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项羽的读后感7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我们对作品中的人生和价值观的思考和反思,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作品的内涵,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写项羽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写项羽的读后感7篇

写项羽的读后感篇1

当他将沉重的利刃举到颈边,当他消失在滚滚东去的浪花声中,当鲜血染红了半边的云彩,英雄哀喊,乌骓悲鸣。他要完成的千秋伟业,他要把“项羽”二字刻在帝王册上,然而,四面楚歌涌过脑海,曾经拔剑举鼎的豪迈瞬间化为无奈。

可我一直固执的认为项羽应成为真正的霸王。

提起楚汉之争,大家都会欣赏刘邦,欣赏他的用人之道。我却欣赏项羽,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不仅如此,他的`心直口快,有情有义也应为人们所称赞。

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这是优柔寡断吗?不。是因为他答应过项伯要好好对待刘邦,以至范增再三提醒,项羽都默然不应。如此守信,难道不应为他喝彩?!当樊哙闯入帐中,项羽不仅不治樊哙的罪,反而好好对待他。如此真性情,难道不应为他鼓掌?!

而刘邦,在一次逃避项羽追击时,竟狠心抛下了他的妻儿老小。项羽呢,他决不会做出这种事。在他失败后,在军帐中问他的爱妃虞姬,该怎样安置她。虞姬泪流满面,拿起项羽的刀自尽了。项羽不及阻止,只好看着曾杀敌无数的宝刀竟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乌江畔,他不忍杀了追随多年的坐骑,一人下马与敌人斗争,身受重伤。最后,他的坐骑见主人已死,也跳入江中。如果项羽无情无义,他的爱妃、坐骑会无怨无悔的追随他吗?

只是,项羽啊,项羽,你为何不肯过那江东呢?如今,陪伴你的只有呜咽的滔滔江水,而你的业绩呢?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被你一刀抹杀,你的死,又换回了什么呢?只有江东子弟背负的辛酸与泪水罢了。

但我忘记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霸气,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

项羽,一个英雄,一个无愧于“鬼雄”之称的英雄。

写项羽的读后感篇2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阳也必将是血染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乌江流水,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项羽让我有了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认为他不该如此消亡,他不该龙袍加身,九州方圆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写项羽的读后感篇3

这个周末,我阅读了汉朝司马迁写的《史记》这本书。其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书中专门描写楚霸王项羽的《项羽本纪》,它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使我受益匪浅。

这一章节主要讲了项羽从小时候开始就有过人的宏志,竟已想取代秦始皇。接着随叔叔东征西讨,收服了各地反叛起来对抗秦朝的能人异士,如陈婴、范增等。还杀宋义、救巨鹿,威震全国。但其刚愎自用、永不言败的鲁莽性格也使他先后设下鸿门宴、诛杀诸侯王,展开楚汉之争。虽然兵良将广,但由于其做法失去民心,最终逃不过四面楚歌、被迫乌江自刎的悲惨命运。

在一章节里,我从楚霸王项羽的身上看到了许多十分值得和需要摒弃的一些性格特点。如楚霸王的志向远大、身先士卒、以及勇敢讲义气等优点则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但他性格鲁莽、眼光停留在眼前、刚愎自用等缺点,却十分值得我们思考思考……

当我看完这一章的时候,我思考一下,竟惊奇地发现,我们竟霸占了楚霸王项羽身上的所有缺点;而甚至不知道项羽是谁的山区孩子们,却抢走了他身上的所有优点。例如:我们有时候,十几元的玩具,根本不需要思考,可能一个星期就有买上一件;可有的.山区的孩子们却连学习用品都要再三考虑才决定买不买。我们平时都少有去想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对事错事的后果,都是先做了再说就像项羽杀了天下的诸侯王,却不知已失了民心样;可山区里的孩子们,哪怕年纪再小,也知道考好一次试、买一件新衣服乃至一场雨的后果。他们懂得知识没我们多,却如同楚汉相争时的刘邦一样,拥有善良、谦虚、顾全大局的优点。

?史记项羽本纪》这个章节中,让我从项羽身上,懂得了他成功的原因:志向远大、身先士卒、勇敢以及重情义,但更使我通过项羽,懂得不要刚愎自用、不要鲁莽,使我不会重蹈项羽的覆辙。

写项羽的读后感篇4

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为什么在后人的心中获得了比成功者刘邦更多的敬仰和追忆呢?仅仅是因为他的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吗?还是因为他不肯过江东的悲壮和豪气?这些疑问使我翻到了《项羽本纪第七》。

