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上的中国读后感推荐6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书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你们对书上内容的领会,读后感是每个人都应该会写的,是提升我们思想的文书,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红星上的中国读后感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红星上的中国读后感推荐6篇

红星上的中国读后感篇1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自美国的埃德加·斯诺,他把来到中国后的所见所闻和切身经历写成一本不朽的著作,让我们年青一代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和伟大征程。

书中提到对毛主席的印象:面容削瘦,有些驼背却双眼炯炯有神,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份子面孔。毛主席虽然是红军领导人,但却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有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外表,又有机智幽默,喜欢憨笑的内在涵养。

埃加·斯诺把天真质朴的优良品质同锐利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起来,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毛主席形象。

毛主席热爱学习,对工作一细不苟,对斯诺提出的如何对待侵略者问题,主席有着独到的见解,并提出了一些创造性意见。他是一个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有几次他回忆起战死的同志和由于自然灾害而死去的劳苦大众,他的双眼都湿润了,在谈论抗日战争时,他认为中国的主要问题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并且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帮助,但不意味着没有别人的帮助中国人就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统一。毛泽东表明,中国人只有团结一致,抵抗侵略,停止内战,才能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谈工作时他事无巨细,一丝不苟,有一次和斯诺谈话时,心不在焉的解下腰带,搜寻寄生虫,看到此处,我忍俊不禁,他有非凡的头脑,也有农民的个人习惯。

他是伟大的人民领袖,他又是平易近人的农民朋友,他是中国危急时刻的救星,毛泽东给外国友人留下了神秘又伟大的印象。

红星上的中国读后感篇2

这两天,我和同学们在班里上了两节网课,这个网课并非是老师直播线上教课,而是看视频讲解。

我们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为了巩固读后感悟和所获知识,老师就找了两个讲解视频让我们看。(有同学认为这没有必要,但我比较赞同。下面,让我和你们分享一下我的阅读理解吧!

这本《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斯诺,此书描述了斯诺到中国目睹了二十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他的采访时间由1936年6月一10月,在陕甘宁边区进行访问,受访的人数有几百人,记录了十几本密密麻麻的笔记和日记,并拍摄了几十卷胶卷照片,真是太兢兢业业了。

就在采访后一年,也就是1937年10月,斯诺所写地《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了,这本书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各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使西方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我认为此书所描写的红军队是一支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纪律平明、英勇无畏的队伍。读了这本《红星照耀中国》,我看到了共产党领袖的非凡魅力;他们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他们智慧非凡,敢为人先;他们胸襟宽广,大公无私;他们坚毅执着,百折不挠。

我希望这本书被更多的青年学者所阅读,传承红色精神,谱写华夏新篇。

红星上的中国读后感篇3

近百年前的世界,有这样一个地方,它与世隔绝,却涌动着最热烈的革命精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秉持着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在非人的境遇下,为看似不可能的未来,做看似无用的努力。而我们离这一切并不遥远。我们就是这些人执迷不悔的结果,是那片传奇土地上的儿女。

《红星照耀中国》带着我们从最客观的角度去认识那段荡气回肠的史诗,用最冷静的陈述句为我们呈现最热血沸腾的故事,最感人肺腑的精神。此书以一个外国记者的角度,缓缓叙说红军从初生到兴起的故事,并且对红军的基本思想和政策进行讲解,刻画了不少红军将领的形象、性格,如实地记录了中国当时的状况在其中也不乏作者的一些主观思考和客观辨析。由于作者的立场,他一开始并不大看好这场红色革命,也并不理解红军明知自己与敌人的差距却仍不放弃的做法。但随着他看到的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暴行和人间惨状越来越多,对红军的风格与执念了解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切身体会到红军革命的动力和人民抗战的决心,斯诺的文字里也就越来越多地流露出对中国穷苦人民的同情,对红军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精神的敬佩与对他们毫不吝啬的赞美,到后来甚至开始有些与红军同仇敌忾的意味。仅仅是目睹这一切,仅仅是听那些革命者“轻描淡写”的叙述就能给一个记者对一场革命,一个民族的看法带来如此大的转变,我不禁想:那些革命先辈的意志和信念是有多么坚毅,他们是有多么奋不顾身,他们的心灵和对国家的感情是有多么质朴纯洁啊!

