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出色的观后感能让人对影片产生较高的兴趣,写观后感是我们记录自己观看感受的最佳方式,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沪通大桥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沪通大桥观后感篇1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中国制造支起世界之最。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海平面下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的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此外,大桥还囊括了世界首创主动止水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世界首创桥―岛―隧集群方案、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世界最大难度深水无人对接的沉管隧道等多项世界之最。“世界之最”的背后,是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进而形成一系列“中国标准”的艰苦努力。
2006年,韩国一家非常厉害的公司在主持安装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桥,当时每一节沉管安装的时候,会有56位荷兰专家从阿姆斯特丹飞到釜山给他们安装。中国考察团到釜山去考察时,向接待方提出,能不能上去看一看,被当场拒绝。于是考察团在距桥三百多米的海面上,开船用卡片机拍了几张照片。
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找到当时世界上在沉管安装领域最好的一家荷兰公司,对方开出天价1.5亿欧元(约人民币15亿人民币)。经过多次谈判,谈判员提出3亿元人民币,却遭到荷兰人拒绝,他们说:“我给你们唱首歌,唱首祈祷歌,你们去找上帝吧。”
被多次拒绝后,林鸣带领团队自主攻关,解决了多个世界难题,最终实现了工程设计零借鉴、安装零失误。
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科研创新可谓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题中之义。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
沪通大桥观后感篇2
其实在未观看纪录片之前,在我心里,对这座意义非凡的桥已有过多角度的了解。无论对于外界来说,它具有多大的跨时代的意义,对于促进港珠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在我的心中,它是一座中交人自己造的桥。
无论是在影片还是照片上,远远望去,这座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超级工程,以靓丽的容颜横卧伶仃洋上,它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珠三角地区串在了一起。我为它而自豪,为自己是一名中交人而自豪。
因此,我对我的同事们建造这座大桥过程中的艰难与困苦,也是感同身受。从最初方案的提出,一步步走到现在,期间蕴含多少殷切的期待,建造者承受了多少压力,都是可想而知的。这座全长55公里,涵盖了公路、桥梁、隧道以及人工岛等多项不同领域的综合性工程,又包括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技术的超级集合体,很多关键技术和施工方法在世界上也没有经验可循。据了解,该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规模之最的背后,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施工期间,曾遭遇了近40场台风,在去年台风“天鸽”来临的时候,紧急疏散了15000名施工人员。尽管台风如此强烈,但由工程人员精心打造的大桥却安然无恙。我们在一次又一次大自然给予的考验中逐渐强大。
然而,最大的挑战还是建桥本身——沉管隧道。让这个长达33节,每节重达8万吨的大家伙完成与深海的接吻,可以说是最困难的环节,因为容许的误差率只能在2—3厘米范围之内。为了将工作做好,要调动万吨的巨无霸吊臂船队。在沉管的关键期间,工作人员甚至几天几夜都没合眼,对数据进行反复的测量、计算和调配。在建第15节沉管时,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的淤泥天填平了历经重重困难构建的沟槽,导致安装不能继续,又要将8万吨的沉管重新运回岸边,再按照工序重头来过,这让多日未合眼的工程师心力交瘁,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只是稍作调整后,又继续开始指挥重复沉管工作,最后直到成功完成对接。连日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员,因为太困纷纷倒地而睡,看到这一幕,我对他们肃然起敬。
如今大桥成功贯通,惠及了三地人民。一桥飞架,将珠海和港澳两地的通行从过去的陆路三四个小时,水路一个多小时,压缩到只有20到30分钟的车程。对于三地发展来说,港珠澳大桥是一个越来越近的开始,而对于我们建设者来说,港珠澳大桥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束,因为还有许多的大桥等着我们去造,我们也将前赴后继。
正如旁白所说:“海最宽广,比海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我们中交施工团队,正是因为有这种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和信念,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一个伟大奇迹。
沪通大桥观后感篇3
?港珠澳大桥》这部影片,令人心情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港珠澳大桥历经六年调研和八年施工的珠港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影片一开始就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这座世纪大桥的恢弘与壮丽,远远地望去,大桥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珠三角地区串在了一起,对于促进珠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贯穿整个电影的,是情感。尽管大桥是现代史上最长海上桥梁,建造过程亦有多项“世界之最”,但闫东导演没有花太多篇幅着墨于大桥的雄壮宏伟。正如电影中的旁白所指,“比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导演的视线,着眼在每一个大桥建造者的传奇。因此,对比起数据成就,电影演绎的是真实,是有温度的“匠心”。为了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花了五年去筹备,用了八年去建设,四百多名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不少工程人员的青春,便放在了这大桥建设上。有人从二十多岁干到三十多岁,也有三十多岁的,现在已成中年男子。从前的单身汉,转眼成家立业,却不忘了穿着婚服在即将竣工的大桥上走走拍拍,有人携妻带眷到这伶仃洋上的施工地,一家三代共同为大桥奋斗……一座桥,有汗水,也有泪水。无论是总工程师还是一位焊接的小工,为了建好这座桥都热情投入,甚至把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业,亦因此他们都成了“英雄”。通过导演细腻的镜头,留在观众的心中,让大家每当奔驰于大桥上,隧道中,都会想起因为他们,才有这外媒口中的“现代七大奇迹”。
