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通过有计划地阅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的赞美,还是我们对文学价值的理解,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对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对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篇1
命,顺命而为,或有不甘。逆命而为,何其困难。
平淡,朴实的生活,干净,利落的文字。却看的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好似我此刻就在那边城,好似我也是亲眼见证了他们的故事。文中那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情,翠翠明白自己的心,她有着边城小女人羞怯,善良,纯粹,美丽的模样。大老,二老同时喜欢上她,这是翠翠的错吗?那又凭什么要让翠翠来承担这悲剧的结果。爱情不应该和其它任何事情来相提并论,不应该受到其它任何事情的影响。即使我知道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这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大多时候都是留下永远的遗憾。毕竟舍不得死,生活就依然得过下去,管你悲伤或快乐,你也只是茫茫人海中的沧海一粟。
看到爷爷安然死去的那一幕,眼泪配合的留下。两个相依为命的人,终有一个人先去了,剩下的那个人还得带着一切的过往和回忆,坚强的活下去。我心中的翠翠,不嫁大老,不嫁二老,不被爱情牵绊,不受世人怜悯,带着爷爷的期望,远走高飞,浪迹天涯,不再回头。
在繁世中待的越久,便越是向往那一份宁静。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4
夜深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品读《边城》,思绪也随著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实情后,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架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一直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人。
人世间的美好与凄凉,在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翠翠与爷爷至深的亲情,天保、傩送两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的和谐融洽又质朴的邻里关系,人与自然的统一,淳厚的民俗与民风……
又或许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锣鼓,热闹的节日,吸引了眼球,掩盖了喜庆祥和背后的凄凉与伤痛。但作者清新隽永的笔词下的确有丝丝忧伤的情怀。就像这里也有亲人的离别与去世,有满满的期待未果,还有懵懂、朦胧,却又无疾而终的爱情……
这里的忧愁是一滴化不开的墨,滴到心上,纠缠不止,然后风干,凝结在那里,无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诉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对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篇2
曾经无数次想象自己踏上这片土地时的情景,但我们总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原本以为,这是一寸人间净土,是爱情最初开始的地方,踏上了这片土地后,我发现其实这片净土景色依旧,只是早已物是人非。
街边已经有了很多现代娱乐场所,当酒吧鳞次栉比地在街边排列时,我觉得原本那些淡淡真挚的感情在时间的流逝里变成了极速消费的感情。我还清晰地记得我在出发之前别人问我为什么如此执著于凤凰古城,我当时的回答是遇见爱情最初的样子,回归最简单的生活。那个朋友当时就和我说,我的希望太过于美好,要是不说,她还以为我是要去开发一段艳遇的呢她跟我说,现在的凤凰因为太过出名,全是酒吧之类的娱乐场所,爱情圣地早已演变成了艳遇开始的地方。
说起边城,就不得不想起故事中的女主角——翠翠。文中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
翠翠毕竟是女孩子,情窦初开又怎会知道怎么处理自己和傩送天保之间的事情呢?傩送喊渡船的一次,翠翠见是他腼腆地躲开了。可傩送竟然生了气。
好多人说傩送出去以后不会再回来了,不过我还是相信他和翠翠是能修成正果的。爷爷死后,顺顺已经主动让翠翠住到他们家里去了,当作是傩送未过门的媳妇。说明他已经同意翠翠和傩送的婚事了。茶峒毕竟是傩送的家,他必定会回来。
希望翠翠和傩送都可以勇敢一点。
爷爷知道翠翠心中所想,想要帮助翠翠。在大佬那里,其实爷爷说的并没有错啊,要么主动上门提亲要么对着翠翠唱歌表达爱意,他并没有说翠翠究竟唉不爱他。天保自己也可以去向翠翠问清楚,她是否喜欢他?为什么后来傩送和船总都把天保的死怪在他头上?“那老头不干脆,天保是他弄死的!”傩送的这句话真的很过分,天保自己有主动权啊,为什么非得依靠老人去追求翠翠呢?爷爷在起初确实没有明确的告诉天保究竟他与翠翠的婚事可不可能,因为爷爷不知道到底傩送是不是也那么喜欢翠翠。爷爷得要让翠翠自己选择啊。
后来爷爷多次到船总家里,他不好意思直说,只能拐弯抹角的打听,可是傩送和顺顺的态度让老人家情何以堪?怪罪爷爷“不干脆”,他们自己呢?爷爷是女方家的代表啊!已经很主动了!
