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逐字逐句的阅读让我们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故事中的细节,读后感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陶渊明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读陶渊明的读后感篇1
“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一句应该是对陶渊明一生避世的真实写照,他二十九岁入仕,没过多久回家;三十五岁再出仕,后又丁忧回家,这样来回了四次,纵观他的出仕之路,应能看出他的恬然、真意。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炎的,他的田园,一直与俗世相关。陶渊明,他是真的“诗人中的诗人”。
文中提到他的真性子,我想他的真是矛盾的,他一生去寻找自然,寻求安静闲适,说得更俗一点,他只是想寻找一个能安心喝酒的地方。于是有了“桃花源”,于是有了文中的“素心人村落”,但另一方面他又寻找自己实现抱负的门路,但我想他和明朝大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王守仁一样,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里,寻找到了。或许是一个雨夜顿悟,或是一次酒醒后的吟思,他寻找到了真正的“真”。于是返璞归真,他的心中应该是壮丽河山,但他用身边东西表现他们,而他与王守仁不同,他并不想传世,他仅仅是当一个老农民陶渊明,头戴葛巾帽,腰挂酒葫芦,放荡山水之间,形骸田园之际。
回归田园的陶渊明,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开荒南野际,守拙故园田”“既耕且已种,时足读我书”……由此看来,陶渊明的田园就是俗世田园,实实在在田间干活,又实实在在地反馈生活。他是雅得那么俗,既“倚南窗以寄傲”,又“带月荷锄归”,他并没脱离俗世,所有诗中的“闲适、恬淡、雅韵”都来自他的素心,融合成了他个人的“静谧”。
陶渊明一生贫苦,这是他的抉择,不想奉承上司,所以直接回家,檀道济前来巴结,请求出山,面对粮食与肉,渊明并未放弃尊严,放弃品格,奉劝檀道济带回去,自己也在次年十一月,贫病交加死去,这是他的抉择,不禁令人思考,当我们面临抉择时,应如何选择?我想这有个答案,坚守自己的品格,顺从自己的本性,信任自己的直觉,做好自己的抉择,这应该也是陶渊明寄情山水的源头之一吧。
“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写陶渊明,一人被生活打磨得食不果腹的人,却依然能用一双美的眼睛写生活,不能不说,这才是“真性情”。
读陶渊明的读后感篇2
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一样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梦想化的世界。
陶翁梦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其实,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难所”。
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而梦想化的王国,构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又相对立的与世隔绝的梦想乐园。这不能不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出人类梦想社会的雏形。
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趣味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龄比,陶渊明是莫尔的爷爷的爷爷了,所以,能够说陶渊明是人类梦想王国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此刻许多人向往不已。
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欢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梦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梦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我的梦想王国。
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读陶渊明的读后感篇3
有一位千古文人叫做陶渊明。有一位武陵人,捕鱼为业。
有一个地方叫做桃花源,有一个心愿叫做留下来。
你是否还有时间,能够再一次不厌其烦地容我讲述一遍《桃花源记》的故事?渔人来到这亦真亦假的世界,来到这如梦如幻的地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中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那里,他过上了一种在那战乱纷飞的境地,永远无法奢望的梦想生活。桃花随风凌舞,一片片的花瓣轻点舞步,沾湿了他的肩头,也沾湿了他的心房,只可是,他却没有发现。
只待离开,才开始醒悟。源中老人苦苦相劝,“不足为外人道也”他却始终忍不住和其他人说,人们只当他发梦。在赋税繁多,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人们早已失去了梦想,那样完美的一个词汇,仅有被无情的点点啄碎。
南阳的一位高尚士人也随他苦苦找寻,最终却抱憾而终,死前的疑问,对他们两人而言,何其痛苦,何其悲伤?
