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6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心得体会的书写很多人都是可以提升自我的,不妨拿起笔,认真的写一篇相关的心得体会吧,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6篇

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篇1

中华民族命脉传承了五千年,而作为传承的主线,却始终是孝。孝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基础。我们每年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其实质不都是在演孝吗?

?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为先”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么更应该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课程教育了我们该如何去行孝“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

首先,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身,更要怀着一颗恭敬之心。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算尽到了孝道,养狗、养马也同样是养,如果我们仅仅是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

今天,很多人对孝的认识仍然还停留在“能养”的层次上,认为只要满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顺父母了。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传统文化的不幸。当然,能够满足父母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处,也算是一种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这个层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志。

第一条就是我们需要做到不让父母为我们的健康担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就是说,我们身上最小的器官毛发,最表层的皮肤都来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体,怎么敢毁伤呢?

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篇2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这些东西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在学习传统文化《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

做人要懂得感恩。佛法里说人有四种恩德必须报答:父母、师长、国家和众生。对一个人而言,应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对很多人来说,感触最深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抚育我们成长,供我们读书,教我们做人的道理;长大后,离开了他们,他们在家乡仍然是无尽的惦念。

父母已逐渐老去,有一天一定会离我们而去,尽孝的时日无多,作为子女,应该做得越多越好,让他们尽享天伦之乐。我自己深有体会,父母亲养育了十个子女,母亲因操劳过度,得了肝癌,在患病期间,还早早起来为我烧粥做饭,怕我上班迟到,怕我劳累,为我做好准备。在弥留之际,还竭尽全力为子女操劳,多给子女一份爱。因为母亲的病确诊的晚,当我做子女的得知噩耗时,都来不及怎样去回报母亲的爱,报答母亲的恩,只有抢着时间多陪一下母亲,短短的十五天母亲离我而去,留给子女的是自责、后悔、遗憾,而这份遗憾永远无法弥补。之后,我的兄弟姐妹吸取了这惨痛的教训,把对母亲的思念化作怎样照顾好父亲的行动,日后的生活中,舍不得得罪父亲,父亲的冷暖、爱好、健康都在子女的言语、行动中得到体现。现在,父亲已进高龄,由于子女的尊重、珍惜,身体、精神都很好。

这个暑假,我问父亲想到北京玩吗?(因为村里有的老人去玩过了)父亲说:想到广西桂林看看你舅舅、舅妈。就这样,虽然自己家经济不是那么宽裕,还是带老爸去桂林玩了一星期,带老爸到桂林的景点看看,这可乐坏了老爸。看到桂林的奇石山峰、岩洞,老人家赞不绝口,看到刘三姐印象,老爸怀疑是神仙下凡,我告诉老爸是人工合成的,老爸说,现在人真聪明,科技发展真快。一趟访亲旅游,给老爸长了见识,了却一桩心愿。我一家人也感到很高兴,能陪陪老爸走走。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们应感恩我们的祖先,因为他们打开我们智慧的大门,让我们享受的到传统文化带给我们好处。在这个世上,父母是最无私爱我们的,他们的爱让我们的人生阳光普照。孝敬父母要趁早。

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篇3

春节就是过年,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一起吃年饭、放鞭炮、领红包。关于年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年是一种凶神恶煞的怪物。它的嘴巴大大的,张开嘴巴就像打开一个门洞一样,看得人毛骨悚然,眼晴一闪一闪像火电筒,尾巴长得丑丑的,难看极了。

有一次,春节来临时,动物们都冬眠了,只有年到处乱跑。年饿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想跑到村子里找食物。年一进入村庄,村民们就惊慌失措,都担心年会跑到自己家里来,惶惶不可终日。

年到了一户人家门口,大力一推,把门打开了,用那杀气十足的眼神扫了一下屋子,里面空荡荡的。年再往屋里走,发现角落里有一个人怕得直发抖,年刚想扑过去吃掉那位村民,只见村民手脚摇摆起来大喊了一声,把年吓得屁滚尿流地跑了。

