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教案5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课堂中,教案的结构应清晰,方便教师在教学时随时查阅,教案的结构合理能够帮助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诗经氓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诗经氓教案5篇

诗经氓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作品资料与情感;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意象、叠词、表现手法、章法特点等方应对文本进行鉴赏。

3.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

【归纳·整理】

1.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

3.关于玁狁(注:课本上写作“狁”,电脑无法识别)

玁狁是殷周时期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部落,属于游牧民族,为了争夺粮食与土地,玁狁与商王朝进行了多次战争,西伯侯姬昌以商纣王的名义讨伐玁狁,使玁狁臣服,之后,玁狁就打着商王的旗号对周边各部落进行兼并战争,实际上为武王伐纣准备了条件。

周人与玁狁的战事主要发生在西周晚期,但也延及到东周初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后,西周被玁狁所灭,美人褒姒也被俘虏。之后的东周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在征战过程中,玁狁的名称就慢慢消失了,改为戎、狄,据近代学者王国维考证,玁狁即《史记》中记载的匈奴。

【思考·感悟】

1.你从《采薇》一诗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2.你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3.回忆写思乡的诗句,体会家(人)对人生存成长的好处。

【发现·创新】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阅读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清】刘熙载《艺概》:“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

如曹植的《朔风诗》“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朱华泛指红花;旋止,归来。当初我离开时,花儿还开得很艳,此刻我归来时,漫天雪飞。)

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里正:里长,地方官吏。与裹头:替征丁裹扎头巾,表示征丁年幼还不会自理生活。我出征的时候,年纪太小,还是里长给我梳的头发,回来时已经满头白发,却仍要去戍守边疆。)

资料三:【近代】王国维《文学小言》:“诗人体物(描摹事物)之妙,侔(相等)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比喻生存于忧患中的人)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

资料四:【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五:【清】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古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民谚曰:“五九、六九,顺河看柳。”“西城杨柳弄春柔”(宋·秦观《江城子》),“漏泄春光是柳条”(唐·杜甫的《腊日》),自古以来,柳树以其婀娜多姿的风采深受人们的喜爱,构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逸闻趣事。

插柳游春:我国古代有寒食节那天家家门前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节扫墓时把柳条插在坟头上以示纪念。

折柳送别: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种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著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柳树姓杨: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挖通济渠,并在大堤两岸栽植柳树,还御笔亲书把自己的姓赐给了柳。这样,柳树就又有了“姓杨”的称号。

植柳思乡: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已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以柳喻美:因为柳枝轻柔细长,姿态婆娑,十分动人,所以古人还多以柳喻美丽的女子。如“柳腰”是说服女子身材苗条,腰枝柔软得像柳条;“柳眉”是说女子的眉毛细度秀美,像初生的柳叶。

从以上我们所记录下的民风民俗来看,诗人们以“柳”为自己诗作中的主角,是有着深厚的民文族文化基础。换言之,是我们民族博大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诗人们心中的“柳”。有人将古诗中的“柳”归纳为以下八类:

1、“左公柳”。清人杨昌浚在赞誉骁骑将军左宗棠的诗中云:“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以柳示春,绿柳就是春天的标志。

2、“灞陵柳”。李白诗云:“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清人周志蕙名句“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就是描摹折柳赠别之俗的。

3、“隋堤柳”。李商隐《隋宫》中云:“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以柳吊古,发年华易逝、世事频更之感慨。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就是对六朝的怀故发思。

4、“宛城柳”。贺铸诗云:“宛溪杨柳,依旧青青为谁好?”以柳喻相思春情。吴文英有“一丝柳、一寸柔情”词句。朱淑真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更是妙笔生花,以柳暗示感情初萌的欢悦。

5、“沈园柳”。陆游《绝句》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以柳怀人、伤情难诉。

6、“章台柳”。韩翊诗云:“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以柳暗喻其宠妓。“眠花卧柳”、“烟花柳巷”,柳即指落入烟花的妓女。

7、“寒食柳”。据《荆楚岁时记》载:“寒食日,皆折柳插门。”张炎诗云:“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以柳寄思亲恋乡之情。倪瓒“旧家应在,梧桐霞井,杨柳藏门。”以柳感怀游子乡情。

8、“金雪柳”。李清照《永遇乐》中云:“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以柳妆扮,更添女儿几分娇美。常言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大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潜力

具体的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并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好处,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4、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资料和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法

注意问题:教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的点拨引导潜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感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超多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好处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超多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状况。“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资料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好处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三、课文检查重点(串讲课文时,需重点强调的知识点)

(一)重点词句

1.通假字

(1)岁亦莫止

(2)彼尔维何

(3)维常之华

(4)彼路斯何

(5)象弭鱼服

(6)(xian)狁孔棘

2.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3.古今异义

(1)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4.一词多义

(1)作: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2)曰: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止: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⑥副词,仅,止。如: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4)载: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如:“载欣载奔”。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5)靡: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6)烈: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7)阳: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②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温暖。如:春日载阳。④表面上,假装。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8)孔: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②很,甚。如:孔武有力。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9)华: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②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③美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④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⑤精华。如:物华天宝。⑥敬辞。如:华诞,华居。

