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增加学习的吸引力和动力,教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建议,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课件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课件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冷暖与多少,学习简单分类。
2、愿意说说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
1、装有冷水和热水的小杯子若干;
2、字宝宝:冷、热、多、少
?活动过程】
一、找冷暖。
1、请你们摸一摸桌子上的杯子,摸去感觉怎么样?
2、让幼儿自由摸,并说出冷与热,并出示“冷”与“热”字卡。
二、看看比比。
1、请你们看看,这些冷水杯子和热水杯子一样多吗?哪个多,哪个少?
2、请幼儿说一说,出示“多”与“少”
三、杯子回家。
1、教师讲解玩法,并组织幼儿游戏。
2、幼儿将杯子归类。
3、重复进行。
四、收拾整理。
五、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触摸杯子来感知“冷”、“暖”、“多”、“少”。在活动中,我通过分组来进行,孩子们的兴趣很大,参与性也较强,能基本区分出“冷和热”、“多和少”。因为活动中我选用的是杯子,所以我将最后一个游戏环节改了下,在认识了四个字:“冷”、“热”、“多”、“少”后,将字宝宝贴在桌子上,让孩子们去放,当然,我在字宝宝的旁边还画上了一些图示,以便幼儿区分。
虽然孩子们很感兴趣,但能自己说的孩子还是不多的,所以教师应该把着重点放在“说”上,但教师却重视结果,在有个别幼儿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了说教,这点把握得不是很好。另外字宝宝对于托班幼儿来说还是有点难的,虽然有图示但教师选用的是杯子因此效果也不是很好,建议教师准备瓶子,而且是各种不一样的瓶子,这样幼儿才会有更深的触觉效应。
课件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感受并学习父亲的执著和勤劳。
3、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重点难点:
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感受并学习父亲的执著和勤劳。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课题
1、同学们我们家家都有菜园?你能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家的菜园吗?(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鼓励学生自主质疑课题,最后梳理问题: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疑难字词可以请教学习工具或老师。
2、检查认读字词:课件出示:婴儿、疑惑、坚毅、平坡、边缘、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
3、解释词语。(先指生说词语的意思。再出示注释)
4、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交流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勾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想想从这些词句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简单的写在空白处。
2、感悟交流重点词句,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忍不拔、对土地的
热爱,带着感受朗读课文。重点研读:
(1) “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 “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 “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为了肥土、对土地的热爱)
3、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归纳:
①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
②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
③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4、读描写父亲的句子,想想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读“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弱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说说这个比喻说明了我和父亲对菜园是怀着怎样的情感?这个情感可以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表达,是哪一个词。 (爱、精心伺候)
四、体会精神,拓展延伸
1、父亲的菜园收获的是什么?收获的仅仅是四季的蔬菜吗?作者收获了什么?你呢?”(收获的是一种人生精神:坚毅、勤劳、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热爱土地、热爱劳动)你此时心里的感受是什么?(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难、挫折不气馁,永远保持自信,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2、在同大自然搏斗中,古有愚公移山,今天,这位普通的农民以同样的精神在荒凉的山坡上创造了一块菜园。请你用自己的话夸夸这位父亲。(如,您的身上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没有土,没有肥,您都想办法解决,真了不起。做任何事如果都像您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肯定会取得成功。您下定了决心就不辞劳苦地付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您虽然平凡,却有一种伟大的精神,才创造了荒凉中的奇迹)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体现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的句子。(课件出示)
五、总结全文,提炼方法
1、父亲的精神令人钦佩,那么作者是如何写出父亲的这种精神的?(总结归纳出本文的写作方法:选取典型事例,具体描写人物的言行。)
2、父亲虽然平凡,却有一种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伟大的精神,正是这种执著、坚持不懈的精神,才创造了荒凉中的奇迹!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再读课题
课件教案篇3
3.1 认识事件的可能性(教参)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属于概率范畴,意在帮助学生分清不确定的现象和确定的现象,使学生能定性地认识事件“可能、不可能、必然”发生的含义.让学生学会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去认识身边的不确定现象的数学规律.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不确定的现象,但他们对这些不确定现
象的观察往往是零星的,短暂的.同时,学生对未知的事物又充满好奇且敢于质疑,很愿意投人到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去.在学生小学阶段已学的有关事件可能性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通过实例体会到可以用列举法来获得各种可能的结果数,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升华.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意义.
2.了解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3.会根据经验判断一个事件是属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
4.会用列举法(枚举、列表、画树状图)统计简单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数.
?教学重点、难点】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意义,包括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事件分类.
2.用列举法(列表、画树状图)统计简单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数,需要较强的分析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基于对教材、教学大纲和学生学情的分析,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对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意识的培养.这里没有用“使学生掌握…”,“使学生学会…”等字眼,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映了教法与学法的结合,体现了新教材,新理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引题
同学们做过抛掷硬币的游戏吗?请你试一试抛一枚硬币10次,把结果记录下来,看看有几次正面朝上,有几次反面朝上?
做完游戏后,提出问题:
(1)抛掷硬币10次,每次都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可能吗?可能性大吗?
(2)在刚才的游戏中,可能正反面同时朝上吗?
(3)在刚才的游戏中,还有哪些事件一定会发生?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事实上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事件一定不会发生,有些事件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有些事件必然会发生.
引出课题:认识事件的可能性.
(利用学生都感兴趣的小游戏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迅速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同时加强了人文数学的教育)
二、观察、思考、巩固
(一)观察和思考:你能举出几个生活中必然发生,不可能发生,
可能发生的例子吗?(请大家发言)
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例子,而且在我们所学的各学
科中也有很多例子.(利用多媒体展示“铁杵磨成针”“守株待兔”
“愚公移山”这三个成语故事和天气预报的动画)
同时给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念:
在数学中,我们把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certainevent);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impossibleevent);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不确定事件(uncertainevent)或随机事件.