在斯诺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我们的革命先烈们那震天撼地的情感,能感受到他们心脏有力的跳动,涌出随时愿意抛洒的热血。真实,是这本书最显著的特点。因为无需激昂的文字,华丽的词藻,只要将他们的事迹真实的记录下来,便可震动世界。

当我坐在安静的房间中,在明亮的灯光下翻起《红星照耀中国》时,我突然豁然开朗了。我想没有任何人能比我们更能体会这种心情:

“我正在享受的,这普通、平静,安详的生活,是书中的那些无比伟大的人在那灰暗恐怖的世界里为光明而奋斗、挣扎才换来的!”这样普通又随意的,被我们一笑而掷的时光,他们要付出的代价竟然那样沉重,让人不禁热泪盈眶。

此刻我多么希望那些可爱的人能看到,现在的中国强盛到足以成为人民坚不可摧的保护伞,岿然不动的后盾;也多么希望斯诺先生能够看到,他力排众议看好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如今的繁荣昌盛。如今盛世,终究不负你们所望。所以,我们也更要珍惜现在的一切条件,传承前辈们的坚强意志与信念,让那闪耀的红星永远悬飞在东方的巨龙之上!

红星上的中国读后感篇4

在今年建军节到来之前,我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一本书,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在国共分裂的情况下,冒着被国民党抓住并处决的风险进入苏区,对红军和他们的故事展开了一次深入采访。当时国民党一派的报纸说红军就是一群土匪,是由“文匪”领导的一群新式流寇。不过,斯诺并没有轻易的相信这些话,而是决定亲自到苏区一探究竟。

斯诺是坐卡车进入苏区的。从他在路上观察到的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国共二党的区别。他看到国民党的地界上种植着大片的罂粟花。听说这些都是国民党那些贪婪的官员强迫农民种的。到了苏区,他看到的却是大片大片的小麦和玉米。这间接的说明了国民党的领导人们可能有吸毒的恶习,而红军军官们却没有,那些玉米和小麦可以填饱老百姓的肚子。

在五次大围剿中,蒋介石每次都动用比红军多几倍的兵力,但红军总能以战术上的优势,成功的打退国民党的军队。在最后一次大围剿时,红军开始了战略大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来他们迫不得已,进入了彝族聚集区。要知道,彝族在几百年来仇恨汉人已久,汉人的军队经过他们境内很少有不遭到惨重损失或全部歼灭的。可是,红军指挥员刘伯承向他们讲红军的政治纲领,充分的信任他们,让他们明白红军并无敌意。最终,他们毫发未伤的走出了彝区。虽然我未曾参加那次革命,但是让我学习到了红军对彝族人的信任。平时在学校里,我是一个不太信任同学的人。同学向我借饭卡,我不借,因为我怕他不还;同学向我传达去老师办公室的消息,我不信,因为我总以为他们是在捉弄我;同学向我借篮球,我不借,因为我怕他把我篮球打坏了……我总是如此的不信任别人,所以我的朋友只有寥寥几个。学习了红军的信任精神,我要吸取经验广交好友,以后充分的信任同学们。

在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走七十一华里。从这些数字看出,红军的长征是多么的艰难,要完成大转移需要多大的信念和决心啊!按照正常人每天睡十二个小时来看,红军严重休息不足——他们本来应该有一百八十二天是在休息,但是他们只休息了四十四天!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啊!我是一个毅力不好的人,做什么事都缺少毅力和恒心。所以今年暑假妈妈为了锻炼我,带我骑自行车回奶奶家。从杭州下沙到安吉孝丰奶奶家是135公里,平时开车2个小时就可以到了,但骑自行车要多久呢?肯定很累的呀!7月份这么热的天,顶着烈日在路上骑车一定受不了啊!山路上下坡很多,我能骑得动吗?种种的困难在我脑海里翻滚。但是因为很久之前就和妈妈有过约定,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去。

