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个人成长的一部分,记录下来的思考非常重要,具有感染力的心得体会都是有属于自己的真实的想法的,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善洲精神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善洲精神心得体会篇1
从影片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杨善洲老书记是如何六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的。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应当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世界观,扎实工作,艰苦奋斗,刻苦学习,不断创新,为党的事业奉献自己。影片观看后,我进一步学习了杨善洲同志的一些其他事迹,通过学习我对杨善洲同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认为我们应当学习杨善洲同志以下品质:
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他可贵的思想品格、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他的公仆本色、百姓情怀。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当像杨善洲同志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生追求,矢志不渝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应当像他那样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无限忠诚党的事业,无怨无悔地为人民服务;应当像他那样树立强烈的百姓情怀,视百姓为父母、待百姓为亲人,心系百姓、心忧百姓;应当像他那样淡泊名利、廉洁奉公,永不褪色、永葆先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二、艰苦奋斗严要求,淡泊名利讲奉献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但他从不从林场领取报酬。他每个月只拿林场的几十元补贴,不仅如此,杨善洲甚至还经常要给林场贴钱。树苗要钱买,他就带头下山拣别人吃剩后吐掉的果核。林场办水果基地,招了一些临时工,碰上林场经济困难的时候,杨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用于发工资。他老伴坐了几次公务用车,为此他还交了几百元车费。尽管他是大亮山上年纪最大的,但他从来不搞特殊,与大家同吃同住。在大亮山上,杨善洲的全部家当是一张床、一张学生用的书桌、两个小坐凳、一个火盆,火盆上架着锅针和马灯、手锤、砍刀、板锄、镐、钉耙、油纸帽等一些看护林场用的东西。记忆最深的就是一个副省长下来视察时掀开锅盖,却只发现几个黑乎乎的窝窝头和几个烧糊了的红薯。他在林场二十多年,无偿奉献了二十多年,2009年4月,杨善洲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移交给国家。移交林场时,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林场一根草,留下的是可观的绿色存款,留下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留下的是精神财富。
三、穷尽一生,书写为民情怀
究其一生,杨善洲同志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他也是这样做的。影片中感人至深的是关于他二女儿杨会芊的事,结婚了,作为父亲因为公务满未出席。作为一个地委书记,女儿一个简单的工作调整却是一波三折,不仅不帮忙甚至还阻挡别人帮忙办理,要求之严格无以复加,直至杨善洲退休多年后方通过其自身努力调到中心小学教书。影片一出来便是杨善洲视察大亮山各山头,然后就是带领群众抗旱救灾,保护滇西粮仓。退休后回家当天便开始上山种树苗,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光秃秃的大亮山一片翠绿,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把林场交给国家时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善洲精神心得体会篇2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仍旧心里记挂着他的家乡,他说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就这样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杨善洲书记,他无私奉献了他的一生。
杨善洲书记身上有太多太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终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杨书记一辈子清贫,一心为了人民,是党员们的典范。他一辈子贵在坚持,应该说大对于数党员干部,退休了,安享晚年也是人之常理,可是我们的杨善洲书记,却选择不一样的道路。他的这条道路,充满了艰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才绿染了大亮山,让大亮山附近的村子通了电,村平易近有了水喝,出产成长了,糊口敷裕了,当大旱到临时,村平易近们真正体验到了杨善洲功德不可限量。
我是一名新教师,杨善洲书记的这份坚持正是我该学习的。身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老师,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和本分。万事开头难,一开始,教学经验不足,在教课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候拿到教材会无从下手,不知该怎样处理,怎么更好的把知识重难点传授给学生。也许某节课上得思路不清,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也许某节课上得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让学生提不起劲来;也许某节课教学重难点没能把握住,让学生没学到什么,也许……还有很多个“也许”。这都是我面临的一个有个的难关,也是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但是如今学习了杨善洲老书记的先进事迹后,他那坚忍不拔的意志,不求回报无私奉献地精神,以及服务于人民的那份永恒的热情与执着……深深地感染了我,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该想想杨书记,努力克服困难,勤勉奋进;对待学生时,也该想想杨书记,热爱学生,无私奉献。
杨书记的精神时刻地让我铭记在心中,时时地激励我前进。
善洲精神心得体会篇3
杨善洲六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不竭动力来自哪里?来自他坚贞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来自他对伟大祖国的诚挚热爱,更来自他对养育自己的家乡和人民的满腔感恩情怀!
