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兰观后感7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看电影是帮助我们打发时间,丰富精神世界,相信你的收获也有很多,赶紧写份观后感吧,我们在写观后感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从故事中获得想法,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九兰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九兰观后感7篇

九兰观后感篇1

电影《九兰》日前在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水库大坝举行发布会,张勇手、陶玉玲、袁霞、李文玲、常戎等主创出席。导演朱丹表示,影片除了要还原当年建设十三陵水库时的真实历史面貌,更主要的是,“想探寻这些十三陵水库建设者的初心。”该片目前正在热拍中。

?九兰》主创们在拍摄现场交流

十三陵水库修建工程1958年1月21日破土动工,于当年7月1日在十三陵水库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工程建设总计用时160天,完成了一项震惊世界的水利建设工程,被国际上誉为“人间奇迹”。

在十三陵水库建设工地上,由九个名字都带“兰”字的年轻姑娘组成的“九兰组”,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杰出代表和一个时代的符号。“九兰”的名字,从燕山脚下的昌平,飞往祖国大地,享誉中外。

陶玉玲老师(穿红衣服者)在片中担任主演

影片《九兰》以十三陵水库的建设者梅月兰祖孙三代的家庭故事为脉络,由三代人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上的冲突,引发观众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初心’,如何追寻、坚守初心”的问题的思考和追问。

十三陵水库建设者、电影《九兰》原型之一的金淑兰老人讲述了自己对影片的期待以及对影片背后故事的追忆,“希望影片能够给观众们带来精神上的激励。”

为了精准再现当年十三陵水库的建设场景,导演朱丹带领影片美术、置景等专业人员,到昌平区档案馆查找一手资料,在浩如烟海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片库中,找到大量的珍贵彩色影像资料;还走访了依然健在的“九兰组”老人们,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另外,还寻找到了50多年前的施工设备、极具时代特点的服装等素材,希望通过艺术创作的手法,将“九兰精神”挖掘出来。

九兰观后感篇2

跨越历史的精神共鸣,电影“九兰”黄金档期轰动昌平。2022年9月16日,由导演朱丹执导的电影《九兰》在北京悦荟广场首都电影院举行首映礼,同期在全市全国放映。

昌平历史,家乡故事,弘扬正史,好评如潮,观众高度关注重视,用最快捷的方式上网查看购票先睹为快,我是其中一个。我看到很多中老年人步入影院,散场都是眼睛红红的热泪盈眶,竖起拇指称赞,“电影好,接地气!应该让年轻人多来看看,当年老一辈人如何艰苦创业建设家乡,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说实话,我已多年没进影院看电影了,这次朱丹导演继拍摄“南口1937”获国际大奖之后又一力作,献给十三陵水库建设者们的故事片“九兰”早有耳闻,一路关注很期盼。9月28日我第一次踏进影院,观影“九兰”,大气磅礴,吸人眼球,感动感怀,饮水思源,感慨万千。我想,这样的好电影应该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勤劳质朴的百姓心中。

“九兰”,一个质朴而闪光的名字,“心若兰兮终不移,气如兰兮长不改”。60年前九个名字都带兰字的年轻姑娘组成的打夯小分队,守着荒山谷底艰苦创业,建起了九兰猪场,首开我国现代化养猪先河,成为世界楷模。九兰的名字,从燕山脚下的昌平享誉中外。九兰花又开,芳心不改志不移,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唱响劳动光荣。

电影故事“九兰”场面声势浩大,情节生动感人,开场片头一曲劳动号子打夯歌,震荡大地,展现当年十三陵水库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让人们回望共和国初期妇女顶起“半边天”,和男同志一样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为家乡做奉献的九兰精神,感受那段吃苦受苦不觉苦,“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激情年代燃情岁月。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它不怕风吹雨打,它不怕天寒地冻,它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喜欢故事片“九兰”中流传在那个年代的主题曲“革命人永远年轻”。山谷中,篝火旁,青年男女年轻的建设者,畅谈理想,畅想未来,口琴独奏,高歌一曲,清新流畅,如诗如梦,把我们的思绪带到那热火朝天的年代。“岁月静好,是有很多人前赴后继默默奉献。”无数平凡百姓,坚守初心,战斗不止。今日在喜迎二十大的氛围中,莺歌燕舞,日新月异,很多梦中美好都已实现。我是共和国同龄人,走过那个年代的人,看到片中似曾熟悉的画面,心如浪涌,感怀泪目。

