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贴近生活的教案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准备好教案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条理和系统性,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小班语言课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小小班语言课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理解诗歌内容,学习说“……醒来了”“……睡着了”
2、区分两段不同性质的音乐,体验音乐所表现的“热闹”和“静悄悄”
活动准备:
1、课件
2、太阳、月亮、小草、花、小鸟、小朋友图片
3、音乐:《摇呀摇》和一段欢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理解诗歌第一段内容:
1、(观看课件2)
提问: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还有谁醒来了?
教师小结:太阳出来了,小树醒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朋友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2、(观看课件3)提问:小鸟、小树、小朋友都醒来了,他们做些什么事情呢?让我们也来唱一唱,跳一跳吧。感受热闹的音乐,随欢快的音乐,师幼共舞。
二、继续看课件,理解诗歌第二段内容。
1、(观看课件4)
提问:看,谁出来了?小花在干什么?还有谁在睡觉?鼓励幼儿用诗歌中的结构说出来。
教师用诗歌小结:月亮出来了,小花睡着了,小草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黑夜静悄悄。
2、(观看课件5)感受安静的音乐。
师:黑夜静悄悄,大家都睡着了,我们也休息吧。随《摇啊摇》的音乐做花、草、小朋友睡觉的动作。
三、完整欣赏。
1、(观看课件6-7),幼儿完整欣赏诗歌。
师:今天,太阳和月亮还带来了一首好听的诗歌,诗歌的名字就叫《太阳和月亮》。
2、提问: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月亮出来了,谁睡着了?(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记忆诗歌的内容)
3、看图片师幼朗诵诗歌。
四、感受音乐的性质,体验白天的热闹和黑夜的静悄悄。
1、师:太阳和月亮带来了两段音乐。一段是白天,很热闹的;一段是黑夜,静悄悄的。让我们来听一听哪段是白天,热闹的;哪段是黑夜,静悄悄的.。听音乐提问:哪段是白天,热闹的;哪段是黑夜,静悄悄的?
2、教师小结:第一段音乐好象许多的小朋友和小动物一起出来玩,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做游戏,热热闹闹的,是白天。第二段音乐好象小朋友、小动物都睡着了,静悄悄的,是黑夜。
五、游戏:白天和黑夜。
游戏规则:听到欢快的音乐时,小朋友离开座位,做花、草、动物醒来蹦蹦跳跳的动作,听到《摇呀摇》音乐时回到自己的座位做睡觉的动作。
活动延伸:用《太阳和月亮》的格式创编诗歌。
附:太阳和月亮
太阳出来了,
小鸟醒来了,
小树醒来了,
小朋友醒来了,
白天真热闹。
月亮出来了,
小草睡着了,
小花睡着了
小朋友睡着了,
黑夜静悄悄。
小小班语言课教案篇2
活动目标:
感受有趣的故事情节,能用故事里的短句回答问题。
活动准备:
1、幼儿己初步了解故事中动物的一些主要特点。
2、教学挂图《鼠宝宝找朋友》、课件1《鼠宝宝找朋友》,cd《鼠宝宝找朋友》、幼儿读物7《鼠宝宝找朋友》。
活动重难点:能用故事里的短句回答问题。
活动过程:
1、了解故事名称:
教师模拟小老鼠的叫声。“吱吱吱,谁在叫,”(出示教具小老鼠。)
“听一听,鼠宝宝在说什么?”
“我要找一个会跑又会跳的朋友。”
幼儿动作体验(跑跑、跳跳),初步了解这句话的含义。
2、理解故事内容:
出示背景图,教师边操作教具边播放故事cd。
教师在听故事过程中插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鼠宝宝找到布娃娃,怎么说的',他要找一个怎样的朋友?”
“鼠宝宝找到小鸭子,怎么说的,他要找一个怎样的朋友?”
“鼠宝宝找到小青蛙,怎么说的,他要找一个怎样的朋友?”
鼓励幼儿学说短句并做动作体验。
3、听故事大胆跟讲:
幼儿完整地听故事录音。
“想一想,鼠宝宝能不能找到一个会跑又会跳的朋友?”
“什么动物会跑又会跳?”