(10)思: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③情绪,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④祝词,无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1)戒:①防备,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②告诫,警告。如:观往事以自戒。③戒除。如:少只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12)雨: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②离散:如:一别如雨。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⑤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描述久戍边防的士兵生活及其归途中感悟伤时的诗。全诗采用倒叙的写法,既透过戍卒的回忆和追述,来刻画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一边是温暖的家,一边是受外族入侵的国家,家难以舍弃,国也要保卫,战士的心理就是这么矛盾。家当然要,但国也要,两者都要,这样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了战士心上。《采薇》就把战士们的这种辛苦和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诗中也流露出了对统治者愤怒不平的情绪和士卒不可言喻的伤感。最后一章,把一个戍卒久役归来的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和盘托出,到达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三)课文分析句段详解

第一章写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讨伐yan狁,而离家远戍在外,前两句用了“兴”的手法,后四句交待了自己的抛家舍业,不得休息的原因。

第二章写守边战士居无定所,与家人音问隔绝,以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写出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辛和对家的眷恋。

第三章写戍卒士兵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又一年。第五六句,写周王朝兵役繁重,服役没有尽头,最后两句,表达了戍卒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第四章追述戍守时紧张劳苦的生活。前两句以常棣花为兴,后两句转到对战车的描述,最后两句写战事频繁,反映了戍守者的劳苦和艰险。

第五章,主要写军容之盛,器械之精,前两句写战马之肥壮,后两句写战车之作用。五六两句写战士们严阵以待,严防敌人。

第六章,写士卒们归途抚今追昔,因痛定思痛更加悲伤。前两句写回忆之景,后两句写眼前之景,五六两句写回家路上行军的艰难,最后两句写自己内心的悲伤。

附板书

第一章:写离家远戍在外的原因——总写:回忆倒叙

第二、三章:写戍卒守无定所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详写戍卒

第四、五章:写戍卒紧张劳苦的生活种种情形追叙

第六章:写士卒归途抚今追昔————今昔比较,借景抒情,回到现实

(五)写作特点(结合学生在初中学过的《关雎》,《蒹葭》来介绍)

1.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第一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刻画了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态,接下去追叙了种种饥渴劳累,紧张辛酸的生活情态。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回忆,全诗虽用多种叙述方法,但条理清晰。

2.采用了“兴”的抒情方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兴句,的确与诗的主题没有好处上的联系。但兴句为全文定下了一种情调,烘托出了一种气氛,让诗好像涂上一种“清幽”的色彩。特别是透过“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变化,让情调一步步发生变化,暗示出战士的命运也一点点发生变化,最后最后能够回家了。

3.巧用叠字叠句,或抒忧愤感情,或描摹事物状态,或绘自然景物的特征,都十分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声调和谐,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三、背诵课文

诗经氓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b)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乡愁即家园之思

b)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漂泊、远游、战争。

(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诗经氓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 介绍诗经:

1、 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2、 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

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共31篇;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共74篇。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从风格上看,大雅雍容华贵,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赋、比、兴。

“赋”:铺陈叙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教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 诵读并感知课文:

1、让一学生上台朗读,读完后正音。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 yǔn )之故 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2、学生小组讨论,疏通语句,评点全诗。(通过小组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明确:第一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 芽尖。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年末。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没有空闲。

第二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忧闷的 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 地方总是没有固定,无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第三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经又老又硬。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王室的 差事没有尽头,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有谁来慰问。

第四章: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层层。那驶过的 大车是 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 坐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一个月的交战就有几轮。

第五章: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牙装饰的弓和鱼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猃狁入侵,战事十分紧张。

第六章:想起我离开家的 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 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 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3、梳理诗歌的思路:

明确: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 合作探究:

1、 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学生活动,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先分小组交流,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活动,特别化阅读)

3、拓展迁移。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学生活动,教师概括总结)

诗经氓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

2、点拨、讨论

3、欣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 jū jiū

窈窕淑女 yaǒ tiaǒ

君子好逑 ho qiú

参差荇菜 cēn cī

左右芼之 mào

寤寐求之 wù mèi

琴瑟友之 s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章朗读时可以读的平缓些。诗歌以眼前景物、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动作,引出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章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这一章描写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态,表现他的痴情、执着。“求”这个字是全篇的中心,写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第四、第五章写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这两章描写君子在想象中与淑女相会的情景。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就兴奋地弹琴奏瑟、敲钟击鼓来亲近她,使她快乐。

3、教师范读课文,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注意下面词语的含义:

雎鸠: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雌雄长伴,从一而终。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黄河 (现指一般的河流,词义扩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体态苗条,性格柔顺,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采、芼:流:捞取 ;采:择取;芼:挑选

寤寐求之:寤:醒时;寐:睡时。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鸣象征夫妻幸福生活。弹琴鼓瑟表示亲近。友:名词作动词,亲近。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5、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对象。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长长相思不断,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6、诗歌的大意:

写诗人看到沙洲上一对雎鸠鸟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而引起他无限遐思,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采荇菜姑娘优美的劳动身姿,让诗人日思夜想;诗人追求失败后长夜难眠、思绪万千;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7、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三、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一)分析讨论,把握诗意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几个?能做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现代汉语怎么说?

