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时候写一篇心得体会,我们都需要认真对待,活动结束后,我们有许多新的体会,务必将这些写进活动总结,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书有三到心得体会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书有三到心得体会篇1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朱熹说:“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无论怎样读,最关键的是要读好书。
一本好的书,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涤,一本好的书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做指引,一本好的书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一本好的书可以让我们受益无穷。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想而知它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从内容上看《论语》包括伦理教育、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宗教等方面,许多内容从量上看并不多,但却非常深刻,孔子主张仁,是要推行仁政,希望通过实行仁政,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孔子主张仁是要加强人的自我修养,孔子主张仁最基本的意思是爱人。
从体例上看,它属于早期的语录散文,一是口语化,明白易懂,二是格言话,三是对华能够体现出人的性格品质甚至气质。
从教育的意义上看,它更是意义非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我们如何有修养,“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教我们如何学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教我们要有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我们要谦虚,“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教我们要珍惜时间。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代都酷爱读书,以书会友,以书为乐,毛泽东常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恕不可以一日不读”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我扑在书上,就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在书中遨游,在书中畅想,与书携手,读书,读好书。
读书有三到心得体会篇2
有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我想说:这份光辉来之不易,它需要悉心地经营、积极地探寻和恒久的坚持,否则,顶着一份"光辉职业"的光环再久,也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
我相信:每个教育工作者在起初踏入校园的时候都会信誓旦旦"为学生奉献"、"用全部的爱去面对工作",可是,我们怎么去施与爱?如何能够让这些爱起作用?还有,怎样能够使得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得以持续?这些,才是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个在教育领域工作十几年的老师,我对此深有体会:教师这份工作做久了,是会出现瓶颈期的。或者因为疲累,或者因为惯性思维,我们会发现自己难以获得突破。的确啊,讲台不过三尺,教室不过几十平,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我们怎么闪转腾挪,才能开拓出一片更大的天地?我的方法是读书……
引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学校是读书的地方,不仅是做题的地方。"这里面的寓意无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对于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适用的。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我喜欢它不仅因为这本书中强调了"爱心"这个在教育行业耳熟能详的词汇,还因为作者李镇西老师在书中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并给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切实的指导。
在《爱心与教育》中,有一部分关于"后进生"的内容。李镇西老师非常注重施与爱的公平性,他会努力让自己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即便是后进生也不例外。而且,在对于后进生的分析中,他提到了家庭方面的原因,这一点,给我的启示特别大。
我突然发现自己在以往的工作中有一个误区,对"老师"的定义出现了偏差。我以为:老师就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人;就是把教室的门关起来,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人;就是放学的铃声响起来,学生回家之后,就不再负有责任的人。原来限制我的不是三尺讲台,也不是教室,而是自己的想法,那扇未曾开启的心门啊!
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讲了很多他本人和学生相伴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他本人用一种"全身心陪伴"的方式走进了学生的生命中,从而融为一体,互为支撑。这才是"爱心"的最高境界,他对学生的爱不是"应该去爱"那么生硬,而是能爱,想爱,不爱不行!李镇西所参与的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的成长和整个人生,这点值得我反思与学习。