十三陵水库建于1958年,时光回顾60年前,这里是荒滩秃岭,风沙扑面,山洪暴发,浊浪滔天。雨季过后,乱石河滩。明十三陵破败的陵寝建筑在风雨飘摇中。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国力薄弱,水库工地上的大型机械很少,要建水库靠什么?当时的昌平县只有二十几万人,举一区之力在这样的不毛之地修建一座水库,成了新中国北京郊区地标性建筑,昌平人民知道自己肩膀上的份量。只能靠中国人的臂膀,靠社会主义的热情,靠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

其中,名震水库工地的九兰组来自崔村乡五大队,七姐妹来自沙河乡,不服老的五老组来自昌平南村,十大姐来自北七家村,尖刀队是来自大东流乡东光农业社的社员等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成为7000名农民工的核心力量。

史料记载:在160个昼夜的苦干中,劳动者们战胜了严寒、风沙、雨雪和炎热,战胜了顽石和硬土,在整个过程中,无数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在工地出现,“钢铁”“卫星”等突击队、“五老组”“十八勇士”“七战友”“七姐妹”“九兰组”等先进单位2872个,各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共有20409名,力量和智慧来自群众,或榜上有名,更多的是默默奉献。

七十年代初,我在昌平郊区插队,听村里老人讲,修十三陵水库时都抢着去,觉得光荣。在那个贫困年代,冬季大会战修水库是常事,各乡身强力壮的青壮社员成群结队地背着简单铺盖赶赴水库工地。我身边曾去过修水库的人多年后无不感慨地说,那年特别冷!冷的让人不忍回忆。他们穿着光板棉衣,住着简陋工棚,夜间不敢脱衣睡觉,互相挤着取暖。白天泡在冰冷的泥水中,冻得双手裂口,双脚发麻,那时年轻,谁都不歇工,也不叫苦喊累。每天有热乎的小米粥、放肉油炒的大锅菜及半斤一个的大“门墩”馒头或半发面的大窝头能填饱肚子就是“乐”事!给点工分补贴很知足。昌平的7000农民工吃住在工地,从没轮班换岗。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以甘于奉献的精神留下足迹。

十三陵水库,滴下伟人的汗水,凝聚人民的辛苦。在水库建设期间,前后约40万人参加了义务劳动。当年的工地现场,人山人海,100盏聚光灯照亮工地,昼夜不停,1958年5月29日,毛泽东主席带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一行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干劲儿。在短短160天里,一个坝长627米、高29米、库容量8100万立方米、最大形成水面692万平方米的十三陵水库胜利竣工,不仅创造了中国的一个奇迹,也在全国人民的心中竖起来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十三陵水库,就其规模和现状来看,远比不上三峡工程。但是,无论在祖国的哪个角落,只要一提起十三陵水库,没有不知道的。因为它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景区里;因为它兴建在1958年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因为它是共和国领袖在百忙中来到水库工地和数万劳动大军一起挥锹铲土,并在水库坝头建起一座由4位领袖共同题词的《十三陵水库》纪念碑,这在新中国水库建设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它的风采、知名度和享誉度依然定格在人民心中。

历史不能复制,但可以回望。在共和国的初始阶段,百废待兴,从硝烟中走过来的领袖们,在未来发展的蓝图上,指点江山,逢山开路,截流成湖。几十万劳动大军,用双手、用汗水、用激情,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为子孙后代筑造了一方勃勃生机的乐土。

当年的劳动场面,已成为历史,但是,“九兰”那种改天换地的精神,那种冲天的干劲,永不过时,永存世间,成为一个时代的丰碑。

劳动是人间奇迹的缔造者,奋斗是深深耕耘的犁铧,在历史长河中闪耀荣光。

九兰观后感篇3

无可替代的情绪感染力,是电影之所以能被列为艺术的重要原因之一。艺术价值高的电影,往往能带给观众巨大的情绪感染力;观众感受不到情绪或觉得情绪假的电影,也必然是艺术价值缺失的烂片。9月16日全国上映的电影《九兰》以上世纪50年代末十三陵水库建设为背景,将九个名字都带“兰”字的年轻姑娘组成的打夯小分队投身水库建设的“九兰”故事首次呈现在大银幕上。本片演员陶玉玲、谢芳、袁霞、李文玲等艺术家,当年都曾积极参与过十三陵水库的义务劳动,此次饰演曾经的偶像们的老年时期,都付出了极大的热忱和敬意,实现了情绪感染力的大爆发。

作为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会赞助项目,《九兰》由北京华都新雨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市昌平区融媒体中心出品,何香久、陈慧颖编剧,朱丹导演,陶玉玲、高岫楠、常戎、杨磊、梅丽儿、阳光主演,谢芳、袁霞、李文玲特别出演,纪连海友情出演,以“初心未改志不移,九兰花又开”为主题,塑造时代英雄群像,写出了普通劳动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同时,影片通过家庭三代人间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冲突,引发了一个发人深思的话题——什么是真正的“初心”。

