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教学反思参考7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完成教学反思可以增强我们的教学科研意识,教学反思是能够提升你的教学能力,学会反思,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摆教学反思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摆教学反思参考7篇

摆教学反思篇1

本课接着上一课结束时,所提到的问题之一“撬石头”而引入。课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现场演示,请上来一位班级体重最重的同学,有100多斤,很费力地抱一抱,然后让他坐在椅子上,找块砖一垫,用撬棍很轻松地抬了起来。再请个全班最瘦小的也来试试,也非常轻松地把他抬了起来。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高涨,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对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很大帮助。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学生操作使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交流。对于榔头拔钉子,学生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学生认为不是杠杆,是因为他没有结合实际使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学生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学生就较易理解了。对于螺丝刀,有的学生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肯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研究。在教学中,很多小组的探究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教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对于这个实验,有这么几点要求:

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实验情况。

4、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如何区分?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多加观察、思考,发现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学生能进行认真思考来发现规律,更多的`是随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探究活动没有深入。这些情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并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现规律。

通过活动,分析实验数据,解决书中的三个问题,只要小组活动开展的充分,数据详尽,那么困难并不大。但对于“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合理”?学生的思考并不多,充满随意性。同时,这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也相对紧张,如果想要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杠杆尺实验,建议增加教学时间。因为只有将这个知识掌握了,懂得通过分析用力点、支点、阻力点三点之间距离的关系来区分杠杆是省力的,费力的还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才能使第三课的活动顺利开展。

摆教学反思篇2

【过程勾勒】

一、选用《海燕》原文,讲解“郑振铎”名字的意思,“振铎” 就是摇铃铛。引导学生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写了怎样的燕子?这是一种怎样的乡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伶俐、凑”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与《海燕》中的原句比较等体会语句的情意及节奏特点。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把它放在什么背景下来写的?重点抓住“烂漫、千万条柔柳”体会春天的美丽;理解、体味“唧、闲散、痕”等词语的涵义,并指导朗读,体会语句的节奏之美。

【片段回放】

师:伶俐什么意思?我给你们注好了。

生:聪明、灵活的意思。

师:对,伶:聪明,俐:灵活。伶俐:聪明灵活的意思。还有吗?

生:活泼、可爱的。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小燕子?

生:尾巴似剪刀的燕子。

师:读,书上是哪一句话?

生:“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

师:(手势摆出剪刀形)“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看过吗?所以我们就叫这样的形状为燕尾。还有吗?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写得多棒啊!语文书上怎么写的?

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师:“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比较一下原文,“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哪句好?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好,为什么?

生:这句话写出了燕子的美丽。

师:(再读两句话,引导学生比较。)有节奏吧?你们喜欢扯着嗓子“呜”地一下子?(做上扬的手势)还是喜欢有起伏、有节奏的歌?(做波浪高低起伏样)

生:喜欢有节奏的。

师:我们要体现出这样的节奏来,把这句话再读一下。(师示范读)

生:(齐读。)

师:后面还有个词叫什么?

生:(齐声)积伶积俐。

师:“积伶积俐”,读这两个词,节奏怎样啊?(师做手势,高低起伏)我们再来读,要像听音乐读一样。(着重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师:读文章一定要读出文章这样的起伏节奏!故乡的小燕子,在作者如此起伏的描写中显得更加活泼,显得更加可爱,这就是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放在什么背景下写的?用作者的话说。

生:海面上。

生:二月、三月。

师:二月、三月是春天的开始?还是结束的时候?

生:(齐声)开始。

师:开始的时候,叫什么春?

生:初春。

生:早春。

师:春间二、三月间就是初春、早春的时候,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候呢?看看作者写了什么?注意下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体会一下作者的节奏,自己读。大声读。

生:(自读第一段中相关句子。)

师:读后告诉我,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烂漫无比。

师:烂漫无比什么意思?

生: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

师: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烂漫无比。无比什么意思?

生:没有什么可比的。

师:没有什么可比,如此的春天更加颜色艳丽,明亮而美丽。这是怎样的春天?

生:美丽。

师:怎样美丽的春天?有什么?

生:有花,有草。

师:作者怎么写的?读一读。

生: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

师:作者为什么不写“红的白的黄的花,各色的花,各色的草”,写在一起,不是更简洁吗?为什么这样写啊?

