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发表个人看法,写好一篇心得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写心得体会应做到客观实际,有观点和立场,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医经方心得体会参考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经方心得体会篇1
数年来的学习和临床,使我认识到,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两种医学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角度和方法,也就是说中西医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这就决定了中医和西医在认识疾病的视角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中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什幺?就是易、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学说等,这些是先哲认识、解释世间万物存在、演变、消亡的理论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方法论。古人读书必读四书五经,这五经里面就有《易》(《诗》、《书》、《礼》、《易》、《春秋》)。在古代这些理论认识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就像今天的数理化。
时过境迁,现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现代医学建立的基础)已经成为我们自幼在学校学习的认识事物的准则。中国古代哲学(科学)如易学之属在现代人看来已经是一种“玄学”,甚至干脆认为是一种“伪科学”了,中医随之自然地让人们觉得很“玄”了。
时下就连中医学院的一些老师、学生都不信任中医了,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其产生的原因,这里暂不讨论。问题是中医是不是真的很“玄”呢?是不是就不科学呢?我想,关键是在于你能不能真正地认识中国古代科学(哲学),进而用这种思维来理解中医。时刻用中医的理法观念来认识和治疗疾病、不受现代医学观念的影响,是能否成为真正的中医生的基础。中医工作者必需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为师者必不能授人以医道之真谛而贻害无穷;为学者必误入歧途而流于半解,甚者对中医失却信心;若以为医必不能正确把握辨证施治之灵魂,其方药亦不能合于理法矣!
我们必需清楚地认识到,用现代医学的观念来看中医或许中医很不“科学”;然而当我们用中医的理法认识来审视西医,其也并不完全“科学”。为什幺呢?因为中、西医各脱胎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理法体系,各有各的认识角度和评价标准,用各自的标准去评价对方都是不恰当的,就像不能用篮球的规则来评判足球一样。
长期的学习加上几年完全独立的临床工作,我对医学的看法自然深入了很多。再次入学,对中医的教育状况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初次入学时我很想学好西医,觉得西医学的很多东西是“很先进”的,所以花了很长时间阅读西医方面的书籍。西医学知识的积累在临床上确实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因素,但是我经常感到西医的东西在影响着我的中医思维。我想很多在临床上工作的、能冷静下来思考的中医生都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中医生的悲哀,然而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是什幺呢?我想,也许是现行的体制特点。
虽然以后我亦将是一名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但我一直有一个很极端的看法就是中医生和西医生的身份不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也就是现行的中西医结合的体制特点(方式)要改变:一个人搞中医就得单纯搞中医,不能同时搞西医。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完全以西医有关糖尿病的发病基理和治疗手段为标准,还有谁会认真的按中医的理法辩证治疗消渴病呢?那怎幺办?很自然的,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大家都会尽量充实治疗糖尿病的西医知识。这样一来,我们的思维观念完全改变了,精力也分散了,还谈什幺继承、发扬、创新?然而,目前中医发展的状态就是这个样子,真正的中医生很少了,而真正搞中医、钻研经文的人就更少了,中医的精华与真谛将有慢慢消亡的危险!现在连民众都知道很多中医院只是挂羊头卖狗肉,挂中医之名行西医之实!这正是需要我们认真看待的问题。
