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写心得体会是心灵之旅的导航,是在文字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和动力,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思政类心得体会推荐6篇,供大家参考。
思政类心得体会篇1
担当即一种责任,一种对社会、对他人、对时代的责任。学会担当,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勇于担当,是中国时代精神的彰显。
勇于担当,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慷慨激昂,他将救亡图存归为自己的责任,也有多少个仁人志士如同他这般勇于担当。“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一位奇女子,担负起原本不属于她的责任,替父从军,正是有了这份担当,她的忠、孝、义、才得以彰显,他们所体现的道德修养也是一个时代的展现。
勇于担当,是一个人有深深责任感的体现。作为一名中国人,著名京剧影员程砚秋就有他自己的使命感,承担着他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责任,面对日本特务机关的强迫,他当即拒绝,不卑不亢,爱国、高尚这些崇高的民族气节也是他责任感的体现。勇于担当,不是象征着一个人的勇敢,而是彰显了整个民族的高尚气节。
勇于担当,成就了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王昭君,主动要求嫁到匈奴和亲,这位文弱的女子,用她瘦弱的身躯抗起本就不属于她的责任,她用她的智慧换取了汉朝与匈奴之间长达60年之久的和平,她用她的智慧打动了单于,开辟了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她用她的努力使汉朝的发展繁荣昌盛。这位奇女子,担负起的责任,使她赢得了尊重与爱戴。一个人的勇于担当,可能就为整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好的条件。
勇于担当,担当的不一定是你爱做的事,但正是因为有了一份深深的责任感,那份担当才显得宝贵与珍重。勇于担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思政类心得体会篇2
今天,我收看了《同上一堂奥运思政大课》令我受益匪浅,刻苦铭心。这个夏天,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和残奥会赛场上披荆斩棘,闪耀东京,但体育的魅力从来都不止是这些,赛场上,中国奥运健儿家国热血与青春梦想一次又一次共振的背后,是中国体育的薪火相传,是初心滚烫的敢打敢拼,是全民健身的火热激情,是历久弥新的奥运精神。
奥运会不仅展现了竞技体育之美,也向世界散播着和平、友谊、进步、公正、协作、宽容等人类共同价值观,超越了地域、肤色、语言等差异,表达了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让人们的心灵共振。中国奥运健儿正以硬实力,讲述着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拼搏故事,以自信和自强标注了国家发展进步的新刻度。中国体育代表团以永远向上、奋斗拼搏的`精神风貌,在拼搏历程中砥砺前行,让青春在接续奋斗中绽放光芒。从在赛场上通过争金夺银来“提振士气”,到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公民意识,中国体育健儿引领的体育运动,正在为国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没什么不可能”!奥运赛场上,一代代中国运动员接续成长,爱国主义、顽强拼搏、永不放弃,这些宝贵品质始终在传承发扬。
思政类心得体会篇3
来源:光明日报
“体育思政”深化综合育人
“同学,你这是跑第几圈了?疫情封校这段时间,我看你每天都来跑步啊!”
这是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在学校操场晨练时与一位同学的对话。陈克正多年来有坚持运动的习惯,是校园师生都熟悉的“体育达人”,也是青科大“体育思政”教育改革的牵头人和带头人。
近几年来,青科大校园体育运动氛围持续高涨,这得益于该校“课堂教学+自主锻炼+校园联赛”三平台一体化体育综合改革新路径的构建。2021年,青科大被确定为山东省首个高校体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促进“体”与“育”深度融合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育人新路子。
构建三大平台,破解大学体育育人困境
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甚至不如中学生。“重文化轻体育”“重技能轻德育”“重宣教轻历练”“重分责轻融合”的大学体育教育弊端,导致体育本征的身体机能塑造、心理品格锤炼、道德情操修养相互割裂开来。
在陈克正看来,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也是大学生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的关键期,如何让学生掌握伴随一生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成长为具有强健体魄、健全人格、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初心和使命。
针对上述问题,青科大推出体育综合改革,构建“课堂教学、自主锻炼、校园联赛”三大平台,通过“教、学、练、赛”实现体育增值,形成制度化联通、信息化贯通、思政化融通的体育综合育人新路径。
“我第一次接触帆船是在学校的帆船课上,课程结束后总觉得意犹未尽,老师便推荐我加入帆船爱好者协会。通过专业训练,我成绩突飞猛进,代表学校参加了一些比赛,还得过金牌。”青科大帆船队队员江兆雨告诉记者。
“学校开足、开齐体育课,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实行分级分项教学。”青科大团委书记毛常明介绍说,学校还鼓励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加入体育俱乐部,通过参加俱乐部竞赛及各种活动,获得与体育课程学习等同的体育成绩和学分。
虎年寒假,2018级学生韩训邦过得有点不一样。每天,他不仅坚持完成两公里跑步,还经常邀请家人一起参与,从原来假期“宅”在家中睡大觉、打游戏到积极主动锻炼身体,他的转变让家人既惊喜又诧异。
韩训邦的转变同样得益于青科大的体育综合改革。按照学校“体能健康课”的要求,每个学生须分6个学期完成体能训练规定,获得毕业所需的1个学分。学生每四周必须完成10次跑步,每学期跑步次数不低于40次,这一过程由app软件进行全过程管理和监测,逐步引导学生养成锻炼习惯。
