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书中的情节和主题进行对比和联系,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我们的阅读体验,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村上春树》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村上春树》读后感篇1
卡夫卡踏入了门的另一边,我回到了现实世界。
望着盖上的书封,发了好一会呆。
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是的,这就是所谓沙尘暴的含义。
过去读《海边的卡夫卡》深感鼓舞,如今再读竟觉得羡妒。田村卡夫卡生于一个“无束缚”的家庭,无论选择什么道路前进,都不会有负于家庭的情感,毕竟不会有人负于年幼遗弃自己的母亲与整日无视自身的父亲吧,我想大概。
“田村”是男主人公父亲的姓氏。虽然自始至终读者也并不知道他的真名为何,回顾全文,他给自己取的“卡夫卡”也的确于他很合适,说起这个名,很多人立刻会想起弗兰兹·卡夫卡(话说最近在看《城堡》,过段时间应该会写关于城堡的文w),这位与他一般迷离又现实的作家,田村想的,即是捷克语中卡夫卡的含义“乌鸦”,便是文中常与他“相伴”的叫乌鸦的少年。
文章的开头有一句“就像在课本照片上见到的希腊剧面具一样含有双重意味。光与影。希望和绝望。欢笑与哀伤。信赖和孤独。”,这何尝不是田村父亲的写照,由“母亲”种下的因,到父亲受使命束缚的一切,一切看似毫无干系,实质被紧紧捆绑在一起。
村上这位调皮的作家嘛,像一朵大波斯菊,开始时我们只当男主人公生长在一个他认为并不幸福的家庭,母亲在他幼年带着姐姐离开了家,自此跟随父亲生活,家庭条件从来不差,父亲却从来不与他亲近。随文章越读越深,我们才发现这本小说并不是开头我们所想的,就是一个少年离家出走的故事,而是如叫乌鸦的少年所说的:“因为你是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是的,现在我信了。
res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高一,那时对书的喜好还没有现在痴狂,而对阅读逐渐迷恋,除了当时全班兴起的“小说热”之外,就是在阅过这本书以后。我跟着村上,见证男主人公从踏入图书馆,同图书管理员大岛交代自己叫田村卡夫卡,身无所缚一头栽入书河中,全身心地感觉全世界能与之分享思绪的只有书,只要能阅读,就不会有孤独可言。
从前我只爱那书香,卡夫卡说:“那是长久安息在封面与封面之间的深邃的知识和敏锐的情感所释放的特有芳香。”。从前喜欢看书,想从中学习不同的知识。现在读书,想与书中的人们交好友,以朋友一般的角度见证他们的一生,一书过后,与之暂别,但他们与他们说过的话,像玫瑰余韵久久留存在我脑中。
很多时候作品看多了,见证的人生多了,也莫名感到空寂,觉得本该有什么,相处了许久,有一天再翻开封页时猛然醒起关于他的故事已然完结,有时作家并未对他的故事划句号,但我与他的故事,倒算是完结了。毕竟再也无法见证了嘛。
大二的生活很丰足,也多姿彩,每日的埋头背单词刷题考证,奔波于各社团活动,静下心品读的时间大概只有不背资料不偷懒的半来小时,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仿佛脸上被扇了火辣的一个巴掌“我伸开自己双手定定地细看。我到底为了什么如此东奔西窜呢?何苦这么苦苦挣扎求生呢?但我摇摇头,不再往外看,不再想百年后的事。要想现在的事。图书馆有该看的书,体育馆有要对付的器材。考虑那么远的事又有什么用呢!”