在我的班级中,也曾有一名让人头疼的"后进生",他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上课公然顶撞老师,打扰其他同学的学习。我找这位学生谈过很多次,他却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让我无所适从。终于有一次,这名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扰乱课堂,将我彻底惹恼了,我把学生的爸爸请来学校,想和他沟通下。没想到,这位父亲当着我的面就打了儿子两记耳光……
这位情绪激动的家长告诉我:他和孩子的妈妈早年就离婚了,他一个人带着儿子过,为了养儿子自己做着很辛苦的工作,他离开学校之前还叮嘱我:"他不听话你就打。"这些让我觉得猝不及防又无奈。
当天晚上,我想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提到的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家庭。是的,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有机会参与孩子的成长,真的应该时不时打开教室的门、学校的门以及自己和孩子的心门,去了解他们背后的生活,也许,那里才藏着激励他们前进的动力。
我尝试着走近这名"后进生",利用课余时间和他谈话、给他补课,看到他的手套坏了,帮他买了一副新的……而这名学生对我也从刚开始的抵触、防备到后来的信任。他开始对我抱怨父亲对他不好,开始述说自己没有妈妈的委屈……当某天放学之后,我和他一起回家,当着他爸爸的面儿夸奖他最近进步了很多,并委婉地规劝这位父亲不要经常打骂孩子的时候,我看到了昔日的"后进生"脸上绽放出笑容……
当然,这名学生因为基础太差,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成为一名各门功课优异的"尖子生",但是他开始认真听讲了,开始知道尊敬老师和友爱同学了,并且在我的鼓励下发现了自己在体育方面的特长……这些,都让我觉得无比欣慰。
我不知道这名学生会不会在若干年之后像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写的那样,回到学校来,述说自己的成就,表达对老师的感恩……而且,这些对我来说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有一天,他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我会非常放心。我觉得他不会再因为家庭的残缺而放弃自己,不会因为缺爱而仇视社会,并且明确了自己的奋斗方向,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将来在社会的上的哪个领域,都会过得很快乐。
同时,我也特别感谢《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它打破了我的瓶颈,洞开了小世界通往外部天地的大门,让来自门外的风吹拂着我,拨开教育的迷雾,认识到爱心的本质和教师这一身份的真实意义。
读书有三到心得体会篇3
宋老师临下课时说,要学好语文,就要读好书,我推荐同学们读一读高尔基的《童年》。在大家窃窃私语中,放学的铃声响了。
我兴冲冲跑回家,对妈妈说,老师让我们读《童年》,你帮我买吧!行呀,儿子,爱读书多好。妈妈说。
?童年》?一定是本很有趣的书吧,我眼前晃着孙悟空、猪八戒的影子,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也在我脑中闪现。哈《童年》快点来吧!
为儿子买书,老妈的速度真快,第二天放学回家,崭新的散发着书香的《童年》就放在了我桌上。我忍不住打开看,不久就皱起眉头来,这本书好像和《西游记》、《哈利波特》不一样呀,有趣,好笑?都没有,读道的是苦苦的涩的味。
晚上做完作业,我继续看着,三岁丧父又失去母爱的阿廖沙的童年是在外祖母家度过的。他们相依为命,生活艰难。请看:咱们俩的面包我来挣!
我也开始挣钱了。
逢节假日就走街串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片儿、烂纸和钉子。
把一普特破布烂纸卖给旧货商可得20个戈比,料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10戈比或着8个戈比。
平常放了学也去捡,每星期天去卖,一上子能得30到50个戈比,运气好的时候还要多。
每次姥姥接过我的钱,都会急忙塞到裙子的口袋里,夸奖说:
读书有三到心得体会篇4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的进步阶梯,”书是我们的朋友,通过它可以“看”到广阔的世界,“看”到银河里的星星,“看”到中华瑰丽的五千年,“看”到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说起来,在求学阶段,我还是很喜欢看书的,尤其是小学到中学阶段,真的可以说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那时也真的是看了一些书的,可是由于年纪太小,对书中很多内容的理解,却还是有局限性的,后来随着学业的逐渐增加,看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工作后,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停止了书籍的阅读。直到最近两年,才又开始读书活动。起初,因为开展永吉县中小学领导干部读书竞赛活动,而被迫读书,可是读着读着就沉浸其中,一发不可自拔。说起来,还真的要感谢这项活动的开展,让我得以坚持每天静心读书,虽然每天读书的时间都不是很长,但是一天天坚持下来,阅读量也是出乎意料的。
近期所读的书籍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本名字叫做《做最的自己》的书籍,作者是李开复先生。《做最的自己》是在同事的介绍下开始阅读的,就连书都是同事借给我的。说实话,阅读之前,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不是很高,仅仅是因为同事的热情推荐,以及对书名的一点点奇,让我开始阅读。可是一点点的读下来,我不禁慢慢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其实以往也阅读过类似的书籍,往往书里空洞的语言总是让我感觉索然无味,可是《做最的自己》却让我眼洞大开。李开复先生结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所撰写了此书,在书中李开复先生不仅提出了“成功同心圆”的理论,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释成功的秘诀,尤其值得我—一个职教共青团工作者去深思和借鉴。
“做最的自己”,那么,如何才能做最的自己?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思索的问题。是的,更多的时候,大家都在审视对方,研究对手,却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剖析自己。
虽然还不算年长的.我,在职校工作也有七个年头了,从事共青团的工作也有四个年头了。日复一日的和学生们接触下来,经常能够听到学生们说:老师,他迟到了;老师,他没交作业;老师,他玩手机了;老师,他……这中间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更多的学生都习惯于把目光放在别人身上,更多的挑剔别人的问题,而很少能正视自己。
