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先进人物事迹优秀8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事迹材料可以激发我们对于科学技术和创新的热情,一份出色的事迹材料展示了一个人在特定领域内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讲先进人物事迹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讲先进人物事迹优秀8篇

讲先进人物事迹篇1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20__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20__年10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盘,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讲先进人物事迹篇2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路生梅大夫说这首清代诗人袁枚的《苔》是她特别喜欢的一首诗,也在五十多年的时光里带给了她很多力量。

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孩子们都知道路奶奶。在路上远远看到路生梅的时候,都会高兴地打招呼:“路奶奶好!”

她是“最美医生”、“全国三八红旗手”和“最美巾帼奋斗者”。虽然有这么多的荣誉称号,但在几代佳县人眼里,她仍然是小路、路姐、路姨、路奶奶。

“每到这个时候我都特别能感受到在这里大家伙儿对我的爱,我也爱他们。”路生梅对记者说。

路生梅,党的__代表,也是原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

1968年底,24岁的路生梅还是一个梳着小辫子的刚毕业的女大学生,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当她离开北京 ,服从分配到陕北佳县县医院工作的时候,没有想到会在佳县生活这么多年。

刚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时路生梅曾经也有去一家知名医院里为病人“望触叩听”的想法,但她最终选择了到西北的这个小县城,因为她坚信“我是祖国培养的,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路生梅说,她一直记得老师曾叮嘱她:“你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你的天职就是这样。”这句话路生梅记了一辈子。

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沟壑纵横、环境恶劣。虽然三面环水,峭壁林立,彼时的佳县县城却守着黄河吃水难。民间歌谣形容:“悬崖峭壁石头城,一瓢清水贵如金”。

“我24岁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北京,一下就到了这么远的地方,而且生活条件跟北京又差那么多,我哭过,但是我从没有想过退缩。”

路生梅从没住过窑洞,冬天如何生火取暖成了她遇到的第一件难事,每次都弄得满屋子的烟尘。折腾几回后,她干脆不再生火,每晚就蜷缩在冰冷的土炕上睡觉。“后来有同事、老乡发现我不会生炉子,就来帮我生,每天都来。我这才慢慢学会,不再挨冻。”当地人悉心的关照,让路生梅倍感温暖。

生活用水也是一个问题。山下的黄河水,浑浊不堪。可即使这样的水,每人每天也只能分到一瓢,每个科室也只能分到一壶热水。为了省着用水,路生梅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洗漱习惯,用早上洗过脸的水晚上再洗脚,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一年左右。

路生梅刚到这里的时候,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两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刚到的那年,路生梅到一个农民家出诊,看到了那家的贫困状况,发现村民对基本医疗知识缺乏了解,用落后的“土办法”给产妇接生,让产妇遭受了太大的痛苦。

“当时我觉得心都快碎了,暗下决心必须要改变这里的医疗卫生状况。我决定要留在佳县,这里需要我。”

那次出诊回来以后,路生梅就给医院党支部写了汇报,自己许下承诺——“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从1961年向党组织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路生梅历经了23年 。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她从来没有动摇过入党的决心。

路生梅的专业是儿科学,但是那时的佳县医院没有分科。为了不让患者失望,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找各种书籍学习妇科、儿科、内外科知识,又找当地的老中医请教偏方,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务水平。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一本《新法接生手册》几乎被她翻烂,全背下来了,然后路生梅在医院里、乡村里大力宣传普及新法科学接生。

路生梅有个原则:开药尽量简单,最好不要用太贵的药,尽可能先缓解病人的痛苦。她只开便宜的药、管用的药、适量的药。“一定要让老百姓少花钱治好病。”年轻的同事发现,有些药的包装是100粒,路医生会开出十粒甚至几粒的药方,病人也能省下一笔开销。