我过去常想自己以后的规划,每日不停地想,该做事的时候想,该休息的时候也想,最后落得如今一事无成,至少对于我的一事无成。“中田君,大凡事物必有顺序。”琼尼·沃克说,“看得太超前了不行。看得太超前,势必忽视脚下,人往往跌倒。可另一方面,光看脚下也不行。不看好前面,会撞上什么。所以么,要在多少往前看的同时按部就班处理眼下事物。这点至为关键,无论做什么。”
想这么远的事情又不施以实际,不如不想。
那种复杂的、无从推断的行刑机器实际存在于现实中的我的周围,不是比喻,不是寓言。每日学习灌输知识,时常忘掉应有的自我思想,丧失文学的天赋,甚至丢失理解文学的能力。没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识,盲目跟随大众的事情数不胜数。小说中的中田君遇到了特殊事件后变成了无精神的空壳,被人利用以借刀杀人与完成使命中徘徊迷失自我。然而缺乏想像力的狭隘和苛刻却同寄生虫无异,它们改变赖以寄生的主体、改变自身形状而无限繁衍下去。“随波逐流”不就是行刑机器吗,它们无时无刻不充盈在我们身边,想要将我们圈入它的世界,一旦被圈入便化身为奴,还能寻回自己吗?能寻回也是万幸,该对自己烧柱香还神。地球缓慢地持续旋转,而人们都活在梦中。
那深不见底的无明世界,那滞重的沉默和混沌,乃是往日情真意切的朋友,如今则是他自身的一部分。
纵观全文,其实无论田村卡夫卡与本就是自身的“叫乌鸦的少年”,田村父亲与“琼尼·沃克”,又何尝不是同一人呢,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担当的角色相同,不过思想各执一方,不得融为一体。
我这个未婚的人类总总感叹婚姻,那里有一切,但没有部分。没有部分,也就没有必要将什么和什么换来换去。不知村上在这句话中要表达的有多少,可能仅仅说明卡夫卡踏入的世界里所有人物都是一切,而不分本身与他人,东西是共有的,连人与人都是共有的,不存在现实社会所需的物物交换,这样无可非议甚于大同社会的世界。关于婚姻,我想起了soulmate。
人们与作家说起爱情与婚姻,总说起soulmate是常人所可望不可即的概念,当真如此吗?一生寻不到soulmate委身于平淡的他人,还是等来世复寻一生,又或寻到了soulmate放弃这已委身本该幸福的“平淡他人”去过一生,但这样的soulmate似乎只是自己心里扭曲的现实。某种具有不完美性的作品因其不完美而强有力地吸引人们的心——至少强有力地吸引某种人的心。不过是自己求而不得所以千方百计想得到的人儿罢了,过段时间你又将开启寻找扭曲soulmate之路了吧?这样可不好唷。
如若真的寻到真正soulmate相伴一生的人呐,我真心为你祈福。
《村上春树》读后感篇2
暑假的一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海边的卡夫卡》。这本书的主人公叫田村卡夫卡。
这本书主要讲了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称名叫中田。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称名叫田村卡夫卡——作者始终未交代其真名——的少年。他在十五岁生日前夜独自离家出走,乘坐夜行长途巴士远赴四国。出走的原因是为了逃避父亲所作的比俄底浦斯王还要可怕的预言:尔将弑父,将与尔母、尔姐交合。卡夫卡四岁时,母亲突然失踪,带走了比卡夫卡年长四岁、其实是田村家养女的姐姐,不知何故却将亲生儿子抛弃。他从未见过母亲的照片,甚至连名字也不知道。仿佛是运命在冥冥之中引导,他偶然来到某私立图书馆,遂栖身于此。馆长佐伯女士是位四十多岁气质高雅的美妇,有着波澜曲折的神秘身世。卡夫卡疑心她是自己的生母,佐伯却对此不置可否。卡夫卡恋上了佐伯,并与之发生肉体关系。小说还另设一条副线,副线的主角是老人中田,他在二战期间读小学时,经历过一次神秘的昏迷事件,从此丧失了记忆,将学过的知识完全忘记,甚至不会认字计数,却获得了与猫对话的神秘能力。中田在神智失控的情况下杀死了一个自称焦尼·沃卡(johnny·walker)、打扮得酷似那著名威士忌酒商标上所画的英国绅士的狂人,一路搭车也来到此地。而杀父的预言似乎最终也未能避免,因为狂人焦尼·沃卡居然是卡夫卡生父乔装改扮的,真正的凶手也并非中田。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的相信别人。
