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o教案通用7篇

时间:
pUssy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游戏化的教案,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识,经常写教案能够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重要依据,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有趣的o教案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有趣的o教案通用7篇

有趣的o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观察膨胀现象,激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实物:木耳,银耳,海底,粉条,玉米等若干。

2、瘪的乒乓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膨胀的兴趣。

1、出示爆米花

教师:你们喜欢吃爆米花吗?知道爆米花是由什么变成的吗?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观察:木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引导幼儿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2、幼儿操作:银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木耳、银耳放进水里侵泡后,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

小朋友想一想,你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3、引导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幼儿操作,感知膨胀现象。

1.提供海带,粉条,紫菜,茶叶,干香菇等。

2.幼儿操作后介绍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海带、紫菜、粉条,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

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四、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玉米:

请幼儿观察玉米放进微波炉里遇热发生的`变化。

观察结果,玉米遇热后变成了玉米花。

请幼儿品尝玉米花。

2、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

(1)教师:哎哟,这个乒乓球瘪了,还能让它变成圆的吗?

请幼儿想出各种办法。

(2)教师操作:把乒乓球放入杯中,倒入开水。

幼儿观察并讲述观察结果。

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

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

3、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五、活动结束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请小朋友回家后把这些现象讲给爸爸妈妈听,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生活中还有什么遇冷、遇热膨胀的现象。

有趣的o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初步学会应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写法。

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

1.又到了收获的季节,小白兔和小黑兔到地里拔萝卜。根据动画情节,请你来提数学问题?

(1)小白兔拔了20个萝卜,小黑兔拔了40个萝卜,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你会解答吗?列式:20+40=60(个)

(2)小白兔拔了30个萝卜,小黑兔拔了6个萝卜,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列式:30+6=36(个)

2.如果小白兔和小黑兔拔的萝卜的个数刚好都不是整十数,你还会计算吗?

3.出示情境图:请你说一说你能找到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白兔拔了36根,小黑兔拔了23根。两只小兔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

二、新知探究:

1.请你们四人小组讨论如何列式和解答,在组内说一说。

2.四人小组学习研究。(教师巡视)

3.小组汇报。

(1)先算20+30=50,3+6=9,再算50+9=59。

(2)36+20=56,56+3=59。列式子计算的,把6和3对齐,2和3对齐,6+3=9,2+3=5,所以得数是59。

(3)小结: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就是列竖式计算。列竖式计算时,谁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注意要把数位对整齐。)

4.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讨论汇报。(先在计数器上拨36,然后在个位上再拨上2,在十位上拨上3,我就知道是59。)

5.试一试。

(1)同学们太聪明了,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解决了这道加法问题。

(2)45+32、26+13,你会算吗?用你喜欢的方法想算哪道题就算哪道题,并和同桌说说你的算法。不明白的,请大胆说出来,老师愿意与你一道研究。

(3)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请你试着在本子上列竖式:46+23=,56+42=,63+35=。

2.键盘上有36个黑键,52个白键,一共有多少个键盘?思考:你准备如何列算式,如何解答呢?

3.有55只天鹅,又飞来14只,你准备提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你想怎么样解决它呢?

四、全课总结

学完了今天的知识,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有趣的o教案篇3

一、准备阶段

1.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好录音磁带和录音机。

2.活动的形式可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与家长一起合作。

二、实施阶段

1.寻找声音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声音,比如:风声、雨声、水声、交通工具的声音等等。

2.录制声音

在寻找到声音的基础上,把它录制下来。

3.创编情节

把录制好的声音进行加工,表现一定的情节。

4.设计题目

三、总结

交流活动体会,评出优秀小组和个人。

案例分析:

