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看完一部电影后,可以将观后感认真写好,当我们欣赏完一部电影后,可以通过写观后感来记录,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革命者的观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革命者的观后感篇1
今天晚上一个人去看了电影《革命者》,由于工作原因,没能七月一号那天看成,今天终于补上了这些许遗憾。总体来说,从头哭到尾,眼泪流了干,干了流,爱国之心亦从未停止跳动。学生时代,李大钊先生对于我而言,只是一个历史上的名人。看《觉醒年代》的时候,李大钊先生仿佛从历史里走出来了,有幸对他有了一些鲜活的认识。越了解守常先生,就越喜欢他。这次看《革命者》,再次被守常先生所感动。看到守常先生视死如归,摘掉眼镜,走向绞刑台时,我竟然开始后悔来看电影了。因为我害怕看到守常先生死在中国人的手下,而我们在历史之外,只有满腔愤恨和深深的无力感。此时此刻在这群旁观者中,又有多少鲁迅先生笔下吃人血馒头的人呢?一直都知道历史是沉重的,但如果不去了解,真不知道竟有如此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守常先生,这盛世如你所愿,您看到了吗?这个世界之所以变好,是因为有您,有您们来过!感谢您的相信,星星之火,确实是可以燎原的。守常先生在电影里说:如果死亡能唤醒麻木的年轻人,那我可以去死,我应该去死。守常先生您肯定是相信,一个李大钊倒下了,千千万万个李大钊会站起来,继续为了中国人民而斗争!看完电影之后,心情难以平复。走出电影院,才发现夕阳西下。看着天空,脑海里浮现出守常先生和毛爷爷,他们站在阳光下,约定好下次一起爬山,希望到那时山下是一片红色的。想到这,眼睛又湿润了。回去路上,碰到了一对父子,爸爸很年轻,孩子才三岁的样子。小孩儿奶声奶气地问:爸爸,天怎么越来越黑了呀?爸爸耐心地回答:天越黑,灯光才越亮呀!是啊,活在黑暗里,我们也要寻找光明,如果没有光,那我们就做自己的光。大多数人是因为看见才相信,而革命者却因为相信才看见。这感人而震撼的历史,我们都是见证者。我始终坚信,唯有祖国与信仰不可辜负,我们的爱国情是刻在骨子里的,我们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强大!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最后,建议大家去看一看《革命者》,你去或者不去,它都在电影院等你。你若去,希望你能用心去感受历史的深沉,感受革命者的伟大,收获满满。你若不去,也请你保持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不要恶意诋毁这部电影以及所有的演员工作者。没有从天而降的凡人,只有挺身而出的英雄。革命者的精神,就是要迎难而上。我们也要一直相信,因为我们也是星星之火!我始终相信,赤旗和信仰,一定会飘扬在更耀眼的地方!中国加油!
革命者的观后感篇2
今天,我们深切缅怀李大钊同志,就是要认真学习李大钊那种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踏实工作、矢志不渝、英勇献身的共产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中国共产党不平凡的历史轨迹中,一位伟人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为中国昭示了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他就是我校师生最堪崇敬的李大钊先生。
李大钊后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大钊精神铸就了民族之魂,大钊形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大钊先生一生光辉的写照,李大钊同志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而且以他大公无私、坚贞不屈、艰苦朴实、大义凛然的品质为后人树立的光辉的榜样,大钊精神作为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时时刻刻激励着莘莘学子。
如今,大钊精神已经成为积淀下来的精神内核,学校开设学生业余党校、评选大钊班、寻访大钊足迹、成立李大钊思想研究会等系列工作的开展,尤其今天的大钊精神进校园大型宣讲活动,更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将激发大钊先生母校师生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让师生永远铭记李大钊同志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的壮丽篇章;为把前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永远推向前去而勤勉敬业,发奋学习,不懈努力!
让大钊精神在我们身边永远熠熠闪光!
