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作文是语文考试中占分比最大的一部分,写之前一定要想好再下笔,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参观博物馆的作文最新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参观博物馆的作文篇1
今天,学校组织大家到海军基地去参观、学习。
我们一踏进校门,就看到了一位工作人员笔直笔直地站在门口,肩上还扛着一支枪。我们继续往里走,眼前的景象让我们大吃一惊:有装甲车,有闪着银光的飞机,还有巨大的导弹。“这果然是海军博物馆呢!”我不禁赞叹道。进入大厅的兵器的展览馆时,大家仿佛觉得两只眼睛都不够用了:1-水雷、中国一号鱼雷、各种仪器、10毫米大炮、15毫米的、30毫米的……正当我恍如身临其境时,讲解员说开了:这是我们的蒸汽瓦斯水雷,看前方的红色线条,藏有350公斤的火药,这种鱼雷长7.5米,用瓦斯点燃,点燃后,鱼雷尾部类似螺旋桨的东西就会带动鱼雷飞速游过,杀伤力度极强可以炸毁军舰。“哇!”大家忍不住不约而同地拍起手来。
之后,来到历史陈列馆,我们的目光聚集在一个黝黑的大铁锚上,讲解员立刻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这个大铁锚叫‘镇江号’铁锚,被共产党称为甲午奇耻。中国有一支最早出现的海军队伍,叫‘中国海痴’,他们去跟日本打仗打输了,日本为了羞辱我们中国,把这艘船上的铁锚放到日本的博物馆去了,最后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把铁锚归还给中国。”听着讲解员的话,我一边咬牙切齿地指责日本的可恶,一边又想着我祖国的实力不足问题。
最后,我们走进了珍稀贝壳陈列馆,我看到了琳琅满目的贝壳,它们让我眼花缭乱。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的快,转眼间,我们就要回去了,大家依依不舍地坐上了车。我回头一看,似乎看到了那位讲解员的忙碌的身影……
参观博物馆的作文篇2
炎热的八月,利用周末的时间爸爸妈妈带着我乘坐高铁来到了沈阳市。我们参观了沈阳故宫、张氏帅府、沈阳金融博物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以及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作为一个小恐龙迷,我最期待的就是去参观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啦!
走过一个小时的时光隧道,来到了30亿年前的地球,这一个小时是我们从宾馆到目的地的时间,30亿年前的地球是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古生物馆是建在了沈阳师范大学院内,我们是从外面走楼梯,直接进入的'是四楼,古生物化石类,展柜里全是石头,然后在石头上仔细看,能看见里面有以前一些生物的骨骼。我刚开始看不见石头上恐龙的骨骼,认为摆这么多石头,没意思。后来,妈妈给我指着石头上的图案,一点一点找,我像发现了新大陆,看到里面的图案非常高兴。
这里有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的四大明星化石,1号明星是“世界上最早的带毛恐龙”赫氏近鸟龙化石,距今约为1.6亿年,比迄今世界最早的鸟类化石始祖鸟还要早约1000多万年;第2号明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发现的“会滑行的蜥蜴”赵氏翔龙。这种类型的蜥蜴,生活在1.25亿年前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还有两位明星是证明了鸟类可动性头骨早期演化的“沈师鸟”和“辽宁古果”,世界上迄今为止已知的第一朵花。
我们顺着指引的方向前进,在每层的衔接处都会有一些科普知识,供我们了解恐龙时代的一些具体内容。三层主要是恐龙的模型以及生活的环境模拟。其中有我熟悉的霸王龙、剑龙、猛犸象等等。
进入二层以后,就都是电子模拟场景了,都是跟恐龙相关的电子产品,我尝试了一个拼命骑脚踏车然后看恐龙进化成鸟类的过程。到了一楼是恐龙从诞生到灭亡的过程推理小视频以及一些其他的恐龙骨骼模型。最后我还看了4d电影,它带着我去了恐龙的世界身临其境的走了一圈。
古生物博物馆我们利用小半天的时间就走完了,我的知识库又丰富了,而且我玩的也很开心,这里的古生物知识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为那些生物的灭绝而惋惜。曾经那么强壮的动物也不能和环境抗衡,最后导致灭亡,我们人类还在肆意破坏环境,最后面对的将是什么样的结果呢?珍惜地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
参观博物馆的作文篇3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中国部3—6年级去汽车博物馆春游。我感到分外兴奋。
我们班到了那里,各自组长带领组员自由活动,我是组长,我们先参观2层,熊若岩导游掏出资料给我们讲解,这里的车各式各样、花样十足,看得我目不暇接——从原始的踏板车到现在的声控汽车;从最早最慢的蒸汽式汽车到现在的thrustssc超音速汽车;从以前的马车到现在豪华的宾利汽车;从以前的齿轮机型到现在的12缸发动机……这一切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这是前人的伟大发明!
我们到了3层后,看见了许多发动机,有4缸的、有6缸的、有8缸的、还有12缸的,发动机的结构特别复杂,难怪是汽车的心脏呢!每个发动机都是由几万个零件组成的!这是前人的伟大发明!
接着,我们又去了4层,熊若岩为我们组讲述了奔驰1号:1885年卡尔—奔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动力的三轮汽车。在1886年1月29日被订为世界汽车诞生日。所以我觉得卡尔—奔驰非常厉害。这也是前人的伟大发明!
最后,我们去了5层——那里有许多装甲车,保护卫我们祖国边疆的装甲车,各种各样的装甲车,十分威严,这些装甲车的造型也十分酷,我由衷地敬佩这些保卫我们祖国边疆的装甲车也为祖国而深感骄傲!这还是前人的伟大发明!
