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份明确的教案能让教师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节奏,有了预先准备的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家都来做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家都来做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知道集体的事就是大家的事,萌发乐意为集体做事的情感。
2、提高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形成一些基本的生活动力,逐步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让幼儿懂得集体的事就是大家的事这一简单道理,学会关心集体、乐意为集体做好事。
说明
从小让幼儿学习关心集体、帮助集体、为集体做事,可引导幼儿注重对环境的关切,爱护劳动的成果等,这也是当今幼儿园强化“学会关心”的关切型课程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又是一种道德素质启蒙教育的需要。
2.难点:提高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能力,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说明
提高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目的在于形成幼儿的基本生活的能力。当前,独生子女普遍娇生惯养,缺乏必要的生活能力的锻炼,如能创设一些条件,引导幼儿在个体的活动中,学习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有助于劳动习惯的养成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设立气象角、自然角、动物角等。
2、提供一些劳动工具:浇水、小抹布、胶水等。
3、收集有关“劳模”的事迹图、照片。
四、设计思路
大班幼儿的动作能力有所发展,已具备了一些劳动的技能,但由于缺乏劳动的观念,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误区,更是缺乏必要的劳动体验,这都有碍于他们生活能力的提高。
随着大班幼儿年龄的增大,逐渐能摆脱自我中心,发展为具有初步的能关心他人、关心周围、关心集体的意识。因此,对大班幼儿不仅要加强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注重引导幼儿积极地为集体做好事、关心集体,这些也潜藏着幼儿的合群性、责任感培养,更好地构建幼儿健全的人格。
寓这些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可充分利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节日教育活动和通过一些“劳模”的人物鲜明形象来感染幼儿,萌发他们从小爱劳动、爱集体。乐意为集体做好事的情感,并通过大量的实践,让
幼儿在力所能及的擦擦、洗洗。整整、补补等一系列的劳动中,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包括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性、做事认真、细致等品质,为将来必备的生活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五、活动流程
1.通过感知讨论萌发幼儿爱劳动、乐意为集体做好事的情感。建议:
a、节日活动谈话:“五一”节是什么节?谈谈父母及有关亲属的工作情况,教师谈谈自己的工作,让幼儿了解周围成人的劳动,理解人们的生活与劳动的关系。
b、结合节日教育,收集有关“劳模”的事迹,图、照片,布置在教室环境一栏,通过这一隐性教育手段,让幼儿经常看看。议议,熟悉“劳模”的形象,了解他们为民服务的事迹。进而引导幼儿如何向“劳模”学习、怎样为集体做好事(照顾自然角、气象角、动物角。洗晒玩具、整理玩具。修补图书。擦洗桌椅、分发碗筷等),使幼儿懂得这些集体的事应该大家做。
2.鼓励幼儿参加实践活动。
①《学擦桌椅和橱柜》。
②《我把玩具收拾好》。
③《玩具玩具我爱你》。
④《整理玩具和用具》。
说明
以上活动参见《生活》教材62~66页,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
⑤建立“值日生”和“某劳动日”制度。
建议日常性的“工作”(照顾自然角、动物角、气象角、分发碗筷等)可由值日生负责。间歇性的“工作”(修补图书。晒洗玩具、擦洗桌椅等可定“某劳动日”,如每周一为“修补图书日”挑选出破损的图书,幼儿可随意地主动参加修补图书劳动。
说明
值日生可以小组轮流形式,让幼儿在分工合作中,以强带弱,增加同伴间的合作。认真完成“工作”,设立“某劳动日”有助于幼儿劳动习惯的习得,使之动力定型。在各种劳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劳动表现,劳动的态度和劳动的能力,必要时给予及时的指导。
3.强化巩固。
对那些在劳动中表现各级性、主动性、坚持性及做事认真、细致的幼儿要通过鼓励加以强化。
(1)设“劳动五星小组或个人奖”。
值日生可获“劳动五星流动红旗”,个人可获“劳动五星奖章”,让幼儿通过互评,给予奖励。
(2)《“能干值日生”记录册》(参见《生活》教材68页),让幼儿在互相传阅各人的记录册时,比一比,认是最能干的值日生。
4.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回家乐意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并通过家园之窗向家长宣传,配合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基本生活能力。
大家都来做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利用敲、拍、打、划等动作使纸盒发出不同的音响,模仿日常生活中听到的音响节奏,并运用于故事配音中。
2、幼儿能较准确地利用纸盒为动画片配上音响效果。
3、幼儿在创作中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满足。
活动准备:
1、故事磁带《十个好朋友》《冬冬和亮亮》。
2、日常生活声音磁带。
3、动画片《猫和老鼠》片段。
4、纸盒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纸盒能发出不同音响的特点。
1、出示纸盒:提问:这是什么?你能让它发出声音吗?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提问:你是怎样让它发出声音的?它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个别幼儿回答并演示(动词:拍、敲、打、划 像声词:咚、哗、嗒、彭等)
二、模仿故事中及日常生活中的音响。
1、这个纸盒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我们可以用它来干什么呢?