“除了内外科、儿科,我还学会了妇产科、皮肤科技术。不少老乡习惯看中医,我又自学了针灸。”就这样,路大夫变成了一位全科医生。

陕北地区山连山、沟套沟,过去交通不发达,许多群众就医不便。为了让群众能及时看病,路生梅常常需要出诊。

一个冬天的早晨,在一阵紧促的喊叫声中,路生梅匆忙裹上衣服,带好随身医疗箱,跟着老乡到十几里外的崔家畔出诊。当日大雪纷飞,她穿的是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一路上摔了40多跤。老乡实在不忍,说他隔天背孩子到医院就诊,但路生梅坚决不同意。快到村口有段下坡路,她索性坐在地上往下滑。

“当时心里只想着有个孩子还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路生梅说,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村子里竟有5个类似症状的孩子。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这几个病儿集中在一起治疗,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

1983年,路生梅着手创办了佳县人民医院小儿科,并成为首任儿科主任。随着治愈的患儿越来越多,“佳县儿科”在周边县区打响了名气,许多外地甚至黄河对岸山西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如今,佳县的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新生儿死亡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千分之六十降至千分之零点六。

走出黄土高原是很多人的梦想,当年和路生梅一样的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回到了大城市。对路生梅而言,并非不是没有机会。1981年她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1983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儿科主治医学习班。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北京协和医院和西安儿童医院都想把她调过去。来时是异乡,如今是故乡。“我不去,这里的群众需要我。”她说。

路生梅说每次给其他人送行的时候都是她心情最复杂的时候,“作为医生谁都愿意到条件好的地方生活,人家走了,我何尝不想?”

“但是我曾诺过要在这里为佳县人民服务。我给自己的丈夫给自己的婆婆都承诺过,不会离开这里,不会离开他们。”

1999年,操劳半生的路生梅退休了。西安和榆林的几家大医院提出想高薪返聘她,她再次谢绝,依旧在佳县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为孩子们义诊。义诊的地点有时在医院,有时在她家里,因为病人干脆就直接找到路生梅的家里。当地的有些家庭,四代甚至五代都找路生梅看过病。有人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20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就超过10万人次。

“有时候看到我治过的我抢救过的病人,他们后来有了更好的生活,或者他们走出去贫困地区,又做了对国家非常有意义的事业,我就觉得特有成就感。”

从北京到佳县,从门诊到手术台,从韶华到白头。路生梅说:“佳县人太好了,在生活上帮了我一辈子。在工作中,我只是做了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他们却充满感激。做人不能忘了感恩,我只能加倍对他们好。”

医者仁心,医者佛心。在路生梅看来,做医生一定要有慈悲之心。“没有慈悲心做不了医生,要设身处地得为患者考虑,为他们的利益着想。”

在接受《北京周报》记者采访时已是晚上十点多,仍然有患者给路生梅打来电话问诊,路生梅一一耐心地听,认真回复。

“我闲不下来的,大家伙儿需要我。”她笑着说。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当被问到什么时候能“停下来”时,路生梅说:“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知道有多少,可能后面我眼睛看不见了,耳朵聋了,不能做这些医疗工作了。我想再学学中医号脉,背一些中医处方,学一些不用耳朵不用眼睛能给人看病的手段。”

有人说在时代的发展里面,承诺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的。

“什么叫承诺?不变的东西才叫承诺。说话要算数,不打退堂鼓的。” 路生梅一诺五十年,一诺千金。

讲先进人物事迹篇3

张富清,男,汉族,1924年12月出生,陕西洋县人,1948年3月在陕西瓦子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月转业到来凤县,先后在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县外贸局、县建设银行工作,1985年1月离休。张富清同志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战斗中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

