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制定优秀的活动方案,可以使我们的活动顺利进行,每当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都需要将活动方案制定好,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园科学教研活动方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园科学教研活动方案篇1
活动目标:
1、在听听说说绘本故事中,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2、探索用多种材料的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准备:
?蜂蜜蛋糕树》绘本ppt、操作材料、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王老师带来了一本有趣的绘本,我们一起看一看
二、阅读绘本,学习测量
1、阅读绘本前几页
提问:小老鼠和阿力挖到蜂蜜了吗?为什么没有挖到?
2、出示图片,了解量具长短与测量距离的关系
出示蜂蜜的路线图
小熊猫从家门口走了五步,小老鼠走了也走了五步,谁来把小老鼠的测量的结果表示一下?
阿力走了几步,谁来表示一下?
3、师小结:原来脚步的长短不一样,测量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
4、了解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小老鼠的脚步最短,所以测量出来的距离最短;河马的脚步最长,所以测量出来的距离也最长,因此,虽然都走了5步,但是和熊猫的都不一样,就挖不到蜂蜜了。
5、欣赏后半部分
我们来看看,小老鼠和阿力有没有发现?
师讲述后半部分绘本内容
6、师小结: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蜂蜜蛋糕树》,好听吗?
三、幼儿测量
1、出示操作材料
你看,这就是熊猫的家到藏蜂蜜地点的距离,请我们小朋友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来测量一下,看看到底有多远?
2、交代要求
请幼儿选用一种测量工具,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幼儿操作
四、讲评
1、记录幼儿的操作结果
2、为什么不同的测量材料,相同的距长度,测量的次数不一样?
3、师小结:相同的长度,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次数越多。
幼儿园科学教研活动方案篇2
活动名称:
送图形宝宝回家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巩固对图形的认识,知道图形的特征。
2.通过“送图形宝宝回家”的游戏,根据图形的三个特征进行分类。
3.积极参与数学游戏,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大骰子三个,贴好标记。
2.学具:
(1)各种图形若干。
(2)贴有标记的小骰子人手三个,各种图形每组一份,人手一只小箩筐。
(3)贴有三个标记的大箩筐若干,连成一列火车。
活动过程:
一、来了一群图形宝宝,看有哪些图形宝宝?复习学过的图形。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各种图形,请幼儿集体或个别回答,说出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如:红颜色的三角形;黄色的正方形等等。要求幼儿能说出图形的特征。
二、帮图形宝宝找朋友。按三个特特征选择图形。
师:图形宝宝要去旅游,想请我们帮她们找朋友。怎么找呢?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三个骰子,我们可以请骰子来帮忙。
1.在投影仪下展示骰子,引导幼儿观察骰子:看骰子上有什么?你认识这些标记吗?我们一起来说说。(单个说)
师:等一下,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两个骰子,把他们抛起来,然后看看骰子上是什么标记,把他们连起来说一说,然后在箩筐中找到和标记一样的图形,她就是图形宝宝的朋友了,我们把找到的图形宝宝放在自己的小箩筐了。
2.教师在投影仪下示范,引导幼儿连起来说说标记所表示的意思。
师:现在老师来帮图形宝宝找一个朋友吧。(教师选择三个骰子投掷)是什么标记呀?如果把它们连起来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要找什么样的什么图形呢?(教师示范一次后请一到二个幼儿上台操作,请全体幼儿一起说和找图形。)
3.幼儿操作。
师:图形宝宝说她的朋友还不够多,让我们再帮她找一点吧!老师已经帮你们准备好了图形和骰子,你们每次可以选择三个骰子一起抛,把骰子上的标记连起来说说,然后到箩筐中找到和标记一样的图形。
4.交流:你找到了什么图形?是怎么找到的?请幼儿到投影仪下进行操作。
三、图形坐火车。按三个特征进行分类。
1.小朋友帮图形宝宝找了好多的朋友,现在,我们可以去旅游了。怎么去呢?(出示贴有标记的火车)看,这里有一列火车,我们就坐火车去吧。哎,火车车厢上有什么呀?(标记)这么多的标记贴在一起,表示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引导幼儿把三个标记连起来说说。)
2.现在让我们把图形宝宝送到火车里去吧。送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车厢上的标记,可以先把标记连起来说一说,然后到箩筐中找到和标记一样的图形放到火车车厢里。
3.幼儿操作。
4.集体检查,交流,纠错。
师:看,这一节车厢上应该坐什么图形宝宝呢?为什么?(逐节观察,检查)
四、结束,拼图游戏。
师:图形宝宝做着火车来到了图形王国。看,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图形宝宝,让我们带着他们一起去玩拼图游戏吧!
