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事迹的传播,我们能够影响和激励更多的人,事迹材料能够激发我们的领导潜力和决策能力,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社区文明户事迹材料8篇,供大家参考。
社区文明户事迹材料篇1
汪信红,男,今年56岁,系老洲乡中心村合作10组村民,平时做一些小工程,号称“小包工头”,该家庭和睦和谐,孝敬老人,善待邻里,在家中能挑重担,并且敬业爱岗事业有成,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赢得了周围人的赞美。2016年防汛期间,主动担任中心村东线抢险队队长。每天早上5点起床,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带上自家带来的打草机,独自清除堤脚杂草等障碍物。只要在东大堤巡查,就肯定会看到他的身影。只要哪里有险情,他都是第一个赶到现场,赤脚带头处理险情,之后他会带领抢险队提前装满预备土、砂石料等防汛材料运到堤脚备用。后期清障任务较严重,他每天带领清障队员从早上5点到下午6点,冒着40多度高温,坚持工作12小时以上,本身需要一星期的工作量,他两天就提前完成。为防一号台风,需在大堤外围设置挡浪油布,他冒着此处是血吸虫重疫区的危险,毫不犹豫跳入水中开展作业。中心村东线有一地段是管涌多发地带,堤脚积水严重,他不需要任何人指令,主动带领抢险队员起早摸晚开挖导渗沟,直到渗水全部被沥干。每天傍晚,他都会习惯性的带上手电筒,主动把中心村东线2.8公里堤脚仔仔细细地查看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平时任何单位和个人,遇到修修补补、难以处理的小事情,只要叫到他,他都会毫不犹豫带上工具和材料尽快完成,而且从不收取费用。
社区文明户事迹材料篇2
沈亚秋家庭,江苏省如东县掘港昌和水岸花城,家庭成员4人。
这是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妻子与丈夫“前女友”的父母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演绎了一串感人至深的大爱故事。
1997年,在童店乡文化站工作的沈亚秋与在公安系统工作的张恒俊相识,两人互生好感。当张恒俊告诉沈亚秋,因为前女友莫小惠得白血病去世,自己答应过小惠要把她的父母当成自己父母一样孝顺时,沈亚秋被眼前这个诚信有情的男人深深地感动了,并表示愿意和他一起履行爱的承诺,照顾莫永鉴和马桂兰两位老人。
此后,小两口不仅将自己女儿取名张莫凝雨,中间加上了莫姓,而且当马桂兰生病时更是悉心照顾。马桂兰去世后,夫妻俩主动提出让莫永鉴老人搬到县城,跟自己一起住。
除了遵守承诺,跟丈夫一起照顾前女友的父母,沈亚秋对待公公、婆婆也同样用心。婆婆张玉由于患多种脑梗,中风摔倒,引发股骨破裂,两个月内3次入院治疗,不幸落下瘫痪的后遗症,长年卧床不起。公公郁兆祥又被查出肺癌晚期,沈亚秋带着老人四处寻医,即使自己病倒,也倾尽心力照顾公婆。对丈夫的中风伯父、伯母,沈亚秋夫妻俩同样也给予了超越血缘的爱。从买米买油,到买药看病,不论大事还是小事,都心系他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父母一样孝顺。
沈亚秋家庭及其成员曾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社区文明户事迹材料篇3
胡金凤家庭,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樟潭街道新屋里社区,家庭成员49人。
94岁的胡金凤老人和丈夫苏裕隆育有九个子女,如今9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每个子女都有了自己的儿孙,原本的14口人变成了如今的49口人。多年来,九家人之间团结互助、尊老爱幼、亲密无间,尽管人口众多,却没有争吵、没有纠纷。举办了10多年的家庭“春晚”;留在墙上的值班表、通讯录;13间房17张床,家中环绕着的浓浓亲情感染每一个人。
每年除夕,在胡金凤家里,有一台充满着欢声笑语、浓情蜜意的家庭“春晚”。歌舞、击鼓传“蛇”、书法表演……四世同堂,自编自导自演,轮番登台献艺,带来一台精彩的家庭“春晚”。10多年来,家庭“春晚”从未断过。在胡金凤家,墙上贴着的一些纸尤其醒目。一张是值班表,表上详细地列着值班人、值班日期、月份等。从丈夫去世那年开始,儿女们就开始排表,轮流照顾母亲。值班表一年一换,如今墙上已经贴满13张。在值班表的右下角,还特别用曲线标示了一行字:“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带大,母亲年岁大了,我们……”一句言之未尽的话,全家人用无数个日日夜夜,24小时对母亲的陪伴中,写全了心中的孝道。不仅儿女孝敬母亲,儿媳女婿也都视胡金凤如自己母亲。子女们还为母亲设立了基金会,用于老人看病、出游和老屋修缮等。
胡金凤家庭曾荣获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社区文明户事迹材料篇4
xx家庭,浙江省海宁市海洲街道成园社区,家庭成员4人。
xx和妻子马云英均是企业退休工人,儿子许逸舟学识深厚,现在上海工作,媳妇孝顺懂事。因为xx是清代著名清官许汝霖第11代长孙。他们一家人秉承“清慎勤”的祖训和许汝霖写下的《德星堂家订》,知足和睦、勤俭节约,仗义疏财、热衷公益。2001年,人们对无偿献血还较陌生和有所顾忌。xx主动和妻子马云英双双来到献血车进行无偿献血,这是他家的第一次献血。从此以后,每年的献血车上都有他家人的身影。儿子得知后,也在学校多次献血。该家庭孝敬父母,夫妻互敬互爱,教育子女有方。受家风熏陶,儿子从小不受溺爱,无不良嗜好,待人有礼,品学兼优。xx常用自己一技之长,免费帮助别人修电话机,后来因眼睛开刀,听从医生劝告不再修了,但对孤寡、高龄老人还是不忍回绝,有求必应。有老人家里电话坏了,他只要知道就会主动上门,想方设法帮他们修好。xx身为“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经常深入各网吧进行检查,防止未成年人进入,以保护未成年人。该家庭对社会倾注爱心,每逢地震、台风等灾害发生,都会进行捐款。全家对“失独家庭”非常有同情心,春节期间参与配合有关社工组织,对“失独家庭”上门进行慰问。平时,他们还经常整理出图书捐给贫困山区的学生。
xx家庭曾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荣誉称号。
社区文明户事迹材料篇5
周晓光家庭,浙江省义乌市新光南路三号,家庭成员40多人。
1985年,虞云新、周晓光夫妇定居义乌从事饰品等小商品经营。因为为人诚信敦厚,经营创新图变,生意日渐兴隆。其间,父母、姐妹、兄弟等家人不断溶入其中,事业规模不断扩大。这个四代同堂及诸多姓氏小家庭组成的特殊大家庭,同锅吃饭、同心创业、休戚与共,形成了一个源于传统而又区别于传统的新型家族体系,他们的良好家风主要体现在:勤俭持家。
