在朝正确方向前进的信心,我之所以一步步挪动步履,只是因为我必须挪动,而无论去哪里。”
直子说,“或许,我们不能不把欠世界的账还回去,偿还成长的艰辛,我们在应该支付代价的时候没有支付,那笔账便转到了今天,正因为这个,木月才落得那个下场,我才关在这里,我们两个就像在无人岛上长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饿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但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啊,我们一天一天长大,必须到社会上去……”
渡边说,“喂,木月,我和你不同,而且要力所能及地好好活下去,你想必很痛苦,但我也不轻松,不骗你,这也是你留下直子死去造成的!但我绝不抛弃她,因为我喜欢她,我比她顽强,并将变得愈发顽强,变得成熟,变成大人-----此外我别无选择。这以前我本想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永远在十七,十八,但现在我不那样想。我已不是十几岁的少年,我已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喂,木月,我已不再是同你在一起时的我,我已经二十岁了!我必须为我的继续生存付出相应的代价!”
玲子说,“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的人也无由幸免,所谓人生便是如此,有时候你太急于将人生纳入自己的轨道,假如你不想进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达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 虽说人生已经度过了二十几年,可是所谓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仍然令人困惑。虽然常常觉得抬起了左脚又抬起了右脚,可是仍然觉得前路漫漫,丝毫没有往正确道路上前进的信心。只不过常常看到这本书时,就像一位长者把我抱在怀里轻轻的抚摸我的'头,告诉我,“乖孩子,没关系,慢慢来,一切都会好的。” 大家都一样,都在成长的路上永不言弃啊。
第四次看《挪威的森林》,正式开始工作,每天下班回来躺在床上翻看几页。
通篇,看得我五味杂陈,无法言说。
我曾把此书献给某个我认为很像渡边的人,虽然由于我的幼稚,不成熟,任性最终导致难堪的结果,可是重读此书仍然觉得这种莫名其妙的联系妙不可言,我想估计又是我想象力过于丰富,行为处事过于幼稚的结果,我时常仍然不明白有些话到底是我附加的想象还是真的有在表达相同的意思,一个人的存在到底是真的这样存在还是我又在幻想的结果,我自己也是摸不着头脑,因此重读此书一个人和书里的人时而契合又时而分离,常常令我看到某句话就出书想到那些曾经美好的年代。我也常在想翻开了这本书的那个人是怀有怎样的心情来读完这本书。
若问我此次读出了什么,我只能说,我读到了自己思念过往的心情。只有此刻我才了解什么叫“回忆这个过程已经很美好了。” 我珍视此书,一如珍视心中曾怀过的那些爱。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4
昨晚把挪威的森林看完了,本来昨晚就想写点什么,却一直没有点开博客,或许真的理不清自己的feel,日本这么一个自杀率非常高的民族(不是非常清楚,至少此书就是一个这种状态),在一直以来都是有一个灌输生命最珍贵的信念,开始对生命有一了另外一种认识。说实话,我不能理解木月之死,初美之死,貌似又有点理解直子之死(还是说潜意识里面觉得对于她的精神状态,死或许是一种解脱,或者亦如渡边君所说,她是要回到木月那里去的)。对于日本性如此的开放,以前也是听说,可是透过这本书,觉得却是好open,有点适应不了呀,最不能理解的是,渡边和玲子。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和一种怎样的必然呢?理不清,发现很多东西都是我理不清的。
看着渡边君在经历过那些事情后,对人生对价值观的思考,对自己一个21岁了,是已经成熟了,应该有必要承担一些必然要承担的责任,永泽对他说的不要太同情自己。突然对成长有了更深的模糊的理解了,我是这么认为的。人总是要成长的,某些东西是没法逃避的总是要面对的,对于某些责任也是要勇于承担的。那十七岁的青葱岁月也总是要逝去的。这种蜕变,这种成长或许很痛。可是都是必经阶段不是吗?