《村上春树》读后感篇3
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把《海边的卡夫卡》这本书看完,很有感慨,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围绕如何面对孤独、找回自我而展开思考的书,采用实虚两条线交织写作,现实与虚幻相结合。有些章节看不大懂,可不管如何,该书主人公15岁找回了自我,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书中对图书馆的描述、音乐的诠释和对自然的向往,是我尤其喜欢的。作者花了一些笔墨写图书馆,那真是令人向往的地方,那么静谧。我想像中的图书馆就是这样的美好,也是我长期寻求的场所。看到这段描述后,我居然做梦也去了这样的地方,徜徉在村上所描述的图书馆中,时而看书,时而弹钢琴,时而喝喝咖啡……
作者对音乐的诠释也是喜欢得不得了的地方,如写到贝多芬的巅峰之作《大公三重奏》,据说该曲子是当年贝多芬为自己的挚友而作。书中的小人物星野,一个无所世事不求上进的小青年偶然听到这首曲子,给他一生带来很大影响,从此决定洗心革面,找回自我,足见音乐的力量相当强大。
最想提及的是,15岁的少年田君卡夫卡,很坚强很勇敢。虽是离家出走,但终归还是找到自我,追求到自己所想要的强壮——那不是一争胜负的强壮,不是用于反击外力的强壮,而是接受外力、忍耐外力的强壮,是能够静静地忍受不公平、不走运、不理解和悲伤等等种种情况的强壮。而我在这点上是相当欠缺的,也是需要好好培养、历炼。
《村上春树》读后感篇4
?海边的卡夫卡》是通过分章节两条主线交叉来写,在最后两线合一而结束。开始这两条线给人的感觉毫不相关,随着故事的发展,又若即若离,到最后紧密相连。这也是它的成功之处。
故事是通过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离家出走发生的事情为一条主线,还有一条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一件离奇的事情为背景而展开。故事的发展错综复杂,但基本入情入理,其中有些方面神化了一些事情。在生活中绝无仅有的事情,在书中却起到“柳岸花明又一村”的作用,让故事继续进行下去。
本书中对十五岁少年卡夫卡的描写较多,其中对卡夫卡的日常生活描写比较细腻。生活起居很有规律,即算在山中一个人独居也一样。早上按时起床,晚上准时睡觉,每天坚持锻炼身体,这很难得。在国内像卡夫卡这样年龄的小孩,在学校生活起居有规律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旦放假回家,就像脱缰的野马,晚上很晚才睡,早上很迟才起床。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是“5+2=0”或“6+1=0”。在学校的五天或六天的教育,一旦回家所有的作用归结于零。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败,但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我还比较喜欢书中的卡夫卡的阅读的习惯,同时也呈现出日本与中国的国民的阅读习惯差距。有人做过统计:中国人平均每年只读0。5本,而日本人平均每年读40本。现在中国人普遍不读书,已经很让人忧虑了。那么业余时间中国人在做什么呢?大多数人业余时间在做什么?在打麻将!一个热衷打麻将的民族,怎么可能和热爱读书的民族相抗衡?