于是兄弟俩比赛半夜唱歌,让翠翠挑选。大老自知不是对手,出去做生意了,但出了意外死了。二老全把这件事当做翠翠引起的,也离家出走了。在一个风雨夜,爷爷死了。翠翠才知道,他们为了她才比赛唱歌。翠翠希望二老快点回来。
翠翠和兄弟两个都十分痴情。而爷爷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他们的结局都十分悲惨。翠翠和杨马兵孤独地守候着傩送二老的归来。这能看出湘西边城的朴素的民风民俗。不管钱财的诱惑,执着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这才是爱。
翠翠,文中的一名十五岁的小姑娘。她可以被认为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中最美好的一个人物。她十分关心自己的爷爷,爷爷也爱她。但是,却很少有人理解他。
就在一个端午日,她来到河街旁看龙舟,看见了船总顺顺家的傩送二老在龙舟上,一见钟情,爱上了他。正巧,他们家的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都爱上了她。但中寨团总看上了二老,要用碾坊做陪嫁把女儿许给二老。而老十分痴情,宁肯撑一辈子渡船,也不要碾坊。翠翠不愿表白,希望二老来提亲。可大老走车路先来提亲。稀里糊涂地被爷爷婉拒了。
看完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在赞叹作品的精妙华美之余,一直在想作者究竟想写出什么?就象描摹一个人除了他(她)外部的健康、美丽之外,灵魂又是怎样的呢?作品中的翠翠,一个小女孩,她:“简单、善良、孝顺、乖巧、勤劳、朴实、执拗、坚强、追求。”这还不够,作品似乎还有更多的承载,更大的容量。在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在巧夺天工的山水画面,在栩栩如生的众人相中,在恰似一台恢宏大气的舞台艺术剧里无不流淌着“忠孝礼义廉耻”这中国儒学的魂。
小黄狗对主人的忠,翠翠对外祖尐父的孝,茶峒小城人的温良恭俭让之礼,翠翠外祖父去世后,小城乡亲几乎倾城出来帮助女孩发丧,办完丧事后且留下了老马兵继续照料翠翠和渡船的义。
而廉耻便是:自尊、自信。翠翠拒绝了茶峒乡亲们的怜悯、同情,以为外袓父守坟为由,坚持继续在茶峒小溪上一边摆弄渡船为乡亲们服务,一边等待着他心里深爱着的船总顺顺的老二的归来,表现出一个山村乡镇女孩对人情、人性、爱情极其单纯的执著的追求和极大的自尊与自信。
而这些,正是今天我们许多地方,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缺失掉的!