影片以“九兰”中年龄最小的梅月兰的老年时空为切入点。她在美国读书的孙女为了让她享受最好的医疗条件,千方百计地劝她一起去美国。然而,此时的梅月兰不仅仍旧为九兰猪场操劳,而且始终放不下这里的一切。面对孙女的不理解,奶奶给她讲起了过去——她和“九兰”其他八位姐妹投身水库建设的青春岁月。

十三陵水库的建设在建国初期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事件,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现场参加建设。“九兰组”更是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偶像。出于对偶像的崇敬,在讲述“九兰”往事的段落里,影片将新闻电影制片厂珍贵的影像资料和现代的拍摄素材,进行了极富创意的有机结合,不仅再现了当年40万民众160天建成十三陵水库的震撼场面,而且推动了影片故事的发展、氛围的营造、情感的酝酿、主题的探讨。

通过在昌平档案馆、十三陵水库博物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片库深入地查找资料,以及对依然健在的“九兰组”老人们的走访,影片精准还原了当年的建设场景。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剧情段落里的施工用具、服装造型等,都和纪录片资料里的一模一样。“九兰”原型之一、如今已经81岁高龄的金淑兰老人,更是为影片重新演唱录制了“劳动号子”,精准再现了当年建设者旺盛的劳动精神。

和很多以个人为主的传记片不同,《九兰》并没有把主人公九兰组的事迹描绘得惊天动地,而是更多地以其为代表,去展现那个时代的劳动者群像,是一曲“党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的颂歌”,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价值。详细了解到九兰组的精神后,观众们会和片中的年轻一代角色一样,深受震撼,重新认识“初心”二字,并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传承这份精神的主动愿望。前辈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依然自强不息,用双手打造了如今的繁荣昌盛。我辈又岂能安于享乐?

通过主创们在艺术上的严谨表达,以及真情实意地从心而发,电影《九兰》必然能将“九兰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九兰观后感篇4

劳动是我们青年人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应铭记 “劳动最光荣”这一名言。电影《九兰》讲述了在1958年的昌平,许多青年,尤其是九位女同志,义务修建十三陵水库的劳动生活故事。这里曾是荒滩秃岭,风沙扑面,山洪暴发,浊浪滔天。当时粮食种不了,人们都很穷苦,但是经过了上一辈人的辛苦劳动,得到了现在的秀丽山水和田园之景。

现在也经常去水库游玩,看完电影才知道十三陵水库的来之不易。那些建设先辈,他们身上拥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如今的社会,许多人因为一己私利,并不甘于奉献。爷爷说:“无论在哪,都应该努力奋斗,顾大局,中国的发展是掌握在你们年轻人手里的,只有艰苦奋斗,祖国未来的发展才会更好。”人们是要具有无私奉献、积极向上的精神才对的呀。

劳动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劳动要脚踏实地。我们前程远大,道路漫长,要明白“劳动要趁早”的道理,只有咬紧牙关,坚持奋斗,英勇战斗,才能创造非凡的业绩,拿出满意的答卷,而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奋发向上,了解革命历程。唯有劳动才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劳动是人们的责任,更是青少年的责任,我们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才可以建设美丽的祖国。

在篝火旁,这些青年人在畅谈梦想。对于未来,年轻人总是充满希望,有梦想就有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怀揣梦想,或伟大或渺小,或远在天边,或不同寻常,或重如泰山,或遥不可及,对于梦想,人们始终充满希望,即使会失败,那也拼他个无怨无悔,坚持内心的梦想,不怕困难与坎坷,拿出勇气去面对,就能得到属于你的诗和远方!

九兰观后感篇5

2022年是新中国成立73周年,也是昌平区十三陵水库建成64周年,再现当年党团结带领人民热火朝天建设场面的电影《九兰》上映,可谓是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影片以“初心未改志不移,九兰花又开”为主题,生动塑造了先辈沐风栉雨、开拓创业的英雄群像,展现了人民群众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伟大力量。

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九兰》带我们回到了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时代。上世纪五十年代下叶,为了战胜干旱等自然灾害,全国掀起了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的热潮,在党中央毛主席的亲自关怀下,40万人民群众历经160个昼夜的“大干、快干、猛干”,在京畿西北建成十三陵水库,这既是对建国十周年的献礼,也是党带领人民完成十大工程以外的重要建树。电影剧组专门走访依然健在的“九兰组”老人们,查阅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片库、昌平区档案馆、十三陵水库博物馆留存的史料,忠实还原了当年水库建设现场的打夯比赛、“劳动号子”对歌等普通劳动者们不怕苦累、争分夺秒、奋勇向前建设十三陵水库的震撼场景,也让记录水库建设场面的珍贵彩色影像资料在尘封半个多世纪后第一次在大银幕与观众相见。已至耄耋之年的“九兰组”老人们始终扎根昌平,守护这片热土,她们秉持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奋斗精神,为一代代青年建设者传递火种,永葆年轻;为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能聚力。