书中存在不足之处还是有的,比如佐伯对卡夫卡的母子之爱。即算在卡夫卡四岁时有一万个理由离开自己的儿子,但重逢也不能通过性来补偿。在日本的伦理观念我不了解,但在国内是万万不能接受的。还有书中神化的东西太多,与现实生活中的事情相距太遥远。
本来想通过自己的阅读与学生分享读书的快乐,但本书中对于性的描写过多,不太适合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故看完此书,立即放回书阁暂时封存。
《村上春树》读后感篇5
路渐渐的远去了,心却还在开始的地方挣扎着,这种痛一如离开母腹的婴儿,非要那么痛彻心菲的哭上几声才能证实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这样无声的啜泣着,虽然她很想哭出声来,可是女性的虚荣在阻止着她,不想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所能做的就是压抑。
曾说过以前我是这样活过来的,往后也只能这样活下去。一旦放松,就无可挽回了。是的曾经的目标在今天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希望就将不复存在,活着就是为了那一虚渺的幻想,尽管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完成。
喜欢直子,喜欢渡边君,喜欢《挪威的`森林》,这种喜欢让我觉得迷失,因为没有任何的一个人可以让我知道只要跟着他就不会落入枯井,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爱直子的渡边一样深爱着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于是就在那样的地方,就在那个阴惨惨湿漉漉的枯井里一个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挣扎着死去。
而我的记忆,最终也将在记忆堆那个昏暗场所里化为一摊烂泥。
一直喜欢描写死亡,那种生活终结时的无奈而又放松,那种莫可名状的心绪,我既不能将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将其深藏于内。于是只能自己压抑着对死亡的恐惧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来证实我此生的目的。
爱是那样的一个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无数的人却在亵渎着它,我爱是因为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爱此时却是多么的虚无,可许每个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页书上的一张白纸。图然有着忘却的失落,却也只是无力去挽回的空白着,像迷失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泽说:“人生中无需理想这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他又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应做的事。”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样的冷漠的人群中,图有网络的温暖,却不需要绅士,我们只需要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脱离了社会性那样的一个单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为这样,死的阴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领地,等察觉到的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这样的后悔着,也无事无补。于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边亲身将挚爱的直子送进了坟墓,送到了木月的身边。
《村上春树》读后感篇6
按照老师的要求,我拿起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并在一天之内手不释卷地看完了。这是一本很精致的书,正如书中所言:文章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翻开书,看见自己色彩斑驳的青春。
谁没有过迷惘的青春?怀疑朋友的友情,无视父母的亲情,对存在的意义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质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处,只得相信自己,一个人蜷缩得更紧。永泽说:人生中无需理想这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他又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应做的事。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样的冷漠的人群中,徒有网络的温暖,却不需要绅士,我们只需要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脱离了社会性那样的一个单一的人,如此而已。正是因为这样,死亡的阴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领地,等察觉到,已经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