我们生活在这样幸福的世界上,是前人的伟大发明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应该更加努力为我们的后代创造出更先进的汽车造福人类!
参观博物馆的作文篇4
今天我和小姑姑还有妈妈七点起床,穿好衣服,洗完脸,在外面吃完早餐,我们坐地铁三号线坐到通化门,然后倒一号线,坐到半坡下地铁。我们走到半坡博物馆,在门口已经有阿姨在等我们了,她的名字叫詹妮,阿姨问我:“叫什么名字”,我回答说;“我叫张书铭”,阿姨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个胸牌,我们等其他小朋友到了之后,九点我们开始进入博物馆。
第一站我们首先进入博物馆里面参观,有一位叔叔给我们讲解了六千年前的原始人的长相,以及她们的食物是捕猎来的,他们的武器有弓箭,还有两块石头连在一起的像流星锤,还有长剑。还了解了一个人面鱼纹的标志。原始人的寿命特别短,她们只能活30-40岁,而我们现在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还了解了为什么母系氏族,女人的地位最高,因为女人是最早会种粮食的。原始人的房子最小有35个左右的木头制成的。每次捕猎,族长就会把猎物的牙齿送给捕到猎物的人。最后出博物馆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原始人居住的地方,有房子,还有猎物,还有捕猎的人,还有在摘菜的人。
第二站我们去了钻木取火的地方,亲自体验了钻木取火,我们还拍了一个合影。
第三站我们玩了植物印染,我们先摘了一些树叶,然后铺在粗布上,上面盖一个塑料纸,用锤子敲,就能敲出树叶里面的水分,画就这样做成了。我做的很漂亮。
第四站我们玩了钻石头,我们是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的,老师让每个人都体验30下,给另外一个人也玩30下,这样互相交换玩,我跟另外一个小朋友的石头没有穿透洞。但是体验了很开心。
第五站我们去亲手搭建了原始人的帐篷。老师让每个人都拿一个木头,那上面有编号我的是第七号,我找到第七号的位置把它放在里面。要打上蝴蝶结,我会打蝴蝶结可是太高了,老师让大哥哥帮我打结。放好木头,我们去拿那些软绵绵的像大被子一样的东西盖住房子,我们的房子搭建好了,我们跟房子合了一个影。
今天玩的很高兴,还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也想在家里试验一次。以后我会参加更多的这样活动,多学知识。长大要成为科学家。
参观博物馆的作文篇5
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岂不是一个游览的好时机?——题记
今天下午,我随同老师与同学去参观博物馆。一走进博物馆,只见一只恐龙正在生几只小蛋,然后向我们扑来,但被我们一枪“打”死了,可怜的恐龙蛋们,也只能拥有一团泥展现在我们面前,谁知道它们的母亲是什么时候被我们“打”死的?又有谁知道它们的母亲是什么时候生它们的?恐怕只有它们身上那一道道破壳的裂痕才能告诉我们答案吧!想着,想着,它们的“爸爸”来了,把我们驱赶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
走入这儿,脑子里就浮现出这样一幅图:一个年少的小伙子在水车上嬉戏,好几位年迈的农民欢喜的用镰刀割下一捆捆的稻子,几位年轻人围着稻盆吆喝着,脸上流露出一片丰收的喜悦。还没看厌,但心之所向,总喜欢往新处走,我们走啊走,走到了右边的生活区。
此地漂流着米饭的清香,可吃没?可以吃了,吃空气。纺纱机“吱吱”的纺着一件待穿的衣裳,可穿没?可以穿了,穿空气。大匾里盛满了温和的水,可洗没?可以洗了,洗空气。我用空气打理了一身之后,来到了一片“竹林”,自然一片竹子的清香迎面而来,一只只竹子做成的精致竹篮,篮盖上雕着凤凰,雕着喜鹊,还雕着几个农民……好美啊!瞧,那儿有一只竹编的水牛,这儿有那竹编的瓶子,还有那竹编的八仙,……美不胜收。
美丽和知识融成了我这趟来这儿最好的见证。
这是一所浦江的博物馆,里面藏有多少岁月荣华?你来了,便知。——后记
参观博物馆的作文篇6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班去参观了安康博物馆。我们唱着欢乐的歌,乘坐公交车向博物馆驶去。
到了博物馆,我们先参观了第一展厅天赋安康,在这里我们了解了安康的自然、地理。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安康的母亲河是汉江河,由西往东,从陕西流入湖北,两岸是高大的秦岭和大巴山,因为安康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所以生长了许多珍贵的林木、花卉和动物。展厅里就陈列了许多安康地区的珍稀动物,例如:羚牛、金钱豹还有国宝熊猫。
然后我们又参观了二号展厅脉源安康,在这个展厅里,我们了解到了安康的发历变化历史,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在原始社会人们还不会生火,原始人吃的食物都是生的,但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学习,他们终于会生火了!他们还学会了穿凿工具和武器呢!在博物馆里就陈列了四千多件古时候发明的工具和武器。我们听讲解员阿姨说古时候,安康人最善于淘金,他们还会用金子做许多精美的装饰或首饰,所以那时候人们把安康叫作金洲。
到最后,我们参观了科技展里的科技发明,那些发明都很奇特,比如琴竟然没有弦,但只要你的手在琴里来回拔动,就会有美妙的乐曲。
今天去博物馆我们见识了很多新奇的东西,大家都非常开心!
参观博物馆的作文最新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