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看似寥寥数语的评价实则却是深入人心、字字珠玑。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要向他学习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的革命本色。不论所处哪种时代、身在哪个岗位,始终保持崇高信仰。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牢记宗旨、坚定信仰,真正把对党的绝对忠诚的理想信念融入灵魂,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组织交代的每一件事。我们要向他学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目前,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要牢固地树立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态度和坚定信念,增添攻坚克难、攻城拔寨的勇气,少一些抱怨情绪、多一些实干行动,少一些畏难气馁、多一些坚决坚韧,。我们要向他学习胸怀大局、矢志奉献的优良作风。他像革命的一块砖,数十年如一日,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动作为,干一行爱一行,不务虚功、开拓奋进,体现了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矢志奉献的优良作风。

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战火纷飞的岁月,他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以英勇和无畏书写下保家卫国的英雄篇章;和平发展年代,他在贫困山区中默默耕耘,以淡然和奉献践行共产党人的忠诚誓言。时光荏苒,初心不变,本色不改,就像山间绽放的野花,平凡而不妖艳,奉献而不清高,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那段绝美年华。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张富清虽已95岁高龄,但仍然坚持学习。他说:“人离休了,政治思想上绝不能离休。”正是这一片赤诚的心、忠诚的心,时刻严于律己,时刻把自己作为老百姓的“公仆”,时刻发挥自己的一片光、一片热。正是有了信仰和理想,让老党员张富清有了人生的方向和自信的力量,在平凡普通中铸就辉煌。

70年前,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时提出了著名的“赶考”命题,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赶考”路。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张富清同志为榜样,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始终坚持把最广大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向历史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生如夏花之绚烂。张富清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亦是奉献的一生,他以宠辱不惊之态、淡泊名利之心、甘于奉献之举生动诠释了信仰的力量,也立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标杆。向老兵致敬,向英雄致敬!

近日,学习了张富清战斗英雄的光荣事迹,感受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95岁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解放战争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的事迹,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老党员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

在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其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张富清老党员在祖国需要时冲锋陷阵、九死一生,但在和平时期他淡泊名利、默默奉献。英雄无言深藏功名,张富清靠的是共产党员的信仰、为的是不负入党的誓言。他保家卫国、为民造福、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全体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张富清同志的这种奉献精神,不忘共产党员的身份,努力奋斗。伟大和平凡、赫赫战功和质朴寻常,在老党员张富清同志身上形成强烈反差,融合得如此自然。离开战功的30年,变化的是他的工作岗位,不变的是他面对困难的不屈不挠、对职责使命的坚守。就像他亲手在阳台上种下的仙人掌,虽然普通,却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以张富清同志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

作为我们卫生健康工作者,要以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勇于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实施健康扶贫,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打造健康中国而努力奋斗。

讲先进人物事迹篇4

苏炳添,他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位打破10秒关口的亚洲本土选手。他在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4×100米决赛中,代表中国队以38秒01勇夺亚军,创造了亚洲田径的历史。虽然苏炳添童鞋向来靠实力吃饭,但请注意观察,他眼神中的坚定非常吸引人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飞人”苏炳添不屈不挠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他身着一身红色运动服,足蹬一双白色运动鞋。鸣枪响过,他在第一道出发,起跑稳健,如一道红色闪电,划过海沃德田径场。9秒99,冲过终点,他紧盯着大屏幕,攥紧双拳仰天长吼。他就是“中国飞人”苏炳添。

北京时间20__年5月31日凌晨,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00米决赛中,他以9秒99的成绩夺得季军,超过日本名将伊东浩司和中国名将张培萌共同保持的10秒整的亚洲本土运动员最好成绩,创黄种人百米新历史。

苏炳添出生在广东省中山市古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几年后,弟弟也降生在这个家里。一家四口,日子安稳,其乐融融。

上初中时,苏炳添的老师喜欢留下成绩差一些的同学留堂补课,成绩不理想的苏炳添,几乎天天被老师留下来“开小灶”,这让他非常苦恼。为了避开补课,他主动申请加入学校的田径队。苏炳添在体育课上向来都是活跃分子,弹跳力和瞬间爆发力很强,教练杨永强看到他的这些优势,同意把他带入田径队。