这样的后悔着,也无事无补。于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边亲身将挚爱的直子送进了坟墓,送到了木月的身边。路渐渐的远去了,心却还在开始的地方挣扎着,这种痛一如离开母腹的婴儿,非要那么痛彻心菲的哭上几声才能证实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这样无声的啜泣着,虽然她很想哭出声来,可是女性的虚荣在阻止着她,不想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压抑。曾说过以前我是这样活过来的,往后也只能这样活下去。一旦放松,就无可挽回了。
是的曾经的目标在今天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希望就将不复存在,活着就是为了那一虚渺的幻想,尽管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完成。
初读时,我看见了一种在世人眼中称之为颓废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边无所谓明天如何,对大多数人漠不关心,按照自己的步调行走人生,平时去大学上课,周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复。这种人生无所谓好不好,谁都没有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与荣耀的现在,能不受周围环境与世俗理念影响,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与信念,实在难能可贵。这点给我感触颇深。
我还看见了凄苦的爱恨纠缠。渡边的情感被往事和现实所缠绕不得解脱。代表过去的直子,渡边对她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不仅有少时便存在的憧憬,还有因自觉认为被友人所托付而产生的责任感等等,真正称为爱的部分占的比例并不高。在直子住院后,渡边遇见了代表现实的绿子,与直子不同,绿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并对生活洋溢着热情,是个人见人爱的角色。渡边同样深深地为她着迷并且感到为难,无法从示爱的两人中选择,体现了他优柔寡断的一面。
再读时,我看见了自己。与渡边相反,我对生活充满了十分的热情,努力搞好人际关系,就是这样,也平稳地走过了二十年,并且将继续热情地生活下去。读完挪威的森林,带给我的并不只有故事完结的悲戚惆怅,同样还有对未来无限的希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局限于从故事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态中发现什么了。从整本书讲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我悟到了,书中反复提到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确,怎样才算人的出生和终结?如果一个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于这个世界了么?亲友的记忆,遗留下的物品,都彰示着这个人的生命的痕迹。只是形体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终结的标志么?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与时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体情况我不了解,但是我想渡边之所以有如此的苦闷与孤独一定与大时代背景分不开的。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我不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时代与时代间的代沟吧!戴望舒说:你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打开空白之页/合上空白之页?其实,蝴蝶告诉每个人,青春年华只剩下了两个字:寂寞。也许你不明白青春为什么是这样的。
然而村上春树告诉你,青春只能是这样的。
《村上春树》读后感篇7
?挪威的森林》读完很久以后,才决定写下点东西。记得当时仅仅觉得这是一部名家写的,关于死亡、爱情与性的,文字优美而又略带抑郁的一本被某同学成为h书的日本小说。虽然能知道故事的梗概了解到人物的性格,但是对于其中的很多情节却是难以理解,人物思想更是难以捉摸。
然而奇怪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人物,那些事情仿佛是在脑海中生根发芽,自动生长,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渡边、直子、木月、绿子、玲子、永泽、初美还有那总是作为渡边口中笑话素材的“突击队”,仿佛真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一般,在我极目远眺能够看得见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上演了他们的故事。
自己感觉与他们的距离慢慢接近了,于是想写下点东西,谈谈我的感受。
文章的一开头变为本书奠定了一种安静的略带忧伤的基调。时隔多年的“我”来到汉堡机场,“抬起头,我仰望飘浮在北海上空的乌云,一边思索着过去的大半辈子里,自己曾经失落了的。思索那些失落了的岁月,死去或离开了的人们,以及烟消云散了的思念。“十八年后的今天,那片草原风光也仍旧历历在目。绵延数日的霏霏细雨冲走了山间光秃秃的地表上堆积的尘土,漾出一股深邃的湛蓝,而十月的风则撩得芒草左右摇曳,窄窄长长的云又冻僵了似的紧偎着蔚蓝的天空......”这样的风景,让“我”想到了过去的很多,本想早点为直子写点东西,但一直动不了笔,因为“原来我想只有这些不完整的记忆、不完整的思念,才能装进小说这个不完整的容器里。”
作者就这样把我们带进了他的故事里,亦如之前那纯的美风描写般,走进了他那纯美忧伤的回忆中。
