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对生活中的点滴经历进行深入思考和领悟的过程,它们是我们成长的宝贵财富,通过分享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与他人建立起共同的话题和讨论,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诚信的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1
经典是怎样炼成的
——读《判词经典》有感
市中院民一庭 陆一君
马克思·韦伯曾说过,中华帝国的官吏是非专业性的,士大夫出任的官吏是受古典教育的文人,没有任何行政与法律的知识,只能舞文弄墨,诠释经典。但读完李广宇所著的《判词经典》,那一则则风格鲜明的判词,或引经断狱、或引律论理,条理清晰,文采飞扬,至今读来,撼动人心。可见,在那个司法行政混合为一的年代,从事司法的古代官吏并非个个不懂法,相反,他们中的佼佼者所撰写的判词,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法官逻辑和语言之美,更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的家国情怀,这三者结合,镌刻出超越时空的经典。
逻辑——司法判决的深度
中国古代,从上古到南宋,虽然谈不上是法治社会,但在唐宋以后,判词已经逻辑严谨、论述充分,体现出现代法律思维的雏形。白居易的《甲乙判》则为此中的经典。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对此赞美道:“不背人情,合乎法度,援经引史,比喻甚明,非青钱学士所能及也。”
如“冒名事发判”。白居易首先通过礼法并用,一准乎法,明确了法律适用的大前提,即“宥则利诱,诛则伤善;失人犹可,坏法实难。”寥寥四句,见微知著,礼法迭相为用,循环表里,确立了裁判依据。继而其条分缕析,逐项回应,判曰“始假名而作伪,咎则自贻;及励节为官,政将何取?节使以功惟补过,情欲劝能”,以个案事实为依据,回应各方展开法理辨析。最后得出结论,充分认可原判“仁不惠奸”的裁判观点,肯定其判决结果。
又如“牛马相抵判”,首先请征律典,正确适用《唐律疏议》中“假有甲家牛,抵杀乙家马,……为抵杀……是名 ‘偿减价之半’”,得出“当赔半价”的结论;其次,故误宜别,对于个案争端,根据具体情况,区分故意与过失,得出“情非故纵”,应“理合误论”,继而法律责任的承担亦应有所减轻;其三,偿则从情,即再次根据损害发生的情形加以区分,因案件发生在放牧的地方,与《唐律疏议》中入侵马厩有所不同,故更应减赔偿。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法官的断案,十分注重法律逻辑的适用,从法条大前提出发,又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适用,通过充分的说理论证,弥合了法条与事实之间的差异,最终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语言——司法判决的厚度
波斯纳曾说:“文学力可能是法官的优秀特征中比分析力更重要的一个特征。”纵观本书中摘录的古代判词,就文字语言风格而言,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如严复在译著《天演论》的序言中曾经提出的翻译由低到高的三个境界:“信”“达”“雅”,古代经典判词,同样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给当代法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在这些判词中,既有体现唐判“判语必骈俪”的张鷟的《龙筋凤髓判》,又有“文贵通俗”的白居易的《甲乙判》;即有“花判”鼻祖苏东坡的“歇后语”式判词,又有擅长以古喻今的胡颖“讲故事”式判词。这样的判词,离不开古代裁判者自身较高的文学修养,他们中的大部分由科举入仕,其中的佼佼者本身已是文学大家,又通过主政一方、听讼断狱,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故而,他们并不墨守成规,拘泥于程式,而是在判词风格上大胆创新,通过比喻、用典、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言辞和事实的润饰与裁剪,将判词诗化,在形式上充满文学色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判词文化。法律与文学通过判词有机融合,交相辉映,流芳百世。
追古思今,《判词经典》对当下判决书的写作亦大有裨益,裁判文书的论证说理,规范和明白之外,还需兼具语言的优美,古代判词的情理化论证与修辞论证方式恰恰为此提供了解决的途径。从本土司法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个案中恰当运用辞格修饰,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判决的情感认同。
情怀——司法判决的温度
如果说逻辑和语言是司法判决的筋和骨,那么情怀则是中国古代判词的灵魂和温度,是穿越千百年时光仍旧熠熠生辉的光。自汉代以来至唐朝,儒家经义对秦汉之律不断予以“权变”,使得判词不再是冷冰冰的严刑峻法的适用,而是强调法律与人情的调和,是家国情怀的承载和弘扬。
如汉代董仲舒在“甲无子拾道旁弃儿判”中,对家庭亲情与法律要求不得隐匿犯罪者之间的矛盾开始思考,引入《春秋》中“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经义,通过新的解释,让判决结果与广大百姓的真实情感产生联结,更维护了当时的统治秩序。
又如宋代吴恕斋的“已卖而不离业判”,这是一则“发回重审”的案例,体现了宋代裁判者注重保护孤幼的合法权益的价值选择。“阿章早年将住房两间卖与徐麟,两年之后,徐十二依据‘亲邻之法’出钱赎回并成为自己的产业。又过九年,阿章提起诉讼,称不曾绝卖,诉请赎回。”虽然根据“赤契”上载明的“出卖”二字,能得出房子已经绝卖的结论,但吴恕斋又考虑到“阿章一贫彻骨,他无产业,夫男俱亡,两孙年幼”“楚人亡弓,楚人得之,何忍迫之外出,而使一老二孤无所归乎!”。但其又担心“阿章离业已久,只因徐麟挟雠,教唆兴词”。从其判词来看,既有对法条的熟稔,又有对人情的参酌,既有对寡佬孤幼的体恤,又有对教唆兴词的担忧,不断权衡着各种利弊。裁判者的思考、说理在判词中层层铺开,数次峰回路转,又发人深省。虽然在该案的处理上没有最终定论,但是他的判词,依然让千年之后我们,感受到当时司法的温度。
审核:王利冬
审定:张立群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2
教师是一个很普通的职业,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这几天,我特别认真的学习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了一些体会。学习《教育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程,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游人说教师是园丁,有人说教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学习的是《守则》《规范》;当我成为教师的时候,学习的是《义务教育法》。教师作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严格遵守义务教育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作到既教书又育人,为培养新一代而作出最大的努力,这样才得以使教育事业走向辉煌,使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3