和其他本纪不同,《项羽本纪第七》记录的是一个"在权不在位"的人,可见太史公也是给了这位乱世枭雄很大面子的,没有把他降到世家当中去。

一个寻常的开头,记载的是他的出身,战国旧贵族。然后是他不学无术的少年时代。但是金麟岂是池中物啊,项羽见到了那个比他早几十年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屑地说:"彼可取而代也。"不过,当西楚霸王火烧咸阳的时候,嬴政已成为历史。

他的勇力是最大的特点,以一个人之力收获了一个县,这是难以想象的,而他破釜沉舟的那一战,更是垂名青史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但他的杀伐之气太重了,疑心也太重了,让他身边的人都感到了那种威压。就连他的亚父范曾都被他所猜忌,至于兵败垓下之事,是因为他的盟友都不在了。

而且他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上没有下定决心,全然不是那个在巨鹿、彭越威慑三军的果断指挥官,这无疑是一个人性的悖论。

太史公说,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他只是霸王,而非帝王。他以为自己的武力可以纵横天下,却不知道打败他的'不是天意,而是人心啊。

我对这个悲剧人物更多的是反思。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也是反暴秦的第一领袖。但是他却走上了这样的道路,他的对手刘邦只是一个有些无赖的人,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呢?我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最后,我在他们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上找到了。

刘邦少年时曾经看到秦始皇的车驾,但是他却说:"嗟乎!大丈夫应如此也!"

也许这就是他们的不同吧。项羽的锋芒让他自负,找不到正确的路,刘邦的理想却指引他汇聚四方谋臣武士建立了那个延续四百年的汉王朝。

写项羽的读后感篇5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我只能说,造化弄人。项羽只应该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有超群的军事统帅才能,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他能够以自我为中心,出奇制胜,一生经历大战十余次。然而,他在军事上取得成功的优点恰恰是使他在政治上一败涂地的制约。

太史公在《史记·项羽本纪》并没有过多的否定项羽,但我们要了解项羽不能仅仅依靠《史记·项羽本纪》,在《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等文章中都有对项羽的记叙。

项羽是一个有着坚定的信念的人,在他的手下数以万计的生命逝去,只要是阻碍他灭秦兴楚的复仇事业和雄霸天下的壮志的人,无论贵贱,无论强弱,无论老少,他都毫不心慈手软,彻底予以毁灭。但是这一点就恰恰说明了他为什么不能够成为一名政治家。要成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除了过人的胆识和谋略以外还必须有超出常人的远见卓识。

项羽是不善于用人的,这一点是作为政治人物的一大忌讳。比如说韩信,项羽不能重用他,韩信就投靠到刘邦麾下来,后来成为刘邦开国的三大功臣之一。而且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项羽所重用的人,不是项家的人,就是他的亲戚、同乡,所以项羽的干部团队没有很杰出的人才。项羽还不重视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就是说,项羽的胸襟度量是不够宽大的。韩信曾批评项羽的缺点说:项羽遇到步将们打胜仗该封爵了,便刻了一个爵印,却舍不得把这印信交给步将。也就是说,项羽舍不得把这爵位封给有功的步将,项羽将爵印拿在手里一直把玩,最后把新刻印信的四个角尖都磨圆了,变成了旧印,才将这印信依依不舍地赐给立功的步将。这个步将拿到这爵印,等的时间已经太长,而且一看已经是个旧印了,也就不感激项羽,自然不会对项羽产生感恩之心,反而会有不满情绪,这就显示项羽的胸襟不够宽大。

孔子提倡行仁政,而项羽在这个方面也是十分欠缺的,项羽在这一方面的作为可以用“大仁小爱”来概括。大仁,是指对全国老百姓的一种挚爱;小爱,是对身边的人之一种关爱。作为一个政治领袖,需要大仁,也需要小爱。项羽对于身边的人,真是关爱倍至,韩信曾经叙述项羽的故事说:项羽对于身边的士兵非常的好,遇到士兵们受伤、生病,项羽会亲自去探望他们,甚至会在他们病床旁哭泣,把自己的食物送给受伤生病的士兵吃。所以他对于身边这些士兵们非常关爱,但这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些只是小爱,至于项羽对于全国那些没有跟他关系的老百姓,则似乎没有爱心。我们可以看到项羽便曾坑杀20余万秦的降卒,他们是投降的秦兵,既然已经投降为自己降卒,也就算是自己的百姓,但是项羽却把他们都坑杀了,这手段实在是很残忍,表示项羽对那些不认识的降卒是没有爱心的。此外,项羽率军进入咸阳时,放火烧了咸阳的秦皇宫,传说大火连烧三个月不止,这当然也会波及到咸阳老百姓,因为这些火不可能一下扑灭,所以许多咸阳百姓也被烧得无家可归,这也是因为项羽不认识咸阳老百姓所以一点都不疼惜他们,可见项羽在大仁方面是欠缺的。