对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篇3
茶桐是个美丽的小城。
一碧如洗的天空仿佛蓝宝石般熠熠发光,与奔腾不息的长河对应着,河中埋藏了不知多少幽幽的回忆和哀伤。
河边白色的塔下卧着几户人家。
这美如唐朝水墨画的风景,不仅引出了《边城》这段美丽的故事,更是茶桐人淳朴民俗的摇篮。
翠翠是个纯真善良的姑娘,与爷爷相依为命。
她是个多么可爱的孩子!懂事,肯照顾爷爷,能吃苦,常帮爷爷拉渡船。
同时,女孩子可爱的爱幻想的一面也在她身上体现了出来:追小羊,采花扮新娘,听小鸟唱歌等都无一不刻画了她清澈纯净的天性。
难怪船总顺顺家的两个儿子会同时喜欢上她!只不过大老因其淹死,把自己美丽的爱情梦想永远埋葬在长河之下,二老赌气远行,再也不知影踪的结局,未免太凄婉了一些。
作者大概是同情翠翠的吧!那缠绵在少男少女心中如同小鸟振翅,琴儿拨弦的柔美之情,比那山中的山雀还要纯洁,比它的歌声还要唯美的恋情,被魂牵梦绕的记挂着,却就像一张过期的支票般无法兑现,该是多么可悲!所以他才会在结尾充满同情之情的说:“也许,他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他‘明天’回来!”……
河水轰隆隆地如黄色的长龙奔过,远去的心安,在世的平安!这句祝福成为了《边城》的结局。
我们依稀能看见,翠翠那天真的面孔,爷爷慈祥的双眼,幻灯片般在激荡的波浪上回转,许久,才慢慢地消隐在平静地见证了一切的青山脚下。
这是一场执着感人的恋情,也是一次朴实祥和的民风的展现。
与和鸭子嬉戏的人群,互赠香烟与茶水的渡者和被渡者,我们总比茶桐差些什么。
如今所谓的大城市里,再难见到邻里间亲密的交往。
远远望去,皆是一片冰冷的防盗门,隔开一颗颗陌生的心脏。
这个世界本皆如茶桐般热情友好的啊!可以预想到,在科技如此飞速发展下,人们不久便会变得如机器人般毫不出错,却也更加枯燥没有思想了。
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我明白了作家为什么总是偏爱农人,因为从农人身上,我们才能读到那被高科技掩盖下的人们真切的本性。
对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篇4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胧但没有结局的感情,但是感情不是这本小说的全部。大师用他清淡的笔调娓娓讲述了湘西小镇上纯朴的风土人情,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摘自《边城》段落)
流浪的生活是清苦而艰辛的。大师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美好的风光。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幻想着那书中所述的景象。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这一切,构成一副图片,放映在我脑子中,就像就像灭霸打响指,浩克揍洛基,蜘蛛侠嗝屁一样,哦不好意思,说过头了,在那片仿佛与世隔绝的的土地上,时间仿佛被暂停了一样。女主翠翠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歌声悠扬清亮,老爷爷慈祥又宽厚,船夫们勇敢又豪快,就连生活的阻碍,在这个地方,都带着不一样的色彩,完美地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地爆天星,哦不是,是惊奇,作者用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湘西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也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
我最向往《边城》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赛,当地的龙头大哥顺顺送他们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们过河不收渡船钱。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围的乡亲都来帮忙。他们虽然生活很清苦,却能够互相帮忙,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相比之下,我们每一天生活在吵闹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人情淡漠,有时候,甚至邻居之间都互不相识。这不得不让人可悲。我觉得,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城市也能变得温暖和谐。每一个人都有宁静的理想,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爱护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建造一个家一样的世界。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像《边城》中的人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生活。
对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篇5
喜欢读书评,也就知道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很早就让我有读它的想法,然而,当我把这本篇幅不大的书捧在手里的时候,却发现这并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
说这本书不容昜读并不是说这本书有多么复杂的情节,众多的'人物,相反,这本书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渡口的老船夫临死前希望能给自己外孙女翠翠找个靠得住的孙女婿,在所谓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傩中选择,结果大老在一次载船运货途中溺水身亡,二傩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死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渡口上只剩下孤零零的翠翠。
那么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呢? 这个故事发生在川湘边境,称为“茶峒”的小镇,特有的风物让没从未到过此地的人没法想象作者到底说的是什么。不信?你说说什么是桐油,青盐,还有什么是棓子?
而作者特有的叙事方式也给读者带来困难,当然可以称为一种语言特色。例如“在这小城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这样只能意会的句子到处都是,无疑会给“农人”和“士兵”带来阅读的困难。
上面还只是说了一下小说的语言特色,从内容上来说,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原本很简单的事情,作者故意搞得很复杂。对于大老托媒人提亲和二傩山崖唱歌,老船夫都没有给出正确的回应,仿佛在借着外孙女不断地调兄弟俩的胃口,我没法理解一个乡下的船夫怎么会有如此细腻的情致和技巧。直到最后兄弟俩先后离开家乡,顺顺也失去了对这个婚事的兴趣,而老船夫也无奈地死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这是谁酿成的呢?