就如玲子所说,由衷的希望渡边幸福,渡边和绿子能够幸福,因为幸福真的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两个寂寞的人就这么相互温暖着。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5
“四月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在原宿后街同一个百分之百的女孩擦肩而过。”
最近一段时间,我又在看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感觉他的文章里的旋律,像在一个悠长的春日中午,角落里的猫安然入睡。眼前的绿色的柳的芽,油油地开始成烟。洋洋洒洒收放自如。唯美而不流于呆滞,冷静而不失情愫。
村上直树,或者说林少华的文字,读来清雅没有一丝酸涩或是甜腻,可是一开始就有悲剧的味道。这种悲剧的感觉是,像是有一泓注定干涸的清浅溪水,留下绝美的那种秋日的回忆,永远不可以追回的美的事物。
生命注定流逝,也注定其悲剧性。那么,会不会有那么一个瞬间,由一种旋律想到一个人,一些事,混杂着自己的臆想和注定不可能如愿的结局。“年轻时我也做过许多梦,后来大抵忘记了。”似乎就是这种感觉。一些人因为一些人而改变着,为了指尖脆弱的爱而改变着,当时的景致像是打了柔光一般可爱而温婉,存活在心底,那个似乎是专门存放感情这个物件的角落。在那里,朝霞与夕阳,月光与星光,都是为了那个她(他)而存在。设计的对白,暧昧的空气,浪漫的湿度,特别的气味,想像每个动作每句话的语调,每个方位的站姿,每个对视的表情,心中的他的侧脸,心中的她的眉眼和嘴唇。那个百分之百的女孩,那个百分之百的男孩,总在我们设计的巧合或是场景中,完美地出现。那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小细节,在多少人的心中的那抹湖水中,漾起微微的柔波。
也许我是太投入地看书或是看电影了。那些书中或电影中的场景在我脑海里存活并繁茂,久久地不会散去。想到自己,想到很多人,很多事。似乎要把自己经历的东西一件一件仔细翻阅了。又觉得伤感。
总是有一弯月悬在心里,温婉而冷静地,洒下黄白色的光,每每望去,尽是琐屑而杂乱的回忆。草萎了,叶落了,悲剧收场,满地遗憾,可是不苍白,不荒凉。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6
这本书涉及的方面挺多的,不仅只是爱情,还有很多方面,具体道理呢也是看了才能懂的。我呢,头一回看村上春树的作品,这本书也是没咋全看明白,等以后某一天闲下来再看一遍。为了凑点评语字数,哈哈,摘抄了书中我喜欢的句子。
世上果然有各种各样的希望,人生目的也各所不同。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深刻未必是接近真实的同义词。
我,一点儿也没做二十岁的准备,挺纳闷儿的,就像谁从背后硬推给我的一样。
我心里失落了什么,而又没有东西填补,只剩下一个纯粹的空洞被弃置不理。身体轻得异乎寻常,语音虚无缥缈。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死的人就一直死了,可我们以后还要活下去。
我曾经把所有的可能性掌握在自己手中,但等明白过来时却已两手空空。
世界一天变一个样儿,在我不知道的时间里。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情况、缘由和道理,每个人都在追求自以为是的正义与幸福。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喜欢我喜欢到什么程度?”绿子问。
“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黄油。”
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所谓人生便是如此。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7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读欧美的作品,我的感受是在看电影,那就是一个故事,一个遥不可及的憧憬。
而看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则是在看电视剧,我这么说不是指,村上的作品质量不高,而是想说,他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
渡边的故事就真真实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令我们无法分清现实与虚幻。这个作品在我看来及其真实,是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记忆。
看《包法利夫人》、看《简爱》、看《安娜》我都有一个明确的喜恶,谈及作品,我可以明确的说我喜欢那个人物,喜欢那种做法。可是对于《挪威的森林》。
我却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对直子、对木月、对敢死队、对永泽、对绿子、对玲子,我都没有明确的喜恶。好像无论他们做什么,说什么,都就是应该那样的。
没有很喜爱,也没有很厌恶。那就是生活,真真实实的生活,都是自自然然发生的。村上,其实自己在文章中并没有那么多话,没有那么多故事描述。
可是整个作品又都在讲述他,我不知道怎么描述这种感觉,无需刻意描述,他就那样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故事展现在读者眼前。对于作者,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甚至是出色的倾听者。否则在没有永泽那样的魅力之下,还可以令直子,绿子,玲子都愿意对他袒露心声,更甚于爱上他。村上,就是村上,令渡边那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就那么简简单单,无需任何花招,就那么轻而易举的打开直子,木月,玲子,绿子的心扉,也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
说回作品本身,所有的人物好像都有点精神问题,可是好像也不是,我觉得不仅是直子玲子这样进了精神病院的人、木月这个已经自杀的人,而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点问题。可是好像每个人也都没有,他们就应该是那样的,他们只能那样。看这部作品令我很纠结。《挪威的森林》他不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回忆,你可以到处看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样的哲学问题、哲学思考。作品中有很多这个样令人深思的哲理。看着被自己折的那么多的书角。
我只想说读一读吧!个中滋味,只有读过的人,才可以体会。日本的性格,同样也可以从文章中太现。对于真相、对于真理的执着,这要放在中国,一定会被大家说死脑经,较真,伤人伤己。可这种执着在每个日本人身上都可以看见,整个社会都被这种认真,执着的精神包围。这样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精选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