李开复用平实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心门。他告诉人们:做人不是只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时的自省却能让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简单的树立理想就可以轻松实现,但是没有理想的人却一定无所适从;做人一定要有广阔的胸怀,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量的非凡气度;做人要有勇气,真正敢于追逐自己梦想的人才能让更多的机会停留在自己身边。
我一直坚持认为,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而应该是做人。职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各初中校的后进生,甚至很多是被初中校淘汰了,被初中老师放弃了的学生。在他们身上难免会有劣根性,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如何让他们摒弃自己的问题,重新扬起自信的风帆,形成良的职业道德素养,成为了职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李开复先生作为少数几位在大洋两岸都取得过杰出成就的华人科学家之一,他提出的“成功同心圆”理论,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
“成功同心圆”就是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核心,辅以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六种重要的人生态度作为同心圆的第二层,再以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六种行为方式构成同心圆的最外面的一层。
确实,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是指导所有态度和行为的根本因素。而态度是行动的前提,态度受价值观的指导,态度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价值观不正确,一个人无论怎样努力,都会像南辕北辙的赶车人那样离成功越来越远。有了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就可以更地完善自己的人格,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只有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寻找通往成功的道路,每个人才有可能真正做最的自己,真正取得多元化的成功。
在学校的共青团的工作中,我也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作为最终目标。通过演讲比赛、艺晚会、团课、团会、各类讲座、工匠精神教育、技能竞赛、体育竞技等形式多样的的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化生活,建立健全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活动让学生们才艺得以展示、特长得以发掘、能力得以锻炼、情操得以培养,进而实现培树健全人格,坚守理想信念的德育目标。
同时,李开复先生还提到成功的几个要素: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其实就是一个人高尚品质和修为的表现,这正是一个职教人所必须具备的良品质。一个人,即使他的技术水平再怎么精湛,专业技能再怎么高超,如果不具备这六项品质,也一定无法体味成功的快乐,所以在日常的活动安排中,我也有意识的通过各种活动去塑造学生们的良品质。这也正吻合了我校吕校长提出的创新德育模式——“三立教育思想”,即“立心”、“立行”、 “立业”。
“立心”是指崇业精神、工匠精神、担当精神。在职业学校第一要做对职业的这种崇高精神,工匠精神,中国制造20xx,中国职业4.0是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主流话语,工匠精神是当下流行的时尚,中国要强大,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离不开一大批人的工匠精神;担当精神是每个人每个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都要为当下的经济发展有所担当,为我们民族的工业振兴有所担当。“立行”简单来说,就是职业人要求的这种规的行为和语言。“立业”是什么?职业学校宗旨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以至于从业。所以职业教育它的职业精神、精湛的技艺是我们民族的根本,也是我们每位职教从业者追求的最终目标。
通过这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明显的看到了学生的转变,看到了社会对我们评价的转变。就在前几天,周末带着孩子逛街,无意间碰到了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他是15届焊接专业的毕业生,是我校第一届2+3联合办学的学生,现在已经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就读。一路上,这个孩子和我说了多在大学里的事情,总结起来就两个字“骄傲”。孩子的每一个字里行间都流漏出明显的优越感,什么优越感呢?那就是,和大学里同届的,通过正常高考走进大学的学生相比,无论是在课业上、活动上、学校工作上都明显的存在优越感,已经学了两年焊接专业实训课的他们,即使是技术最差的学生,给同届的其他学生当老师也是绰绰有余的了。学校里艺演出、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等的活动的大奖都由他们班级的学生包揽了,校园广播站、学生会、学生社团等,他们也都发展的如鱼得水。那么,是什么让他们有了如此的优越感,无疑,是这两年的职校生活,让他们无论在技术还是在能力上,都有了惊人的变化。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毕业生说出那般骄傲的话语,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毕业生眼中那般自豪的光彩,这是我第一次感到毕业生留露出那般的优越感。说实话,孩子的话语令我很激动,这也充分证明了,这几年我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同样,我相信,这些孩子们真的做到了“做最的自己”!做最的自己,不负韶华!
