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们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而精心设计的教学指导,我们写的教案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能力,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班科学优秀教案优质6篇,供大家参考。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篇1
设计意图: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 沉与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
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
活动目标: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
活动材料: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动过程: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组;佘馨蕊、张俊骞、覃芷珊、卢艺文、班学佳
*这几个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个杯子连接起来,慢慢地将一杯红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发现杯里的红水通过连接饮料管子流到另一个水杯,3杯水慢慢变红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饮料管子传送水耶,3杯红水第一次出现流动成水平,水不流动了。
*又观察,张俊骞提出,加水才行,边说边给其中一个杯加水,佘馨蕊:水从管子流过去了,3杯红水又第二次流动成水平,水又不流动了。
*老师提醒小朋友想办法让一杯水高一点,观察会怎样。卢艺文从旁边小菜园里取两块土,和班学佳一起把一个杯子垫高起来,红色的`水又流动了。
*就这样反复做做学学。覃芷珊用手指搅拌水,红水没有原来这样红了,变淡了。
*老师说:为什么水会流过去呢?卢艺文说:水要斜坡才行。
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篇2
【活动目的】
1、在多次探究验证中探索感知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与凸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发现拱形面能承受更大的力。
2、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会与同伴分享交流探究的发现。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小鸡出壳》挂图;
2、鸡蛋壳、削好的铅笔、针筒、装水的盆、托盘、积木、纸板若干;
3、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小鸡出壳"引发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师:"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二)第一次探索:戳鸡蛋壳的凸面与凹面,哪个更容易破?
1、与幼儿共同设计实验方法:
提问:我们来做个实验吧,那要怎么做能比较出谁先啄破蛋壳的呢?需要什么材料?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做自由落体,分别戳蛋壳的凸面、凹面,并记录探究的结果。教师关注幼儿探究的过程与困难,鼓励幼儿多次尝试验证。
3、结合幼儿记录表,交流分享。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
(三)第二次探索:为什么蛋壳的凸面不容易戳破?
1、设置疑问:鸡姐姐不服气,我也用了同样的力气,为什么啄不破蛋壳呢?我用的力气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2、教师出示针管,介绍操作的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流下的情况。
4、交流分享探究的结果。
师:针管里的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了,就像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被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会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第三次探索:拱桥承载的重量更大吗?
1、教师介绍材料及操作方法:
幼儿两两合作,分别用纸板搭两座"桥"(一座平面桥、一座拱桥),然后轻轻地往上面摆放积木,比一比哪座桥承载的积木更多,并以小组记录的方式记录结果。
2、幼儿操作探究,教师引导幼儿更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
3、结合记录表分享交流:
"哪座桥承受的积木多?""有不同意见的吗?"
(五)引发问题,拓展活动。
师:"拱形的力气更大吗?在我们的生活里,人们在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拱形,请你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明天带到班上和大家分享吧。"
【活动反思】
?鸡蛋里的秘密》是一次科学活动,活动以故事“鸡妈妈和她的宝宝”作为引子,让幼儿产生探索的兴趣。了解鸡蛋的外形特征和内部构造,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本来是想把故事完整的.说一遍,结果孩子们在讲述中就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没有嘴巴,没有手,是一个怪物!我决定把故事一分为二,让孩子们先讨论,也是对已有经验的一种表达。我问,这个宝宝是鸡妈妈的孩子吗?孩子回答后,我马上接着说;鸡蛋真神奇,它的里面会钻出小鸡,我们来看看它的秘密吧!互动较为自然。
在让幼儿摸摸感受蛋的外形时,滑滑的,凉凉的,后面的孩子都是照搬前面的几个孩子,我没有及时的引导幼儿用光溜溜,圆圆的,白的,黄的等词语描述鸡蛋的特征。有几个孩子观察的很仔细:上面有一个个小的洞洞。通过鸡蛋的图片孩子们认识了蛋白,蛋黄和蛋清,我又给每一组都准备了一个打开的鸡蛋,让他们去观察这三部分都在哪里,蛋白在哪里呀?孩子的好奇心一下就上来了,我也给了孩子们自己去发现的机会,最后我总结了生鸡蛋和熟鸡蛋的不一样的地方,虽然并没有讲的很深入但是也让孩子们有了两者不同区分的初步印象。
我想,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注意随机教育,适当保留一些有难度的内容让幼儿自己去尝试、探索,这点很重要。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认识一分钟,体验用一分钟的时间做事情,感知专注做事的重要性。
2.学习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拉。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一个时钟、ppt(成人一分钟内做的大事)。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弹珠若干、筷子、记录纸、笔、小筐子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时钟。
1.复习、巩固认识时钟。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认识吗?(钟)你们真的都认识?