中、西医生的角色集中于一人,带来的一大弊病就是西医思维的影响。这种干扰往往自己不易觉察,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深处,而这种影响往往是致命的,正如前面所谈到的,中西医分属于两个完全独立的理法系统,任何以西医的观念来处方用药都会影响到作为一个中医生的辩证施治思维。
我在这里不是在鼓吹纯而又纯的中医,而是指出,中医的理法系统是完全有别于西医的理论、治疗观念的,作为中医生决不可受到西医观念的误导。在当前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在中医辨证、治疗过程中不受到西医知识的影响呢?我想,最根本的办法是加深对中医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排除西医知识产生的消极影响。
西医的知识我们还是一样要学的,这是当前的现实需要。中西医在很多方面确实可以互补的,就像前面谈到的糖尿病的治疗,在控制血糖方面西医有它很多优势,胰岛素的应用和制剂、给药方式的改进(人工胰岛不久必将面市)更是给不少糖尿病患者带来莫大的福音,然而,目前不管是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胰岛素都不是针对病因治疗的药物,按中医的话说就是非治本的。然而中医治疗的出发点就是强调治本的(当然中医“本”的概念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的病因),在临床上通过中医药的辩证配合治疗,不少患者的病情都会得到更好地控制,减少降糖药、胰岛素的用量、降低胰岛素抵抗、减少急慢性并发症的产生,我想这都是大家所共知的,同时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体现。
综上所述,我是不反对中西医结合的,只是希望这种结合不要变成“错合”,不要“中不成西不就”。
目前中医的教育基本是按现代的教育模式展开的,跟前人学习中医的方式已经大不相同了。前人学医讲究师承、经典、临床,现在在校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学西医,甚至西医的课程比中医还要多,一些本属于中医的课程比如中医儿科、中医妇科、中医眼科、中医外科、中医肿瘤等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更多的是西医知识,而中医方面的内容大多是一带而过了。像中医骨伤的治疗,方法甚多,简单有效,而在课堂上基本没有涉及,已经完全西化了。这是一个让人困惑的现象,中医是不是真的没得讲呢?可现时在课堂上能对中医的发病机制、治疗特点进行深刻阐述的老师确实是很少了。
中医经方心得体会篇2
这是一本让我等了8年的书,读之,我有一种闻道之喜。
有人云:文以载道”不如“医以载道”,我想“医以载道”不如“人以载道”。 但是要做好人我想最基础的是从字去载道,去悟道。
象显于外,道藏而于内,大道至简,而徐老这本《字里藏医》是一本真正的从字载道,从字载医之书,此书有着中医传统文化的浓郁的芳香与福泽。
?字里藏医》共4章节,第一辑说的从健康谈起,第二辑说的从性命谈起,第三辑说的从疾病谈起,第四辑说的从脍炙谈起,徐老一共举了46个词语,读完这本书,准确的说,不能说词语,而应该说是92个汉字。
在第一辑从健康谈起,徐老很详细的说到“饥饿”,我特别对这2字解读甚是赞同,我懂得了“饿”比“饥”更严重,“饿”是伤心,在书中他说到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精妙,徐老在书中曰:“很多人问我吃什么有益于健康,我说吃什么不重要,怎么吃,什么时候吃才是关键。不饥不饿的时候不吃,哪怕是到了吃饭的时候外界的时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钟。这时候进食无异于强暴自己。如果加上麻辣鲜香作料刺激胃口,无异于服用春药强暴自己……即使到了又饥又饿的时候也要慢慢进食,细嚼慢咽,吃到吃八分饱就打住,留点儿余地,留点儿想,来日方长嘛!想起一句话,你看风景的时候,风景也在看你,你在吃饭的时候,饭也在吃你,所以道家和中医认为,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定量的,小吃几口,多吃几年,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可是看到美食如同拥抱美女,有几个能忍得住呢?忍得住就是神仙。
你看徐老师说的多好呀,多么生活和幽默形象呀,让人在会声一笑后却懂得了养生之道,就2字却隐藏了如此深厚的底蕴,我不得不佩服他的解读以及对古文字的奥妙。
第三辑说“疾病”2字,在未看书之前,我还一直认为“疾病”就是生病的意思,孰不知原来“疾”和“病”是大有区别,一向认为自己还是有点文字底蕴的我,但是读了徐老的解读后,竟发现自己还未小学毕业。疾病的初期称为“疾”,而“病”是“疾”的发展,我懂得了人要防微杜渐,在“疾”之前就要调理好自己的心身,以免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此也印证了真正高明的医生是不治已病治未病。
书中太多让人启迪的知识,也不逐一二举例了,也只有心领神会了,徐老他是用一个大医的高度,从书中我领悟到,无论是有心之“愛“的相濡以沫,还是无心之“爱”的相忘于江湖,这都是以一种哲学的情怀,我都熏染其中,在这些文字的解读中,走出了对传统理解的误区。
?字里藏医》我觉得它是一本很有实用性的书,实用性外还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认识和解读,我明白了汉字也有魂魄,反而觉得在中国当下有很多人是一个没有魂魄的巨人,物质极度富有,而灵魂极度贫乏。