此时的苏炳添痴迷上了速度,他喜欢骑摩托车,那种风驰电掣的快意让他感觉非常舒服。但因条件限制,他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训练,只是在泥巴地里,跑啊跑啊,像一个追风的少年。20__年11月份,15岁的`苏炳添第一次参加了正规的比赛——中山市中学生田径比赛。他出人意料地在100米比赛上夺得第一名,成绩用秒表计时是11秒72。因此,他被中山市体校田径教练宁德宝看中。

进入省队后,苏炳添曾萌发了不当运动员的念头。20__年,他在田径队的成绩属于中等,但有一段时间成绩老是上不去,甚至出现了下滑,他很痛苦,一度想放弃。

有一天,他坐在赛道旁,看着在赛道上飞跑的身影,心里五味杂陈。他多么喜爱奔跑啊,可是现在,他为此犹豫不决。

两个刚刚训练完的队友说笑着坐到他身边,没有注意到他隐藏的痛苦,一个说:“今天我比你快了0.01秒。”“不就是0.01秒吗?有什么了不起。”另一个回答。

“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我只要每次都比你快0.01秒,我就每次都是赢家……”

队友的话对苏炳添触动很大,是啊,只要坚持,哪怕每次只提高0.01秒,那么,对自己来说就是胜利的。很快,他调整了心态,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成绩一点点好起来,并进入了国家队。

20__年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他以10秒16夺冠,打破了13年前周伟创造的10秒17的全国纪录,堪称当时中国第一“飞人”。在随后的两年里,苏炳添一直称霸中国男子百米跑道。

俗话说:没有常胜将军。20__年,张培萌连续跑出了两次10秒04和1次10秒整的成绩,打破了苏炳添创造的全国纪录。并且在辽宁全运会上以10秒08的成绩战胜了苏炳添,夺取了全运会冠军。此外,因为张培萌跑出了男子10秒的亚洲黄种人最佳成绩,平了伊东浩司的纪录,而且是在国外进行的世界锦标赛上获得的,所以也更为引人瞩目。这让苏炳添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夜晚,望着无垠的夜空,他想起了一句话:一切可能之事皆不可得,你只有执着地坚持世上看似不可能的事——莫贪念,莫浮躁,莫松懈。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怀揣着这种不服输的信念,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窗户纸”。

苏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破十对中国是个里程碑,作为中国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我感到非常骄傲。但在未来的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因这个成绩而自满。”苏炳添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中国“飞人”,他的未来依然可期。

奔跑吧!苏炳添!

讲先进人物事迹篇5

樊锦诗,女,汉族,中共党员,浙江杭州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樊锦诗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长,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2015年1月起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1988年任副研究员,1994年任研究员。1995年为兰州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为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40余年来,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写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是对20世纪敦煌石窟研究的总结和思考。由她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则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她还推动立法和制定莫高窟总体保护规划,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规范敦煌保护。

讲先进人物事迹篇6

李__,__县__村人,1997年入伍,2005年退伍,服役期间曾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作为退役军人,必须牢记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积极主动投身战“疫”,以实际行动有力诠释着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本色和担当”李__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抗击疫情期间,李__主动联系退伍军人事务局要求参与疫情防控。在得知部分执勤一线人员没有车辆时,他主动想办法联系车辆,在微信圈滚动发出英雄帖,倡议__县退役军人和党员车主,组成爱心车队,义务接送一线医护人员和执勤民警,参加各项抗疫工作,并提出了响亮的口号:退役不褪色,党员起模范,众志成城,为祖国加油!