师:这根粗粗的、最短的针叫什么?比时针稍微细一点长一点的叫什么?那这根最细最长、走的最快的针叫什么呢?
2.交流:一分钟有多长。
师:这钟面上的三根针哪一个走一圈表示一分钟呢?那一分钟有多长?我们来数一数。
(1)使秒针在时钟12的位置,教师和幼儿一起数,当秒针转一圈,数数停止。
(2)感受秒针无论从哪来开始走,只要走一圈又回到开始的位置都是60个数。
小结:一分钟有60个数,也就是60秒。
3.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怎么知道一分钟到了呢?让幼儿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小结:秒针走一圈或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过了一分钟。
4.感受一分钟。
师:你觉得一分钟是长还是短?那我们来感受一下吧?老师在后面为你们每个人准备了拼图,一分钟的时间看看小朋友们能不能完成任务。(教师边计时,边数数,幼儿开始拼图。)
师:时间到,谁完成了?一分钟的时间够不够完成任务?
小结:完成拼图的'小朋友说一分钟很长,没有完成拼图的小朋友说一分钟时间很短。但是一分钟是多少秒吗?(60秒)对呀,一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所以,刚才没有完成拼图的小朋友,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秘诀:如果想完成任务,一定要专注做事情,珍惜每一分钟。
二、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1.一分钟能做些什么?请幼儿动手试试,并交流。
2.欣赏成人一分钟内能做什么。
小结:这些大人厉害吧,一分钟内能做这么了不起的事,这也启示我们更要珍惜每一分钟。那我们小朋友想不想也来挑战一下,接下来我们要玩一个游戏——挑战一分钟。
游戏一:一分钟内不眨眼。
游戏二:夹弹珠。
(1)请你数一下在一分钟里夹了几粒弹珠,然后把它记录在记录表上。
(2)请幼儿介绍夹弹珠的方法,传授经验。
(3)幼儿再次操作,分享成功。
(4)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夹得多,有的小朋友却夹得少呢?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专注做事情,抓紧时间了,你完成的任务就多了。
三、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师:刚刚我们用了很多个一分钟,现在还能回去吗?
小结:时间过去了就不能再倒回了,所以我们小朋友要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不要让时间白白浪费。
结束部分:
现在小朋友用一分钟的时间排好队,我们一起去户外看看,一分钟还能做什么事情吧。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根据本班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以幼儿感兴趣的竞赛活动贯穿于整节课,让幼儿充分感受一分钟。活动的准备分为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教师能充分为幼儿准备感兴趣及富有挑战性的操作材料。幼儿的知识准备,开展活动前幼儿已认识时钟,并懂得一分钟时间的概念。教师为幼儿创设了情景及图片,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时间的重要。但是在游戏活动中我没有很好的引导幼儿去说,由于教师组织活动比较紧张,所以导致整个活动教师的语言过多、语速较快,活动时间没有很好的支配。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成长了不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好的结合新纲要,学会如何有机地总结、提升幼儿的探索发现,同时我也要掌握幼儿的兴趣点、年龄特征、知识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篇4
活动目的:
1、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对植物生长变化感兴趣。
2、观察感知向日葵的形状、色彩、大小等特征,了解向日葵种子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3、对身边的动植物感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初步的按变化排序经验。了解平时吃的葵花籽是向日葵的种子。
2、物质准备:有关向日葵的视频3、教育挂图《领域活动、科学、向日葵》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谜语:身体长又长,开花黄又黄,脸蛋像太阳,籽香又香。(谜底:向日葵)
二、引导幼儿观看多媒体图片(用葵花籽制作的食品和工艺品等)引:看看这些是什么?你见过吗?猜一猜这些食品和工艺品都是用什么做出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引导幼儿观看有关向日葵的视频,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
1、出示教育挂图《向日葵》,引导幼儿了解向日葵的形状、色彩和朝阳的特性。
2、出示《向日葵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
a、引:请小朋友仔细看看,你认为这些图怎样排列更合适,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
b、提问: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向日葵是怎样长大的呢?