幼儿园科学教研活动方案篇3
一、活动目标
根据幼儿园教研计划,本学期的教研活动继续侧重于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从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入手,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事件开展研讨活动,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活动要求
全体教师是活动实施的主体,要求每位老师都要认真深入学习和分析教材,积极准备各项教研活动,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和总结。
三、活动方式
教研活动采用备课组活动、听课活动和一课多磨活动等教研形式,其教研内容可以相互融通,活动上分开执行。
1、备课组活动
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个人备课要做到提前做好各项准备,骨干经验老师书写简案,青年教师书写详案。每月两次集体备课,坚持做到备课有计划、有研讨、有创新。集体备课的内容以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为主。
2、听课活动
继续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师徒相互自主听课,每学期不少于八次,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师傅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徒弟虚心请教,积极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一课多磨活动
全园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采取个人备课、小组讨论、借班试课、集体研讨、二次试课到最后反思总结的方式进行一课多磨活动,为半日开放日做好准备。授课老师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根据幼儿实际需求,扎实有效的进行备课,听评课老师一定按照课内比教学活动的评分标准认真听课认真评课,并在研讨中积极发言,为授课老师出谋划策,找出不足,完善教学方式。
四、活动具体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数阅单列)
三月份:
1、师徒相互听课评课。
2、集体备课、理论学习各2次。
3、开展“感恩”和“学雷锋做好事”的主题教育活动。
四月份:
1、开展“一课多磨”教研活动。
2、半日开放日活动。
3、集体备课、理论学习各2次
五月份:
1、开展“劳动最光荣”的主题教育活动。
2、庆“六一”集体策划。
六月份:
1、师徒相互听课评课。
2、集体备课、理论学习各2次。
3、全园体育活动考核。
七月份:
1、全园教学活动考核。
2、大班、大大班毕业展示活动。
3、小班、中班综合展示活动。
4、教研材料汇总。
幼儿园科学教研活动方案篇4
一、活动目标: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深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本学期,教研活动以案例研讨、一课三议、一课三备的主要形式开展。以集体研究为主要方式,教师个体学习为补充。激发每个教师的教育思索,促进我园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活动要求:
教研活动采用备课组活动和一课三议活动在内容上相贯连、活动上分开的形式。案例研讨以网上讨论的形式进行。
(一)备课组活动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每班级组成一个小备课组。对于备课在本班范围内做好一课三备的工作。选取每周总课的20%进行三议活动。一课三备的内容结合上届老师三备的基础,在此之上,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以幼儿为本的活动。
第二部分:结合一课三议活动,进行全园范围的一课三议活动。由上课老师提供一备,集体讨论进行两备。上课老师在本班开展活动后进行修改,形成三备得出完整活动方案。
每议形成的备课都要有记录。以便能够对比更改的方案。
(二)一课三议活动
在全园备课组活动上得出的两议教案,上课老师分两次进行实施活动设计。由教师集中讨论评课,提出改进意见。形成一课三议的最后活动设计,上课老师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评课汇总写出三议总结。听课老师根据《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来认真、科学评课。
(三)案例研讨活动
本学期的案例研讨活动承袭网上交流的形式,各发帖老师选择研讨的案例可以有两个来源:
1.根据自己在教学教育活动中碰到的疑惑或者困难,选择比较有价值的案例。内容可以包括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游戏活动、区域组织等方面。首先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要有一定的深度,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全园研讨。
2.可以提供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读过的好的教育案例,推荐给全体老师,同样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邀请各位老师对该案例进行学习和反思。反思要尽量写出自己的收获、得益、触动。在案例中找到教育理论的支点。
发帖和跟帖的老师都要对案例进行深刻反思,本学期拒绝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常见案例、浅显案例。拒绝无效反思和马虎反思。
活动安排
(一)课例研讨
九月份:岑小菊老师
十月份:李季英老师
十一月份:何爱华老师
十二月份:施佳庆老师
一月份:杨洋
(二)案例研讨
案例研讨的发帖周期为两周一帖,其余老师跟帖研讨在两周之内完成。研讨请结合纲要精神,科学合理,深入地提出有建设性的思考。
第一到第三周:施佳庆
第四到第六周:何爱华
第七到第九周:朱裕芬
第十周到十二周:杨洋
第十三一到第十五周:李季英
第十六到第十八周:徐才妹
第十九到第二十一:岑小菊
请各位老师关注自己的活动任务,提前准备,认真执行,准时参与。
幼儿园科学教研活动方案篇5
一、指导思想
依据我园本学期的教研计划,我们的教研活动更侧重于关注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事件开展以案例研究为主题的互动式研讨活动。从具
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入手,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为教师提供展开教师间互动研讨与交流的平台,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总结。达到全园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目的。
