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作文参考7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作文练习可以培养我们的耐心和毅力,让我们坚持不懈地完成任务,为了使作文更具说服力,引用数据和事实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民俗文化的作文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民俗文化的作文参考7篇

民俗文化的作文篇1

家乡过年的习俗——跨火盆泉州市惠安县崇武西华小学201班郑祎指导老师龚萍蓉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在我的家乡崇武,至今还保留着许多闽南过年的习俗,其中,我觉得最有趣的是“跨火盆”。我至今还忘不了第一次跨火盆的情景。那个年兜的晚上,一家人喜气洋洋地吃完团圆饭,奶奶就恭恭敬敬地在香炉里点上线香,然后把用红纸、金纸包着的薯藤柴枝堆在大门外,点燃,等到烟绕火旺时,她让伯伯、爸爸和哥哥按辈份跨过那堆火焰。我也兴致勃勃地排在哥哥后面。可是,被奶奶拉到了一边,严肃地说:“这是男人才能跨的,你女孩子家跨什么火盆?”我嘟起小嘴,不高兴地走开了。爸爸把我抱了起来,对奶奶说:“妈,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女儿也是儿啊!”

在大家的说服下,奶奶才同意让我跨火盆,我高兴极了。我们一个接一个跨过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奶奶在一旁大声念道:“跨入来,年年发大财;跨出去,无忧又无虑;跨过东,五谷吃不空;跨过西,钱银滚滚来。”

我当时只觉得好玩,并不知道“跨火盆”意味着什么。后来妈妈告诉我,这也叫“过火盆”,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我们跨过火盆后,奶奶把一串鞭炮放进火盆里,立刻传来一阵清脆的噼噼啪啪声。随后,奶奶急忙把“跨火盆”未熄的余灰用畚斗收集起来,添于炭炉中,她说,这叫“添旺”,象征家业更加兴旺。

时代在变,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永远不会改变。这有趣的习俗不正寄托着家乡人们企盼来年幸福好运,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美好愿望吗?

民俗文化的作文篇2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我的家乡在大年三十那天,家家团聚,长辈们总会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个精美的红包给孩子们。我问爸爸为什么红包必须是红色的?爸爸告诉了我一个传说。

从前,山村里有一个无恶不作,无人不知的怪兽。它头如狮子角如镰刀,爪如虎爪,腿如大象之腿,尾如狮子的尾巴。一次,香味传到了年兽栖息的地方,它四肢一抬奔进村,隐藏了起来。到了晚上,月夜朦胧,这只怪兽,闯进了人们的家里,在每个孩子头上来回摸三下。当孩子哭叫时,父母因为睡得太沉,没被吵醒。村庄像死了一般的宁静,只有孩子的嘤嘤哭啼声。不久,孩子发起了高烧,受惊吓死了。人们又怀疑又惊讶又痛心。每天都如此。一户人家生了一个小孩在门上贴了一张红纸条,晚上夜幕降临,怪物——年兽又来到了村庄,看见那户人家门上贴了红色纸条,害怕极了,跳起来,极速奔回了丛林,再也不敢来了。

有这个传说,家家总是会在过年时贴好对联,倒贴福字。男孩子们手拿火种,噼里啪啦燃放鞭炮,女孩子们也会捂着耳朵,围着炮竹追着、闹着、笑着。或是大家坐下来,仰望天上的七彩烟花儿。

听爸爸妈妈说,过年第一道菜是鱼,代表家家户户年年有余,可以年年有剩余,表示家庭兴旺和谐;第二道菜是生腐,代表来年会更加富裕,过上好生活。正月初一,总会端上脆脆的春卷,香味迷人,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吃春卷呢?原来,春卷在人心目中是春的象征,里面的白菜代表百财来聚,春日来临,来年更上一层楼,没想到吃得还有这样好的寓意呀!

家乡的风俗真是丰富多彩。

民俗文化的作文篇3

早上吃完饭,我们排着队伍,走到操场,等了几分钟后,大家开始出发了,我们兴奋极了,坐上公交车,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大约过了20多分钟 ,快到了!因为我们看到在密密麻麻的松柏掩映下,一个写着“民俗文化园”的明清风格的门楼,还有山上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樱花,火红的杜娟花……。薛老师和何老师带领我们向前走,来到了金鱼湖。

湖里鱼儿很多,不时在水面上翻出一串串欢快的水花。湖中有几只黑白相间的野鸭子在悠闲地游着,还有一个岛,大约有60平方米,湖边的柳树将细长嫩绿的枝条半伸在水中,好像在跟鱼儿嬉戏,时而有不知名的鸟儿,一群群飞到小鸟上歇息,那鸣声清脆响亮。几只翠鸟飞到2米多高的茶树上,钻入一朵朵小碗大的粉红色的茶花丛中,亮绿的羽毛时隐时现,像牙牙学语的婴孩,兴奋地学唱着童真的儿歌,看得人如醉如痴。