四、品尝用向日葵种子制作的食品,感知向日葵与人们的关系。
1、引:你们尝过葵花籽吗?好吃吗?
2、幼儿与教师一起品尝用葵花子制作的食品,边品尝边交流食品的味道。
3、讨论:向日葵种子做得食品可以吃,向日葵的种子还能做什么?
五、种植与记录引:春天到了,我们有这么多向日葵的种子,大家一起来种一种,看看到底是不是按照我们知道的过程长大的。大家要细致地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过程,做一个很棒的小小记录员。
六、活动延伸:引导幼儿种植葵花籽。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蟋蟀、蚂蚁等小昆虫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
3.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要爱护益虫。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准备
1.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如蚂蚁、蜜蜂、蜘蛛、螳螂)若干。
2.幼儿学习资源③第28-29页
教学过程
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头带两根雄鸡毛,身穿一件绿衣袍,手握两把锯尺刀,小虫见了拼命逃 (打一动物)
谜底:螳螂
2.出示蟋蟀螳螂图片,提问:蟋蟀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总结:蟋蟀螳螂身上都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3.让幼儿观察各种昆虫图片,引导说出昆虫的外形特征。通过结合图片描述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提问:aaa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他们有什么本领?是人类的好朋友吗?
总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食物少的时候大螳螂会吃掉小螳螂,螳螂妈妈还会吃掉螳螂爸爸。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欣赏儿歌进一步对昆虫特点加深印象:运动会,真热闹,昆虫朋友来参加。头胸腹,分三段,首先先要看清楚。一二三,四五六,我们都有六条腿。不能多,不能少,千万不能数错了。
5.欣赏歌曲 《虫儿飞》。
教学延伸:
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观察他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教学反思:
如何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作为教育活动内容一直是老师的困惑,通过此次主题活动让我深深感到: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幼儿,发现幼儿平常生活中的真实需要与兴奋点,在追随幼儿的兴奋点,生成教育活动内容时,教师一定要对幼儿的问题、需要、给以及时的应答与支持,这样,才能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成长的环境,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巩固十以内认数的经验。
2、了解不同的编制能够出现不同的排列,感受数学世界的奇妙。
3、培养探索电话号码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难点:
编制电话号码。
用不同的数字编制不同的号码。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活动前写好自己家的电话号码。
2、幼儿用书《特殊的电话号码》。
活动过程:
1、交流电话号码:
(1)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家的电话号码:"你还知道哪些电话号码?有什么用处?"
(2)教师有选择地记录幼儿提供的电话号码。
2、研究电话号码:
(1)幼儿观察教师记录的电话号码,寻找其中的规律:"通常电话号码是由哪些数字组成的?"
(2)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所有的电话号码有0——9)的数字组成。"
3、编制电话号码:
(1)教师发信号,幼儿记数字编制电话号码。
例:小兔家的电话号码的第一个数字是:2添上1的那个数。第二个是3和5中间的那个数。第三个是1至10里面最小的数。
(2)幼儿在规定的时间里,用0------9的数字编制5位数电话号码,要求每个电话号码必须不同。
4、阅读幼儿用书:了解日常生活中特殊的电话号码。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编制密码时情绪高涨,反应强烈,能积极发言,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他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丰富孩子的认知。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优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