帖子一发出,即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先后有退役军人邢军亮,谷茹泽,李卜,李亚伟,陈飞,共产党员齐建敏,郭二桃,任俊生,李会波,李双乐等13人报名参加。

一线抗疫人员的难题解决了,投身防控的精力也更集中了“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李__他们义务接送我们,说明我们的防控工作能够得到理解和尊重,即使再辛苦也值!”河北省__县东焦高速路口执勤民警王再兴这样评价李__和他的志愿者车队。

受李__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车队,车队也逐渐有单一的接送任务拓展到慰问、消毒、公益活动等车辆保障,先后参与了__县驻军营区消毒慰问,温塘高速口东焦高速口执勤及接送,驻鄂部队军人家属慰问,西柏坡纪念馆旧居景区消毒,__县春季植树造林万亩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绿化林等活动。

截止目前,李__和志愿者车队已经动用车辆百余次次,接送人员236人次,累计行驶3000余公里。

讲先进人物事迹篇7

工作八年,贵州省黔 西南州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刘秀祥还是“负资产”,每月20日是他“花呗”最后还款日,钱花在哪里?少部分花在家里,大部分用在学生身上。

同事们称呼他“优秀祥”,学生们直接叫他“祥哥”。在学校,甚至在望谟,刘秀祥都是非一般的存在。曾经 ,他“千里背母上大学”在社会上引起关注。大学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回到故土,踏上讲台,将青春奉献给大山里的孩子。八年来,他走遍县里所有村庄,只为通过努力改变更多孩子命运。

2020年5月,刘秀祥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说:“我想给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带来改变,哪怕只有一丝一毫。教育是一种途径,也是一种捷径,因为教育的关键在于唤醒,我愿意做点燃希望的人。”

“最好的老师我遇到了”

748名学生参加高考,319人达到本科线,县理科状元出自该校——这是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2020年高考成绩单。由此不难理解刘祥秀近来总是乐呵呵。他说,“我们学生高中入学成绩并不优秀,三年来所有老师辛勤付出,学生们自身艰苦努力,他们终于冲过高考独木桥,开启人生新篇章,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老班,很幸运遇见你,你给我影响很大很大,谢谢你,最好的老师我遇到了。”“祥哥,关灯后你来查寝,我骂了你,你却只讲了一句‘早点休息’,我都在想是不是明天要卷铺盖走人了。”“你终究成为了我的英雄。”“请在您的工作室留个位置给我,四年后在工作室见。”“遇见您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会记住没有钱的时候来找您”…… 这是刘祥秀任班主任的高三(15)班学生,在高中最后一节课后写下的满满一黑板留言,送给他们最爱的祥哥。

高三毕业生韦娟说:“祥哥是我们很多人的偶像,也是最好的榜样。我初中就知道他的事迹,特别感动。祥哥常说过去一无所有不代表将来一无所有,不要用现状评判未来,坚持就会成功,他就是这么一路走来。”韦娟所说的“事迹”,刘秀祥现在不愿意过多回忆,“因为太过艰辛,想想就扎心”。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望谟县小山村,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不堪打击,患上间歇性精神失常。刘秀祥小学三年级时,哥哥和姐姐外出谋生,母亲彻底失去生活能力,“养家糊口”重担就此落在刘秀祥肩上,那时他还是孩子。

每天为母亲洗脸刷牙、穿衣梳头,在厨房忙来忙去,委托邻居帮忙照看母亲,飞奔跑向学校上课,放学后给母亲做饭,待母亲休息再温习功课。因为没时间和经 验种田,只能转租给别人,一年能得到五百斤稻谷。家里没钱,他就空闲时背着竹筐上山挖野菜、挖药材,走几十里山路到县城去卖。赚了钱紧着给母亲买药,剩下的买点油盐酱醋。

语文老师了解到刘秀祥的情况,送给他一本《平凡的世界》。看了这本书,刘秀祥深受鼓舞,认定勤劳和读书能改变命运。正是有了这个信念,他坚持读完小学,并以全县第三名成绩考上望谟县最好的初中——实验中学。

但因家中贫困,刘秀祥没有去上县实验中学,而是在县城找到一所民办学校,以摸底考试第一名成绩获得该校免费入学机会。他说,“我对读书这件事意志很坚定,至于读书能带来什么,当时不知道,就是欲望很强烈。”由于要进城上学,母亲没人照顾,小小的刘秀祥带着母亲跪在父亲坟前说,“爸,我带着母亲出去了,你要保佑我和母亲都平安,我出去混不成个人样,绝不回来。”

