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读完这本书,我们不禁涌现出许多读后感,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天才张爱玲的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天才张爱玲的读后感篇1
“张爱玲”这个名字早在初中之时我就听过。然而直到今天,我才第一次真真正正地读到张爱玲的作品,即《天才梦》这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天才梦》是张爱玲的一篇自传散文。作者通过对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但又乖僻的天才少女的形象,最后得出了一个关于生命的感悟,即“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句话很有名,早在读这篇文章之前就经常看到,然而到了今天,我才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华丽的袍”象征着人生的欢愉,而“蚤子”则象征着人生的痛苦。其实生命也正是由这两者构成的。生命不会仅仅只有欢乐愉悦,它往往伴随着各种艰辛和痛苦,而这些通通都是生命中所不可缺少的事物。我们在面对这些艰辛和痛苦时,不应该一昧地妥协、退让,而应该迎难而上。正如老师所说的,人生是为了解决一个个的困难,我们不能反过来被困难解决。
既然我们的人生离不开苦难,不如就勇敢地去迎接生命中的欣悦和苦难吧!
天才张爱玲的读后感篇2
她是一个梦,一个属于旧上海纸醉金迷的梦。她是一个谜,一个一生漂泊,结局未知的谜。她是一座碑,一座可能永远让人无法逾越的碑。她笔下的人物,不是有病就是身体有病,有的甚至是、身体都病了,过着奢靡颓废的生活。而她用手中的笔一笔一划地刻画出了他们的嘴脸。是的,就是她,她是张爱玲。不知为什么,她的名字总是与三四十年代的背景联系起来,与那个中西文化互相撞击、租界繁杂的社会联系起来,与曾经那个畸形的旧中国联系起来。印象中的张爱玲是属于灰色的,有着高高翘起的嘴角与瘦削笔挺的鼻子。眼角眉梢掩不住的是一份傲气。
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的文字却一直让我着迷。“光一亮,在那凛冽的寒夜里,他的嘴上仿佛开了一朵橙色的花,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薇龙的一炉香,也就快烧完了。”“……只剩一圈齐整的小蓝牙齿,牙齿也渐渐隐去了,煤气所特有的幽幽甜味,逐渐加浓;同时,罗杰这一炉香却渐渐淡了下去,沉香屑烧完了,火熄了,灰冷了。”白描似的几句话却写得如此震人心魂,她把生命的陨落写得如此平淡,字里行间透出的却又是一种凄凉之美。她似乎有着看透世事的睿智与冷静。读完后,我知道我被彻底折服了。张爱玲曾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于是她的笔下的文字就如此般的冲撞着,矛盾着,永远充满讽刺意味。她用笔下人物的不幸,人物的悲惨经历对社会进行着无声的抗议。《倾城之恋》作为张爱玲唯一一部大团圆结局的作品让人读着委实不好受。白流苏离婚回了娘家,仅有的财产被兄弟盘去无了着落,家人这是又嫌起她只吃不做,想着要把她赶出家。即使后来她获得了让人羡慕的夫婿,那也是经过了一路的坚持,历经香港沦陷之苦才最终换回的幸福。而当流苏结婚后衣锦回乡,竟惹得家里的四奶奶决定离婚。“流苏离了婚再嫁竟有这样惊人的成就,难怪旁人要学她榜样。”一桩美满姻缘却还参拌着如此境遇,与其说这是个喜剧不如说这是个巨大的讽刺,一个彻头彻尾的讽刺。《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说道是香港的沦落成就了白流苏,而实际上也正是上海的沦落成就了张爱玲,她用了她自己的方式解读着人生与社会,用当时人接受的方式写着自己的内心独白。于是二十三岁的张爱玲滑过天际,照亮了天空。正象她所说:“出名要趁早。”脑海中的张爱玲从桌前移开,慢慢蹲下,象白流苏般点起了蚊香,偏过头来狡洁一笑……