二、工作目标
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提高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提高园本课程开发、建设能力,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2. 通过对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内容、形式等的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和实际问题,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构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理论,在教师的心理、教师的能力、教师的素质等方面形成具有一定意义的理论观点,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并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总结、推广教育教学研究专题的经验,推进我园幼教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
三、工作方式
四、教研活动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
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本原则,将研究贯穿于教学始终,坚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
2.全面性。
全园任课教师是参与的主体,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
3.互动行。
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在听评课活动中达到共识。
五、活动实施的要求
1.各学科的执教者要深入教材,研究教法,根据所任班级的具体情况,提高本园的幼教质量。
2.在活动中,要坚持玩中学,学中玩的原则,在快乐中发展孩子的能力。
3.各执教者要高度重视,态度认真,按照方案的要求,认真做好授课的准备。
4.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要认真听课,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评课活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幼儿园科学教研活动方案篇6
活动名称:
种子排队
活动背景: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和生活,利用幼儿平常接触到的、熟悉的事物来设计数学活动,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
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我们投放幼儿自己收集、非常熟悉的大小不一的种子材料,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思考、探索。通过种子排队、球排队、游戏“走钢丝”,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感知物体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一种互逆关系。本次活动,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学习习惯。
一、活动目标:
1.学习将收集的种子进行分类、排列,并做记录。
2.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种子(蚕豆、黄豆、赤豆各十颗)
2.纸板人手一张
3.乒乓球、海洋球各一个。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看看桌子上有什么?” (蚕豆、黄豆、赤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种子)
2.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讲解操作要
“现在请你们做件事,给这些种子分分家(出示图一)
“请你们猜猜第一条线上排什么?为什么?”(红豆,因为有红豆标记)
“第二、第三条线呢?”(黄豆、蚕豆)
“排的时候要从红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它们站在线上。三排全排完了,不要收,数一数,把数字记到后面的格子中。
(2)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3)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
“红豆有几颗?”(十颗)“黄豆有几颗?”(十颗)“蚕豆呢?”(十颗)“它们都是十颗啊?那它们排的队伍一样长吗?”(不一样)
(4)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因为红豆小,所以排得最短。因为蚕豆大,所以排得最长。因为黄豆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队伍不长也不短)。
(5)小结: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
3.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请幼儿把纸板翻过来,观察另一面。“看看纸板上有什么?”(种子标记、线)“这三条线怎么样?”(一样长)
(2)设疑、引导幼儿思考“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队,想想它们用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a:一样,b、不一样)
(3)交待探索要求,幼儿操作。
“请你们用不同的种子分别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列,看看它们用的数量到底会不会一样多呢?”
(4)讲述操作结果。
(不一样多,红豆用得最多,蚕豆最少)
(5)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红豆用得最多,蚕豆用得最少呢?”
(6)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小种子用得多,大种子用得少。
4.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出示海洋球、乒乓球,提问:
“如果用相同数量的海洋球和乒乓球排队,谁的队伍长,谁的队伍短,为什么?”(乒乓球小,排的队伍短;海洋球大,排的队伍长)。
“让它们排一样长的队伍,海洋球和乒乓球谁用得多?为什么?”(队伍一样长时,大的海洋球用得少;小的乒乓球用得多)。
(2)游戏:走钢丝。
“请小朋友一起来做走钢丝的游戏。自己找一段距离,从起点线处脚跟对脚尖走到终点线,数数你用了几步?老师用了几步?”
“想一想,为什么老师用的步子少,你们用的多呢?”