2、听故事磁带,教师现场配音。
3、提问:老师,用纸盒在故事里模仿了哪些声音?蹦蹦跳跳的声音节奏怎样?老师怎么模仿的?我们学一学。扫地呢?走路呢?抹桌子呢?
4、模仿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声音。
教师:"小朋友真能干,一下都学会了,你们会模仿别的声音吗?听,这是什么声音?" 在听声音的基础上模仿各种声音。
提问:
(1)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节奏呢?
(2)我们怎么模仿呢?试试看(依次模仿:敲门、闹钟、马蹄、关门、跑步、走路、炒菜、拍球、拍灰)
5、学习给故事配音。
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会模仿这么多声音了?你们想给故事配音吗?我们来听一个故事,听听可以给哪些声音?"
(1)听故事。
(2)讨论可以配些什么声音。
提问:冬冬做了些什么?我们怎么给他配上声音呢?
亮亮做了些什么?我们怎么配上声音呢?
(3)放故事磁带,师生共同配音。
四、为动画片《猫和老鼠》配音。
教师:"它们是谁?你们想给这些动画明星配音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干了些什么?"
(1)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教师提示人物的动作。
(2)讨论配音内容及方法:
杰瑞做了什么?怎样配音呢?(跑、撞墙、被摔)汤姆做了些什么?怎样配音呢(跑、洒水、被砸)
(3)练习幼儿快速反应,做游戏、听口令、快速给鼠与猫跑步的音响及其它音响。
(4)配音,一半为杰瑞配音,一半为汤姆配音,然后再交换配音。
五、结束。
今天小朋友都为动画明星配音了,成了"小小配音师",你们想不想为其他的动画明星配音呢?我们下次再为其他明星配音好吗?
活动延伸:
1、区域游戏:在语言区提供一些动画片的插图,让幼儿通过观看、回忆,并模仿里面的语言。
2、游戏活动:在表演区让幼儿声形并貌地表演,感受配音表演带来的快乐和自信。
3、家园共育:家长和孩子一起欣赏动画片,并进行模仿。
大家都来做教案篇3
这是一节自主开发的小课题活动课。我在教五年级的主题《玩纸》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莫比乌斯圈”这一题材。经过研究,我发现这个题材真的很新颖,学生不但会很喜欢,而且无需很多的用具,又有动手实践,和思维的开放式训练,很适合四年级学生开展小课题活动。因此我在四年级实验性地开展了这个活动,没想到,学生全都参与进来,玩得兴致高涨,课后还意犹未尽,继续研究出了好多东西。
我们麻山是个贫困山区,地处偏远的鸡西西部。全校学生大多是农村学生,家庭条件都比较差,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持度,当地的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不利于很多活动课程的开展,或者根本就开展不起来。所以,我认为小课题活动简单易操作,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莫比乌斯圈的特点,会做莫比乌斯圈,了解莫比乌斯圈的应用;
2、通过动笔画,动手剪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树立分析验证的科学思想。
根据本节课的活动特点,在三维目标中,我重点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用书》中就说“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具有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本节课,我采用竞赛——设疑——故事等方法,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做中玩,在玩中赛,又在疑问中探究,在分析中验证,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活动过程
一、动手做纸条。这是这节课有趣的开端,是竞赛也是游戏。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两张纸迅速裁成8个纸条(这时,我举起手中的纸条学生才能知道做什么样的)。比比看哪组最快。这时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做起来,课堂气氛也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做完,大家一起评哪组最快,为什么快。
二、小组合作做纸圈,由易到难兴趣浓。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自主性,我们在课程实施中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问:大家还想比赛吗?,请大家拿起一张纸条看看,这个纸条有几个面,几条边?(生答两个面四条边)。
你能把它变成只有两个面,两条边的作品吗?请你动手试试,比赛开始。这个问题对于4年级的孩子来说不算太难,生不但会主动做还会积极和小组同学交流。聪明的或者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会很快做出来并把他们的作品举得高高的,其他学生也就跟着做出来了。当学生做好后我会及时评价哪组最快。接着我又提出,下面难题来了,再把它做成只有一个面一条边的纸圈,想想,该怎样做?