案例“寻找有趣的声音”是以设计学习方式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因此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寻找声音、录制声音、创编情节的过程,让学生从生活中和自然界中感受各种声音,从这一设计活动中获取知识创新能力,并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其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从活动创意到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活动热情前所未有。一位学生设计的是“水声”,本来水的`声音是谁都听过的最简单不过的声音,但一开始让人听到的是“叮叮咚咚”的滴水声,慢慢地水声加大了,最后听到的是“哗哗哗”的声音。一曲动听的“水声”就这样产生了,虽说简单,但可看得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闪现了。还有一位学生设计的是“厨房之声”,一开始听到的是开水洗菜“哗哗哗”的声音,接下来剁菜“咚咚咚”的声音,最后是锅铲炒菜的声音。由此可见,孩子们是多么的投入,多么的认真。当我把这些作品让各班的孩子们分享之后,许多没能完成任务的孩子都努力地去录制声音,虽说有些学生录制的只是一种单独的声音,有些录制的声音不能表现情节,但是,可以看出孩子们是用心去完成,而且是自己亲自动手去做。

创造、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实践活动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时期是实施创新的历佳时机。一个人的创新潜能有多大,有时候连自己也弄不清楚。成年人如此,孩子们更是如此。当年瓦特孜孜不倦地探索“壶盖为什么会跳动”的奥秘时,又有谁会想到这已孕育了蒸汽机的雏形?因此,教师通过启发让孩子们积极进行创造思维和创新活动,也许会影响他的整个人生。在这个“寻找有趣的声音”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探究、创造、自主性的设计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活动的空间,使他们大胆尝试,自由地想像和表现,在活动中发展想像力和创造意识,同时培养了合作能力,为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有趣的o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了解溶解的现象,并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与水。

2、愿意积极的参加实验,对探索感兴趣。

活动准备:

盐、味精、糖、面粉少许、小石头、黄沙、黄豆若干、杯子每人一个,筷子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观察水的颜色

“在杯子中舀上水,观察水,水有颜色吗?”

比较白纸与玻璃的颜色的区别,了解水是透明的,丰富词语:透明。

2、溶解

在味精、盐、糖、面粉中挑选一样放在你的杯子中,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味精、盐、糖、粉还看得见吗?

教师实验:将黄豆、黄沙、小石头分别放入水中,看看他们有没有不见了?

得出结论:有些东西能溶解在水里,有些东西则不能溶解在水里。

丰富词语:溶解、搅拌。

3、观察溶解后的颜色

“味精、盐、糖、粉溶解在水中后,水变成了什么颜色?”

请幼儿介绍溶解后水的颜色,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味精、盐、糖放入水中溶解后水仍旧是透明的。粉放入水中溶解后变成了白色的。

活动反馈:

在一开始的观察水的颜色时,有许多幼儿就把水的颜色说成是白色,我们就比较了白纸与玻璃的区别,白纸手放在后面是看不见的,但玻璃手放在后面是看得见的,这叫透明,经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快就理解了透明与白色的区别。在将黄沙放入水中后,水出现了颜色,幼儿就认为黄沙溶解与水,但在出示了小石头后,幼儿就更容易理解,溶解在水中的是上面的泥,而不是物质本身。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实验,理解了溶解。学会了“溶解”“搅拌”词语。

有趣的o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体验活动的乐趣。

2、感受转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幼儿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纸杯、盘子、积木、光盘、陀螺、饮料瓶等。

2、幼儿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有孔的积木、纽扣、光盘,绳子;牙签、牛奶吸管、不同形状中心用针戳洞的纸片;纸杯、筷子。

活动过程:

一、探索让各种物品转动起来。

教师出示教具,让幼儿来进行认识(光盘、塑料瓶、铅笔等)

(1)交代任务。

师:我们认识了这些物品,丁老师呀请小朋友来帮帮忙,怎么样使这些物品转动起来呢?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3)交流与分享。

师:你用什么方法把什么转动起来了?

师:你们用转、搓、拧等方法使物品转动起来了,真了不起!