我只能说是作者杜撰了一个美丽而纠结的故事。
对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篇6
很早以前读过《边城》,最近再读,有了一些和以前不一样的感受,总觉得自己是个不懂爱的人,可还是想写写这个关于爱情、感动和美丽的话题。
一.来路
水是极有灵气的,它一路流来,总能带来一些故事。当水流过这个静谧、悠然的湘西小镇时,就带来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得似乎让人觉得拖沓,只是这故事发生在茶峒的山光水色之中,周围景色既是那么恬淡自然,故事也似乎融入到这景色之中。有一刻它似乎那么清晰,仿佛就要浮出水面,很快它又沉入水中,随着潺潺流水一同流走,只在读者心中留下一抹遐想。平凡的故事、平凡的感情,单纯到似乎只可能发生在这样一个有水流过的地方,也好像只有这样透彻的水才能承载这样的故事。当然,也只有沈从文先生这样一个从小就懂得拥抱水,热爱水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美的故事来,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二.梦境
?边城》就是沈从文先生理想中的梦境,他把对山水的热爱化为了这部饱含深情的作品,茶峒的自然风景清新隽秀,江水清丽绵延,江上渡船每日在这山水之间运行,也俨然成了这如诗如梦的景色中的重要点缀,渡船上的老船夫、小姑娘和老黄狗便是这景中永远不变的主角。作者构筑了诗画般的边城美景,把所有故事融合到这景中,景物便处处蕴含着纯朴的人情味,弥漫着“桃源”般神秘的色彩。景色因人物感情的朦胧而朦胧,因人物的忧愁而忧愁,也因故事凄凉的结局而定格在一片凄凉之中,却因为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定格的美景又在无穷无尽的等候中慢慢地绽放,任人思绪飘飞到更广阔的空间。
可我又总觉得,能够理解梦境,能够书写梦的人,必定是一个真实的人。可能因为梦总是太美又太虚幻,只有经历过真实的人,才会知道什么时候是确确实实的真,什么时候却只是梦而已。《边城》就是沈从文先生给读者构造的一个美丽而诱人的梦,也只有沈从文这样经历过生活的真实的人,才能书写出如此让人信服而神往的梦。他有过自由自在探索世界的梦幻童年,他“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以后又有了不平凡的随部队展转的军旅生活,对于社会这部大书又有了更为真实而深刻地了解。所以他笔下的边城虽只是一个美好的梦,但“这梦既非虚幻,也不拘泥于现实,而是追求一种真实,艺术的真实。”所以小说描写边城美丽景色的同时,又透出一份无奈和愁苦,主人公感情虽真挚却敌不过现实的种.种不幸。梦境有了真实的影像,梦境才更能唤起人们的同感。
三.忧愁
沈从文先生常说“美丽总使人忧愁”。《边城》里的翠翠是美丽的,她单纯善良、不谙世事,对老船夫的感情真挚而感人,对傩送二老的.感情朦胧却执着,可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少女却始终不知道也没人告诉她,她应该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幸福,最终只能在一片凄苦之中,孤独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归期的爱人。老船夫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条渡船,不知把多少来来往往的人渡过了小溪,“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他深爱着翠翠,他唯一的亲人便只是那个女孩,他总是在为孙女将来的生活而担忧,最后却还是在失望和遗憾中死去,就连撑了一辈子的渡船也被涨起的大水冲走了,这是何等的悲凉啊。天保和傩送也都是好男人,两人同时爱上了翠翠,却因为兄弟之情而相约采用了美丽浪漫的“走马路”的为爱人唱情歌“竞争”方式,做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弟弟先唱,明知不是弟弟的对手之后就主动离去,在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也不知是为了心中美丽而死,还是因为心中的忧愁而死。傩送二老爱着翠翠,宁可不要碾坊,却因为一连串的误会,最终又因天保的意外死去而将爱意深深埋在心中,却又难以割舍,最终只能带着深深的自责,选择远行,把遥远的期望留给了翠翠。傩送几年前与翠翠的偶遇是美丽的,心中萌生的爱意也是美丽的,却因为彼此的误会交织着家庭的压力,而最终酿成了令人失望的悲剧。
