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心灵与灵魂的交流,是我们在阅读中与作者直接对话的方式,读后感是我们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能够让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在我们脑海中重现,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我们的歌的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我们的歌的读后感篇1
说来令人汗颜,我第一次知道杨绛先生还是在2018年5月25日,微信公众号里一篇名为“世间最好的爱情就是我叫杨绛你叫钱钟书”的文章里。很遗憾,那一天,却是先生去世的日子。钟书先生的《围城》我是看过的,却不知道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亦是一位女先生。依照《辞海》“先生”意为“年纪长,有学问的人”,而近代和当代则将德高望重,有突出贡献的女士尊称为女先生。杨绛就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女先生之一。
从此,便对先生肃然起敬,于是,便知道了有一本先生的书,叫《我们仨》,书早在2003年先生92岁高龄时就出版了,而我却是在十五年后才有幸读到的。书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得来的。在整理办公室的储物间时掉出来一本书,我捡起来一看竟是先生的《我们仨》,还是九成新,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于是,便如获至宝般私藏了起来,闲暇之余便捧在手里看。
如果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东坡先生对爱妻的一种久而弥笃的思念,那么《我们仨》就是先生在所有思念都浸透后,生活的全部意义都浓缩成了一个点,再无其他,然后生命到了尽头。
明明书中有很多生动的小场景,很欢快的小片段,我读来却是透骨的悲凉。一种与亲人失散后,再也寻不见的无可奈何,一种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悲凉。
书中的第一、第二部先生都是在写自己的一个万里长梦。一场醒不了的梦。梦境历历如真,在梦里他们仨失散了。在先生朴实而细腻的文字里无一不流露出她对她的钟书和阿圆的不舍,那种朦胧的,彷徨的,无奈的告别让我不禁泪流满面。真希望这个冗长而又揪心的梦真的就只是先生的一场梦,梦醒后依旧是相聚相守在一起的他们仨。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于是,我在先生看似轻松乐观的叙述下,一路看来。看到了原来才高八斗的大作家钟书先生也有“笨手拙脚”的一面,比如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板,磕掉大半个门牙,他会在先生生产住院时,每天灰不溜秋地跑到医院去说“今天我又做了坏事了”问什么事,无非是墨水染了桌布啦,台灯砸了,门球弄坏啦……
他也会在55岁的`时候,第一次学会划火柴,只是为妻子做早饭。在一家三口动迁多次,饱受战乱之苦的艰难岁月里,先生更是从容应对,让艰辛的生活处处充满了温情与单纯的快乐。钟书先生称她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两位先生更是相濡以沫,相互扶持,想想就令人动容。从他们的生活中我看到了,真正的爱情不仅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还应该有“心如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与坚守。
先生眼里,人在一起,有书可读,有朋友相帮,那便极好。在佩服先生的豁达与从容之余,不禁在想,先生的风骨、风度究竟是从何而来呢?细细读书之后才发现,他们仨都是极爱读书的,从清华到牛津到巴黎,再到后来对阿圆的教育与成长,他们除了工作以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读书,并将读书看做是一种享受。在书后面的附录里,钱媛为父亲画的像,多半也是钟书先生捧着书本的形象,画的尤为传神。并且,在最后的日子里,先生深居简出隐于北京,仍然与书为伴,笔耕不辍,成为中国作家榜上年龄最大的一位。
三毛曾经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有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我想,一定是先生读过的书都融进了她的骨血,才让她不争不慌,豁达从容的在岁月中优雅的老去。
我是个不善言谈之人,喜欢与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为此爱人总埋怨我不懂人情世故,于是心里总有几分忐忑,直到看到杨绛先生在书中写到“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人同样也遭人非议”并且常常以此自解,心中便坦然不少。
在工作忙绿之余,尤其在心神不宁或彷徨无措的时候,我亦喜欢看书,周刊、月报、小说、散文、唐诗宋词统统喜欢,但往往去书店捧着书本看的时候少,用手机读书的时候多,因为方便。
张爱玲的文字凉薄,总有一针见血,洞悉人心的力量;安意如的文字细腻,清新,总能用现代人的观念诠释古典;白落梅的文字唯美,安静无争,有安静人心的力量;三毛的文字一如本人,深情、潇洒不羁……
唐诗宋词自不必说,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穿越千年时光隧道,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含蓄之美;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之美;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端思雨细如愁”的纤柔之美;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哀婉之美;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之美,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之美;亦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洒脱之美,这些美丽都是永恒的,就像那一轮照了千年的明月一样,穿越时空,亘古不变,在千年后的今天依旧生动,读来朗朗上口。
我们在快节奏的当下,每天为了生活奔波劳累,读书已经成了一种奢侈,然而,别只顾着低头赶路,偶尔要让脚步慢下来,要知道那些看似无用却美好的事物,总有一天会成为你内在气质的外化,是你面对生活的底气和勇气。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我们的歌的读后感篇2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寥寥数行,读后凄凉感油然而生。
?我们仨》是钱锺书和杨绛的女儿钱媛在病床上开始的,她只草草列了个内容清单,写了五篇,就再也无法写下去了,去世时六十一岁。钱锺书在女儿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岁末,离开老伴驾鹤西行。在处理好一些后事之后,九十二岁的杨绛于20xx年年底接过女儿的笔,记叙了他们仨相亲相爱的一生。
平心而论,钱媛虽然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博览群书,却大概因为她是英语专业的缘故,中文文章写得十分逊色,流水账一般。作为母亲,杨绛对此也有遗憾,她在书中写道:
“阿媛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样是平铺直叙,杨绛文字的感染力要强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历数家珍,使读者饶有兴味,不嫌唠叨。
我们的歌的读后感篇3
人类的发展,有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有了人类更好的去探索地球、宇宙,寻求更多的自然奥秘!