读书有三到心得体会篇5
阅读是人类独有的一项神圣权利,因为阅读,人们狭隘的心灵逐渐变得更大,丰富多彩,甚至成为一个巨大的精神宇宙。
书犹如药,书读多了一个可以进行医治愚蠢;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相关书籍,就像中国大地公司没有得到阳光;智慧中没有通过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我爱书,常常部在书架前,觉得我们面前展开了中国一个具有广阔的世界,一个非常浩瀚的海洋,一个苍满的宇宙。因为只有当你在读书时,就是在和书中的作者通过谈心、交流。读书时,如果读的是现代的书,可以与同代人作做精神上的交流;现代设计作品是现代社会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反应的是当代人的思想进行感情;而读经典文学名著时,读的是古今中外的文化教育精华,名著像是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其他就不在话下了,名著为很多人需要反复学习阅读,已成为当代人发展共同的文化核心素养,不了解学生名著,就在企业文化信息沟通中产生影响严重心理障碍;读现代的书,可以更轻松活力的吸取历史书中的精髓,而且他们更有研究兴趣,吸取书中的知识时就更快了;读古代的书,可以得到传承中华古代圣贤的精神文明遗产;读书方法可以充分享受和吸取一些人类传统文化的成果。
我觉得,读书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因为学习他人的智慧,通过你作文使它成为我们可见的,然后学生通过自己感觉的门廊,经过你想象力的天空,进入你心灵的空间,激起你心中的波浪。读书一定要能够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仔细研究推敲,有时企业不能全信书中的所言,也不可寻章摘句。读书可以使人愉快,也可以发展增添一些光彩,读书使人增长知识见识。
读书时不要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我们不能只记信佳句美词,而必须把全文的意思进行理解透。然而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能够懂得,读三遍四遍时就读学生懂了,或者一相书前面还有许多问题不懂的地方,读到自己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已经看不懂,过些日子可以再看时才懂得;也有的书似乎看懂了,其实影响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企业实际学习知识,才真正需要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通过反复研究阅读,每读一次社会都会采用开卷一种有益,温故知新!
读书时必须能够做到心到学生眼到、口到,其中最重要的是心到,如果你不喜欢自己读书,不用心读那也可能就不能没有用心去了解到了书中的道理,也不可为了能把书真正读进去;如果我们真正把书读进去了,你就会越读越有发展兴趣,自然环境就会很轻松地获得学习书中的知识和道理!
因此,阅读首先要注意方法,然后要注意读者的心态和心情以及阅读态度!