生:这样写体现出春天的美丽。

师:哦,体现出春天的美丽。你有什么感觉?春天好像在哪里?(师用手在眼前晃一圈。)

生:春天好像就在眼前。

师:这个春天还有什么?看,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

师:(示范读这句话。)齐舒什么意思?

生:一齐舒展。

师:一齐舒展是什么意思?(师做舒展动作。)

师:是很紧张地展开?还是很轻松地展开?

生:轻松地展开。

师:轻松地、放松地展开,一齐展开了。咦?柳树有眼睛吗?

生:(齐声)没有。

师:作者怎么说它有眼睛呢?

生:这是它的嫩芽。

师:哦,这是它的嫩芽,太棒了。作者把嫩芽比作?

生:(齐声)眼睛。

师:齐舒了,就像人睁开眼睛,这又是什么手法?

生:(齐声)拟人句。

师: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拟人。千条万条的柔柳,为什么不说千万条柳?多简洁啊!为什么不这么说?你们听,千万条柳丝,千万条柳条,千条万条柔柳,感受到了什么?

生:因为这样写说出了柳树的美丽。

师:怎样美丽?

生:非常地柔软。

师:非常地柔软,对,非常地柔美。好,我们再来读,读出作者那种温柔的感觉来。

生:(齐读)“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

师:在这样的春天,这样的燕子,这样的故乡的.可爱的、活泼的燕子,它们怎样呢?把春天中故乡的小燕子的样子那些句子找出来,自己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给我听,行吗?

生:(自读课文。)

师:读好了,想好了,就举手,我就知道哪些同学想好了。春天里的小燕子怎么样?它们都在干什么?

生:小燕子在飞来飞去。

师:飞来飞去,在哪儿?

生:在天空中飞。

师:它是怎么飞的?在哪儿飞的?读出来。

生: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你们满意她这样读吗?能不能读得更好些呢?把小燕子这样轻快地、飞来飞去的感觉读出来,每个字啊,它都有节奏。

生:(重读一遍。)

师:满意吗?有点意思了哦!是吗?

生:(齐声)是。

师:阳光满地什么意思?

生:阳光照在大地上。

师:大地到处都是阳光,晴朗的春。好,微风中的细雨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中吹着微风,下着毛毛雨。

师:哦,那是春天吹着微风,不是刮风;下着毛毛雨,不是暴雨。明白了吗?

生:(齐声)明白了。

师:在这个时候,它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旷亮什么意思?

生:宽阔,明亮。

师:无比呢?

生: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

师:哦,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没有再比这个明亮了,在这样的天空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写它的飞?

生:唧的一声。

师:唧的一声,写出了小燕子的什么?

生:小燕子的叫声。

师:飞的速度怎样?

生:(齐声)很快。

师:然后又停在了?

生:(齐声)停在了高柳下了。

师:对了,所以第一句话写得特别短,后面这句话写得特别长。前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快一些。后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舒展一些,慢一些。读读看。

生:(齐声)“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示范读。做手势,飞出去了):飞出去了,这种声音飞出去了。再读一遍。

【教者感言】

这次之所以这样来上《燕子》缘于我四五年前对另一篇课文《珍珠鸟》的印象,读了冯骥才《珍珠鸟》原文才知道冰心的评论是多么的妥贴,这从做过修改的课文《珍珠鸟》中是无法获得的感受。因此我便开始以一种审慎的目光看待经过改编的课文了,这些年比较对读的结果是——最好(说话还是留有余地些,)使用原文教学,经过改编的课文往往会让语文老师身处尴尬。

尽量使用原文进行教学,这是我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认识。我以为小学语文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材问题,教材改编原文之后的不忍卒读绝非一篇两篇的问题,在教材编写中,用糟糕的语言改写了优美的语言,翻译文本病句连连,不恰当的斩头去尾,莫名其妙的应景时文,这些都成为现在小学语文教育非常突出的障碍。小学生的母语学习不同于外语学习,过分的担心小学生的理解力实在大可不必,因此我以为用原文进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同时也应该是一种语文教学的趋向。其实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用作语文(小学生的国语或是中学生的国文)教材的课文基本未做过修改,上世纪之前的传统语文教育就更没有过修改的课文了。