故事里的人和事都生活在一个美丽的背景之下,看似平淡,爱情纠葛也看似波澜不惊,最终却都在忧愁遗憾中收场。就连留给翠翠对美好生活的最后一丝期望:“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也是那么令人心生凄凉。守望幸福是美丽的,却也让人心痛。有人说,那是“善良者的不幸、不凑巧”,不如说,那是作者自己内心的一种无奈和感伤,边城诗情画意的恬淡生活是作者心中的向往,然而现实生活总是充满着忧愁,于是作者把这种体验写进了作品里,拿来与读者共享。
四.彼岸
读《边城》除了对美丽的乡村风光和纯朴的风土人情留有回味之外,还留下一份感动,感动的是翠翠为所爱的人执着的无怨无悔的等待,这种等待可能明天就能收获幸福,可能一辈子都毫无结果,惟其如此,才更是感人。我也为翠翠的执着而震撼,也许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很多人都不会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既然有幸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不为所爱的人勇敢的等待一次呢?可是翠翠毕竟是生活在一个诗般世界中浪漫式的理想人物。现代社会太浮躁,有多少人还能有那么一种执着的浪漫的情愫呢?不说为了不可知的未来而等待,就算是为了已有的幸福而付出真诚的努力,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我们渴望得到真爱,却又总是担心害怕,总想一切确定无疑之后才付出感情,不然就马上抽身离去。不仅对爱情如此,对待别的事情都有这样可笑的想法,只有即时的眼前的双手抓得住的利益才能让现代人付出,任何遥远的美丽都被看作可笑的不现实的人才回去守候的东西,如果翠翠生活在现在,生活在我们身边,那她一定被看作是一个奇怪的人。也许不是身边已经不存在美丽,只是我们有意无意的在扼杀美。也许当我们还年轻,当我们还不知道生活的压力的时候,还会为翠翠而感动,还会为心中的美丽而守候。可是当生活给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把我们变得越来越现实的时候,这种美丽的守候就变得脆弱而不堪一击,倒不是不再有感动之心了,只是感动了就感动吧,很少有人还去为一个单纯的梦想而守候。身边现实的人越来越多了,有多少人还能保留一颗执着之心呢?
正因为如此,沈从文先生为我们塑造的一个理想式的翠翠才是难能可贵的,其实他自己也是一个孤单的人,他在谈自己的散文时,说自己的作品带着一分淡淡的孤独悲哀;朱光潜先生给他的评价是“喜欢朋友的热情人,可是在深心里,却是一个孤独者”。所以,孤独也许正是源于沈先生骨子里那一份追求至善至美之心,源于他对所爱所追求事物的执着之心吧。他写下翠翠这样一个为幸福而凝望而守候的人。我为翠翠而感动,也为沈先生而感动,为所有能为爱而守候的人而感动。也许幸福的彼岸还是可望而不可即,《边城》至少给了我们一份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幸福的信仰,有这样一份希望在心底,便是收获便是力量了。
对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篇7
中学时第一次读《边城》,急匆匆地,有点心焦,只顾着在书中找寻翠翠的爱情命运,读完之后大发感慨、叹息、伤感。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开始我对于翠翠在那美丽的黄昏所感觉到的“薄薄的凄凉的味道”很不理解,想了许久,似乎有了点模模糊糊的感受。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一直记得那种感觉。