二、激情燃烧斗志旺

?九兰》深情歌颂了参与水库建设的人民群众。隔着岁月往前看,当“哟嗬嗨嗨!哟嗬嗨嗨……”的打夯歌响彻耳边,我仿佛也来到了1958年旌旗飘扬、人来车往、夯声鼎沸的十三陵水库建设工地,这里有着“九兰组”的姑娘们,有着“五虎队”“七战友”的小伙子们,也有着画家、作曲家、新闻记者等文艺大队的队员们;这里不仅有着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大爱”,也有着梅月兰、骆玉明等这些青年人惺惺相惜、极富炙热的“小爱”,是他们共同构成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英雄群像。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口风琴声响起,自己也仿佛置身于激情燃烧、干劲十足的水库建设者中。水库建设者们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伟大业绩,为我们留下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九兰”精神;为我们聚焦“四区”建设,战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挑起的“芯片战争”卡中国脖子等现实困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三、红色血脉永相传

?九兰》以十三陵水库建设者梅月兰祖孙三代人的家庭故事为脉络,通过三代人的思想观念碰撞,引发了我们对“初心”的思考。探寻十三陵水库建设者的初心,是战胜自然灾害,让人民有水喝;是改变穷苦现状,建设新中国;是让人民幸福,让国家富强。而我们身为中国新一代建设者,成长于中国社会重要转型期和东西方文化碰撞期,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要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更要传承红色血脉、学思践悟、笃行实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生逢盛世,更要不忘初心,传承发扬“九兰”精神,承担起兰台人为国守史、为党管档、为民服务的历史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我也相信新时代一定会孕育更多像《九兰》这样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优秀作品。

九兰观后感篇6

看完《九兰》后,我觉得她们很厉害,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人们的思想并不开放。是她们打破了人们对女性的固有思想。原来,女性也可以修水坝、打夯,原来,女性不只是只能待在家里相夫教子。

在这之前,我并不知道十三陵水库是如何搭建的,今天才明白那是多少无私奉献的民众仅用了五个多月时间建设出来的。在建设过程中,大家都很团结,没有内讧,没有争利。月兰的哥哥热心为大家治疗伤疼,骆驼班长看见月兰肩膀受伤了,还给了她一个护肩垫,大家互帮互助,累并快乐着。

她们的友情也很让我羡慕,九个人是年轻时认识的,当她们年迈时,关系依旧很好,每年还会聚在一起聊天,纪念逝去的朋友。唯一让我觉得可惜的是“骆驼班长”,他为了保护大家牺牲了自己。

九兰观后感篇7

?九兰》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将当年十三陵水库40多万建设者中,九个名字中带“兰”字的姑娘组成的“九兰组”的故事搬上大银幕。

十三陵水库周边建设初期,库区五个村需要进行搬迁,当时村民们坚决响应国家号召,舍小家,为国家,举家搬迁。现在的北新村社区、南新村就是当年整体搬迁的村落。村民徐明科回忆说:“为修水库搬迁一直是我们村民们引以为傲的事!”仙人洞村80多岁的村民李宗友看到电影里火热的建设场面时,几次站起来鼓掌,“我仿佛回到了当年村民们参与建设时的场景,心里非常激动。”仙人洞村支部书记张立英是建设者的后代,她看影片后感慨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得益于父辈们打下的基础,他们那种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当今更要传承和弘扬的。”她表示要把九兰的事迹,充实到仙人洞村村史博物馆中,让人们牢记40万劳动者的功绩。

电影上映期间,北京昌平地区自发组织了“寻找最美劳动者”、“共建美好家园”等多项活动,得到了很多社会组织文化团体的积极响应。他们在社会上寻找曾经的建设者、十三陵水库建设时期的纪念章、珍贵历史照片等物品,颇有收获。

导演朱丹透露,制作团队还将在十三陵水库周边区域,继续寻访当年水库建设大军的足迹,并组织电影《九兰》征文,在大银幕上下,共同见证十三陵水库的昨天和今天。

九兰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美丽大脚的观后感参考7篇

小孩不笨2观后感推荐7篇

《姜子牙》观后感7篇

青涩日记观后感7篇

《鹬》观后感100字最新7篇

《鹬》观后感600字模板7篇

自闭历程观后感7篇

参观博物馆观后感通用7篇

基层民警观后感7篇

电影《长征》观后感7篇

九兰观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