就课文《燕子》

而言,如果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经过修改后的课文《燕子》几乎是生物课老师讲鸟类“燕子”时的一幅挂图,没有背景没有情感的生物课教具图。当然原文很长,似乎不适宜小学课堂教学,但是否一定要在课堂上将一篇文章每个字都交给学生呢,这似乎是我们的一个误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教什么,这应是个重要问题,似乎在这短短千字中无法阐释清楚。所以我尝试选择原文,提前一天让学生预习。为了帮助学生读通原文,我为原文《海燕》作了34个注释,有这样一些的注释,学生读通这篇文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在注释时我非常仔细地核对原文,比如后来选这篇文章一直出错的一个字“(xùn)”,就连《郑振铎全集》也弄错了,我查了《康熙字典》予以纠正。

用了原文,学生有了整体感知,燕子,海上的燕子,故乡的燕子,带着乡愁的燕子,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调动起来。虽然学生未必理解这样乡愁的燕子是故乡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凑成”的,但学生知道这样的燕子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被说明的对象,于是这篇文章也就不是一篇单纯的说明性文字了,而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散文了。

用了原文,我当然没有放过经过修改的课文,我让学生比较“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和“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这两句话,显然原文的节奏感是多么的强烈生动而改变后的课文则很是平直,“乌黑的一身羽毛”,节奏缓缓一起,“光滑漂亮”,节奏略略一顿,“积伶积俐”,节奏又是一伏一顿,这是多么美丽的句子啊!汉语文学文本很重要的特点是声音美,这样的音律美就是应该在母语教育的开始阶段就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用原文,在课堂上我试图领着学生通过语言文本靠近作者,通过文学审美理解作者的感情,其中我最为用心地去让孩子体会文中“凑成”的意味,甚至让学生去想象作者在写下这样一个得意的词的时候脸上露出的浅浅的笑容。在这一环节上我花了很多的时间,虽然结果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那样完美,但我至少让孩子有了一个自己去文学地体味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意识,不是简单的记住一个词的字典上的意思,而是让这个词在阅读中有了活力和温度。

通过原文,我试图让学生去靠近那位被迫远离家乡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一群极像家乡春燕的海燕时生出惊喜和愁思的作者,为什么把春天写得如此的烂漫无比,为什么把燕子写得如此的伶俐可爱,不靠近作者这样的一种特定的环境是无法理解的。理解了作者当时的情绪才能读“活”文章中的那种轻松的笔调和浪漫的气息及温馨的情味,学生才能理解那个“唧”字的速度和轻盈,才能理解“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的舒缓而优雅的节奏。

最后说说我之所以这样呈现《海燕》的初衷:用原文——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文本——进行文学教育。我以为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分家”是语文教育将来的方向,是语文教育的回归和必然!语文教育走到今天这样一个境地(也不能一概地说“坏到极点”的地步)根本不是什么“工具性”“人文性”的相悖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悖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归因错误的假命题!这是一个漫天迷障!

语言和文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姑且把它就叫做“人文性”,将有另文详论)本身就是不言自明的客观现实,两者在不同语文教育的阶段当然会显现出有所偏重的状态。张志公曾提出过两种分开:写字和识字分开;语言和文学分开。这是一种睿智的构想!此问题非本篇主旨,不赘。

我在课堂上基本采用的是文学赏析贯讲的方法,虽然失之琐碎,但文学教育的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如“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得树叶”处的赏析学生就“生成”得非常好了。当然,那时已经是课堂的“下半时场”了,看来到半节课时学生就已经从语言教学的频道换到文学教育的频道上来了,我当时很是高兴的,而我真是期待我们的语文教育一个轨道单行也尽快转换成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双轨并行!那将是更高兴的事情,因为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汉语文学文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乐章!