同时,青科大落实以赛促练,通过实施“班级—院级—校级”阶梯式逐级选拔推行模式,打造“月月有联赛、周周有比赛、人人都参赛”的体育教育格局;学校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刚性制度,改革学生体育评价与考核体系,将体育成绩、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评奖评优、毕业等挂钩。
“体育思政”深度融合,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马连湘表示,在整个体育综合改革实践中,学校立足“跳出体育看体育、用好体育抓思政”,深挖体育课程本身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统筹学生参与意识、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进取精神、意志品质等,既推动了体育锻炼与体育竞技、体育素养和体育精神的对接融合,又深化了体育元素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对接。
“校园‘红色打卡点’的设立与爱体育app的普及,让我每天都会主动去操场上跑步锻炼,这个习惯从开学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几个月来,运动不仅增强了体质,也培养了我自律、坚忍的精神。”青科大信息学院软件194班方俊豪说。
“结合校园人文景观、建筑群、功能区域等,学校设置了36个红色打卡点,形成5个闭环线路,既相对独立又完整统一。”毛常明说,打卡点的创新在于它将思政课和时事政策等内容融入健身跑中,学生根据跑步有效次数获得答题机会,跑得越多,答题机会越多,成绩也就越好。按照规定,学生的答题成绩占到形势政策课成绩的15%,这也极大提高了学生们的锻炼积极性。
如今,“体育思政”已成为青科大校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硬核力量。在近期学校封闭管理的一段时间里,青科大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组织开展了23场体育联赛活动,涵盖篮球、足球、乒乓球、跳绳、运动舞蹈、健康跑等8种类别,在校园里构筑起一道特殊的“强体魄,抗疫情”青春风景线。
“体育思政”让大学生在拥有健康体魄的同时,逐步形成健全向上的人格,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学校共有4767人次参与,累计服务时长达13340小时。
经过4年的实践探索,“体育思政”在青科大逐步“开花结果”:通过四项基本素质体测和数据比对分析,青科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得以改善,心理素质明显提升,抑郁指数持续下降。学校在大体育工作中收获各类荣誉80余项,包括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山东赛区冠军、全国亚军,全国大学生帆船锦标赛总成绩亚军、长航赛冠军等。
(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李鲲鹏)
思政类心得体会篇4
黄大年同志是一名赤胆忠心的海归科学家,是一位至诚无私的爱国者,他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在祖国需要时回国,毅然决然、义无反顾。
他为推动祖国尖端领域的发展全心全意、殚精竭虑;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不计个人得失、倾注全部精力。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他对学生的无限惦念,因病逝世。
黄大年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教育者,他教学的目标既不是“授人以鱼”,也不是“授人以渔”,而是祖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人才需求。作为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科学家,黄大年却常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一名教师。在黄大年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只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才。在为学生设计研究方向时,他都要以学生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为重,而不仅仅从他个人的项目考虑。黄大年激励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抱负,不要只以做国内的佼佼者为目标,真正的对手在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他告诫学生多读国际专业文章,安排学生参加国际会议,鼓励学生出国开阔视野,做“出得去,回得来”的科学家。“如今,中国正努力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而这段并不平坦的进程需要几代人去完成。如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让文化与智慧长久地传承下去,值得每个人思考。”这句话不仅反映出黄大年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更体现了他致力于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精尖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他用身体力行的引领、春风化雨的关爱、心系祖国的情怀,殚精竭虑地履行着为师之责。
黄大年教授是一代人的楷模,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我们要充分汲取黄大年教授的精神养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黄大年教授的崇高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建设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思政类心得体会篇5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一名xx学子,在长达两个月的战役关键时期,我选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参与这场战役之中。志愿者服务既能够锻炼自己各方面的工作能力,又是一个很好的xxx台,作为大学生更应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学习的资源,不断完善自己,回馈社会,反哺母校的精心培养。