我们绕了金鱼湖一大圈,然后就去寻找野餐的地方了。我们顺着坡走上去,再向北转就到了。在湖边有一大幢古色古香的楼房,楼房前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坝广场。遇到节日,这个广场就会表演精彩的民俗文化节目。老师喊我们把东西放下,坐下来吃东西、喝水。阳光温柔、清风习习、群山环抱、空气清新,真是一块宝地。我们没有一丝疲倦,兴奋地东张西望。几只蝴蝶沿着湖边浓密深绿的水草野花丛,悄悄地飞过来,在我们的头上和眼前不远处,翩翩起舞。他们好像在逗我们,意思是“来追我呀!”我们稍一挨近,他们就不慌不忙、洋洋得意地向湖岸飞走了。看到我们心痒难耐,又爱又恨。过了一会儿,趁我们不注意,他们又无声无息地过来了。就这样反复了多次,我们只好故作高傲,不再理他们。歇了一会儿,我们开始表演节目,又玩了游戏,不知不觉中,夕阳西下,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收拾东西回校了。

我觉得今天可真好玩,要是下一次的春游还这么有趣,可真好。

民俗文化的作文篇4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渐渐变成了“端午”。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

2009年9月30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熙游避灾(古时称“游百病”)

古时,老北京有熙游避灾(古时称“游百病”)的习俗。自明代起老北京人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上午要去天坛,仰仗天神之力以避毒瘴;下午要去金鱼池、高粱河、满井或东苑等地游玩。

?金史礼志》上载:每年重五、中元、重九三个节日里,皇帝要举行拜天之礼。行过拜天礼后,宫廷要进行骑马打球、射柳的游戏。

3.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这一习俗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民俗文化的作文篇5

“乐乐,小记者团要去宝鸡民俗博物馆参观了!”当听到妈妈兴奋地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心想着:不就是农村里的一些古老的、落后的生活习俗吗?这都什么年代了,早该过时了。带着这样的念头,我硬着头皮来到了宝鸡民俗博物馆。

一到博物馆门口,我就被两只泥塑动物吸引了,耳朵像扇子,眼睛像铜铃,脸蛋像足球,身体上印着花,前腿立后腿坐,显得很威武。一问我才知道这是一对凤翔泥塑坐虎,是艺人们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他是正义的化身,用来驱魔辟邪。这让我想到了去年叔叔的孩子周岁时,亲戚送来的那只大老虎,原来是对孩子长命、富贵的祝福。

看到这里,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参观了。走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具有我们西府特色的剪纸,那个我在农村老家的窗户上见过,再仔细一瞧内容,那不是我长挂嘴边的那个顺口溜“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我禁不住念了起来。不知不觉来到了西府人生主题展区,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从孕育、诞生、成长到死亡各个“节口礼仪”。在“人之初”展厅,我知道了“抓周”“钻曲联”“碰干大”的含义,看似平常有趣的习俗,却包含着父辈对儿孙的美好祝愿,让我忽然想起了小时候奶奶亲手做给我的虎头鞋,一针一线都藏着奶奶的祝福。“婚嫁娶”“福禄寿”展厅里,“谢媒、哭嫁、摇床”,听起来让人似懂非懂,但一个个逼真的生活场面,父辈对儿孙的疼爱,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儿孙们的孝顺关爱,让我对这个讲究礼仪的西府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已经渐渐地喜欢上了这里。来到“宝鸡风尚”展示区,有西府人吃年饭、过大年、耍社火的热闹场景,有女孩子翻绞绞、抓羊拐,男孩子打砖牌、敢丑等童年趣事,更有当铺、磨刀子、扎扫帚、补锅、油坊等生产生活,让我身临其境,成为其中的一员,过起了有滋有味的西府日子。

参观活动结束后,大记者们又组织我们制作了马勺脸谱,这可是宝鸡民俗的又一大特色。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用黑色、红色颜料完成了象征正义的包公形象,虽然看起来简单粗糙,但留给我的却是对宝鸡民俗文化由衷的喜欢和欣赏。在这里,我要对宝鸡民俗文化点赞!为勤劳智慧的宝鸡人民点赞!