再次理解“会跑又会跳”的含义。
小小班语言课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关爱的情感。
2、在情感体验中,学说故事中简单的对话。
3、能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声音洪亮。
4、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5、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电脑课件、麻雀头饰一个、《扮家家》录音带
活动过程与指导:
1、带幼儿进入教室,引出主题。教师:“小朋友们,我来扮演‘麻雀妈妈’,你们当我的‘麻雀宝宝’好不好?”幼儿回答。教师:“现在妈妈可想听你们唱歌了,你们唱歌给妈妈听吧。”(配课教师放录音带)教师和幼儿一起表演。
2、引导幼儿学习故事中的对话。(重点)(配课教师:“上面的小麻雀,请你不要唱了。”同时,停止音乐)教师和幼儿停止表演。教师:“是谁在说话?为什么不让我们唱了呀?”(屏幕出现猫头鹰)教师:“咱们去问问猫头鹰吧”教师带领幼儿:“猫头鹰,是你不让我们唱的么?”猫头鹰:“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教师:“下面的朋友?下面的朋友是谁呀?”幼儿猜想。(屏幕出现小猴子)教师:“我们问问小猴子”(引导幼儿主动发问)教师带领幼儿:“小猴子,是你不让我们唱的么?”小猴子:“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小猴子:“小猴子是怎么说的?”幼儿模仿。教师:“下面的朋友是谁呀?”(屏幕出现小蝴蝶)教师:“我们再问问它吧”(引导幼儿主动发问)教师带领幼儿:“小蝴蝶,是你不让我们唱的么?”小蝴蝶:“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小蝴蝶:“它是怎么说的?”幼儿模仿。教师:“下面的朋友是谁呀?”(屏幕出现小松鼠)教师:“快问问它吧”(引导幼儿主动发问)教师带领幼儿:“小松鼠,是你不让我们唱的么?”小松鼠:“是呀,是我不让你们唱的?”教师引导幼儿:“问问它为什么呀”幼儿提问:“为什么不让我们唱了”小松鼠:“你飞下去看看就知道了”教师:“小松鼠让我们去看看,我们看看到底是怎么了!”(配课教师模仿“呼噜呼噜”的声音,然后屏幕出现睡觉的小花狗)教师:“啊!怎么了”引导幼儿回答:“小花狗在睡觉。”教师放低音量:“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幼儿主动想办法)教师:“好吧,我们不要吵醒小花狗”带领幼儿带一旁围坐下来,教师:“那么妈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吧。”
3、教师讲故事《爱唱歌的小麻雀》,并提问。
提问:
(1)“故事中都有谁呀?”
(2)“小麻雀是怎么问它们(按故事中顺序逐个问)?”
(3)“是谁不让小麻雀唱歌了?它为什么不让小麻雀唱歌了?”
(4)“小麻雀是怎么做的?”
(5)“你们喜欢这只小麻雀么?为什么?”
(6)“你们觉得在什么时候也不应该大声讲话?”
4、教师总结。教师:“可是现在妈妈可想听你们唱歌了,那我们悄悄到别的地方去唱吧。”带领幼儿离开教室。
附:故事《爱唱歌的小麻雀》
在高高的树顶上,住着一只爱唱歌的小麻雀,她的歌声可好听了,小动物们都喜欢听。有一天,小麻雀又站在高高的树顶上,大声地唱起了歌:。突然,从下面传来一个声音:“上面的小麻雀,请你不要唱了。”小麻雀想:“是我唱得不好吗?为什么不要我唱?我得下去问明白”。小麻雀往下飞,看见猫头鹰问:“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猫头鹰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小麻雀又往下飞,看见小猴子问:“小猴子,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小猴子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小麻雀继续往下飞,看见小蝴蝶问:“小蝴蝶,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小蝴蝶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小麻雀再往下飞,看见一只小松鼠问:“小松鼠,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小松鼠说:“是的。是我叫你不要唱的。”小麻雀奇怪地问:“为什么呢?”小松鼠说:“你飞下去看看就知道了。”小麻雀飞到了树底下,呀!大树下一只小花狗正在睡觉呢。小麻雀不唱歌了,轻轻地飞回树顶,安静地等着等着。它想:“等小花狗醒来了,我要为她唱一支最好听的歌。
课后反思:
结合平日对小班幼儿的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在说话时,不太会控制音量,有时很大声,常常会影响到别人,之所以选择这节《爱唱歌的小麻雀》因为它是一篇充满关爱之情的温馨小故事,作品围绕“爱唱歌的小麻雀却不能唱歌”的主线,以小小的悬念吸引着孩子,通过简单重复的对话,使孩子慢慢获得一份情感的愉悦,从而延伸为内化的.行为。