印象中最深刻的作品就是《金锁记》,因为它的手笔让人过目不忘.七巧在骂女儿急于出阁时,话语赤裸淋漓.“别瞧你们家轰轰烈烈的,公侯将相的,其实全不是那么回事!一代坏似一代,眼里哪里还有天地君亲……我娘家当初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跟你家结亲,坑了我一世……”这短短的几席话,透过七巧的口,狠毒地咒骂了那些遗老家族生活,也从中看出了一个终生无爱,只图抓住金钱的旧时妇女的悲哀。曾读了张子静(张爱玲的弟弟)的序,才知道《金》竟有着人物原形,还竟是与他们[颇熟的一家人。张爱玲就是这样努力挖掘着身边的故事,挖掘着那些王府遗老的糜烂生活。她的小说曾提到这样一句话,把这种生活写得淋漓尽致:“象神仙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甚至她还写过舅舅的故事(《花凋》),用不羁的手笔把他们的丑陋慢慢铺开,展现在世人面前,因为她要抨击的是那个时代。她笔下毫不留情,不是是冷面还是客观。张爱玲听着人讲故事,嘴角露出冷冷的浅笑,笔下却不曾停下。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她的故事总是悲凉,笔调总是阴冷,也许是父母离异留下的伤,是一生坎坷留下的痛,也许是当时的时代造就了这样的张爱玲。而这一切都在1995年随着一个生命的结束而不得而知。她静静的闭上了眼睛,脸上还是笑容,但这次好看了很多,因为这是她最后一次笑了。
一代才女张爱玲,贪婪地捕捉着生命的快乐,然而在她内心深处,始终是悲凉的影子。40年代旧上海早已风云变化。那个城市只停留在张爱玲喜悦与苍凉的文
天才张爱玲的读后感篇3
提到文学女性,那绝对少不了张爱玲的影子。
张爱玲,清末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另类作家。解放前的大上海是她的舞台,在那里她上演了文学生命中最灿烂的一幕。张爱玲,一个延续至今的文学神话,她的作品赢得了无数的读者,而她自身就像一本书更是让无数的读者着迷。张爱玲这个名字,在中国姓氏文化里,有着中国人的审美传统,美丽、朴素、普通,城市有,乡村有,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爱玲”这个名字。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独一无二的。
张爱玲,现代女作家,笔名梁京。1943-1945年发表了《茉莉香片》等小说,代表作有《传奇》、《流言》等。抗战后,改行编写电影剧本,后居美国。自出道后,声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奇不传。对于传奇,张爱玲有自己的说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就是了。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婉转,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这就是张爱玲,深沉而又张扬,沉默而又另类!
但张爱玲却不是寻寻常常、没有思想的通俗小说家。她在文学理论上的灼知独见让后人惊讶。比如《自己的文章》、《论写作》、《写什么》等文论性散文中,她对自己的写作题材和写作手法有深刻理解——在沉重的让人不能挣脱梦魇的时代里用参差的对照“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所以她的小说没有大是大非、大善大恶,没有强烈反差和极端刺激,但却更加人性化,更接近事实。张爱玲正是以“参差的对照”和谐了矛盾,达到小说人物生命的安稳。
其实张爱玲对中国文学最大的贡献是将西方现代主义写作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学相融合。虽然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作家早在三十年代就曾写过一些现代主义小说,但终因未能很好地结合传统,不符合中国读者的思维方式而逐渐消退。张爱玲却不然,她像川端康成将西方现代文学与日本传统文化谐调地结合起来那样,在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总体格局中巧妙地运用了“意识流”和“心理分析”等现代主义写作方法,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写作风格。不管是否承认,苏童被张艺谋拍摄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小说《妻妾成群》和王安忆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小说《长恨歌》里都绰约闪现着张爱玲的憧憧魅影。而对于更多的读者来讲,张爱玲小说中传奇的故事情节,细腻的心理刻画,被称为“小资情调”的富贵气质和做作不来的娴静,这些通俗元素才是使他们爱不释手的原因。大俗大雅的张爱玲。