(这里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和动感十足的多媒体展示,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巩固、检测、反馈(利用题组区分概念):
在课件巾设置能力区分度不同的三组题,以利于同学们正确理解概念.
1.头脑运动会(设置一组容易题,以快速抢答的方式请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正确答案,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也可以向其他人求助.)
问题:下面哪些事件是必然事件?哪些事件是不可能事件?哪些事件是不确定事件?
(1)打开电视机,它正在播广告;
(2)抛掷10次硬币,结果有3次正面朝上,8次反面朝上;
(3)将一粒种子埋进土里,给它阳光和水分,它会长出小苗;
(4)黑暗中我从我的一大串钥匙中随便选中一把,用它打开了门;
(5)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得的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6)从一副洗好的只有数字1到l0的40张卡片中任意抽出一张,卡片上的数比6小;
(7)一个普通的玻璃杯从10层楼落下,落到水泥地上会摔破.
2.头脑风暴.
例在一个箱子里放有1个白球和1个红球,它们除颜色外都相同。
(1)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是黑球.这属于那一类事件?摸出一个球,是白球或者是红球.这属于哪一类事件?
(2)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有几种可能?它们属于哪一类事件?
(3)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放回,摇均匀后再摸出一个球,这样先后摸得的两球有几种不同的可能?
(列表或画树状图是人们用来列出事件发生的所有不同可能结果的常用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而且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即直观又条理分明.)
不可能事件 可能事件 必然事件
|a|的值
a的倒数
若a+b=0(a,b的之间关系)
3.个性空间(设置一组稍难题,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
问题1:列表造句:
问题2:(1)有2种不同款式的衬衣和2种不同款式的裙子,各取一件衬衣和一条裙子搭配,问有多少种搭配的可能?
(2)笼子里关着一只小松鼠(如图),笼子的主人决定把小松鼠放归大自然,将笼子的门都打开.松鼠要先经过第一道门(a,b或c),再经过第二道门(d,或e)才能出去.问松鼠走出笼子的路线(经过的两道门)有多少种不同的可能?
(在完成了两组区分度不同的练习之后,对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都有帮助,至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达成)
(三)完成课本课内练习.
三、概括、梳理、升华
1.采用谈话式小结.教师提问:
(1)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最大收获是什么?
(2)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
(3)你受到哪些启迪?
(4)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这种小结方式很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容易投入和参与,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总结评价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同时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知识整理与语言表达能力,情绪会被再度调动起来,从而起到认知升华的作用)
2.判断一个事件是属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用列举法统计简单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数.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作业题
2、1999年,全国少工委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46.9%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8时的睡眠时间标准,请你在班级里也做一次调查,你的结论是什么?
课件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练习,知道打电话的一般步骤。
2、知道通电话时做到讲话内容集中,语言简明,口齿清楚。
3、学会打电话并懂得打电话中的礼貌用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打电话的一般步骤。
2、难点:打电话内容集中,语气简洁。
三、教学过程 :
1、提问激趣,导入 课题。
小朋友,三(1)班王小红同学因为学校组织看电影,要迟点回家,又怕妈妈在家等她。你们能帮她想个办法,怎样让她妈妈在家里知道这个事儿?(引导学生明白打电话比较快、方便)
2、读一读。
(1)读1—2自然段,想想打电话首先要做什么?
(2)你知道怎么样拨号码吗?
(3)怎样知道号码已经拨通了?
3、听示范电话,思考问题。
(1)听录音——电话对话。
(2)思考讨论:
a、录音是谁与谁的电话对话?
b、王小红想告诉妈妈什么?
c、改:你觉得打电话中应注意什么?
(3)师小结:a、通话时,做到内容集中,语言要简明扼要。
b、通知时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4、试一试(分角色)
同桌之间——学生上台表演——师检查(选2名中下生演)
5、练一练。
(1)阅读课文第3部分,思考:
a、王林要打电话给谁?怎样称呼?
b、告诉王林妈妈什么事?
c、这个电话你该怎么打?
(2)检查
(3)在说c的基础上,各自设计对话。
(4)自愿上台表演,共同评议。
(5)师小结。
(6)同桌练习。
6、作业 (选择一题)
(1)给班主任打个电话,告诉自己家的电话号码。
(2)给远方的亲戚打个电话,告诉自己学会了打电话。
(3)给本地少年宫打个电话,问问有关事项。
板书:
先: 拿耳机,拨号码 接通电话
接着: 向对方问好 问清单位
再: 请对方找通话人 作自我介绍
然后: 开始通话
课件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
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
1.默读第一段。
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
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第八自然节)
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
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
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
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第三自然段)
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4.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是靠一张嘴上去的,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继续学习第三级。
四、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抓住人物言行,进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
1.指名朗读这一段。
2.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贯穿全段的思考题。
3.抓住人物言行,围绕“将相是怎样和好的”读议此段。
教师适时点拨:
①“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
教师板书:“顾全大局”
②“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课文中哪个地方证明了蔺相如的话是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大作用。板书:英勇善战;蔺相如充分估计廉颇作用,可廉颇却贬低蔺相如的功劳,两相对比,看出蔺相如的高尚;认识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和好。)
4.教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
5.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等教师提示后,学生齐读“我所以……利益”。
6.学生读议“负荆请罪”一节。(引导学生通过廉颇的动作描写,突出他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品质)。
教师点拨:
①在对蔺相如的态度上,廉颇开始是“很气”,后来又觉得“很不应该”,这是为什么?
②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
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教师小结
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节。
五、总结全文
教师提问:
1.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
2.这些品质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板书:言行
品质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课件教案5篇相关文章:
★ 春读后感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