同时,小班孩子对周围环境具有好奇心,尤其对小鸟、小乌龟、小兔子等动物充满了关爱之情,而小班孩子在言语表达上有些不完整、有些单一、个别小朋友还出现不愿意说等现象。为了鼓励孩子们愿说、敢说,我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及生活经验选择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让他们在喜欢的角色中更加激发孩子其说的愿望。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理解和体验”根据这一教学目标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目标。
首先从认知目标中让孩子理解故事,通过图片感知故事中动物上、下空间方位。
其次在能力目标中培养孩子根据图片内容参与故事讲述,学说故事中对话部分。
最后在情感目标中感受故事中关爱朋友的美好情感,培养移情意识。在活动中我让孩子重点学说故事中对话部分,同时突破难点让孩子感知故事中动物上、下空间方位。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法!根据幼儿认知水平和教材的自身特点,我在这节课中利用废旧挂历,通过翻阅自制的绘本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通过移动教具让孩子感受上、下空间方位,从而让幼儿有兴趣的接受并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故事中动物的对话,感受愉悦情感。最后通过对故事的学习培养幼儿移情意识,进一步感受故事中关爱朋友的美好情感。整个活动下来虽然很流畅,但也存在了一些问题,我觉得平时孩子还要活跃,在这节课中还需要提高孩子的互动性,让全体孩子都能更加大胆的去学习故事中的对话。同时在反思中我想是否可以再加入情境性游戏,让小班的孩子在操作中或者游戏中显得更加活跃。
小小班语言课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单词:nose(鼻子),cap(帽子);并初步学习歌谣。
2、通过游戏让幼儿感到学英语的乐趣,对学习英语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一张正方形的纸(现做帽子)。
2、图画,画有两个可以活动鼻子的娃娃。
3、一顶纸制帽子;两张鼻子的卡片(一张大的,一张小的)
活动过程:
一、学习单词
1、出示正方形的纸
教师:这是什么?(纸)我的本领可大了,我是一个魔术师。我可以把它变成别的东西,仔细看哦!看我把它变成了什么?变。变。变……
2、教师现场制作帽子
教师:纸变成了什么?(帽子)
帽子说:我的名字叫cap。小朋友来,一起来叫我的名字。(cap。cap。cap)
3、小游戏:出示帽子,戴到小朋友的头上,戴着帽子的小朋友大声的念cap
4、听录音机唱〈nose>这首歌曲
教师:你听到了什么?(nose)nose。nose在哪里?
5、传nose卡片,大的卡片就大声的念,小的的卡片就小声的念。
二、学习歌谣
1、出示图片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幼儿自由说)这个小娃娃头上戴着cap,我们就叫他戴着cap的小娃娃。他有一个坏习惯就是爱说谎,有一天他又说谎了,看发生什么事情了?
教师快速拿走小娃娃的nose。(鼻子nose不见了)
小娃娃:呜呜呜……我该怎么办呢?鼻子nose不见了,回家妈妈就不认识我了。
老师:快来快来帮帮他,转动你们的小脑袋,想出一个好办法。(幼儿自由讨论,引导幼儿给他贴上鼻子nose)我们给他贴上nose,告诉他贴上nose好回家。
小娃娃:我的nose回来了,我真开心,下次我再也不说慌了。
老师:那我们小朋友要不要说谎呀?(不要)
2、刚才发生的事,重新叙述
老师:我把刚才发生的事编成了一首儿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1)教师示范一次
(2)幼儿跟读两次(一次老师大声念,幼儿小声念。一次老师小声念,幼儿大声念。)
(3)全班幼儿以故事的形式演示一次。
三、小结
游戏:贴鼻子
画两个没有鼻子的小娃娃(表情各不相同),请两个小朋友比比看,看谁最先把小娃娃的鼻子贴。
小小班语言课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微笑有让人美丽和被人喜欢的魅力。
2、能根据诗歌的含义创编简单的声势动作。
3、能用自己的语言仿照诗歌,进行创编。
4、认读重点字词:微笑,写,特别,漂亮,花朵,充满。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知道一年四季中春天是花开最多,最艳的季节,挂图,音带,录音机,大字卡,小字卡
诗歌读本人手一册,小字卡。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1、师幼互相问候
2、幼儿有序取书或教师发书。
二、感知理解活动
1、说一说(歌声与微笑里唱了些什么?)
2、听一听(听录音机欣赏诗歌思考,诗歌里是怎样说微笑的?微笑写在脸上像什么?微笑藏在心里像什么?