木月是“我”——渡边的好友,直子的青梅竹马,木月的突然离去,隔断了“我”与直子的联系,直到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与直子在东京街头的偶然相遇,俩人之后便进行着不定期的见面,直到直子20岁的生日,两人发生了关系。之后直子进入了一家精神疗养院接受治疗,“我”与直子保持着书信来往,在看望直子的时候,认识了与直子同间宿舍的玲子。在此过程中,“我”又认识了活泼充满生命气息的绿子,两人渐渐产生感情,“我”游走在直子与绿子的感情纠葛当中,直到某一天直子的突然离去,在“我”独自孤苦充满悲痛的一个月的旅行后,在玲子的帮助下,决定和绿子在一起。
故事大概如此,在这个看似有些无聊并且略带狗血的故事中,死亡与性来的都是那么自然,让刚开始看完书的我觉得相当的不可思议。然而这么久之后我才慢慢发现,作者想要描述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个生与死,死忘与永恒以及人性之间的一些富有哲理性的东西吧。
死在文章中发生的是那么的自然,仿佛顺理成章。“我”的好友木月的死,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7岁,“我”的好友永泽女朋友初美的自杀,意料之内,情理之中,绿子父亲的死,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是那么的脆弱与渺小,“突击队”的消失作者未说明什么,也许是死在了那样一个看似荒唐的社会中吧。其中直子突然的离去,最让我无法接受,本来幻想着是已经基本痊愈可以与“我”过上美好的日子,却就那样悄无声息的走了。就像文章中“我'的感慨吧“不管拥有怎样的真理,失去所爱的人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无论什么真理、诚实、坚强、温柔都好,无法治愈那种悲哀。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地软弱无力。”死是可怕的,然而却也是不可怕的,就像是木月墓碑上的座右铭,“死不是生的对等,而是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也像前面“我”所想到的,“我将死看成是一种和生完全迥异的东西。死,就是“总有一天,死会紧紧的箍住我们。但是反过来说,在死箍住我们之前,我们是不会被死箍住的”。我一直觉得这是最合乎逻辑的思考方式。生在这头,死在那头。而我是在这头,不是那头。然而自从木月自杀的那个晚上开始,我无法再把死(还有生)看得那么单纯了。死已不再是生的对立。死早已存在于我的体内,任你一再努力,你还是无法忘掉的。因为在五月的那个夜里箍住木月的死,也同时箍住了我。”
其实后来细细想来,直子的死也在情理之中。文中也许早就埋下了伏笔。就像是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木月死后,直子其实已经掉入了自己所幻想的那口井中,也像是走入了挪威的森林,迷茫无助不知所措,以为紧紧跟着渡边便会没事,不过她也知道,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没有谁能够永远保护另一个人呀!”同时直子也觉得自己对不起渡边,伤害了渡边。因为她知道知道渡边是喜欢自己的,然而自己真的爱着的却依旧是木月。渡边终究不能和直子在一起,也许在直子20岁生日那天,文章就已经说明了,“许久许久,萤火虫才又飞了起来。好似想起什么一般,它忽地振翅飞起,只一瞬间它已经越过扶杆飞进黑暗中了。它似乎想把失去了的时光统统要回来一样,在水塔边飞快地画了个弧,又在那儿逗留一会儿,眼见那道光化入风中,这才向东飞去。萤火虫消失之后,那道光的轨迹依旧在我心中滞留不去。闭上眼睛。那抹淡淡的光仿佛无处可归的游魂似的,在浓暗中不停地徘徊。黑暗中,我几次伸出手去。但却什么也碰不到。那抹小小的光线在我指尖就快碰着的地方。”直子也许就是那只萤火虫也说不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村上春树》读后感篇8
“四月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在原宿后街同一个百分之百的女孩擦肩而过。”
最近一段时间,我又在看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感觉他的文章里的旋律,像在一个悠长的春日中午,角落里的猫安然入睡。眼前的绿色的柳的芽,油油地开始成烟。洋洋洒洒收放自如。唯美而不流于呆滞,冷静而不失情愫。
村上直树,或者说林少华的文字,读来清雅没有一丝酸涩或是甜腻,可是一开始就有悲剧的味道。这种悲剧的感觉是,像是有一泓注定干涸的清浅溪水,留下绝美的那种秋日的回忆,永远不可以追回的美的事物。
生命注定流逝,也注定其悲剧性。那么,会不会有那么一个瞬间,由一种旋律想到一个人,一些事,混杂着自己的臆想和注定不可能如愿的结局。“年轻时我也做过许多梦,后来大抵忘记了。”似乎就是这种感觉。一些人因为一些人而改变着,为了指尖脆弱的爱而改变着,当时的景致像是打了柔光一般可爱而温婉,存活在心底,那个似乎是专门存放感情这个物件的角落。在那里,朝霞与夕阳,月光与星光,都是为了那个她(他)而存在。设计的对白,暧昧的空气,浪漫的湿度,特别的气味,想像每个动作每句话的语调,每个方位的站姿,每个对视的表情,心中的他的侧脸,心中的她的眉眼和嘴唇。那个百分之百的女孩,那个百分之百的男孩,总在我们设计的巧合或是场景中,完美地出现。那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小细节,在多少人的心中的那抹湖水中,漾起微微的柔波。
也许我是太投入地看书或是看电影了。那些书中或电影中的场景在我脑海里存活并繁茂,久久地不会散去。想到自己,想到很多人,很多事。似乎要把自己经历的东西一件一件仔细翻阅了。又觉得伤感。
总是有一弯月悬在心里,温婉而冷静地,洒下黄白色的光,每每望去,尽是琐屑而杂乱的回忆。草萎了,叶落了,悲剧收场,满地遗憾,可是不苍白,不荒凉。
《村上春树》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