为了路上不晒大太阳,我和妈妈天刚亮就起床出发了,骑到中午时找了一个商场吃饭休息,到了下午四五点太阳快要下山时继续上路。虽然很累了,但我还是建议妈妈晚上也赶一点路,晚上很凉快,而且第一天我体力也很充沛。今天多骑一点,明天就可以早点到奶奶家。晚上骑在那伸手不见五指,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我和妈妈都很害怕,我俩只能互相鼓励,边骑边聊些开心的事,也就没那么害怕了。到了第二天中午,我和妈妈历时13个小时终于骑行到了奶奶家。看着爷爷奶奶脸上的笑脸,村上左邻右舍的赞叹,什么辛苦都抛之脑后了,心里充满喜悦和自豪感。通过这件事让我觉得不论多么难的事情,能否完成它的原因就是:你有没有向前走一步的勇气!有没有恒心和毅力!在迈开了双腿一步一步走下去的过程中,你就不知不觉地完成了看上去很坚难的事情。想必红军的长征也是如此,心中有着解放人民的信念,有了扛起枪来和大部队走一步的勇气。才最终是他们完成了这个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大转移。

这就是我现在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的一些收获。不知道等我大一点我以后再读是什么感受,希望能有更深刻的领悟,尽请期待!

红星上的中国读后感篇5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一书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文笔,描绘他们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展示他们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这部不朽的著作一问世便轰动了全世界,时间过去了八十年,仍充满着涤荡我们心灵的精神力量。

矢志不移,追求真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红军领袖将领和普通人一样,或出生贫苦,或家境富足,却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思想不断发生转折,逐渐了解和接触马克思主义,从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冒着被捕杀头的危险,从学生、士兵、农民成了旧世界的__者,这就是一个个共产党人的由来。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把他们凝聚在一起,让他们笃信不疑,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自己的一切。无论普通群众和红军战士,坚信共产党人带领他们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义无反顾地加入这支穷人的队伍,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斗争。

坚韧不拔,顽强斗争。红军长征,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远征,是一部英雄史诗。在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围堵之中,红军缺衣少食、武器简陋,既要和装备精良、数倍于己的敌人作战,还要经受雪山草地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战胜自身的疲劳、饥饿、疾病,以无比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创造这一奇迹,依靠的是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钢铁般顽强的革命意志,这正是红军维系旺盛斗志的革命觉悟,是他们为之战斗和牺牲的简单的信条,如果有丝毫的迷茫、动摇、懈怠,是不可能战胜这些超越人类想象的艰难困苦。

红星上的中国读后感篇6

很早就在历史课本上听说过《西行漫记》这本书,但是好几年过去了,对于它也只是仅仅停留在听说的阶段。进期利用这次活动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著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员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特地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

对于不了解红区的人来说,普通人在红区的.生活状态,更能真实反映红区的状况,也更为可信。同时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生存状况的描绘,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问题也一一得到了解答。对斯诺而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题,只是西方记者惯用的新闻表现手法。但他笔下普通人的群像和生活状态,却在无意之中为后来的史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社会史学的视角。

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拣析全部写出,但从他们的身上,却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思想、道德趋向的光芒。这些人可能彼此互不熟识,只是凭借当时共同的社会舞台才得以彼此联系。但通过对他们群体经验的描述,却可以清晰展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如何由显入微地悄然推动着历史前进的脚步。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籍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政党新闻的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记》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偶然性的神秘色彩。与此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昔日的历史与今日的感动。

红星上的中国读后感推荐6篇相关文章: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300字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感1000字8篇

红星耀中国读后感300作文6篇

红星要中国读后感模板5篇

红星要中国读后感5篇

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读后感600字5篇

红星要中国读后感最新5篇

初二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8篇

照耀红星中国读后感300字8篇

读红星照耀读后感推荐6篇

红星上的中国读后感推荐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