到了第二天年也学聪明了,用棉花塞住了耳朵再进村子,年心里想:这次我应该可以饱餐一顿了吧!年还是去了之前那村民家里。村民这次躲在一张又红又花的被子里,吓得满身大汗,衣服都湿透了。这次年看到红红的被子又给吓跑了。等年跑了,村民用竹子生起了火烘干衣服,这时年又来了,年看到火和听到噼噼啪啪的烧竹子声,跑得更快了。

经过几次的经历,村民们知道年的缺点,以后也有方法对付年了,村民再也不用怕年了。于是人们定下日子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再也没有见年出现过了。

所以我们现在过春节就有放鞭炮、贴春联和挂灯笼等习俗。

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篇4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全球化给我们带来好处与便利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击也破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面对各国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的我们应对外来文化有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但随着西方文化浪潮的侵入。中国人心中的民族文化开始逐渐失去颜色。节日文化的入侵深深的侵染了人们的思想。我过的七夕节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但现在却被西方人称为情人节的节日所代替。每当这时,商场中、大街上各种这样打折出售的广告牌上都是情人节这几个字。可见七夕节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国民对待本国文化的态度冷漠,对别国的文化却充满了热情,这致使中国人民丧失了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曾经散落到街头的传统小吃已成过往云烟,最热的肯德基、麦当劳这些“洋房”顶替了小吃原来的地位,国外的名牌服饰也成为年轻人争相攀比的目标,国产品牌几乎无人问津。如潮水般涌来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的大街小巷,曾今对传统文化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正在渐行渐远,那种魂牵梦绕的情节正在烟消云散。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如今却面临着破坏与毁灭,这是国人的不幸,但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个高速发展的大国如果丧失了民族文化那将是何等的可悲与可怕。

我们不能再重复历史,不能再像百年前那样成为一个任人宰割的肥羊,我们既要守住自己的文化,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都开满中华文化之花,就像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开办一样,传播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用独特的中华文化去感染世界,让世界都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西方文化的浪潮能扑向我们,那中国文化的风暴必将刮向西方。

中华文化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化。它需要我们的保护与发扬,但同时面对外来文化我们也必须持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这样才能让中华文化继续扬帆远航!

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篇5

从带着纠结和困惑踏入校门,到怀揣着感恩和不舍踏出校门,三天封闭学习,心灵一次又一次的受到洗涤,门内门外仿佛已是两个世界。传统文化不再是起初心里那虚无缥缈的模样,变得立体、真实。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学习班上,学员们通过读诵经典、观看视频、听取授课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思“家国天下”的真理。传统文化绝不是有些人想象的“之乎者也”这么简单,更不是迂腐、落后、愚昧的代名词。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智慧,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滋养,理想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四十年来,诸多新鲜事物夹杂着糟粕扑面而来,猝不及防的人们很快沉浸或陶醉在横流的物欲之中,古圣先贤及革命先辈们世代承袭和坚持的理想信念在人们心中也逐渐褪去了色彩,甚至被打上“死脑筋”的标签。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我们摒弃纷扰,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去学习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唤醒了我们对世界、对人生的重新认知,从古圣先贤提出的“大同世界”到共产党提出的“共产主义”,向善而行的世人终究会殊途同归。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道理其实十分简单,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三天的学习中,“反求诸己”一词频繁的出现在授课老师口中,时刻提醒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反思自我,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人之言背道而驰。有了问题,不会反躬自省,而是怨天尤人。

世间几十年,自认为在为人处世方面一直得体,但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再来扪心自问,“反求诸己”何曾做到过。家庭中出了问题,常常埋怨家人,好似自己诸事皆对。个人发展中遇到问题,往往感叹自己起点太低、平台不好,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问题。目前传统纸媒的发展正处于困难时期,当是众志成城之时,然而每每工作不顺或遇瓶颈,总是先找客观原因,归咎于时代的迅猛发展和报媒日衰的大环境。殊不知,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仍有多家报媒逆势而上、涅槃重生,更胜往昔。

究其原因,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学习,却一直只看重知识的学习,放弃了对做人的常识的积累。“知识只是人的能力,而常识则是人的能量”,老师的这句话一直让我们为之思考。所谓传统文化中的常识,是一个人处世必须遵从的一些原则,让我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约束。“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文字不多,却字字珠玑,五伦八德,不仅仅是作为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更是这个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