第二次读《边城》,我已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文学院接受了点文学熏陶,于是不再急于情节,细细读来。看到的不再仅仅是翠翠、傩送以及天保的爱情故事,而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放在了书中描绘的宁静、美丽的世界里,品味那淳朴、善良、真挚的人性之美。读完之后还阅读了沈从文的传记和一些赏析文章,知道了沈从文对那片土地的特殊感情,知道了他的古朴的写作语言精炼生动而又贴近生活。这以后再回顾《边城》,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今天三读《边城》,即将大学毕业的我已经积累了许多文学理论知识,但我却只能默默无言。心静如水地读完,依然有一种淡淡的心酸缭绕心间,久久不能释怀。“美丽会让人心变得脆弱”,我忽然想起这么一句话,顿觉深有同感。
沈从文先生在《〈边城〉题记》中写道:“因此这个作品即或与某种文学理论相符合,批评家便加以各种赞美,这种批评其实仍然不免成为作者的侮辱。他们既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作品的得失——这本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这才明白对于我来说,默默无言是对的。“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又岂是我所能把握。对于《边城》,我没有妄加评论的权利。虽有溢美之词藏于心里,欲开口言说,才发觉根本找不到合适的言辞来表达。用沈老先生的话来说,这种赞美“不免成为作者的侮辱”,我想受侮辱的不仅是作者,还有《边城》。或许《边城》本身就是《边城》的最好诠释和概括,除此之外,任何的对《边城》的评论都是拙劣的。在《边城》这样的作品面前,只要安静地欣赏,细细品读就好。
去年电视剧《血色湘西》热播,我也曾痴痴守候观看。电视画面唯美,情节跌宕起伏,爱恨情仇,生生死死,可谓精彩动人。当时一直觉得《血色湘西》是根据《边城》改编的,二者很有相似之处。今三读《边城》,不以为然。
我想《边城》不仅是沈从文的故乡,而且是你的、我的、所有人的故乡。
对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篇8
午后,阳光正好。捧一杯香茗,靠着窗,感受着《边城》中淡至无形的意境,被书中的淡淡忧伤触动。总感觉《边城》就像是那寥寥几笔,轻描淡写的国画,所有的人都隐没在那朦胧飘渺的山水中,所有的故事就那样安 安静静的发生着。仿佛像别人遗忘的角落里发生的一件无人知晓的简简单单的事。而看完这幅画,听完这故事,似乎自己的心中什么也没留下,却又心事重重,小鹿乱跳。
边城里有着沉重古老而静止的风景,茶峒,小溪,溪边白塔,塔下人家,家中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有着相依为命的温馨。当太阳升起,小船开渡;夕阳西下,收渡回家。这些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场景,却带 着种沉寂凄婉的沧桑。无疑,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是善良的。可也许正是这些善良的结合才有了后来结局的无以承受的悲怆。正如作者曾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都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 剧。”天保的死去,傩送因为家庭的阻力和心里的压抑选择了离开,翠翠的爱情还没开始就已结束了。结尾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给人留下些许伤感却又隐隐的期待。这个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 灵魂轻轻浮起的男子还不曾回到这里来。而翠翠却一直在等待,等待这个让她魂牵梦萦的人。