然而“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正如张爱玲这里敏感的不安,抗战胜利就像另一出传奇使正处于创作巅峰时期的她几乎销声匿迹。作品中对抗战的漠视和第一任丈夫胡兰成的“汉奸”之名,令她在猛烈的政治风浪里被卷下缪斯圣殿的神龛。虽然心气高傲的张爱玲以长篇小说《十八春》做了顽强的抵抗,虽然1947年她创作的电影剧本《不了情》获得了好评,但终究无法改变生命高潮一泻千里地颓然跌落。
张爱玲的作品取材于世俗生活,将西方现代心理分析派的要领和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笔法奇特地结合在一起,风格富丽堂皇而且充满丰富的意象。最难得的是她对人生的了解极为深刻,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女作家来说的确是个奇迹。
晚年的张爱玲孤独地居于美国,于1995年月圆人团圆的中秋节前夕悄然离世。她选择了静寂封闭的生活,因为热闹对于她来说早已是过眼烟云。
?天才梦》的最后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不啻为张爱玲十九岁时对自己五年后生命高潮的概括性预言,也同样是她作为文学天才大起大落的人生传奇的注释。
魅力永具的天才女作家,中国近现代文学女性的代表——张爱玲。
天才张爱玲的读后感篇4
选择做梦的人,是勇敢;能够一边做梦,一边实践真实的自己,更是一种幸福。——题记
张爱玲说自己是做着一个名为“天才”的梦,但是我认为张就是一个天才,二十三岁就红遍上海。她的心思是细腻的,所以她的文字才会有一种独有的灵气与味道,她的文字就像丝质的精美旗袍,外表华美,触手冰凉而柔滑细腻。
张爱玲习惯了在文字王国里做一个女王,所以她对现实生活陌生得像个孩子。“三岁时能背诵唐诗”、“七岁时写了第一部小说”、“八岁时写了《快乐村》”,这样的张在艺术上无疑是一个天才,她有资本在艺术王国里描绘属于她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而在现实的社会里,她“等于一个废物”,不会做连孩子都会做的事,孤僻且冷漠地蜷缩在自己画的牢笼中。或许正是这样,张爱玲才说自己是在做“天才梦”,她认为这样与现实世界相冲突的人怎么能称为天才呢。
张爱玲的母亲的一句话令我很震惊,她说:“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或许在母亲眼里,一个连生活或者说自己都照顾不了的人是忍受着某种痛苦的。当她脱离文字的世界,卸下庞大的面具时,生命将变得怎样?但张仍是勇敢的,做着别人不敢做的`.梦,追逐着她理想中的生活。
其实再读《天才梦》的时候,我一下子想到了纳兰容若的那首诗: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人生若只如初见般,没有后来,没有初遇,于是一切美好便定格下来,成为生命中永恒的、时时可留恋的风景。总感觉有异曲同工之妙。
她说“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此刻的张是平凡的,无奈的,也是勇敢的,她将自己的梦和她真实的世界展示在我们眼前,这些自知让她成了一株执著的藤蔓,忽略别人的眼光,孤僻、清高地盘旋着蜿蜒向上。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每个人的生命外都有一层华丽的包装,生命中悲喜苦乐错综交织,最辉煌的生命往往暗藏着最悲哀的底色,“华美”是给别人看的,“虱子”只自知。我们都用尽了全部力气将最好的自己绽放在别人的注目下,或绚丽或凋零,但无论如何,生命都是华丽的,因为我们都怀揣着梦想,都在勇敢地追求着。
张爱玲无疑是敏锐的,她品味生活的乐趣,咀嚼人生的无奈。她的一生是在稿纸格里跋涉的,有休憩,但没有停顿;有低谷,但没有结束。她的天才梦是她生命的支点,她也是用一生的心血去营造自己的梦的。所以她是勇敢的做梦者。同时,她的天才梦激励了很多逐梦的人,让更多的人一边做梦,一边实践真实的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寻梦者。
天才张爱玲的读后感篇5
室内仍然是难耐的酷热,我在电脑上读张子静的书《我的姐姐张爱玲》,一气儿读下去,读得昏天黑地,当然我没忘记热,空调在呼呼地吹着。茶水已经淡而无色,也不愿起身去重新泡一杯。是那通篇美丽而哀愁的叙述,吸引着我并几次被感动得心生无可名状的悲意。相对于张爱玲文字对亲情描述的孤傲与冷漠,张子静是充满温暖和爱意的。他一直在爱着他的姐姐,思念着他的姐姐,也无时不在关怀与关注着他的姐姐。姐姐是旷世奇才,风华绝代,他因此而无比荣耀。他真实而客观地将家族里的一切有关的人物都作了细仔的介绍。包括李鸿章包括张佩纶包括黄翼升等等,描写他们的功与过和繁华落魄。这些是在张爱玲的文字里很少看到的。(当然被她编成小说的是另外一回事)。