既来之,则安之,不要再走了。与其离开后无尽的悔恨,果断的选择留下来,在如此纯美的地方,能够拥有一亩田地,一处宅院,捕鱼为生。
有些际遇,其实一生真的仅有一次。
读陶渊明的读后感篇4
?桃花源记》出自陶渊明的《陶渊明记》,其中令我感触最为深刻的.的是陶渊明写这篇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感情。第一类是普通的渔人,他误打误撞的进入桃花村;第二类人是桃花村中淳朴的村民,;第三类人是像刘子骥一样的高尚人士,他们是作者的化身。
阅读时我很好奇,陶渊明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描绘出了桃花源中的小山庄?他们都向往桃花源村中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陶渊明在创作时的处境并不乐观,陶渊明却在作品中将桃花源村写的如此的令人神往。
真令人为之敬佩。当我真正的深入文本后,结合他的时代背景,我渐渐明白了,此文并非写景之文,而是透过桃花源来表现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们身边也有种种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在向往着一个像桃花源村那样无忧无虑的乐土。对于我们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对于陶渊明而言,也许这种复杂感情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在他心里胸怀大志是她他的梦想,怀才不遇是他的处境,世外桃源是他想要去的地方,所以作者把刘子骥幻化成自己的化身,去寻找这方乐土。但是刘子骥没有找到桃花源村,也说明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村可能并不存在。
我曾也遇到过许多人,许多事,看见过很多因为生活不顺而选择放弃自己梦想的人。我也时常遇到这种想要放弃的时刻,但每当此时,我都会想起桃花源村,我希望那个安静而又祥和的地方是现实,而不是作者的一个幻想。于是我把这座令人安详的小山村放在了自己的心中,我告诉自己,只要心里有桃花村,那么桃花村便每个地方都是。每当想到这个时候,我总会坚持自己的梦想,向着美好的生活去努力。
桃花源村的朴实着实令所有人向往,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不能被现实打败,即使心里再难受,也不要忘了像陶渊明一样,心里装有一个桃花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让桃花村的美丽永远在我们心中,让桃花源的桃花永远在我们心中盛放。
读陶渊明的读后感篇5
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晋代陶渊明是一个风姿潇洒、心定气闲的隐逸诗人。他嗜酒、他爱菊,他箪瓢屡空,忘怀得失,他远离世俗尘嚣,有着安贫乐命的洒脱和闲适。他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散文自粱代起亦受好评如潮,为后代人所效法。他闲居乡野,寄情山水,他崇尚自然,热爱自然。
他一往情深地去描绘自然的世界,自然的人生。质而实绮、似癯实腴。他的散文表面清新淡雅、质朴自然。如《桃花源记》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央缤纷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廖廖几笔就将这良田、美池、桑竹之地描写得令人神往,欲居其间。
在这自然秀丽的字面又缓缓流露出一股纯真诚挚之情,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态、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有出水芙蓉般的境界。除去这层自然之美之外,还有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社会风尚之美。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男耕女织、相濡以沫。当有外来之客时,他们必是邀至家中,杀鸡设酒,好生款待。充分显示了村民的热情淳朴。在这里没有连年的战乱、没有沉重的苛捐杂税。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
他们努力耕作,充分享受劳动和收获的欢乐;他们热情好客,始终保持着幼有所长,老有所终的传统美德。在这里没有君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到处都是和平、安宁、自由和幸福。这里不仅是隠士的.小天地,也是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更是一个乌托邦式的人间仙境。这种自然之美加之人性之美实则是“天地之大美”陶渊明的散文不缺少这样的境界,无论是对真挚亲情的描写还是对自然之景的描绘,他都能一质而不鄙、浅而能深的语言平平道出。在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时时回荡出对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讴歌。那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迸发和流淌出来的一片真情。任情自然、求真求实。
平淡自然的风格就是他率真高尚人格的反应。在对待人生上,陶渊明采取一种顺应自然、任情自然的态度。从不违心矫情,也不强而后为而是处处表现出真性情、真怀抱。这一点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即充分显示了。他以自画像的方式记事立言,真实而又传神的反应了他年轻时贫寒的家境和处之泰然的情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你看他尽管家贫,却全然不以为怀。相反,他读书成癖,却又不求甚解,只求意会;嗜酒成性,而不能常得,逢招必醉;著文成习,又自得其乐,以明心志:一种率真、任情而又豁达、洒脱的情怀,一个“不慕虚荣”、“忘怀得失”的高士形象就这样传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当时晋宋之交的社会充满了动乱和篡夺。
他深恶这社会上的虚伪和狡诈。但与当时很多隐者负气之士又有着不同。他以豁达的胸襟来容忍自己仕途的遭遇;以真诚的人生来对抗时代的虚伪;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来抵御社会的混浊。他嗜酒,一饮必醉;他喜读书,又不求甚解;他且爱弹琴,身边的琴却又不安玄;喜与乡农话桑麻不愿对达官贵人低声下气。在他一生的性情和行事中,他的坦然与执着使他的人格显然高出时人和流辈。走进陶渊明的散文,走进这位五柳先生平淡而真实的人生,在他的桃花林中品味自然的风采,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体味生活的真挚,在心与心交流时获取几分朴实与执着。
读陶渊明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