话落于此,突然想起一事,去年一些所谓的中国学者,还有3000名专家参与,历经8个寒暑竟然搞出《通用规范汉字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居然是对“44个汉字整形”。
我想这些专家学者的孔乙己化,说到底,是中国文人自命“精神贵族”的悠久传统在当代社会的死灰复燃。近十几年来,专家学者的地位渐趋优越——虽然不如官员显赫,老板富有,但也没有他们的压力或限制,到了教授、研究员一级,便待遇优厚,终身无虞——于是乎老毛病又犯了,一会儿要改春节,一会儿要用熊猫代替龙来做中华民族的象征,一会儿又要改革字体,以至很多的汉字已经失去原本的意韵了……他们总之没有消停的时候,这些伪议题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客观上帮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忙,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专家学者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存状态。
孔乙己替人抄书,是自己弄钱养活自己,这些专家学者,则又拿工资,又拿津贴,研究的学问与“经世致用”这四个字连边也沾不上。而且据说现在某些所谓教授潜规则女生,以嫖娼的方式“扶贫”。现在又弄出对汉字的亵渎,我想他们是没事找事,制造混乱。我是极力反对对文字“整容”,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一个美女。她小时候就挺美。但是所谓的精力充沛的文字专家们,仍在拼死维护他们使唤手术刀的“权威”,一次又一次躲在犄角旮旯里瞎费工夫在折腾汉字,我想这实在得不偿失。
这种对汉字的整形的嚣张,我想这是某些国人的无知和愚昧,以及良心的丧失。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字典里,其实“医道”始终独立而鲜活的存在着,一方面道以医显,另一方面,从医入道,从字入道。我想汉字一直以来是中国人心灵上绽放出的花朵,是中国人人心的造化。读《字里藏医》我感悟到,要想了解人,不仅可以从身体入手,去倾听五脏六腑生克制化得交流,而且还可以借文字表达思想诸多方式入手,去倾听五脏六腑生克制化的交流,而比如从“饥饿”这简单的二字,当我们真正了解其真意时候,我们一定会被打动,因为我们熟悉那些情感,那些方正而如画的汉子就像手纹一样清晰、神秘,熨贴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
我想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字;有中国的字的地方就有中国词,就有中国心。我们说着、唱着、书写着,每一个汉字都珠润饱满,声音嘹亮。我们都爱着、恨着、感动着,从造字的仓颉开始,我们古老的生命便以一种方方正正的方式存在,并在世界历史写意的绽放。
徐老为了说清楚其中的道理,他不咬文嚼字,而在书中统统采用打古文引证的方法,他不说这个概念“是”什么,而是“象”什么,就如同在《易经》里画出卦来让你看它“象”什么,然后去感悟真理:他不用大概念来压人,而是发掘生活的点滴来映照我们的心灵,因为现在很多人心灵都扭曲变型了,因此我想徐老这本书是智慧之书,而不是知识之书,是可以让一个民族怀着热情世世代代反复的阅读的书。
我感叹《字里藏医》选题立意与视角的广度和宽度还有深度,把每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重新挖掘探索,从生命的涵义、从做人的涵义、从养身保健的涵义、从中医药理的涵义,依推原始经典再次解读,即是对中国文化之根柢的一次全新的漫游和感悟。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
徐老用他的渊博的学识,独到的眼光,睿智的见解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和智慧。他在书中一边旁征博引,一边结合自己渊博的中医知识底蕴去解读每一个词语,不得不让我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
?字里藏医》的经典犹如一扇扇高耸入云的大门,在原始的尘封中一直在等待着被叩响、被唤醒,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真诚,我们便能从中可以去触摸那些传统的古老而睿智的魂灵……
也许读完此书的一刻,我才感悟到自己才是最好的医生,求医不如求己。《黄帝内经》曰:精神内守,病安何来?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机缘认识真正有德行的医生,再说有些道行很高的医生一生中看的病人也极极有限,屈指可数,因为自己通过修身养心与天地合把病防范于未然,自己治疗的是未病,若到医生那去了已经是治已病了。但是还是要经过得道医生的点化,还是要自己不断的学习,才能达到自己才是最好的医生之境界,也许我想要学好中医,必先去修心。习医先修身,心不正则医不正,术太高。但对人和社会的危害也越大。
世界上最高的学问都是研究人的学问,我想思想和哲学上的差异并无法阻隔人类生命肉体认识的一致性和共通性。不解决人的问题,我想就不是学问。《字里藏医》是研究人的,也颇具现实意义,它是从词语来研究人之本性的经典,它是从语言文字入手来研究人性的问题,当一切从人出发,我们的心灵便随之开启,我们的学问便落到了实处,我们的快乐也会油然而生……《字里藏医》又何尝不是一种大学问呢?
