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也是一种分享,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与他人分享,促进交流和讨论,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表达对作品的赞美、批评、感悟和思考,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书中的主题,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王小虎的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王小虎的读后感篇1
这样的爱情令人羡慕,但也都是自己的感受,不是身处其中,无法体会到真正的苦与甜,感同身受这种事是不存在的。看到别人吃糖,你会想的它有多甜多好,自己吃到了才发现也不过如此,远没有没得到时想象的好,你会去挑剔它,嫌它不够甜,觉得它不好看,不够大,得到了就不会再足够的去喜欢,去爱,针不扎到你,你是不会觉得疼的,尽管你被扎过,可此刻的你就是感觉不到疼的,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才会去在意,去上心。这样的爱情也是两个人相互的,先动心的人最惨,就行李银河那时说她也曾给王小波写了很炙热的书信,可是恋爱中的人会渴求很多,觉得自己不能及时的得到回信,就扔掉了,这不是不够爱,只是没有得到自己期望中的回应和安全感,这可能就是恋爱的感觉吧,得到的欣喜和患得患失。
能有一直联系的朋友真的是挺好的,毕竟知道自己不是孤独的存在,也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吧。有朋友谁都可以做到,一直在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得到了一个朋友就像又发现了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那个是和你不一样的,而每失去一个朋友,就如同自己死了一次,他会带走关于他对于你的记忆,那是他的,也是你的,是你所忘记而他还清楚记得的一部分的你。玲子是这样,也只是这样,他们都记住了她,她却一直选择离去,她比夏目要孤独太多。
王小波都是有的,是他自己的,这样真好。
王小虎的读后感篇2
买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赵医生吧。因为赵医生,第一次知道了王小波这个人,各种文体当中,相对对杂文更感兴趣一些,于是就有了这本沉默的大多数。
一开始的时候,对于他的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这方面,还是很钦佩的。慢慢的,有点感觉他有点像现在的一些“公知”。后来又一想,那些文章大部分都是90年代发表的,那个时代敢于说话的人好像本来就不多,不能把他和现在网上那些哗众取宠的人相提并论,那个时代的中国,确实太多地方不能和国外相比了。
但是有一点我不是很喜欢,他似乎过于推崇国外的一些哲学家比如罗素,而贬低我们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比如“孟子”。毕竟2000多年过去了,孔孟当年一些思想拿到现在依旧很先进,已经及其难得,何必非咬住某一点不放?我发现他讽刺孟子的几处地方,都是同一个中心思想。封建文化,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片面看待。
其实蛮遗憾的他去世的有点早,没有研究过他是怎么去世的,但是其实很想看他活到现在,看他对于如今的中国,是怎样的看法。这个他曾经抱怨农村人想了种种办法去适应山路而不去修公路的中国,如今最后一个县也已经通了公路。
王小虎的读后感篇3
?王小波传世经典》系列近日全面上市,是目前选取作品最全最精,编校精良的版本。该系列收入王小波最受推崇的小说、随笔、书信二百余万字。
2013年5月,王小波诞辰62周年,文集的出版,是对王小波最好的怀念。
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等代表作品,被誉为当代中文阅读无法绕过的传世经典,他的小说和随笔作品,对一代人思维方式和心灵的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爱你就像爱生命》收录了王小波生前从未发表过的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婚后他们夫妇与其他朋友的书信往来,新版不仅纠正了其他版本的一些错误,而且增加了李银河最新三篇怀念文章——《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绿毛水怪〉和我们的爱情》《我们曾经拥有》,是迄今王小波夫妇最完整、最全面的一部书信集,再现了他们的爱与生活,是感动国人二十年的爱情绝唱。其中不仅有热切、坦诚的情感表白,还有彼此对书籍、诗歌乃至社会的看法,闪耀着理想与爱情的火花。
李银河在文章中深情写道:今天我去给他扫墓。他的生命就像刻着他名字的那块巍峨的巨石,默默无语。小波离去已经七年了。七年间,树叶绿了七次,又黄了七次。花儿开了七次,又落了七次。我的生命就在这花开花落之间匆匆过去。而他的花已永不再开,永远地枯萎了。翻检他当初写给我的情书,只觉得倏忽之间,阴阳两隔,人生真是一件残酷的事。既然生命是如此脆弱和短暂,上帝为什么要让它存在?既然再美好的花朵也会枯萎,再美好的爱情也会湮灭,上帝为什么要让它存在?没有人能给我一个答案。也许根本就没有答案。 文治
王小虎的读后感篇4
?上课记》,王小妮著,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20xx年12月第一版。
教大学生和教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到底有多少区别?从学科知识专业角度来说,或许是层次分明的;但从教育者“育人”的角度来说,难道不是有共通的本质吗?