初到县城,没钱租房,刘秀祥用稻草在学校旁山坡上搭间棚子。门前空地挖个坑,架上铁锅,便是厨房。为了维持生活,放学后刘秀祥到县城里捡废品,周末再去打零工。每周能挣20多元,勉强维持母子二人生活。

2004年,刘秀祥初中毕业,考入安龙县第一中学。这也是他最劳累的三年,周末和假期做家教、去餐厅做服务员、去工地当小工。学习之外,他必须养活自己、照顾母亲。在他精心照顾下,母亲的健康状况有所好转,犯病次数越来越少。但因长期照顾患病母亲,再加上营养不良,体重只有80多斤的刘秀祥,在高考之时病倒,这一病让他发挥失常,以6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

刘秀祥说:“第一次觉得上天这么不公平,对生活充满失望。我拼命读书,多少困难都挺过来了,但这个结果我承受不了,甚至有了最坏的想法。”一蹶不振时,他翻开自己的日记本,发现之前写过一句话:“当你在抱怨自己没有鞋穿的时候,回过头发现别人没有脚。”刘秀祥说,“那一刻,我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因为我还有母亲,虽然她什么都不能给我,但只要她健康活着,我就拥有打败一切困难的力量”!

那一年,贵州省义兴市一所高中的校长获知刘秀祥情况,被他的孝心和上进心感动,邀请他进校免费复读。于是,刘秀祥背上母亲,拎着一包锅碗瓢盆来到兴义市。他以每年200元价格,租下农户家闲置猪圈当家。猪圈四面通透,就用编织袋遮风。他说,“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只要取,总是能够取出来的,我除了上课和学习,其他时间基本都在打工挣钱。”

刘秀祥终于如愿以偿,在2008年夏天收到临沂师范学院(现改名为临沂大学)录取通知书。他抱着母亲嚎啕大哭,说自己去哪里,就会背着母亲去哪里。

讲先进人物事迹篇8

按照局文件要求,公司认真组织大家学习了交通系统十佳标兵先进动人事迹,通过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对他们爱岗敬业精神,优质的个人品质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的认识和体会。

作为一名党员,要真正立足本职,干好本职工作。鉴于本人情况,有时存在安于现状的思想,对于学习和深入研究还不够,在这次学习十佳标兵活动中,要深入学习,决心克服种种困难,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工作更加兢兢业业,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坚持原则,扎实工作,务实创新,不断进取,认真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从点滴事情做起,正确地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确立正确的方向,免费论文树立高尚的情操,始终保持一个******员的高昂斗志,农村公路事业做出贡献。

十佳标兵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热爱交通、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甘于吃苦、顾全大局、服务群众、勤于学习、精益求精、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交通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贵品质是我们的学习的精神财富。不知是谁说过,平凡中体现出了伟大,在这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给了我们更好的回答。不用更多的词来诠释,十佳标兵的模范行动是最有力的解读。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挫折,开拓进取,积极应对,攻坚克难。学习他们坚守信念,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志:学习他们扎根基层,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洗尽铅华,淡薄明志,热爱学习,精益求精的高贵品质。工作总结学习他们洁身自好,严于律己,一心为公,尽职尽责的服务意识。

讲先进人物事迹优秀8篇相关文章:

学校的先进事迹优秀8篇

2024优秀青年人物事迹7篇

作文素材人物事迹感动中国事迹8篇

优秀网格长先进事迹最新8篇

先进单位先进事迹优秀7篇

先进团员事迹优秀5篇

优秀的先进事迹推荐8篇

38先进事迹优秀6篇

优秀的先进事迹参考5篇

作文素材人物事迹6篇

讲先进人物事迹优秀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