什么是初心使命?什么是责任担当?网络上流传的很火的例子如是说,十七年前被保护的那批90后,如今备上装备来保护世界。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也是广大青年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
在我们当地的团市委进行志愿者报名,首先安排在家所在的社区卡点,每天工作是卡点值班,进行非必要不外出劝返工作,严防进入进出,严格做好登记测温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对小区住户入户排查情况、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我们耐心进行劝导,尤其是中老年群众,劝其待在家中,有生活必需品可随时向社区反应,尽可能满足社区群众的需求。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社区每天的全面消毒,穿戴上简单的“塑料雨衣”,戴上一次性手套,背上消毒箱,每栋每层进行消毒。偶尔会听到社区邻居几句夸赞,辛苦你们志愿者了!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就如同加入少先队时,能参加党课学习时的心境一般。
参与此次疫情防控,几位年长的共产党员更是我学习榜样,他们是最美逆行者,凡事冲锋在前,积极解决社区群众困难之处,积极向上级领导请示,协调群众需求工作。切实响应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号召,彰显党的光辉,温暖党的力量。
思政类心得体会篇6
责任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对亿万苍生的责任与担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对整个蜀国的责任与担当;林则徐“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对华夏民族的责任与担当。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心系责任,行于担当。而万源保卫战中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撒热血,是对劳苦大众追求翻身解放的责任与担当;“7·17特大洪灾”中,万源军民英勇奋战,全力抗洪,是对万源人民生命财产的责任与担当;李林森部长把工作当命,把事业当命、把命令当命,燃尽生命写忠诚,是对党为民务实清廉的责任与担当。
“事不避难,责任在心,担当在行,奋勇向前”。20__年离开象牙塔的我有幸成为一名国土卫士,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五年多来,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职工还是荣升为中层干部,而我始终鞭策自己“做一个尽心责任、勇于担当的人”。地灾防治工作直接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一名基层地灾防治公职人员,我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曾徒步五个半小时只为破除一个“地灾谎言”;加班加点只为做细、做全、做实各项群测群防工作;电话不断只为不厌其烦告知连群众自己都能倒背如流的地灾防治注意事项。哪怕受到的是群众的不理解、不耐烦,我依然乐此不疲。因为面对地灾防治工作,宁愿听千万次的骂声,也不愿听一次哭声啊!
“每一处地灾点必须走到、走全。”这是一代代万源国土人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与担当。我们不会忘记,为掌握因“7·17特大洪灾”而陡增至数千余处地灾患点的第一手资料,国土人顶着烈日酷暑,踏着烂泥地深一脚浅一脚的奔赴各地。塌方阻断了前行的道路没关系,有坚毅的步伐;磨破了脚没关系,有装满衣兜的创可贴;汗水迷了眼没关系,有布满结晶体的衣袖;荆棘掩盖了灾体没关系,有手脚并用的爬行!搞地灾就要甘当“山耗子”、“泥腿子”。
中国“地质之光”李四光是我的偶像。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亟需石油能源时,67岁高龄的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以他自创的地质力学为理论基础,指出石油勘探工作应该打破“偏西北一隅”的局面,“到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找油”。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勘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时至今日,这依然是那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标志性图景。是什么让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能够孜孜不倦地为祖国寻找石油,正是铭记于心的责任和为国分忧的担当。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责任,言行中都折射着一份担当。学生有学习知识的责任和担当,老师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和担当,作家有笞恶扬善的责任和担当,医生有救死扶伤的责任和担当。责任和担当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我们的队伍中不乏抱着“得罪人”的事不干,“讨人嫌”的话不说,不愿负责,不敢担当之人。忽视国家所赋予的岗位职责,对工作松懈,遇问题推卸责任,上班玩游戏、逛淘宝,下班觥筹交错,打麻将没有丝毫的主人翁精神,没有责任担当意识,这就是极大的失职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责任,讲担当,无需豪言壮语,无需惊天壮举,只需我们放眼当前,从本职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为我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果责任是颗渺小的种子,那么担当就是肥沃的土壤,一旦播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会生根、发芽;它就会开花、结果;从而点缀你的人生,充实你的人生。责任和担当,是一缕璀璨的阳光,照亮每个人的心底;责任和担当,是推动人类历史、开创人类文明的那滚滚车轮。让我们将责任时刻铭记于心,将担当处处落实于行,做一个有责任,勇担当的人。
思政类心得体会推荐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