又到了期中考试时间,监考与反监考的斗争,猫和老鼠的游戏,又将上演。虽然学校对监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舞弊还是屡禁不绝,防不胜防。特别是有了电子产品之后,防舞弊更是艰难。
在网上搜索到一张图片,图片显示,一老师竟然让学脱了衣服进行考试,不知该图片信息的真假。老师的做法当然不对,有损人格了,但也反映出考试诚信缺失后的极度无赖。
如何保证考试的公平与公正,真是伤透了脑筋。签诚信承诺书,设诚信试室,开诚信考试主题班会,以诚信考试诚信做人为主题进行国旗下教育等等,办法用尽。现在又使用上了金属探测仪,对考生逐个逐个的进行探测,挖地三尺,也要把作弊工具挖出来。
其实,我以为,上面做法都是治标之术,非不治本之策。
考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既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考查,更是对学生德性的考查。考试诚信不诚信是一个人品行是否端正的重要标志。一个人不诚信,就算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对社会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人在别人的监督下不犯错,这样的人也未必是个诚信的人。一旦没有人监督了,问题就来了。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之道,还是在于平常的教育,诚信教育不能只尚空谈,要落到实处。说白了,就是德育工作要加强,真正落实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我以为,学会做人比学会知识重要的多。一个诚实、善良、虚心、勤恳的人,他也会源源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吸取知识和营养。
诚信不是只有考试的时候才重要,才彰显,它是做人的根本和灵魂。
学校的.考试有人监考,但人的行为更多的时候没有人“监考”,需要慎独。大量的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当今太多太多的人缺乏慎独的自制力。
不久前,报纸上披露,大连市的一些不锈钢垃圾桶被人损毁,有的被市民拿回家腌酸菜,丑恶至极。这样的事情,在当今社会还少吗?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4
“诚信廉洁”作为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尤其当代青年大学生--祖国栽培的重点对象,具备“诚信廉洁”的品质显得更为重要,本次班会主题《大学生诚信廉洁教育》让我领会到了浓浓的诚信廉洁氛围,同时班会上同学们通过歌曲、演讲、朗诵、小品等各种形式对于诚信廉洁的注释,让我明白了诚信廉洁的重要性,“诚信廉洁”的品质不仅关系到我们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我们社会的未来的发展。
谈起廉洁教育,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这只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事实上,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廉洁教育绝对不仅仅包括反腐倡廉,其内涵和外延都是非常广泛的。廉洁教育不是一种约束,而是一种道德规劝。 ‘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应该从娃娃就抓起。而作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学骄子更是有必要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因此,把廉洁教育深入开展到学校是非常重要的。
诚信是指诚实、守信。诚实,是指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不说假话,不做明知不对的事情。守信,就是讲信用,不失信,“言必信,行必果”。《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古人关于“诚信”的上述代表性观点,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诚实守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守的生活准则。因为只有以诚待人,别人才会同样以诚相待。古语说“一诺千金”,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企业经营中,诚信都是最基本的准则。但是,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见利忘义,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置诚信与不顾。所以,我认为 “八荣八耻”中的“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可以说是切中了时弊,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青少年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诚信”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社会各个单元都要坚持以诚为本,以诚立信。党和国家强调进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具体落实到高等学校就是要坚持依法办学与以德治校并举。我们呼唤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大学生诚信度评价体系。
因此,我们要时时以一名优秀研究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让美好的思想融入灵魂,让文明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为周围的人树立好的榜样,以此期待大学校园和谐氛围的不断形成。当一所所大学成为一面面鲜艳的旗帜,在中华大地上处处飘扬,呈现一派勃勃生机之时,民族的振兴、国家的繁荣指日可待。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5