摆教学反思篇3

这次试卷紧扣大纲要求,遵循新课程标准,适应新阶段儿童的特点。针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我对本此时卷的看法,现对试卷谈一谈我的看法。首先,我觉得本次考试试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题型全面。本次考试试卷共分十种题型:填空、直接写得数、填“<”“>”“=”、判断、选择、排序、竖式计算、脱式计算、列式计算、应用题。总体来看,试卷面向全体学生,即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难易结合。总的来看,题比较容易,体现了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填空题都是最基本的,只要认真审题,仔细观察,都没问题。计算题更是如此,只要不是太马虎,都不会出现错误。当然,也有个别复杂的问题,如应用题第(4)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

三、涉及面广、灵活多样。从本次试卷考察的知识面来看,可以说是非常广的。如填空题里面既有一般基础知识,也有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如最后一题(3)中,关于价钱的应用,多数同学想象的特别难,其实只要稍动脑子,就会发现和学过得例题一样。

以上是我对本此时卷的简单分析,对于考试中学生的答题情况,在教学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出现的`问题,下面就这些做一下分析:

一、哪些地方错误多?为什么?

填空题里面最后一题,说明学生基础知识还可以,灵活运用欠佳。计算题里有些同学马虎,计算失误较多,应用题错误较多,说明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够。

二、哪些地方教学需改进?怎么做?

在教学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用题海战术,应多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学有兴趣的数学,觉得数学有意思。让他们多动脑,而不是多做题。少做一些繁、难、偏、旧的题,多联系实际,结合所学内容,多出一些引起学生广泛讨论的题,要深浅得当,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数学本身是比较枯燥的,但要求我们变枯燥为有趣,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每一小小进步给以鼓励,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当前,全国将要普及新课程标准,我们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的总的目标,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培养适应时代、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摆教学反思篇4

这次我参加了塔寺小学20xx名师评课选课活动,我选择的授课内容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的老师》。

刚讲完课时,自己虽然对讲课效果不满意,但心里还是放松了许多,觉得之前的折磨与煎熬终于可以了结了。看到室外阳光明媚,终于有心情抬头看看那蔚蓝依旧,广袤依旧的天空。

但这种轻松感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取而代之的便是对于这堂课的各种想法、念头不由自主地涌现脑海,仿佛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首先冒出的感觉是自己对这节课的准备还是不够充足,尽管之前一直煎熬,还是没把沙砾磨成珍珠。

备课时,更多的是在备自己,备教材,备知识,而对学生的把握和了解却不够深入也无从备起,便导致上课时不敢放手,学生便从课堂的主体变为被动的接受者。所以以后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信,唤醒学生创造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摆脱对老师的依赖心理,更加从容,自信有尊严地学习。

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也让我感触颇深。多媒体是教师教学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课件是教师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和手段。但由于不经常用,导致讲课时,它不仅不能增光添彩,反而成了一种羁绊,一种禁锢。就如一个经常走路的人,突然骑上了自行车,刚开始时左歪右扭,全然没有了走路时的洒脱与自如。但是长久来看,还是要练就娴熟的车技,这样才能走的更轻松和长远。

还有就是讲课时间与节奏的把握上,也是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通常是自己的'主观愿望很丰满,而现实的课堂生成却很骨感。自然的课堂生成犹如晶莹的露珠,需精心呵护让其滋润课堂,不留意或驾驭不好便会一朝风干。

星期四下午,我带着困惑参加了五年级语文组的评课教研活动,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我和孟弋卜老师的课作出了精彩的点评。特别是冯亚红主任,点评严谨透彻,用当时在座老师的话说,大有于丹百家讲坛的学者风范。各位老师的交流分享,使我心中困惑大减,思路更加明晰。

会后,我特意上网查阅了20xx国家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要点。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更新与树立自己教学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穿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总之,一节好课的生成非常不易,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紧密配合。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与心血的双重打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摆教学反思篇5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

课的开始,我出示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琥珀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让他们观察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

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如: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课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中松脂球形成的`段落(从第二至第九自然段)从中得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1、在一个太阳光很强烈的夏日;2、在一大片松林里;3、松脂不断地往下滴;4、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刚好遇到一起。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

我们可以从读中发现:第八自然段有一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同时把两只小虫无可奈何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写两个小动物行动时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突出它们的活泼可爱:小苍蝇“展开”、“停”、“掸掸”、“拂拭、“飞舞”,蜘蛛则是“爬”、“划动”、“扑”……