活动名称:趣味夹子
活动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要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为此,笔者为幼儿创设了——个有准备的环境,将幼儿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整合,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地进行探索。中班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从对数量的感知阶段向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阶段的过渡,同时,他们有了最初的数群概念,已开始理解数的实际含义。为此,根据中班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笔者准备了充足的操作材料,为幼儿在具体操作中深化对数的认知做好物质准备。
活动目标
1.乐意和同伴讲述自己活动的过程;
2.会将颜色相同的夹子夹在一起;
3.初步学习按卡片上的动物数目匹配相应数量的夹子。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能够手口一致地对6以内的数进行点数;
2.物质材料准备:红、黄、绿色塑料夹子若干,动物卡片若干,铃鼓,摸箱;
活动过程
1.游戏“夹夹子”,引发幼儿兴趣。
幼儿听铃声开始夹夹子,铃声开始,往衣服上夹夹子,铃声停就停止夹。
2.数夹子。
(1)请幼儿数一数自己衣服上夹了几个夹子。
(2)请2—3名幼儿说说自己身上夹子的数量,大家一起验证。
(3)请幼儿和同伴互相数一数,比一比,谁夹得多。
3.找不同。
(1)引导幼儿学习将相同颜色的夹子夹在一起。
(2)幼儿间互相看看,旁边的小朋友是否夹对了。并数数每种颜色夹子的数量。
4.按动物数量匹配夹子。
(1)出示摸箱,教师说明游戏玩法,卡片上有几个动物就夹几个夹子,请幼儿一一对应夹。
(2)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互相交流,验证。
5.以舞蹈“螃蟹舞”结束活动。
中二班
活动名称:小动物住新家(7以内的物体按数量归类)
活动目标
1.能将7以内的物体按数量归类,并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运用目测数群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方法,正确判断7以内的数量。
3.能学习别人的好方法,乐意使用新的方法数数。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数字1——7。
2.物质准备:
教具:房屋形分类底版,7以内的动物卡片若干。
学具:房屋形分类底版,7以内的动物卡人手一套,数字卡片1——7人手一套。
环境:在黑板上创设动物园的环境,并在每个区域贴上数字。
活动过程:
1.游戏:参观动物园。复习认识数字1——7。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去玩,好吗?(出示黑板)看,动物园里有几个房间呀?这是几号房间呢?(引导幼儿复习认读数字。)
2.游戏:和动物做朋友。学习运用目测数群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方法,正确感知7以内的数量。
(1)教师出示数量是7的动物卡片,引导幼儿学习目测数群再接着数完全部。
师:听说我们来动物园了,小动物也来欢迎我们了。看,是谁呀?有几只?你是怎样数的?
师:这些小动物是怎样排队的?数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数呢?(先看集中在一起的,然后接着数完其他的。)谁来试一试。
(2)请幼儿运用目测数群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方法,感知数量7。
(3)教师再次出示数量是6或者7的动物卡片,请幼儿运用目测数群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方法数数。
师:谁也会用这种方法数数的?
(4)幼儿人手一张动物卡片,练习运用目测数群后数完全部的方法进行数数,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动物和我们玩起来捉迷藏的游戏,请你们把它们找出来,用刚才我们学到的新方法,数数你找到的小动物有几只。
(5)交流:你找到了什么动物?有几只?你是怎样数的?
3.游戏:给小动物搬新家。能将7以内的物体按数量归类,并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1)给新房加门牌号码,能将数字1——7按顺数或倒数的顺序进行排列。
师:森林里盖好了一幢新房子,今天,这些小动物们要搬到新房子里去。看,新房有几间呢?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7来表示)
师:这幢房子上还没有门牌号码呢,我们来给小动物的新房装上门牌号码怎么样?该怎样装呢?(幼儿想办法。)哦,我们可以用数字按顺序装上门牌号码。谁来帮小动物装门牌号码呢?(请一幼儿操作。)你是怎么装的?为什么要这样装呢?(请幼儿说出数字排列的顺序。)
师:这些数字除了可以这样排,还可以怎样排呢?谁来试一试。(幼儿再次操作。)
(2)游戏:给小动物搬新家。能将7以内的物体按数量归类。
师:现在,我们可以给小动物搬新家了,你的动物朋友应该住在哪一间房子里呢?为什么?教师请一幼儿将自己手里的动物送到相应数字的房间里,并说出:有几只动物,就住几号房间。
师:原来,给小动物搬家的时候,要先数数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然后送到几号房间里去。幼儿根据自己手里卡片上动物的数量,放到标有相应数字的房间里。
4.游戏:给动物送食物。巩固目测数群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数数方法,感知7以内的数量。师:还有很多的小动物没搬进新房子里呢,请小朋友帮它们在新房子上装上门牌号码,然后送他们住进新房子里,再给它们送点糖果当礼物,好吗?(幼儿操作,按数字摆放相应数量的动物卡片和点卡。)
5.活动评价:你是怎么帮小动物搬新家的?展示幼儿操作,请幼儿介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扬能运用目测数群再接着数完全部方法进行数数的幼儿。
幼儿园科学教研活动方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