人类发展到今天,通过科学发明了深海机器人,让人类近距离的去了解海底世界,去发现海洋生物和海底丰富的矿藏资源。通过镜头拍摄到了,美丽的珊瑚、漂亮的水母、可爱的鱼类、聪明的鲸鱼等等。通过海底探测器,测到了海底的石油、丰富的金、银、铜、铁、锡等重要矿藏。
人类发明了火箭,摆脱地球引力,成功进入太空,登陆了月球,又有宇宙飞船承载着机器人登陆了火星、水星,去探索了地球以外的星球。科学的不断进步,让我们看到了美丽的银河,更好地去探索太阳系的奥秘,也进一步的去发现银河系以外的恒星系统!
人类在生活中,根据自然界的生物也发现了很多东西。从萤火虫身上得到的'启示,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发现了冷光,广泛应用后成为很安全的照明设备;从蝙蝠的秘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发现了超声波,从而广泛的应用于医学和工业;从抽筋的青蛙腿,意大利科学家伏打发明了电池,等等,一系列的科学发明,都给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
我们这一代小朋友们,一定要更加的热爱科学,去发现,去发明更多有利于人类的东西!
我们的歌的读后感篇4
于杨绛先生辞世xx周年之日再次打开这本书,心中满是诚心与敬重。虽说人生只有当下,没有如果当初,但真情贯注,仍是俗务缚不住者,达观向上、其乐融融,乃至几次流下热泪……五星呈上!
在杨绛先生的回忆中,生活自是缤纷,似乎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种乐天和自信,在如磐的日子里更是弥足珍贵。“不要紧”是杨先生给丈夫的定心丸,弱女子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承担家庭重担,免除后顾之忧,乃钱老先生的福气。更让人敬佩的是,忙碌家务事并没有捆住杨先生的手脚,影响她的事业,书中写到,读书和工作是她和丈夫最大的爱好。也正如此,杨先生的魅力如深海珊瑚,底蕴深厚、通灵炫目,女人能将人生演绎如此精彩的莫过于此。
“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老夫妇德高望重,着作等身,却不要办公室,不用秘书,有车也不坐,除非到医院看病。“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如此直白坦率的语言,需要气质和定力来支撑。
说实话、干实事,做人起码的要求,却总是难以实现,而杨先生风雨百年,仍能如此,这便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先知、自觉了。感谢杨绛先生,让我们读到这样清新脱俗的文字!感谢杨绛先生,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本真……
我们的歌的读后感篇5
读毕此书,我深刻地感觉到,杨绛不是一个人在继续思念,她也并不孤独。
拾起这本休憩在书架上已久的书,一是再次被它的封面所吸引,鹅黄色的封面衬着一张温馨的三人全家福,每个人的神态都非常纯净可爱。另外也因为作者是杨绛,钱钟书先生的夫人,从课本里的《老王》中了解了他们。《我们》仨中也对那个时期有许多的描绘,不过写得倒不是那么痛苦,因为他们始终是“我们仨”。
文章不是特别激情澎湃,但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这个小家庭生活的温馨与乐趣。即使是在三人分居两地仅靠书信往来的时候,即使是在那个混乱年代,即使是在女儿和父亲都躺在病床上行动不便的时候。我也常常想,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在我的家庭里,是不是也有这么多难忘的时刻呢?还是我从来都没有在意,就让它这么流逝了去?
书中的情节朴实而生动,温馨得惹人嫉妒。杨绛和钟书先生一同在英国求学,两人一起玩游戏般的捣弄伙食最后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圆圆和爸爸分别两年后再见面有些敌意的对话,最终被爸爸的甜言蜜语轻易感化从而两人成了好哥们;圆圆一直坐在妈妈腿上坐电车而她认为只有屁股贴着车座那才叫坐过电车,真是又可气又好笑;最让我难忘的是书后附的几封信,“翻司法脱脸庞肥”这样诙谐的“洋诗”,圆圆每次写信都会画上一个代表自己的小肥脸,称他爸爸钟书先生为“pop爷”,叫妈妈则是极为亲切的“mom”,每人写信都会以“lots·of·love”来结尾,要知道此时钱瑗此时已经接近六十岁了啊,而且她和钟书先生此时都躺在病床上。如此情况下还能有如此的温馨与快乐,实在是令人羡慕与佩服。
看着看着,我成长过程的种种细节也一点点清晰起来。我坐在爸爸的肩上把爸爸当马儿高高凌驾于嘈杂的人群上,挤在重重的人浪中看绚烂的烟火;我在爸爸妈妈身旁装睡,等他们睡着后在爸爸背上画乌龟,给他扎辫子,结果爸爸出去招待客人时头上还顶着个小辫子;小时候不会做菜的我在家里各处觅食,差点把锅碗瓢盆都打碎……原来,我的生活也是如此温馨的啊。我,爸爸和妈妈,我们仨也是很好的三个呢。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们的歌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