突然想起徐老师说的: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我想中医这是一门仁术,从字入医,它源于一种根本的、深沉的爱,源于一种沉静的力量及心灵的阅读,它熨贴了我们的生命的根。
中医经方心得体会篇3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的通知》的相关精神,积极响应省、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关于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培训的号召,推动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和作用,我院精心安排,周密部署,首次开展了凉州区中医适宜技术护理培训班,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20xx年5月26日,我院申请的省级继续教育项目《中医适宜技术护理培训班》在我院六楼学术厅隆重开班。此次培训班邀请xx省中医院护理部主任xx、护理部副主任xx、武威市护理学会、xx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王淑文、武威市中医医院xx以及xx区医院等院内外中医护理方面的专家,就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概况、护理查房、患者安全管理、小儿推拿、拔罐疗法与刮痧疗法、中药的熏洗疗法、湿敷疗法和冬病夏治贴敷疗法等中医护理实用技术进行了讲授,受到了220名年轻医务人员的热烈欢迎。中医适宜技术,尤其是成熟的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在医院的各类工作中日益重要。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近年来使各医疗卫生机构从中受益匪浅,发扬光大势在必行,中医适宜技术的合理运用解决了过去传统中医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符合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健康需求。中医药适宜技术作为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也受到了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的欢迎。此次培训班的开展,为我区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开辟了新的局面。
一、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
由区卫生局组织发起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区属医院,乡镇卫生院、分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临床工作的人员。当前,中医药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振兴中医,实现科学、快速地发展,首先要弄清自身的优势所在,而中医药适宜技术就有着十分明显的特色优势,让基层医护人员掌握中医适宜技术,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中医药服务网络。
二、凸显中医药“简便廉验”特色优势,强化惠民措施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农村、在社区、在基层。因此,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的首步就是要做到医疗服务价格、质量、效果、态度、便捷、安全等全方位的综合的便民惠民,也就是“简便廉验”。通过适宜技术培训,学员们不仅掌握了应用推拿、按摩、拔火罐、针灸、简便中草药等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方面的应用,而且对于全面提高学员所在农村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中医药专业技术水平起到很大作用。
三、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培训班对学员的悉心辅导,不仅使学员的技能得到提高,而且对活跃中医的诊疗气候,弘扬中医特色,传承中医药传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减轻了患者的负担。此次培训班通过对中医特色的概念诠释以及中医特色护理过程中需遵守的原则,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维护、独特的中医临床操作技术与护理方法等特点。
同时,在农村和城市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对进一步完善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的中医药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经方心得体会篇4
在开始进行大三学期的选修课的选择时,我看到了中医药膳这门课程,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其实最开始我选择中医药膳课的原因是因为我很爱吃,“民以食为天”嘛。但当我真正开始上课之后,我更相信我做的选择是正确的。
周俭老师为我们讲的都是一些易于制作的,贴近生活的药膳方子,都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常见病而做的,使我学到了很多养生的方法,原来好身体是可以吃出来的。很多人以为食疗和药膳是同样内容、同样目的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们都是通过食物来调理机体,但是二者也有着不同之处。食疗是以纯食品为原料,以保健为目的的一种方式。而药膳是以食品和药品共同制作,主要目的是防病治病。可以说中医药膳学包含了药膳和食疗两方面的内容,但更偏重于药膳。中医药膳学注重调理,没有峻药猛药,只要长时间坚持服用,一般都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随着中医药膳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人们的生活,目前社会上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各地都陆续出现了以药膳为主题的餐厅,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了药膳这种防病治病的方式,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药膳方子被研究出来,应用到更多人的生活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吃饭就达到治病、防病、养生的目的。