在现实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珍贵的琥珀,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可以由上述条件推出其他琥珀的形成过程,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有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美文。所以我出示了一块镶有两只小昆虫的假琥珀,让孩子们编故事。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有个孩子说:从前有个天然形成的松树屋,屋里总有几只小昆虫在嬉戏。炎热的夏季来临,松树开始渗出香浓的松脂,一天两只小昆虫不幸被松脂裹住,刚好有陨石击中了树屋,松脂球随着大树埋入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化石形成了;还有个孩子说一天白蚁王国正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各地的白蚁纷至沓来。

不料松脂一滴滴落下挡住了它们的去路,白蚁们想搬开松脂,谁知却被松脂裹得更紧。其他白蚁看到兄弟们被困十分愤怒,于是群起而向肇祸的松树攻击,树被它们啃倒了,松脂球被砸入地底……几千年过去了,松脂球形成了化石。本次教学中我在阅读教学琥珀形成部分时把学生抓得过紧,没有让他们充分自学汇报,所以课堂显得沉闷,后来拓展练习时他们才兴奋起来。看来以后在此部分可以给学生提好要求再让他们充分自学讨论,相信效果会更好。

摆教学反思篇6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优化英语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英语课堂。结合我校英语教学实际,认真研讨,反复论证,提出“温故知新,问题引领,互助生成,当堂反馈”。以下优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在前行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再前行。

一、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想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新课程提出的挑战,就需要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强调前沿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只有永远置身于英语教学的前沿,密切追踪英语教学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断给课堂教学内容注入新观点、新方法,才能真正优化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集体备课,目标明确明确、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中之重。坚持集体备课。每单元由主备课人(负责该单元教学设计者)主讲,其他人补充,讨论后集体制定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

三、研究学生,优化教法教师多角度了解学生,组织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采用适当、合理、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易于接受。避免满堂灌和满堂问。我们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巧设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每一项任务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保障。教师既要考虑到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又要考虑到实效性。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制定,要遵循教学规律,本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进,变化激趣的原则,使设置的活动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形成梯度。这样才能确保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

四、优化时间,加快节奏自主合作、优质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师组织指导调控和目标引领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合作自主展示和自主反馈矫正为基本学习方式的优质高效课堂。它的基本理念是充分相信学生,充分依靠学生,充分解放学生,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求知的快乐。教师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更多地探索。

五、结构严谨,环节紧凑保证教学结构的严谨性和英语教学环节的紧凑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学结构严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环节的连接要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转换要恰当合理。在转换之间,教师的指令要清楚、明确。课堂教学过程要充满变化,教学环节层层紧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不断的期待。如果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就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真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要使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明确、方法新颖、手段丰富、结构严谨、讲解精炼、时间紧凑。

六、互相听课,反思教学要保证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应该从课前、课中、课后这样的教学全过程经常保持反思意识,以达到课堂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备课、授课、互相听课评课等各个环节的反思。本人在英语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口语就是本人的缺憾,发音不够标准,从方式上看,授课比较随意,但新课改的思想已经扎根于脑海,我会加快改进,使自己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一位教师!

摆教学反思篇7

讲《灰雀》一文时,我紧紧围绕关键字"爱"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得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没有充分朗读的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二、课堂的临时应变能力不足

课上,由于某一个教学环节发生了遗漏,导致我在30分钟内,就将课文内容结束。剩余的5分钟,我的心里发懵了:我该怎么过这5分钟呢?我采取了让学生读对话,自己再范读对话。同科的老师随后告诉我,我这样一种处理方法,其实是将前面的教学环节进行了重复,或者说这样安排不符合这堂课该有的节奏,要将它安排在课文理解中。在剩余的时间内,老师们告诉我可以安排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想一想,动笔写一写“小男孩在听了列宁找灰雀时焦急,为灰雀惋惜等的话后,那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者是“小男孩从这件事中,他明白 了什么”,让学生站在同龄人的立场上,更加能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提高。也可以让学生做做课堂练习本……总之,方法有很多种(当然,这么做,并非为了填满时间)。从这堂课中,我不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更好的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发展;而在课堂教学时,做好随时应变的准备,让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缚,又能真正将课堂的时间合理地运用。

摆教学反思参考7篇相关文章:

皇帝的新装教学反思教学反思7篇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优秀7篇

秋天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模板7篇

摆满月酒的讲话稿7篇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参考8篇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7篇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7篇

双脚跳教学反思7篇

草原的教学反思3篇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5篇

摆教学反思参考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7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