4、作为爱情诗,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请找出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二)把握形象 体会语??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呢?(细读诗歌,想象画面。)

2、这位君子的心情怎么样?想想看,这位女孩,值得他这样吗?

3、君子最终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4、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请说出理由。

喜欢。

语言精练。

重复的句子读起来有韵律感。

很押韵。如“洲”和“逑”后面一连用了四个“之”。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重章叠句: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四、结合诗句,探究手法

本诗写君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提示:

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兴”。比,以此物比彼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字的本义是“起”。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鸟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雎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之间的喜爱之情,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是有共通点的。如上例,雎鸠鸟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并分析其共通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赋”和“比”都是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五、试背全诗。

六、课堂小结:

?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一定见地。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关雎》,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2、课下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诗经氓教案篇5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习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诗歌创作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公元5世纪。

本单元学习目标是:

1、初步了解古体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和流派,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魏晋南朝五言诗的发展情况。

2、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学习古体诗的艺术特点,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的积累,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提升鉴赏古体诗的水平。

3、掌握文言实词的用法,读懂古体诗的内容,背诵名篇名句。

4、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本单元诗歌从内容上看,可大致分为四类:

一、反映劳动人民的婚姻爱情生活,像《氓》《静女》《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等,除《静女》外,诗中所反映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婚姻生活看来多是不幸的;

二、反映古代志士仁人忧国忧民,追求理想,希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像《离骚》《短歌行》等;

三、反映古代社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如《饮马长城窟行》;

四、表现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如《归园田居》。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诗经》是四言诗,《楚辞》是骚体诗,汉乐府、魏晋的是五言诗。《诗经》和《离骚》分别确立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诗经》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离骚》中体现出了丰富想像,而《孔雀东南飞》则是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

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课型】

精读课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听过这几句诗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原诗出自哪里的呢?好,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它们源自《诗经》“爱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爱情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的一首民间情歌,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

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一对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同学朗读一遍:

由于两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可能比较困难。朗读时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

流畅。教师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

四、教师正音(投影展示),并范读、介绍诵读方法: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蹰:chì 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 tì 洵:xún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五、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并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情节。

明确: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六、师生合作疏通文意:

1、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注意字词的意义变化。每章各请一位学生翻译。翻译要注意“信、达、雅”的标准。

2、教师翻译、分析课文。

(1)翻译主要是对重点词句的把握及疏通文意。

(2)诗歌前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注意分析场景、细节描写的效果,及强调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揣摩。

七、关于诗歌词义理解的争鸣:

1、“静女”的含义

①文雅、娴静的姑娘;②善良的女骇(“静”通“靖”);③女子的芳名。

2、 “城隅”究竟是指何处

?说文解字》:“隅,陬(角落)也。”《高级汉语大字典》:“隅:角,角落。本义:山水弯曲边角处。”如山隅、东隅、隅陬(角落)。例:日出东南隅(《乐府诗集·陌上桑》)。课文其中一个注释是“城上的角楼”,既是城门的角楼,当然不会是城墙的拐角处,而是城楼上。男女幽会,自然会找那种偏僻幽静之所,绝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因而,“城隅”理应指城墙脚下幽静偏僻的角落里。

八、板书设计

一、期望约会↘

二、恋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三、赞美恋人↗

形象分析:

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九、布置作业:

1、查找关于《诗经》其他方面的资料(如艺术特色);

2、背诵《静女》全诗。

第二课时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上节课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二、全班分组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请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朗诵节奏。培养语感,熟悉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情节。

三、教师范读、正音: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四、学生对照课文注解默读,理解课文大意。

最好能够进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教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翻译时注意灵活使用两种方法:直译—求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分析课文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学生说故事情节。

全诗共六章。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歌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八、主体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至五章 第六章

(手法) 叙述 抒情、议论 对比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九、课文小结:

我们通过对《静女》和《氓》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十、布置作业:

1、背诵《氓》全诗;

2、完成课后练习二。

诗经氓教案5篇相关文章:

诗经诗经读后感参考6篇

诗经诗经读后感模板8篇

诗经诗经读后感推荐8篇

诗经诗经读后感6篇

诗经将仲子读后感5篇

《诗经》读书心得最新5篇

氓原文教案7篇

诗经选读后感800字8篇

诗经选读后感500字6篇

诗经选读后感1000字6篇

诗经氓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4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