二、通过创造性地组合,探索让两种物品一起转动起来

(1)交代任务。

师:请你用一样物品帮助另一样物品使它转动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3)你是让它怎么转动起来的。(边讲解边演示)

(4)为什么会转动呢?(幼:小手在动等等)

(5)教师小结:转动是围着一个中心点(轴),使它转动起来的。

三、寻找幼儿园(教室)里的'转动物品

(1)教师:请小朋友来找一找教室有没有转动的东西,我们一起去找找吧!例如:电风扇、钟等等

(2)转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例如:钟(可以给我们看时间)电风扇(能给我们带来凉爽)等等

四、活动延伸

找一找,家里有没有会转动的东西呢?与爸爸妈妈分享。

有趣的o教案篇6

一、设计思路

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来说,车子是他们最喜欢的玩具,因此在选取教材时,我想到了这一孩子们最为熟悉和喜爱的内容。活动中停车场里的车子都是孩子们自己带来的,这样一来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来说,在活动中就多了一份兴趣。

小班孩子正处在对颜色的认识期,摆弄颜色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开心的事。所以我设计了用车子来玩弄五颜六色的颜料这一趣味性较强的环节,进一步来引起孩子对色彩的兴趣。

造好了“马路”,我请小朋友给马路取名字,为了既能引发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鼓励孩子大胆的想象和表达。

二、活动目的

1、了解常见车子的.名称,引发孩子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想说的愿望。

2、初步培养幼儿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鼓励孩子的大胆想象和表现。

三、活动准备

孩子的动手操作和大胆想象各式玩具车,布置成一个停车场各种颜色的颜料白纸马夹袋做成的小背心幼儿每人一件

四、活动过程

(一) 说一说:

指导语:“你认识哪辆车子?叫什么车?”

(二) 做一做:

车子在什么地方开? 我们为车子造路好吗? 穿工作服 介绍怎样造路 (教师示范 重点: 用力来回滚) 幼儿挑选车子,开始造路 (教师巡回指导)

(三) 想一想:

你的路造在哪里?

你造的路叫什么名字?

小汽车想开到哪里去?

(四)活动结束:

幼儿一边开着小汽车一边唱”汽车开来了”的歌曲结束。

有趣的o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和用途。

2、知道两面镜子随着旋转角度的不同会反射出不同个数的像。

3、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卡通动物纸片若干,30面镜子,水笔

【活动过程】

1、发现我自己:小朋友们,上课开始前先让你们猜个谜语:“我看着你,你盯着我,没我就没你,没你却有我。”教师出示镜子,让幼儿观察其特征。

提问:大家来观察下,镜子时怎么样的。

(镜子都是用玻璃做的,是平滑的、凉冰冰的、可以反光的,背面涂了层特殊的材料,叫金属漆,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照出物体了。并幼儿学说金属漆)

提问:为什么能看到自己的样子。

(引出“反射”这个词,因为光把我们的样子反射在了镜子上,镜子又把上面的图像反射到了我们的眼睛里)。请幼儿上来按照图片进行讲述。

2、背后的秘密。

提问:小朋友都能看到自己的脸,那能不能想办法看到自己的后脑勺呢?提供每个幼儿一面镜子自己操作。

提问:一面镜子是不是看不到自己的后脑勺啊,那下面我请两个小朋友合作,看看用两面镜子能不能看到。之后教师分别请幼儿上来面向幼儿,在其后脑贴上任一图片让他用两面镜子看到背后的图片。

3、数一数。

教师先将两面镜子同方向摆好,请幼儿上来数镜子里面的笔有几支。然后旋转一面镜子,使其呈现2个像、3个像、4个像······无数个,并请幼儿上来观察。

提问:你们还记得刚刚老师是怎么做的吗,你们发现了什么。简单介绍原因(镜子与镜子之间的重复反射)。分组探究。

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观察的是平面镜子,生活中还有很多种镜子,像放大镜、望远镜等,小朋友下次可以在区角活动里去探索他们的“秘密”。

有趣的o教案通用7篇相关文章:

阿O正传读后感优秀8篇

阿O正传读后感推荐8篇

那件事真有趣作文通用8篇

一节有趣的课作文7篇

有趣的一件事作文400字7篇

有趣的一件事作文500字7篇

有趣的辩论课作文模板7篇

关于真有趣的作文参考7篇

关于真有趣的作文7篇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7篇

有趣的o教案通用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