动手试试。这个问题非常难也难住了一位数学家,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每天想这个问题绞尽脑汁。有一天,他来到了野外,走到一片玉米地边上,玉米叶子在风中摇摆,他忽然眼前一亮,急忙跑进屋子,拿起桌子上的纸条,很快做成了一个神奇的纸圈。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纸圈叫做莫比乌斯圈,也叫莫比乌斯带或怪圈。那么大家现在是不是有问题?有问题越多越好。生问:为什么叫怪圈?它有什么神奇之处呢?等等。我们来研究一下吧。
三、激发探究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神奇,通过引导训练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请大家自己动手试试做一个莫比乌斯圈。
再摸一摸,画一画,涂一涂。对比莫圈与普通纸圈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
2、通过剪纸圈探究莫圈:1/2剪,1/3剪莫比乌斯圈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先想再猜然后试试。
师问,剪开以后的.圈都是莫比乌斯圈吗?怎样知道是不是呢?对比1/2剪和1、3剪后莫圈的不同变化。你想知道为什么吗?这个问题涉及太多知识请大家课后查查资料,自己再仔细想一想?以后我们在研究。
四、从故事到现实,引领学生再探究。现在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想听吗?
从前,有一个小偷,偷了一个很老实的农民的东西,后来他们都被抓到了县衙,县官一看,小偷是自己的儿子,就在一张纸条的正面写上小偷应当放掉,农民应当关押。他写完,就把纸条交给了执事官,聪明的执事官把纸条缠在手指上大声说,根据县太爷的命令,把农民放掉,把小偷关起来。县官听了大怒,可是,执事官把手上的纸条给他看,上面的确写着应当关押小偷,放掉农民。县官没办法,只好自认倒霉。同学们想想,再试试。这个聪明的执事官到底是怎样战胜县官的呢?
指导学生做一做。
五、延伸拓展,结合实际了解
莫比乌斯圈的'应用。莫比乌斯圈还有很多神奇之处,同学们还可以多查阅资料,了解一下。介绍莫比乌斯圈的应用课件展示边讲。
整节课上我始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来参与其中。学生始终都在做,既要做又要想,还要比。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很好地完成了三维目标。活动过程中大多数的问题都不是我直接提出来,而是尽量引导学生让他们提出来。训练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突出了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更激发了学生对莫比乌斯圈的兴趣对综合活动课的兴趣。
大家都来做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做眼保健操,培养学生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正确地做眼保健操
三、教学难点:
做眼保健操的正确方法,准确穴位,适宜力度。
四、教学过程:
教师准备好眼保健操穴位图(附图),并应熟练掌握手法、节拍、穴位、力度,才能成功地做好眼保健操。
1、眼保健操的作用:眼保健操,能帮助眼睛消除疲劳,达到保护视力的目的。过程:通过按摩刺激眼部周围的穴位和皮肤肌肉,增强眼周围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营养,消除大脑疲劳和眼球内过度充血。达到消除眼睛疲劳的目的。
2、眼保健操需注意的事项:
(1)保持双手清洁、勤剪指甲。
(2)用力适度、轻柔、缓慢。
(3)找准穴位、自始至终在穴位上按揉。
(4)做操时轻闭双眼,做完后闭眼1分钟。
(5)第四节轮刮眼眶时,不要触及眼球。
(6)坚持天天做,每天不秒于两次。
五、小结
思考题:
1、眼保健操有什么作用?
2、做眼保健操注意的事项?
大家都来做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能主动积极地参加“小问号”的活动,增进求知欲与好奇心。
2、会从多方面、多角度,使用“什么”、“怎么”、“为什么”等疑问词提问。
活动准备1、记录纸若干张;2、小奖品;3、画有“?”符号和小朋友图像的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1、介绍小问号,引发讨论(1)出示图片,介绍小问号;师:这个小朋友叫小刚,大家叫他“小问号”。
(2)讨论:
①为什么人们叫他“小问号”?
②“小问号”这个名字是好还是不好呢?为什么?
2、欣赏儿歌《小问号》
(1)完整地欣赏一遍儿歌的提问:“小问号提了些什么问题?”
(2)启发幼儿观察、思考身边的各种现象、事情,对不明白的想一想、问一问。
3、学习“小问号”
(1)分组提问(按幼儿人数分成3~4个组):幼儿自由提问,教师认真记录;(2)学习使用“什么”、“怎么”、“为什么”等疑问词及助词“吗”、“呢”等。
4、:鼓励大家做动脑筋的“小问号”
(1)教师从如何根据不同方面提出不同问题,以及疑问句词语的用法等方面进行。
(2)给爱动脑筋、大胆提问的'幼儿发奖品,鼓励幼儿在平时也要动脑筋,做个“小问号”。
大家都来做教案5篇相关文章:
★ 春读后感教案5篇
★ 美术欣赏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