通过这次的诚信教育使我感慨万千,同时也使我深刻认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莎士比亚曾说:没有一处遗产像诚信那样丰富了。既然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一笔巨额遗产,那就让我们珍惜它吧!不要浪费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孔子早在20xx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些都是孔子对自己弟子的要求,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只有做到诚实守信,这才是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的正确态度。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的行为在一般人看来也许会认为他太认真了,但是曾子却说:“你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信任你了。”曾子的行为是诚实守信的表现,他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不欺骗孩子,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诚实守信的品德。
秦朝末年就有一个一诺千金的典范。在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他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而在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字。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这也充分证明了我国子过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礼仪之邦。
平时说到诚信,都说老外如何“守规则”、如何“重信用”。其实,咱们中国人是最讲诚信的,只不过要在中国人的前面加一个形容词,那就是“古代的”三个字。
在古代众所周知的诚实守信的典范很多。如“曾子杀猪”以及“庄子讲过的诚信楷模——尾生抱柱的故事”;孔老夫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老夫子的意思是做人而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老夫子还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而到了管子,他更是将诚信说得一竿子到底:“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你看问题说得多严重,如果你不诚信,连商人,工人,农民,当官都做不了,一言以蔽之。倘若真的如此,有谁还敢不诚不信呢?
好在我国也越来越把诚信当回事,比如现在的银行就特讲究信用记录,如果出现过一次欠款,哪怕是一毛钱,下次受信时,将会被人家三思而后贷了。
而在日本,更是流传了一个我国留学生因为洗盘子过程中,没有把盘子洗七遍,而最后屡屡碰壁的故事。这真是“无诚,不能立于世”了。
人性善恶的争论争了上千年。但不管人性是善还是恶,诚信与否,始终是好人与坏人都会面对的.问题。我不奢望也不相信,所有人都能做到又诚又信,就像我不相信所有人都又欺又骗一样。
但是,在现代的社会中,我还是渴望一个人要讲点诚信,争取做到诚实守信。李嘉诚曾说:“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回报。”
因为只有你做到了诚实守信,别人才会用同样的诚实守信对待你。
大家都在喊诚信是一种美德,关键是谁来做“榜样”。如果光喊美德而不做,那诚信无异于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装”,而我们也无异于“那个只会喊狼来了的孩子”。
不必苛求每个人都做到诚信的不必用法律或道德来约束的我们的行为地步,但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事后惩罚的机制,说到底,我不怕失去诚信,我怕的是,失去诚信的人,没有受到相应的惩戒,而守着诚信的人,却要吃完大亏吃小亏,所谓的“英雄流血又流泪”是也。
否则,我们就会亲手把诚信这笔巨额遗产给浪费掉了。我们就会亲手把诚信这只最会捉老鼠的家猫,搞成一只连生存都成问题的大熊猫。我把诚信说成一只大熊猫,是因为两点,一是这只熊猫身上有远古时代就一脉相传的诚信基因;二是这只大熊猫虽然宝贝,但也岌岌可危了,如果不再进行有效的保护与野生放养,谁知它会不会灭绝呢?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为了让我们的巨额遗产在经济危机面前不贬值,那我们就应该做到诚实守信,让我们的巨额遗产不断地升值。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6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然而却有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通过参与实践,可以使他们认识自己、感受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对党的认识、对党的基层组织的认识、对党的基层干部的认识,就会有一个新的视角,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助于每个同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任务很重,不亚于搞物质文明建设。搞物质文明建设不容易,但真正提高人的素质更难,需要更长的时间,乃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从基础抓起,从根本抓起,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加了新的内容,增添了新的活力,创新了活动载体,使这项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文明社区建设创新载体的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有利于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文明社区的创建不能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法,必须适应新形势,探索新方法,寻找新载体,创造新经验。
这是从大的高的角度来说的,从个人角度来讲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也是很有意义的,现代社会不需要书呆子,它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通过不断接触社会逐渐增加社会经验才能在将来走上社会时不致于茫然失措,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大学生可以领悟到不少的人生哲理,这对于他们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诚信的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