年少时的虞云新、周晓光初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也磨炼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如今,随着创业的成功,财富的集聚,他们依然保持了农家节俭的生活作风,不奢侈、不浪费,始终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这种克勤克俭的烙印,也深深地烙在第二代孩子们的身上。
周晓光一家人秉承“与人为善,吃亏是福”的处事理念,凡事都用积极的、正面的态度去判断去思维,使他们常常受益。他们秉承诚信立身和宽厚包容的做人做事风格,对周围的人,宽厚待之、雅量容之。知恩图报。事业成功之后,他们不忘追根溯源,要求家里每个人都要平和谦逊,学会感恩。企业发展之后,一家人不忘回报社会,累计捐助慈善和公益事业总额达到5000多万元。
周晓光家庭曾荣获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社区文明户事迹材料篇6
许海,男,中心村新庄十二组村民,家庭人口4人,于1961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他依靠勤奋好学,不怕劳苦,经过几年的创业,现在成为中心村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和创业带头人。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论学习、带领群众致富和遵纪守法等各方面都较好的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中心村群众的普遍好评。
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优秀共产党党员形象。
党员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岗位形象。一个党员在本职工作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就为群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2008年实施沼气建设项目,因该承包项目,没有多少利润,村里一时找不到人施工,在这种情况下,他主动与村联系要求承包该项目的施工。沼气建设刚开始实行,农户们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推广沼气项目建设,他首先带头建了一个沼气池,试用后请其他农户来参观,在他的带动下当年全村超额完成了政府下达的70户的沼气任务。
二、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做好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许海经营过老洲乡自来水厂,在他经营的几年里,自来水供应正常,群众用上了方便卫生的自来水。因目前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落后农民种地的收入低,大部分劳动力已外出,农户家的农田大多闲置,许海积极与农户联系,以500元每的承包金将闲置的土地流转,进行机械化耕作,目前承包耕地800余亩,解决了50多个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三、乐于助人,热心村级公益事业。
依靠自身勤劳致富的许海,在他致富的同时不忘邻里,作为一个致富能手,多年来,对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人们进行了帮扶,有经验上的,更多的则是经济上的。2010年村老年活动中心成立他主动捐资2000元作为老年活动经费,2016年7月份防汛时他也主动捐资捐物。
社区文明户事迹材料篇7
韩守训家庭,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月安街28号邀月居,家庭成员5人。
在兴隆街道月安社区,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夫妻恩爱、相濡以沫,他们尊老爱幼、幸福和谐,他们用“以爱守家、以德立家、以严治家”的家风,诠释了家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他们就是韩守训、潘翠英夫妇一家。
韩家是军人之家、党员之家、慈善之家。韩老先生和妻子重病缠身,仍不忘为社会做贡献。他说,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正好家风,管好家人,处好家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社会便能和谐。汶川地震时,韩守训带领全家人捐款捐血;玉树地震时,在医院住院的他第一时间便打电话让老伴帮他捐了1000元钱。他认为做善事搞“突击”是不够的,为此还牵头成立了家庭慈善基金,规定有收入的家庭成员每人每月捐赠50元,积累一定数额就捐给红十字、捐助希望工程、资助困难学生等等,将慈善做成长效机制。
8年来,韩老的“家庭慈善基金”已经发展了22个亲戚加入,捐款数额近10万元,规模仍在继续扩大。
老夫妻俩乐于助人,乐善好施,以实际行动做好模范表率,并带动子女勤奋工作,报效祖国。该家庭曾荣获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
社区文明户事迹材料篇8
xx,男,1979年4月出生,中心村合作2组村民,家庭人口3人,高中文化。他勤奋好学,不怕劳苦,经几年艰苦创业,现成为老洲乡中心村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和创业带头人,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好评。
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做好群众致富带头人。2005年经营油籽加工厂,年收入15万元,目前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落后,农民种地收入低,大量劳动力外出,农户的田地大量闲置,2013年xx积极与农户联系,将闲置土地进行流转,运用机械对土地进行改造,进行全机械化耕作,现已承包土地200余亩,解决了50多个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依靠自身勤劳致富的xx更深刻地体会到困难群众的辛酸,他致富的同时不忘邻里,作为一名致富能手,多年来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不论在经验上还是经济上都进行了很多帮扶。
社区文明户事迹材料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