在物质匮缺的少年时代,是家乡大亮山上的野菜、草药养活了他一家。大亮山有恩于他,他忘不了。后来,当看到大亮山遭乱砍滥伐一点点变秃变荒时,杨善洲心痛不已,他不止一次的说:“我们要还债!”
“他16岁,滇西抗战,被派去参加担架队。和他一起抬担架的是一个叫刘贵的40多岁的农民。刘贵用绳索将年少的他套在担架上,万一滑倒,刘贵会拽住他。上坡时,刘贵叫他在前,自己在后;
下坡时,刘贵让他在后,自己在前。少年的他走得轻松稳当,可刘贵走得挥汗如雨,磨烂的草鞋露出脚趾,在山路上留下点点血迹。这件事在他心里装了一辈子,成为他日后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一辈子为人民谋幸福的源泉。......后来,村里土改。他家是佃农,没有一分田地,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分到一亩地。没曾想,他家分到了10多亩地,从此他可以在自己的田地上种庄稼了。他感恩共产党。”
是的,是家乡的山水养育了他,是家乡的人民帮助了他,是党的关怀温暖了他,是党的理论指引了他。他终生难忘,他要感恩,他要报答,他要把他的生命献给那些有恩于他的人。
六十年风雨人生路坎坎坷坷,六十年艰辛岁月激情难消,不管在怎样的境遇中,杨善洲一颗向善之心未改,一颗感恩之心未变。
感恩是一切有道德良知的人的基本情怀。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人、朋友、师长、同事、组织的帮助,离不开社会、时代、环境的.熏陶培育。个体从来都不是一座孤岛,一切都存在于关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在给予别人关爱和帮助时,也在直接或间接的接受他人的恩惠。知恩不报非君子。回报他人,回报社会是人生于世的基本理念。知恩、感恩、报恩是每一个社会人形成社会价值的必然过程。得到多少并不是衡量人生意义的标杆,只有给予才是心灵快乐的源泉。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时刻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回报人民。我们应该懂得是人民养育了我们,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时刻铭记,我们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而不是随意呼风唤雨的魔杖,更不是为自己捞取好处的利器。对人民群众是否有感恩之心是衡量一个党员干部的基本尺度。孔繁森把自己的大部分工资用于改善阿里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牺牲时口袋里只有8.6元钱;
焦裕禄以顽强的毅力和肝癌做斗争,把一腔热血和豪情洒在兰考大地上;
任长霞清廉为官,情系群众,为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忘我操劳,牺牲时胃里竟没有一粒米......他们和杨善洲一样,之所以慷慨为民,无私给予,是因为他们心怀人民,感恩人民。他们因有强烈的感恩之心而高尚,他们因点点滴滴的感恩之举而受到人民永远的爱戴。
用感恩之心回报人民贵在持之以恒。杨善洲把刘贵们给予的关爱在心里装了一辈子,这关爱激励了他一辈子为人民做好事。一个真正的好党员好干部应该像善洲那样把人民的养育之恩化作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持之以恒的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三把火”式的一时一事上,或者对人民群众的暂时的“报答”是为了日后更多的“拿回来”。
感恩之心是否纯正还需要在困境中检验。在顺境中感恩容易,在逆境中报答就难。杨善洲花甲之年放弃到省城安享晚年,毅然上山种树,即使摔断了腿也不退缩,可见其感恩之心至坚,其感恩之情之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个人有强烈感恩之心的党员干部是不会因为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过程中遭遇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的,也唯有如此,感恩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如果感恩只是举手之劳,只是“附属项目”,只是为外树形象,只是哗众取宠,只是无关痛痒的施舍,那样的感恩之举因其水分太多迟早会被人民遗弃。永远感恩,持之以恒,无怨无悔是赤子之心回报祖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善洲精神心得体会篇4
杨善洲同志一生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对人民忠诚,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几十年来,恪尽职守。他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60岁退休后放弃舒适的晚年生活,毅然奔赴深山植树造林,当荒山变成林海后,又无偿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移交给当地政府。
纵观杨善洲同志的一生,感触最深的是:他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有一心为民、扎根于民的公仆情怀,有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有大公无私、谈泊名利、乐于奉献的献身精神。这一切都是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对我们是一种无形的鞭策。看着那个年代出生的人,一生当中,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不知不觉潸然泪下。
无独有偶,经常看到一些大学生将自己下基层变成了自身以后升值的跳板,不能适应一线工地的工作,抱着走马观花的心态,嫌待遇低,嫌条件差,根本没有扎根基层的魄力和决心,只想着避重就轻,向往安逸。相比于两代人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不知不觉,脸颊上有些发烫。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的事业正处在社会变革和转轨变型的环境中,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意识形态出现多元化,诱惑也不断增多,部分人抵挡不住诱惑,信念开始动摇。此时,推出这位忠以报国、诚以修身、勤俭自强、信以立业、德才兼备的时代楷模,很及时,也很有必要。
我们广大团员要认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缅怀先进人物,更要传承和发扬他的信仰追求,并以此为标准来调整和找准自己的人生航向。忠于人民,忠于自己的事业,自觉地把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用扎实的工作、敬业的精神、创业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来谱写一曲共青团员的生命之歌,留予后代吟唱!
善洲精神心得体会篇5
近期以来,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杨善洲,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两袖清风,勤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退休后,扎根大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交给了国家。荣膺“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
嵩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学习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通过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认识到了学习杨善洲老书记的意义和重要性。