如果故事的继续,谁又能说清是长久的等候,还是永恒的相守呢?每个人的心里也许都有一个关于边城的结局,而每一种结局都是不同的感情归宿。也许翠翠后来又遇见了一个对她很好很好的人,他甘愿在这美丽的小城 默默陪她一生,一起撑着小小的渡船,一起唱着古老的山歌,一起去采无名的可爱的花,过着平淡而真实的生活;亦或翠翠遇见另一个她甘愿为他付出生命的人,她宁愿为他放弃这宁静的小城而流浪天涯,那么她和傩送曾经 的美好只是她生命里最初那美丽而羞涩的早开的初春的花,只能留在心底的最深处,化作原始的一份感动与珍贵的记忆,那守候的心意也随着她爱情的离去而远去;也许翠翠终于等来了傩送,两个人从此过着安静而快乐的生 活,或在这如诗的小城,或远走这承载太多回忆的故乡,守候着他们美丽的灵魂的约定;也许傩送在外的日子,遇见了另一个人,翠翠执着的守候换回的只是一场心碎;也许翠翠一直就这样守侯着一个美丽的童话,等到青春 散尽,容颜不再,将对傩送的爱一直延续到她生命的尽头,另一边,傩送也这样执著地守侯着记忆中那个美丽而羞涩的少女,直到生命终了;也许……
不管是哪一种,我想有一份遗憾才更触动人心吧。其实,幸福与否,值得与否,仅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总觉得,等待也是一种意境,一种独特的意境。很美,也很有诗意。即使傩送不再回来,对于翠翠来说,这漫 长的等待或许更能贴近彼此的心。痴心以待,纵闲愁万种,却无语怨东风。也许这便是相思相望不相亲吧。只翘首远方的凶滩,守望着一生的迷梦。
等待就像一场开在自己心里的暗恋的花,与他人无关,便不担心结局的伤。可以有美好的想象,可以有隐隐的盼望。也许是等待的时间越久,见到时愈发的惊喜与感动。就像可爱的花朵,等待结出的果实,酝酿越久,越 为甘甜。也许,有的时候,选择离开,一个人的等待,才能肆无忌惮的去爱着心里的那个人。就像很多时候,选择以朋友的身份待在对方身边继续守候,却不让对方感受到一丝负担。只因向来情深,奈何缘浅。
谈及情深缘浅,想起自己看过的一个故事。故事里的老婆婆,等了她的老伴30多年,但从来不曾放弃过,因为那位老公公年轻时是船员,出海时遇难了,所以……她一直等了很久很久,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没人告诉她 ,她也不想知道他死去的事实,也就这样的等待着,等待这虚无飘渺的谎言。死后她在遗书上写道:“等待着你,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为你照顾儿女,是我最大的幸福;为你操持家业是我最大的幸福。”那位老婆婆的等 待是一种凄美的意境,凄美的幸福。
记得《何以笙箫默》里何以琛说“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我不愿意将就。”也因此,七年,是他停不下的等待,直到她的归来。他站在显眼的地方,只为她能够找到。那么骄傲的他,放 下所有身段,只为了她的一颦一笑。人生又有多少个七年,若是她永远没有回来,他大概是要一直一直等下去的吧。多么像翠翠的等待,明知也许无望,却仍坚守着自己的心。他们的等待是一场心的豪赌,是一种寂寥却甘之 如饴。以琛和翠翠他们的等待皆是一种孤独的意境,无奈心酸而甜蜜。那是一种悲凉的美。等待被深藏在心里面,无言,却很久远,坚信有一天那个人终究会回来,继续温习爱的结局的缠绵。
等待是一种想念的心情,有点期盼,带点紧张。而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有等待。等待爱情,等待值得等待一生的人;等待成功,等待那份破茧成蝶的喜悦;等待需要我们耐得住寂寞,不把等待变成一种煎熬和绝望,而 把等待看成一种希望。学会偶尔的等待,感受淡淡的孤独的意境。也许有感伤,也许有甜蜜,任君采撷,享受等待的过程,感受那也许朦胧忧伤的氛围,在繁华浮世里,谨守自己的心。
我想如今我们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 模型大概也应该如这边城一般吧?当然物质文化水平要比30年代的边城进步很多,但有一点我觉着不能变,那就是边城里人们的那种淳朴、敦厚、热情与率真。我们要实现和谐社会,就必须力戒功利之心,放弃防备,猜忌, 行事平和,待人以诚,这样我们的和谐大家庭才会尽快实现。
从《边城》中走出,心里有些恋恋不舍,这里永远是我们神往的心灵家园。我们的和谐社会也将从中获取养分。为了这明净的山水,为了这理想的家园,让我们要从己做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为了和谐社会的到来略 尽绵力。和谐社会里我们不远矣!
对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