革命者的观后感篇3
当人长久地身处黑暗之中,以为这一辈子只能任由被黑暗吞噬,但是某一天,一个人告诉你,你可以通过反抗获得光明,获得一个大写人字的待遇,这个人就是李大钊同志。
和观看《革命者》的观众一样,过程中几次流泪。
为那个时代的中国同胞遭受的苦难感到心痛。那时候劳工不如骡子金贵,底层的劳苦大众是没有人权的,发生矿难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十几岁的报童可以随意被外国人当街枪杀……
为那个时代牺牲生命来警醒民众的学生们感动。那时候的民众被欺压太久了,变得只愿意顺从甚至麻木,最先觉醒的青年学生们走上街头,敢于用生命去换中国的未来。如此,茶馆里看客发出幸好有这些学生的感慨。
那个时代无数的革命前辈们为了未来的祖国可期而抛头颅洒热血。面对军阀的枪和酷刑,他们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杯酒,一会见,唱着共产国际的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歌可泣。
今日之中国,我辈无不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革命者》讲述了1912年-1927年期间,以李大钊同志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们怀抱救国救民的赤子之心启发民智,带领大家走上革命之路。
本部影片中,李大钊是由张颂文来饰演,相比《觉醒年代》张桐饰演的李大钊,张版的李大钊先生更接地气,更柔软,常常为受苦受难的民众满含眼泪。
李大钊先生,常常被人称呼为守常先生,他给人的感觉是如沐春风,反抗成功之后,他会和工友们说谢谢,然后默默地消失在人海里,就像从来没出现过一样。在那个会读书认识字之人极其稀缺的时代,守常先生是北大的教授,是新青年的编辑,还曾留学海外,如此大才之人,却丝毫未有傲慢之气。
他期待孩子们都能去识字读书,扛起中国站起来的大旗。他喜欢和孩子们聊天,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未来,和他们成为朋友。遇见已经工作的报童阿晨,希望他可以好好工作以后送妹妹去读书,遇见澡堂里的小朋友大庆,希望可以为天下人去做事。
他和农民一起在秋天里收割,在平时的聊天谈话中,传播信仰,启发他们可以反抗起来;他和旷工工人同胞们一起反抗,为劳工争取利益,也为了以后的孩子们不再受那些屈辱。
他做事不为私心,一切为未来中国而服务。他不畏生死,团结上海所有的工人团体为报童的死讨要一个说法。那时候,工人团体如一盘散沙,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行事,为此,他拜托工会的会长,给他一个小时即可。为此,他写抗议书,组织工人走上街头,最终行凶外国人被抓起来,大快人心。
守常先生,也是一个特别爱书和慷慨之人。
他,常常搜罗新书,书房里堆得满满当当,不舍得用吃过油条的手去摸书,怕会损坏。看到此处,我真是惭愧不已,常常是边看书边吃零食,怕不记得常常是这本书折下那本书折下。
还记得《觉醒年代》里,家人刚到北京,他答应带着孩子去吃北京烤鸭,因工友家里有急事,想也没想就把钱全给人家了,差点让孩子们大失所望。
?革命者》也有表现先生慷慨的场景。最难忘的是,那个大雨天,他给了一个男人几块钱。这个男人被人当作小偷,被人当街鞭打,一句我不是小偷,我妹妹病得很严重道出了不得已的世间苦。
先生被捕后,他选择用自己的死去唤醒民众,让青年后辈们觉醒,继续奋斗下去。在狱中,他尝遍了所有的酷刑,仍然不能使他放弃自己的信仰,慷慨赴死,自古就有。
选择赴死,不止先生一人,还有无数的革命先烈们。他们在行刑前,要被要求剃去头发,大家都待在一个屋子里,先生慢慢走进来,一句玩笑话,逗乐了大家,紧接着大家互相调侃来世的愿望,屋子里充满了笑声。
走上断头台,他告诉世人要心怀希望,要相信。
李大钊先生就像黑暗里的一束光,带给人们希望,给青年人指明了一条可救国救民之路。
他愿意充当黑暗与光明的中间人,即使被黑暗吞没,也没关系。
谢谢李大钊先生,谢谢无数革命先烈们。今天的中国已经站起来,你们期许的未来已来。
今日之中国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者用生命换来的,希望我们要在新时代里学会珍惜,努力奋斗,为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革命者的观后感篇4
?革命者》自7月1日公映以来,好评如潮。影片通过多维度交叉剪辑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高瞻远瞩的胸襟和视野,以及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为中国电影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革命者》一开始,是一段黑白的影像。1983年,一个风雨交加的时刻,在万安公墓,沉睡多年的李大钊墓碑重见天日,随后,墓碑上的字被红色墨汁重新书写,预示着影片随后悲怆沉郁的叙事风格。
影片的叙事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李大钊被捕行刑前38小时的倒计时来推进情节,让影片的紧张感逐渐升级;另一部分,则以张学良、报童阿晨、地下工作者庆子、街头小偷徐三、蒋介石、陈独秀、毛泽东以及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八个人物的视角,从八个侧面展现了李大钊先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两种叙事有序地穿插编织,多点散射,让人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真实可信的李大钊形象。这在之前的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见。
在人物的塑造上,影片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不拘泥于细节,而充分是发挥艺术的想象力,让李大钊这个银幕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主演张颂文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李大钊银幕形象。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李大钊这个名字,但留下来的李大钊照片和影像资料很少,如何塑造,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力。张颂文不负众望。首先,在外形上尽可能接近李大钊本人,不管是稍显凌乱的胡子,平静中蕴含着的坚定眼神以及平头造型,都非常精准;其次,张颂文从细节设计和形体动作入手,演出了李大钊作为一位革命者的气度和从容。片中有一场审讯李大钊的戏,不管反动派如何嚣张跋扈,他就是闭口不言,只有在听到战友牺牲的消息时,他才睁开了眼睛,脸上有一丝痛苦的表情掠过。这种静的表演方式,跟以往银幕上慷慨激昂的革命者形象非常不同,是对以往革命题材电影美学的一个补充。