通过对中医药膳的学习,使我掌握了不少滋补养生的食谱,现在我也能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药膳方子。以后我就可以针对自己和家人不同时候的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药膳调配,可谓终身受益。但是药膳方子也需要有一定的原则。药膳方子一定不能犯中药禁忌。既然药膳是通过将药材与食材相结合而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那么就不能对人体有任何害处,如果一个药膳方子中的药材互犯禁忌,那药膳就不是治病的药了,而是“致死”的药!当然,这是最为严重的后果,但如果药物犯了禁忌,是一定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那么你通过药膳养生的目的就事与愿违了。其次药膳还一定要能够平衡阴阳,因为食用药膳的目的就是要养生,如果一个药膳方子不能平衡阴阳,那么服食久了就会导致体质阴阳失调,这样就得不偿失了。药膳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将体质内有失偏颇的阴阳二气通过食材的药理作用进行调和,最终达到平衡的状态。中医药膳的目的还在于调理脏腑、扶正祛邪,将药材融入食物中,通过日常三餐,慢慢作用于患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患者体内的邪气就会逐渐被食物中的药材祛除,疾患也会慢慢的治愈。通常人们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别人说吃了这个好,自己就跟着吃,而没有考虑是否适合自己。中医药膳要讲究三因制宜,即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是说不同的人体的素质禀赋、体质强弱、性格类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好也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人体,于一生中各个时期其体质及血气盛衰也有所变化。
进行药膳方子的制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区别对待,采取最适宜的药膳方案。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的人,其饮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态的人,其饮食宜忌也有差异。例如体胖的人多痰湿,适宜多食清淡化痰的食物:体瘦的人多阴虚,血亏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物。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情况均不一样,因而人们的饮食习惯、体质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异。在选用药膳方子的时候,也必须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应地选取适应当地特征的药材、食材。最后就是因时制宜,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自然界有寒、热、温、凉四时不同的气候,食物也有不同的四性、五味,人们日常生活饮食要与气候相适应,才能调养机体,健身防病。比如春天气候渐暖,饮食既不能过温,也不能过寒。当选择平淡清补的食品,如蛋类、山药、萝卜等。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水分蒸发过多,津液耗伤,消化功能减弱,加之贪食生冷,极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应减少肉食,宜选择清热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粥类、蔬菜、西瓜之类。秋天气候渐凉而干燥,人们胃肠功能经过夏天的耗损逐渐增强,但不宜过食荤腥油腻,防止胃肠负担过重,应选择平补生津润燥之品,吃饭的时候配合乳制品、蛋类、梨、苹果、香蕉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气候寒冷,食宜温补,增强御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鸡肉之类,适当佐些辛辣调味之品,但不能过多,以免生痰助热。这些都是制作药膳方子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黄帝内经》一书中说: 早在 20xx 多年以前, 《黄帝内经》一书中说:五谷为养,五 “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食之, 以补精益气。 ” 果为助, 《神农本草经》收载了许 在古代,药物和食物是分不开的, 多治病与养生皆宜的品种,如大枣、薏苡仁、芝麻、山药、 药膳,古代称为“食疗” 莲米、核桃、龙眼、百合、蜂蜜等。 药膳,古代称为“食疗” 、 食治” 食补” “食治” “食补”等。我国著名医药学家,如张仲景、孙思邈、 、 孟诜、陈直、忽思慧、李时珍、王孟英等,都曾对药膳有过 , 论述。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一书中设药膳专篇《食治门》 “ ” 认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忽 ,深刻地阐述了养生之道, 思慧曾著药膳专著《饮膳正要》 特别是饮食与保健的辩证关系。陈直曾著老年保健专著《养 , “ 调而用之, 则倍胜于药也。 老奉亲书》 说:人若能知其食性,
中医经方心得体会篇5
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为更好的推动医院中医护理工作的扎实开展,让简、便、廉、验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服务于广大群众,结合我科实际现将20xx年护理人员中医培训总结如下:
一、中医基础知识学习方面
1、认真学习了《二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和《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
2、组织学习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和规范》,重点学习单病种护理常规。
3、每位护士都积极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培训,及完成了护理人员西学中的100学时。
4、每月一次中医护理常规知识的学习和每月一次的中医理论知识考核,人人过关,人人掌握。
5、每月的护理查房运用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进行,提高了护理人员辨证施护的能力。
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面
1、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了科室开展的中医适宜护理操作技能及相关知识,如:热奄包、耳穴埋豆、穴位贴敷、艾条灸等的功效、适应症、禁忌症,并运用于临床。
2、隔月一次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人人过关。
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抓落实,每月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广泛开展。每天开展的中医操作占总人数的75%以上,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良好。
三、专科专病中医特色培训方面
1、强化学习了本科室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骨科专病护理常规,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相关知识。
2、护理人员能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及中医专病常规的知识为患者提供中医药特色的康复知识和健康指导。
3、每月按时完成本科室单病种病历份,病历的书写要求体现中医特色优势。
四、存在的不足
1、护士长、专业组长、主管护士三级质控体系监查力度不低年资护士对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落实不到位,辩证施护的能力有待提高。
护理文书中中医特色体现不够明显,中医专业术语的运用不够。
中医经方心得体会参考5篇相关文章:
★ 中医人演讲稿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