一个好的老师,无论他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无论他教的是懵懂天真的幼童,还是所谓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他最关注的,始终是“人”!但现实中,追求个人成绩的现象,或许是功利心使然,或许是考评机制使然吧!
读王小妮的《上课记》,仿佛看到一幅大学生生态图。让人纠结忧思,又感慨万千。常常思考教师对学生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希望教师不是学生的管束者形象,而是能够共同成长的引导者。
教育行政单位对学校的管理,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是否也如教师对学生如出一辙?从上至下的思维模式,简单的规则,复杂的程序,对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人,是否都有足够的关照和尊重?如果教师被伪尊重,学生恐怕很难得到应该的正尊重!
一个正常的社会不是缺精英,恰恰缺少更多的平凡的好人。也许付出努力能启动这些年轻人身上潜行的未知的力量,也许他们能在漫长的日常坚守自己,也许如李提摩太所说,现代教育二十年可见成效。
王小虎的读后感篇5
娜子推荐我看王小妮《上课记》,于是在网上买来看,用了两天空闲时间断续看完。书中有这么一句:“不断地自我调整修正,从一个传统施教者的角色渐变成一个讲述倾听讨论观察者的角色。”作为老师,有时真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交给学生。可是这存在一个问题,学生到底能接受多少?教学方法的灵活还是很重要的。我这学期第一次上专业课,还没经验,需要不断摸索着前进。这门课带给我很多的压力。
上次课讲普希金的.《致大海》,我在网上找到并下载了《致大海》的mv,让学生看,听着配乐朗诵。一部分一部分地听,再请他们朗诵。我还找了舒婷的《致大海》、普希金的其它诗歌的配乐朗诵。最后设置了一个讨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还有意义吗?给他们介绍策兰的《死亡赋格》,我选的这首诗是王家新翻译的,所以再顺带介绍王家新的《帕斯捷尔纳克》。
王小虎的读后感篇6
真是本好书,拿起来就放不下,一气儿能读完。如果你有我下面要写的这三点体会,或者说问题,那推荐你看这本书。
第一,王小妮写得真好。她这个写得好不是所有人都欣赏,但正好对我的脾气,我喜欢这种成精后的简单朴实。这类写法的好儿,好有一比,像石涛的山水,像齐白石的花鸟,看着土,其实禅。我要是真能有那么一天,能写出王小妮这样的文章,我就不干工作了,回家写自己的故事。
第二,王小妮洗练人生,慈悲怜悯。她对八十后,特别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有慈母心肠。她对他们的观察我全盘接受,我也深有体会,我也有太多感触要说,还没讲出来,她讲得好,讲得有水平,讲得我心服口服。要有个王小妮这样的朋友该多好哈,一定会受益的。我会继续追王小妮的书。
第三,王小妮对问题不回避,有底线,但是她也不急嗤白咧地和人辩论。这点儿,我不行,我还是愤青,我心里一直幼稚地以为在追求真理上,可以不必在乎方式方法。看样,在合理诉求上,在不伤和气的原则范围内讨论问题,应该是我要学习的。
王小虎的读后感篇7
近来一月,几乎多数都是专心的在看这本书籍,其中一边阅读也一边摘录了些许给我赋予了我感觉的文句。而近来带给我有强烈感觉的,便是这一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之所以强烈,便是有着某些一样的写照吧!因为,自己的心境也有着如此的斗争。我们都会为了自己的某一些目标,做着超越当下限度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我们一定会常常失败的,但是,这些失败也是我们的证明。
就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文章中的这句话一样。而这,却也是我们最好的证明,我们在一次次失败,我们也在一次次斗争着。或许,有的超越未必能够得到满意的胜利,有的超越却能给我们些许实质性的慰藉,这样等等。这些,失败或者胜利,却是证明我们有在投入斗争,有在努力的证明。
有了这样一句话,我也有了另一个看待失败的角度。就是,常常会失败,证明我在投入斗争之中。但是,不可以将这作为我的借口,这些都是我认为的一种自我激励方式。
王小虎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文学王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