在张颂文饰演的李大钊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精气神,这种精气神可以归纳为:李大钊对于中国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于中国共产党信仰的无限坚定,对于劳苦大众的无限怜悯,对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天下的无限笃定,以及他将个人生命置之度外的那份从容和淡定。
影片还塑造了多位不同以往的历史人物形象。比如李易峰饰演的毛泽东,眉宇间英姿勃发,非常有神韵。毛泽东跟李大钊在北京景山公园山上的戏,是两位伟人之间对于中国未来命运前途的一次前瞻,也是两人对中国革命事业的一次薪火相传。韩庚在片中扮演的蒋介石,阴郁执拗,他的内心戏更多通过面部表情和手上的小动作展现出来,再加上戏院里台上大戏的渲染,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蒋介石内心里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制作上,《革命者》也是可圈可点。首先是剪辑。影片中出场人物众多,两种叙事方式交叉进行,稍微一凌乱,可能连故事都讲不清楚。这里面,除了导演徐展雄对于故事胸有成竹外,剪辑师的技术水准和美学观念也功不可没。
其次是摄影。本片影像色彩凝重斑斓,主色调是红色、墨绿色和黑色,经过调色后,这些色彩组合在一起,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除了影片中各种挥舞的红旗,李大钊院子里的一颗白玉兰树也让人印象深刻,灰色的四合院和白色的花朵组合在一起,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李大钊的北京大学教授的身份。一切景语皆情语,《革命者》的创作者深谙这一点。
相比以往众多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革命者》更像是一曲狂飙突进、气势恢宏的摇滚史诗,时而摧古拉朽,时而平静如水。影片前面,几千工人躺在铁轨上,一排一排向后倒去,他们头上的射灯营造了极强的视觉效果,让人感受到了工人阶级团结后的强大力量。这种画面造型能力,将写实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影片后面,李大钊先生挥舞红旗的画面,从一个俯视的角度拍摄,非常独特,观众仿佛能够听见李大钊的呐喊声,让人热血澎湃。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革命者》用独特的叙事、抒情的音乐、精彩的表演和庄重大气的视觉影像,不但给中国电影留下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李大钊形象,还给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创作带来了一场不小的美学革命。
革命者的观后感篇5
穿梭于镜头之间,愿用拙笔一支,记录豪情满怀的慷慨赴死,记录大义凛然的奋不顾身,记录用生命谱写下的绚烂……
当无边的黑暗蚕食着中原大地,当腐败的统治奴役着华夏儿女,当列强的阴谋弥漫在谈笑之间,当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群人,截然相反,他们高举革命的大旗,手擎希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奋不顾身,以自身绽放绚丽,亦是甘之如饴。
秋瑾:淡然赴死,高洁如白莲
青石板上伴随着铁链划过刺耳的咣当声,一位妇人手铐木枷,脚绑铁链,却毫无惧色,就如同出于淤泥之上的白莲一般,一路平静,一路淡然……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明明是壮志凌云的话语,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视,但她,只是平静的叙说,淡然到让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旧困不住自由的灵魂,哪怕是坚固的脚镣依然锁不住革新的脚步。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800字
心里,许是放不下天真可爱的孩子,心里,许是放不下眷意浓浓的亲情……面对满官的指责,她置个人情思于度外,系国家未来于心中: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宁静温和而令众人无言以驳。
秋瑾身处麻木的社会,遭众人不解,但她依旧坚持自我,起义失败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奋斗不息。青石板上高洁淡雅如白莲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驻在所有人的心中……
林觉民:白衣飘袂,傲然如白梅
他,仅仅一袭白衣就足以构成残酷战争中最美的一道风景,脸上革命的骄傲足以让末路之人看不到生还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侠肝义胆,铁骨铮铮,利落的装枪上膛,迅捷的瞄准射击,一举一动,凌厉中饱含诗意,白衣上点点血色漫延而开,踉跄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
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这不是文人墨客的白衣,这是独属于林觉民的白衣,白衣之下,隐藏的是坚韧不拔的革命之志;白衣之下,跳动的是义薄云天的赤血丹心;白衣之下,燃烧的是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脉。
面冠似玉,肝胆如铁,心地赤诚如朝阳。即使沉尸于水下,嘴角依旧有浅浅的笑意,此情此景,凄美如画,可不难读出其中的深韵。也正是这个人,让我心疼,却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革命,看到了他所作的努力,相信了他所相信的一切。
一个侠骨柔情的男人,用年轻而热血的生命换取了毕生的信仰,却留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自古情义难两全!
他们,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绽放出革命的芳华……他们用身躯支撑起黎明前的曙光,他们用生命铺筑出推翻清廷的大道,他们用热血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人民,他们用信念维护了泱泱大国的不屈。他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无比凄美,无比震撼。
我深信,革命的先驱,那年轻的生命,那不屈的灵魂,便是《辛亥革命》中最动人的镜头。
革命者的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
★ 革命读后感8篇
★ 革命后读后感8篇
★ 革命最伟大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