开展学习杨善洲老书记教育活动,能够使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党的正确的理论、路线、纲领;开展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教育,能够用广大党员的行动来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保证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完成党的执政任务和执政使命。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县主要领导长达三十余年,但从未为妻子孩子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本,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学习他永葆本色、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杨善洲同志入党六十年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随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作为自己的铮铮誓言,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坚信共产主义,牢记党的宗旨,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
(2)明确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具体要求。
经过学习,我明确了作为一名公务员在新时期的先进性,一是要立足本质、全心服务。热爱自己的事业,坚持党的方向;爱岗敬业,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争创一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上。二是优质高效,精益求精。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业务能力,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三是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维护民主集中制原则,执行党组织的决定,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四是不计得失,乐于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牢记“两个务必”,抵制腐败现象。
(3)通过学习我增强了自己的党性,提高了自己的水平。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要始终保持共青团员的先进性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时还应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决定每个人的事业成败。体现在具体工作实际中,则是牢记宗旨,爱岗敬业。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实实在在办好每一件事情。
(4)我应该学习杨善洲同志的爱岗敬业、淡泊名利高贵品质。
做过9年石匠、工农干部出身的杨善洲,当了保山地委书记,依然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脸色黝黑,双手老茧,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受冤屈的人主持公道,自掏腰包给困难户力所能及的帮助,下乡不给农民添负担。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他一直认为,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20xx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白了开展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是一种心灵的影响活动,需要具有崇高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既然选择了公务员这个职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记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完善自己。
(5)学习杨善洲同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
盛年时期,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把植树造林作为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起点。出于对他几十年卓著成绩的褒奖和关心,省委曾让他到昆明居住,并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但他婉言谢绝,把“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一句话说得铿锵有力。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到老、奉献到老,把毕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通过学习,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公务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从工作态度,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做净化社会风气的表率。我们要学习杨善洲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刻苦学习,不断创新的工作作风。“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杨善洲的先进事迹一代,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要培养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不怕挫折,投身艰苦岗位锻炼意志,承担挑战性工作加强业务能力。要保持创新锐气,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要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要自觉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学会忍耐,成长为知识丰富、技能精湛、视野开阔。
总之,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公务员,我们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人民的信任和国家的重托,把群众困难和需求放在心中,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文明、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开拓创新,创先争优,甘做公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鞠躬精粹,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事业中去。
善洲精神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
★ 冬奥精神心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