3、幼儿自主阅读。(教师提醒幼儿主题阅读常规,一边轻声读,一边用右手食指进行划读)
阅读完后幼儿有序收书。
4、看图进行讲述。
(1)是什么让脸显得特别漂亮?好像什么?教师出示相应大字卡:微笑·写·特别·漂亮·花朵。
(2)是什么让心里充满欢喜?又好像什么?出示大字卡“充满”
(3)怎样把微笑留住?(引导幼儿理解微笑让人觉得很舒服,很漂亮,心里开心才会有微笑,大家要始终用开心的心态去面对别人和所有的事情。
三、游戏活动
1,游戏:敲敲门
教师将大字卡有图的那面粘贴在黑板上,让幼儿看看藏这的生字娃娃叫什么。一幼儿上台,做敲门的动作,口中说,咚咚咚!其他小朋友问:里面住这谁?上台的小朋友将卡片反过来,认出后大声读“里面住着”微笑“众小朋友:对对对,里面住着”微笑“(或:错错错,请你再认认)
四、结束活动
教师播放音乐,交流小结,幼儿整理自己的物品。
小小班语言课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看图,读懂课文内容,知道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搞好,初步培养专心一志认真做事的好习惯。
2.学会生字和金字旁;懂得一块儿、怎么,三心二意、一心一意等词的意思;会正确抄写句子。
3.会用下一会儿说一句完整的话。
4.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主要讲了小猫三心二意钓不到鱼,后来一心一意钓到了鱼的事。
2.学会8个生字和金字旁,能区别多音字着和一、不的读音。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打出小猫钓鱼的幻灯片,用谁在赶什么的句式说图意。[板书揭题:小猫钓鱼]
教学猫:说出哪个字也是反犬旁,让学生自己分析字形。
教学钓:金字旁,右边部分书空。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猫钓鱼)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①遇到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想想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课文有几小节,标上小节号。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做到正确地朗读课文。
(3)检查自学
没钓着(zháo)
①找出多音字:??
空着手(zhe)
②小黑板出示一的变调
一只蜻蜓一条大鱼一心一意
一块儿一看一会儿
通过教师领读懂得一在单独时读第一声,在第一、二、三声前读第四声,在第四声前读第二声的变调规律,(跟老师读一齐读)
③重点分析部分字、词的音、形、义。
一条:量词,共几笔(7笔),一条()。
气人:中间一横不要忘,气人是什么意思?
怎么:平舌音。
一心一意:是上中下结构,重点书写指导,并在本子上写一个。
能:指导怎样记形?并指导在田字格中写一个
(三)再读课文
(1)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主要写小猫是怎样钓鱼的?
(2)师生讨论,指名回答。(小猫开始三心二意钓不着鱼,后来一心一意钓到鱼了。)
(四)巩固生字词
(1)开小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练习:写出下列偏旁的字:金字旁()(),多音字组词。
(五)作业
(1)书写生字,每个3遍。
(2)正确朗读课文,要求正确、连贯、不加字、不漏字。
小小班语言课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懂得打招呼是一种有礼貌的行为,感受与人打招呼的快乐。
2.愿意与人主动打招呼,能大胆地说“您好”、“再见”等礼貌用语。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重难点:
懂得打招呼是一种有礼貌的行为,感受与人打招呼的快乐。
愿意与人主动打招呼,能大胆地说“您好”、“再见”等礼貌用语。
活动准备:
好习惯宝宝贴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播放小羊的叫声,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小动物的叫声?
二、 基本部分:
1、听完故事《有礼貌的小山羊》,学会说礼貌用语。
教师:小山羊分别和谁打招呼?它是怎么说的?
教师鼓励幼儿说出打招呼的语句,并引导幼儿练习说:“您好”、“再见”。
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主动打招呼的好处。
教师小结:主动向别人打招呼,会把好的心情带给大家。
2.师幼观看动画,知道主动打招呼是有礼貌的行为。
教师:我们在路上见到认识的人应该怎样做呢?
幼儿观看完动画,教师启发幼儿思考:
教师:宝宝在路上遇到了谁?他是怎样打招呼的?
教师:李奶奶为什么夸宝宝?
教师带领幼儿讨论多种打招呼的方式。
教师小结:见到熟悉的人要主动打招呼,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们应及时做出回应。
3.教师指导幼儿观察图片,学会向不同的人打招呼。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自由观察画面。
教师:宝宝在向谁打招呼呢?
请幼儿判断哪张图片上的小朋友是有礼貌的行为。
4.玩《找朋友》的游戏,鼓励幼儿主动、大胆地与同伴打招呼。
教师边唱儿歌边示范游戏玩法:根据歌词做敬礼、握手、拥抱等打招呼的动作。
组织幼儿玩游戏,教师随机指导。
幼儿自由表述游戏感受。
三、 结束部分:
1.教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带领幼儿朗读儿歌。
遇见人 笑眯眯 弯弯腰 问声好 人人夸我 有礼貌
2.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路遇长 疾趋揖 ——《弟子规》
活动反思:
通过本节课让幼儿结合传统的礼仪教育,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小养成见人主动问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礼仪礼貌习惯,将会让孩子们受益一生。将我们的传统德育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小小班语言课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