民俗文化的作文篇6

中国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和底蕴。中国的民俗有多种,例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腊八节、清明节、春节等。但我最喜欢的还要属一年中最重要的春节了,过春节可以贴对联、穿新衣服、包饺子等。当然在春节里还有两个美妙的故事,下面我就讲给大家听听把!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住在大海深处,每到除夕节的那天都会出来祸害人们,它长着长长的触角,大大的头颅,有着庞大的身躯样子十分吓人,因此大家都害怕它,有一次在除夕夜晚他来到了一个老人的家里,但是那老人的门上贴着大红色的对联,那个叫“年”的怪兽看了后浑身发抖,正当它走出门时,听见了鞭炮的响声之后更加害怕了,于是就仓皇的逃走了,后来,人们知道了那个叫“年”的怪兽害怕大红色和鞭炮的响声后,每当过年时大家都贴上大红色的对联,并放鞭炮以防止那个叫“年”的怪兽再次回来。这就是春节的来历,也是我们俗称的“过年”这也是第一个故事。

你知道过年时为什么要吃饺子吗?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吃饺子这一个民俗是从东汉时期传下来的,传说在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张仲景的神医,不管什么病,只要到他手就是药到病除,因此,当地的居民都叫他“医圣”,原本他是在县城做官,但因年事已高就告老还乡了。他在还乡的路上,看到那些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的人冒着寒风和雪花飘飘的天气在外奔波,他看见那些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因此看了很心疼,便叫他的弟子找了一片空地搭起了小棚子,把羊肉和辣椒等一些药材放在锅里煮,等煮熟后再捞上来剁碎,用面皮包成一个个像耳朵的东西,每到严冬时开张把煮熟的像耳朵的东西分发给那些因寒冷而冻伤的人吃,那些人吃了之后便感到身体发暖,之后冻伤也好了。张仲景把那些一个个像耳朵的东西称为“祛寒饺耳”也称“夹饺”俗称“饺子”不料在一个严冬里张仲景逝世了,人们为了纪念他,所以每到严冬都会包饺子来纪念他,这就是饺子的来历。

一个民族,一个风俗文化,不同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以上所说的就是我们这里的风俗文化。

民俗文化的作文篇7

我的家乡在赣县,它位于江西省五大河流之一――赣江河畔,也有着许多民俗文化,而其中,美食,最具有代表性。

黄元米果算是美食中的极品了,它的制作有的地区还保留着传统的做法――制作黄元米果要先用黄元柴灰加开水过滤成灰水,冷却后浸米一夜,次日用甑蒸熟成饭,再将饭拌灰水,然后将这一大团的黄糯米放在一个类似于碗状的石器中,由几个人用木槌轮流敲打。完成上面的工作后,再用一根细绳来分解成一块一块金灿灿的黄元米果,再把这些米果放进一罐灰水中,可以保存三四个月,可随时取出来吃。那味道,简直是回味无穷啊!每当过年时有客人来了,总会送几块美味的黄元米果作为礼物。

还有一种美食――米粉鱼,是我们赣南的特产。那味道,简直是一流的,绝对让品尝者赞不绝口。米粉鱼的做法也是简单的。先将用米粉拌好的鱼块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粉干上,再将它们放进一个蒸笼即可。待蒸好以后,一笼香喷喷的米粉鱼便出炉了。不论是粉干还是粉干上的鱼块,都是十分美味的。

这就是我家乡比较典型的民俗文化――美食的一小部分。我们赣县虽是一个小城市,但我爱这里,爱这里的民俗文化,从而胜过其他的大城市。这就是我家乡的民俗文化了。

中国各地都有各自的过节民俗,而我的老家,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这里的春节与别的地方截然不同。

在云霄,春节期间忌讲不吉利的话,万一小孩无知,说了不吉利的话,要用纸巾拭嘴。同时忌吵嘴打骂和摔破碗碟,万一不小心打破碗盘,要将碎片收集起来放进石臼里,口中念“岁岁平安”,借“碎”与“岁”谐音来化凶为吉,保持祥和欢乐的气象。

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开正”,还要在门前备清茶、糖果,焚香,称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烧香点烛,祭拜天地祖先

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随即赐以红包。

在“开正”的时候,家人都要吃点红糖线面汤。糖,意为甜蜜;线面,意为长寿,即祈求全家幸福长寿。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门遇雨;不往户外倒垃圾,忌“财气外泄”。此外还有不不讨债,不打骂孩子等禁忌。

怎么样?云霄的春节既讲究又别有一番风趣吧!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书籍上多多了解一些异地的习俗,多丰富自己的见识!

民俗文化的作文参考7篇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类的作文优质7篇

中华传统文化的作文模板7篇

我国的文化作文精选7篇

传统文化类的作文通用7篇

中华传统文化的作文7篇

中华传统文化的作文精选7篇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参考8篇

文化的传承作文7篇

善文化的作文精选7篇

文化自信作文800字作文7篇

民俗文化的作文参考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