最令我感动的,并不是大桥的建成,而是建造过程中的挫折。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是遇上失败更能展现出工作人员对大桥所付出的心血。在建e15号沉管时,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的淤泥填平了历经重重困难构建的沟槽,导致安装失败,要将沉管重新运回岸边,这件事令很多经过多日劳累的工程师都流下了眼泪。最后,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对接成功后,很多几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员都因为太困了而就地而眠,这令我们很是感动。大桥的工程人员早已把这个项目视为人生最大的事业。有工作人员打趣的说,大家都有两个恋人,一个是自己的另一半,另一个就是大桥这个项目。结婚生子和建桥都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电影记录了大桥蕴含的时代精神,记录了大桥建设过程中的很多历史瞬间和工程人员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他们不畏困难,努力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今后我会继续向港珠澳建设者学习,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绽放风采。
沪通大桥观后感篇4
?港珠澳大桥》是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中国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个世界纪录的故事之一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是中国建筑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之一。
影片中真实的记录了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从复杂的海洋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常的跨海距离,可以说每一个项目都是在挑战工程师们的极限,经过六年的时间,完成了跨海大桥,海底遂道,人工岛的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更为中国工程师和工人们完成如此浩瀚工程而震撼。
观看影片后,对于我作为隧道设计者来说,受到很大启发,首先让我感动的是工程师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影片中很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海底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实验数据不厌其烦的搜集和反复的推敲,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示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心灵上的感动。对于我们现实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施工条件不足等等,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第二让我敬服的是探索创新,大桥离各个机场非常近,每天有数架飞机从大桥头顶飞过,有数艘轮船经过,桥不能太高,影响航班,那就只能是隧道,因为太长,中间没有岛屿,只有建造人工岛。而人工岛普通建造行不通,只能以圆钢筒代替,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就把建造人工岛所需要的所有圆钢筒全部制成,但是隧道安装,圆钢筒安装所遇到的许多难题给工程师们带来了空前绝后的挑战,历史上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他们只能自己摸索创新,一个个创新,创造出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一个个摸索,摸索出港珠澳美好发展前程。这座大桥体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与自强不息,创造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超级工程。
沪通大桥观后感篇5
今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去观看《港珠澳大桥》这部电影。明媚的阳光,一碧如洗的天空,似乎正显现此刻我们的美好心情。
电影的前半部分介绍了我们国家的建桥历史以及港珠澳大桥的特点,后半部分全面展现了建设港珠澳大桥的艰辛。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跨海大桥,最大的两个特点:长、坚固。它横跨伶仃洋,全长约五十多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长达6.7公里。为什么说它坚固呢?因为它具有能抵抗8级地震,防16级台风的超级能力。港珠澳大桥由8万吨钢铁制造,这么大的使用量可以造60座埃菲尔铁塔!那些可以轻松将人、树卷走的台风,在港珠澳大桥面前只算是微风,即使是面对威力巨大的12级台风,它仍能完好无损地耸立在伶仃洋上。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由33个巨型沉管和一个合龙段接头组成,每个沉管相接的误差只能有几公分,由吊臂一米一米地慢慢下放,这简直比登天还难啊!工人们给这项工程起了个外号叫“海底之吻”。当最后一根沉管安装时,负责海底隧道的工程师们如坐针毡,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撕扯着他们的神经,每过一秒,他们的紧张就增加一分。终于,经过26小时的奋斗,他们成功了。可工人们甚至来不及欢呼喝彩,便躺在地上睡着了,没有一丝噪音,周围一片寂静。
为什么中国人能克服那么多苦难建成港珠澳大桥?为什么能打破那么多建筑奇迹?就是因为中国人的智慧,那种不懈的奋斗和努力的精神。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周恩来总理也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我们要更加勤奋地学习,学习更多的本领,长大后为祖国奉献自己的才华。加油吧,少年!
沪通大桥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