最后说,项羽最缺少的是还是谋略,项羽本身是位非常勇猛的武将,他自己说:「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这只是战场上每一次战役的胜利,实际当上一个大战争时,大方向的战略远比每场战役的战术来得重要,若只是在小的战役因为战术成功而胜利,但最后大的战略却失败,那最后仍是会失败。我们只要看看日本在二次大战时候,日本侵略中国在每场小战役上,几乎百分之九十几都是胜利的,很少在小战役会失败,而日本向东南亚与美国的攻击,这些战役都是成功的,但是他大方向的战略却是失败的,最后导致结果便是日本无条件投降。所以战略是非常重要的,项羽似乎没有战略,我们从史料中似乎看不出项羽有什么战略,他给人的印象是东打一拳,西踢一腿,他的出拳踢腿似乎都很有力量,可把一个敌人打倒,但最后项羽自己也会力竭而死,所以战略是非常重要,这是一个政治领袖必须要知道的。所以政治领袖一个重要要做的事情,是要有一个成功的策略,这样才能造成最后的胜利。

以上就是我对项羽的一些初步的认识。

写项羽的读后感篇6

项羽是一个当仁不让的硬汉,但他最后有没有夺得天下呢?没有。在古代,“打天下”当然需要高强的武艺,但也需要谋略,也需要民心。纵使你军队再强大,军队的来源还不是老百姓吗?如果你不能老百姓拥护支持你的话,纵使你像秦国那样取得了天下,过不了几十年或十几年也会丢掉天下的。

项羽,字羽,名籍,生于现在的宿迁,生来力大无比,神勇无敌,在秦末因秦朝的暴政揭竿而起,火烧秦朝皇宫,大破秦军,后自封西楚霸王,与刘邦进行楚汉之争,最后在乌江自刎。引用司马迁的'原话“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意思是说只注重武力,运用自己的智慧而否认群体的智慧,不懂得学习古人。这句评价是中肯的,项羽的一生,明明大多数时候军事实力比刘邦强,但他却没有夺得天下,反而是让“阴险狡诈”的刘邦夺得了天下,难道与他的性格无关吗?答案肯定不是的。他就算到了自刎的地步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他在许多事情上独断专行,注重人们所说的气节,但他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历史是有胜利者书写的,你若没有胜利,哪怕你们的结局都是一抔黄土,但别人最少也辉煌过。

但我们翻开历史的时候,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多数王朝的创始人都是经过了社会的磨练,把他们打造的无坚不摧的时候他们的霸业也就水到渠成了,没有哪一个王朝的创始人不是真正的政治家。但项羽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的一些举动更像是一个帅气的英雄,他有英雄的一切品质,但就像王立群老师的评价一样“他是一个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当将领不一定要会冲锋,但一定要会决策,但项羽恰恰相反,历史给了他舞台,可他却没能坚持下来。

讲到这里,我们能够得到一个启示,“上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被历史所认同,当历史的“接班人”

写项羽的读后感篇7

“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后世对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而项羽又是史记十二本纪中唯一一个没有统一中国而被列入帝王行列的人物。

项羽本纪从项羽二十四岁跟随叔父起兵到最后自刎乌江,历史跨度八年。期间不乏被广为流传的“破釜沉舟”、“鸿门宴”、“霸王别姬”的历史典故。

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最后楚汉相争并于汉。历史在这里没有用最通常的评价标准:“成王败寇”去评价项羽,而把他和刘邦都评为英雄。刘邦更偏向枭雄,而项羽则更是本色的英雄。从看见秦始皇巡游时的那一句“彼可取而代之”,项羽便展开了他敢爱敢恨的一生。

因为不忍看到士卒忍饥受冻而主帅却置酒高会,他奋起杀帅夺印,带领楚军破釜沉舟九战破秦军于钜鹿城下;因为看不惯天下黎民饱受征战之苦,他竟然在两军阵前要求刘邦出来与自己单挑来决一雌雄;因为一个红颜知己他甚至犹豫不决,打算放弃突围的机会;因为自己没能把当年跟自己一起起兵的八千士卒带回去而只把跟随自己的乌骓马交给了亭长,自己却宁可自刎于滔滔乌江前。项羽的一生活的.更像一个生活中的人,而不是历史书卷上的人。

以古观今,虽然已历千年,但是人们谈起项羽却还是唏嘘感叹。为什么,因为虽然时间的变迁能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但是却改变不了人性与人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在早已被淹没的历史中探寻真相的原因。

写项羽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要写读后感的作文模板7篇

写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作文模板7篇

写小狗的读后感7篇

三国演义写曹操的读后感7篇

写老舍的读后感推荐7篇

写老王的读后感7篇

写地球的读后感推荐7篇

写地球的读后感模板7篇

写收获的读后感7篇

写英雄雨来的读后感模板7篇

写项羽的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