读书有三到心得体会篇6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束缚他们的是对物质生活的苛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束缚他们的是一颗自私而又冷漠的心。生活中人们不知尽的欲望,成为束缚他们的枷锁,正如莫泊桑的《项链》里,那位爱慕虚荣的贫穷女主人为了体面地参加一次宴会,向一个富有的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但是不慎丢了。她十分懊恼,心里很惭愧,决心努力工作还上丢失项链的这笔钱。等到十年后,她终于赚够了这笔钱,买了一条一样的项链还给朋友。结果,朋友哭笑不得,告诉她那条项链是假的,所以丢了也无所谓。原来辛苦十年,结果竟是如此荒唐。这时作品戛然而止,留给人们无限的思索。爱慕虚荣使她受到了生活的重创,虚荣成了她生命里一串无形的锁链,使她在生活中磕磕碰碰,酿成一段可怜而又可悲的人生。女主人马蒂尔德为了能在人前“出风头”,她耗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十年艰苦的还债生活,使她容颜衰败,青春不再。
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马蒂尔德的影子。有些甚至被称为“问题少年”的学生,他们之所以成为“问题”,其实也不乏是虚荣、狭隘的心胸在作怪。由于成绩不佳,他们觉得自己无足轻重,甚至被人忽略。于是在学习上不能“成优”,他们便在生活上“求异”。他们的种种错误也许只是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面对已成定局的校规,他们一犯再犯。如果说是出自自身的调皮和一颗不愿被束缚的心,倒也罢了。然而仔细想想,如果他们只是为了吸引人们不敬的注意,那么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马蒂尔德十年艰苦的生活,夺取了她引以为傲的容颜和一去不返的青春。那么这些“问题少年”为满足虚荣所犯下的一切错误,不也将夺去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学习机会吗?当他们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又有多少筹码可以供他们在生活的天平上衡量自己的价值呢?倘若一无所长,又有多少明天可以期待?
生活中种种欲望会成为一串串无形的锁链,锁住早已疲惫的心,让生活偏离原来的轨道。欲望的天平也许永远不会平衡。当一个不合理的欲望产生并形成巨大的枷锁时,生活中一切都会朝着欲望倾斜,最终,也让生命里美好的事物悄然而去。所以,我们应该摒弃这些无形的枷锁,“带着镣铐跳舞”实在太辛苦了,让我们轻装上阵,摒弃虚荣,舞出生命的辉煌。
读书有三到心得体会篇7
为了更好地提升本身的素质,在我这个寒假,我利用假期多读好书,写出心得。希看通过读书能有所得、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让自己可以在书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让自己可以在如本日渐喧闹的城市中找到心灵的栖息地,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屋”。在这个假期中,令我很有体会的是高尔基写的一部小说《童年》。这是高尔基以本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家童年的成长经历,描绘了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画面。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往投靠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往"人间"混饭吃结束。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逐步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跋扈,残酷,常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肠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由于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往。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往知觉。他还背后放印子钱,乃至鼓动帮工往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取家产争吵斗殴。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酷和冤仇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陋。舅舅们为争取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形使小阿廖沙饱受惊吓。这一幕真实反映了底层人民沉重的生活状态,批评了小市民的自私残酷。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有暖和与光明。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另外一些人,过的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爱仁慈,聪明能干,酷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恍如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忘我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布满坚强的气力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步成长为一个坚强,英勇,正直和布满爱心的人。
幸福的童年都是类似的;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童年》以小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刻画了一群性情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里有严厉而急躁的.外公,有慈爱的外婆,有爱饮酒的舅舅,有漂亮而忧郁的妈妈,还有会舞蹈的"小茨冈";有抬起长腿踢妈妈的继父,有称为"奶奶"的绿老太婆,有孤僻而执著于化学实验的房客"好事儿",有自杀的小偷彼得伯伯,还有一群玩草鞋大战,往雪窖冰天的小岛上偷木板过活的仁慈小流浪汉。
而小阿廖沙正是以一颗脆弱而敏感的童心生活在这群人中,体验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爱丰富了他,使他布满了坚强的气力往应对困苦的生活;苦难让他明白,俄罗斯人大多像小孩子似的,喜欢拿哀伤来逗乐,玩弄,不为做不幸的人而惭愧。正是从这个足迹里,走出来了一个文学伟人,世界因他而增辉。《童年》,也为我们认真了解一个伟大民族打开了一扇小小窗户。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但从中读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取得珍贵的精神粮食,而且还学习了作着刻画人物性情的独具匠心和简练的叙事风格。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平静地往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遭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湛蓝。相信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也能够从中取得从容面对的勇气。
读书有三到心得体会参考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