张子静在本书里对姐姐与家族亲眷的往事用平和的语气款款而谈,那么客观而富于理解。他对母亲在他幼小时候的离去也能给予大度的理解。对后母也是用宽容的心态,静静无争。所有亲情与他都像一块质地光滑的丝锦,伸手抚摸下去碰不到一丝疵点。对姐姐的离家、去国,甚至都没有与他做任何告别,也是理解。对姑姑的淡漠亲情没有丝毫怨言。他和姐姐比,虽然生活在父亲身边,其实也与孤儿没什么区别。他幼小的心灵需要姐姐的呵护,需要母亲的爱,可是他被母亲拒绝了。他写,在姐姐离家后不久,他也抱着一双球鞋来投奔母亲,想和她们一起住,可是母亲委婉地告诉他,她的经济状况只够姐姐的教养费。当时他哭了,姐姐也哭了。最后连姐姐也不辞而别,并且是永远的离别,没有音信的离别。那天他又去找姐姐,被姑姑淡漠地告知:“你姐姐已经走了。”便把们关上了。走下楼来,他忍不住哭了,看见满街穿着人民服的行人,想起姐姐曾经说她不愿意穿这样的服装,太呆板。他以为姐姐是因为不喜欢穿这样的衣服而走的,其实这当然不能是全部的理由。但,他是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这回是永远地被亲情抛弃了。他一生孤独而且是冷清,住在挥豪无度的父母离世前留下的只有14平方米的房子里……
也许是沧桑过后的一种淡定吧,张子静74岁动笔写他心中的一切记忆,在充满华丽色彩渲染下的姐姐离世以后,他很平静、很真实地叙述了郁结在心中70年的情愫。然后76岁也悄然离世。他只比姐姐多活了一岁,看来姐姐的存在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他说:“我也没有子女和亲人,但知道大洋彼岸还有姐姐在,我就不感到孤独。”姐姐是他的神话,一种精神支柱。他人生最后一年里只为讲述很多包括姐姐也不知道和没有写到的鲜为人知的故事,给研究张爱玲者无疑提供了重要而炙手的材料。这是不朽的贡献。
我总是很看重亲情这一块。所以我读着,感动着,为这对与我不相干的张氏姐弟。他们一个是那么孤绝,一个是如此凄清。但是我觉得弟弟虽然孤独却不自闭,他说在姐姐死后,他就有意常把房门打开来,好让邻里们路过他的门口能往里窥探一眼。他信任邻里,也信任这个社会,这表明在他凄冷的内心世界里还是渴望被关照的吧。
天才张爱玲的读后感篇6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离了婚的白流苏,在娘家人面前受尽冷嘲热讽。她在娘家无疑成了累赘和多余,就连她的母亲也不肯怜惜她。她的出路,只能是找一个爱她的并能满足她物质欲望的男人一起生活,再无其他。范柳原,一个不被家族承认的私生子,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回到中国为了寻根,为了找寻一些精神上的安慰。纸醉金迷,放浪不羁的生活,让他不相信爱情和婚姻,当然,他也不敢奢求一段纯美的爱情,但他内心深处对此却是如此渴望。这样的两个人遇到一处,理所应当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她固执地认为,一个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有一丝真情,即使仍是无关爱情的,只要对她负责。白流苏或许也不需要,婚姻和爱情,可能婚姻更重要。范柳原本明白白流苏的心思,只是“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牺牲了自由和金钱换来的婚姻代价太大,对他来说“那太不公平”。
在他看来,结果只能有一种,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时候才能有分晓。然而白流苏并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说“我要你懂得我!”。他不相信爱情,亦不相信婚姻。
后来,一场战事成了两人结合的催化剂。“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这种彼此妥协终究是短暂的,后面跟随着的平淡、琐碎、粗鄙的生活留给我们的是一串串省略号。范柳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白流苏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天才张爱玲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