特别是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匹夫担当”,让蝇营狗苟的我们无比汗颜。痛定思痛,我们将以古人先贤为榜样,自省、明德、利他、向善,以“日行一善”的坚持开始“爱”的播撒,以“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点滴开始“爱”的累积,相信“爱”的“萤火之光”终有一日必将成为“爱”的“燎原大火”。

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学习古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仁爱”,就是要学习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通过学习,真正去塑造高尚人格,养成浩然正气,从而更好地经营家庭、谋划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曾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优秀的“家风”“家道”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本,是流传千年的民族文化符号,也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动力之源。

对于我们报人来说,临报集团何尝不是一个大家庭。当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汲取力量,要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决方法和实践路径。这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养分、力量,解决方法、实践路径就是集团的“家风”“家道”。集团良好的“家风”“家道”就是我们上下同欲、凝心聚力的根本和基础,就是我们克难而上、逆势崛起的勇气和魄力,就是我们改革创新、戮力攻坚的担当和责任;就是集团每个“家人”身上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就是集团每个“家人”身上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集团每个“家人”身上的明德之心、利他之心、至善之心。当集团每个“家人”都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集团这种好“家风”“家道”在我们手中塑造、成长、传承,我们将一身正气、精神抖擞、斗志高昂,无往而不胜。

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篇6

初学《弟子规》,看到首孝悌,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好像真没怎么尽过孝,惭愧!想起小时上学,教师就讲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总以为是自己有钱了,有能力了,才能尽尽孝心。在外上学了,上班了,结婚了,有孩子了,感觉跟父母离的更远了,也更少了关怀与孝顺。以前每次回去都很少跟父母沟通,很少做过什么家务,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让干个什么也懒的去干,就是做也不及时,仿佛是个外人一样的处之。甚至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跟他们顶嘴,闹矛盾,拍拍屁股就走了,根本没有顾及他们的心情。现在读了《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感觉很无地自容。教养自己那么大,怎么我依然像个孩子一样的不懂事呢?现在自己孩子也上学了,自己做的榜样在哪里呢?深深自责的同时,我因为工作原因,争取一星期或两星期回去一次。说实话,看到父母不知何时变白的头发,累弯的腰,我的心像是被揪一般,不用再叫我,我主动去抢着干家务,只要他们能干动的,我也一定能干动。其实他们也不图我多有钱多有能力,健健康康,和和睦睦,有时间一家人陪着吃顿饭,聊会,就已经很满足了。这点为人子的,我一定要努力尽心做到,这也是《弟子规》让我学会一个做人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是对“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的思考,以前一直觉得,人比人气死人,人家有才华,比什么,再学也赶不上,就这样吧,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安慰自己。学了这几句后,觉得自己很颓废,很堕落,怎么会没有上进心呢?就算不如别人,也应该努力的去充实自己吧,如果自己不努力,那永远赶不上别人,天资短浅,勤能补拙吧。自己跟自己的昨天比,一天一小步,水滴石穿,总算努力过吧!

然后是对“宽有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的理解。联系到工作当中,感觉没有个计划。这也急着做,那也等着完成,这个没做完就忙于另一个,眼高手低,结果一件也不能圆满完成,还会给工作造成麻烦,不能及时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反而还感到委屈,是在干啊,怎么达不到效果呢?原来是犯了“紧有限,宽用功”了,只是想着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事倍功半。理解“宽有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后,对工作方法有了重新的认识,要一头一头的来,仔细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不可急,要用心下功夫的做好每一样工作。再一个要专心,一切以大局为重,不可做工作以外的事,不然不但不能完成领导交托的任务,反而会令自己手忙脚乱,得不偿失!

以上,是我学习《弟子规》浅显的认识,以后继续学习,领悟,努力改善,把它用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努力践行。正确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以身作则,为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一已之力!

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

要学习中国文化心得体会6篇

企业文化与管理心得体会6篇

福文化的演讲稿参考6篇

福文化的演讲稿精选6篇

我爱中华梦的演讲稿6篇

中华传统美德的读后感6篇

中华美德颂的演讲稿优质6篇

讲中国文化的演讲稿通用6篇

传统孝文化的演讲稿通用6篇

传统孝文化的演讲稿6篇

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3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