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大家对书上理论的领悟,好的书籍也有值得我们记录的地方哦,让我们一起写读后感吧,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美的人读后感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美的人读后感篇1
?美的历程》是一部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作者李泽厚在书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美学发展的看法。虽然只是对中国美学史的简单概括,但其内容却是提供给了我们更多能够了解、读懂中国美学史的引申知识。该书按中国历史的时间顺序,从远古到明清分别展开叙述,给予了我们对时间轴更清晰的辨别。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具代表性的美,那是那时的人民的智慧,是我们能模仿却不可超越的美。中国美学,自出现以来,它的变化都离不开人们的社会实践与精神世界。
?美的历程》把中国美学史分成十个部分,分别是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以及明清文字思潮。十个简短的词句,却能概括出那一时期美的最大特点。纵观美学之历程,中国的美学发展无不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思想的更新,美学艺术中也表现着浓厚的中国特色。例如龙飞凤舞时代的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红粉,这一行为不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美的历程》原句)中国自古就流传着很多关于神明的故事,而从巫术礼仪的产生发展到后来美学中所表现的关于神明的产物,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在神明这一方面的历史的神秘莫测。
对于中国美学历史的讲述,作者延伸到了器物、青铜、文学和书法等领域,在与中国历史的结合下讨论了中国美学的发展。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变化,少不了实践生活的因素对其审美意识的改变。龙飞凤舞时代的远古图腾、符号和标志,也许是当时氏族部落的一个共同意识形态或观念体系的代表标志,那些图腾符号可能是当时他们对龙蛇以及巫术礼仪的想象、做法。再到青铜饕餮,青铜本身以及它身上所绘制的图案,庄重严肃,带有恐怖且不能侵犯的感觉,美学到这一时代的发展,显现着统治者对自己权力的重视以及自己位高权重的地位。先秦国家尚未统一,兵荒马乱、不得安宁的中国大地上,各国人民对国家统一、生活安定的美好向往也在促使着这一时期美的发展。先秦理性精神,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使百家争鸣发生了,宗教也得到了发展传播。可见,这时的中国美学会带有儒家及宗教的特点。屈原是楚辞的代表性诗人,那时社会逐渐摆脱了巫术宗教的束缚,礼仪旧制也得到突破,所以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解放,也更加向往自己构造的浪漫主义世界。正如《离骚》中屈原所述——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中国从魏晋到明清的发展历程,经济不断得到提高,特别是在唐朝出现了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各方的交流沟通逐渐密切,文化与宗教也得到了碰撞、传播,娱乐文化、文学艺术等也不断发展至民间。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传播,从过去到现在,中国的美学史上都少不了佛教的美学因素,敦煌莫高窟算是一个中国美学有关佛教这一特点的代表性建筑。人民生活的日益美好,也给了人们更多对于人生、世界以及宇宙的思考的机会。正如宋元时期出现的“非无舟人,止于行人”理想与审美。宋元时期的诗词更多的是对自然的赞美与向往,表现了美好生活改变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美的追求已下至民间,人们对于美的表达更加精细漂亮,美的形式也丰富多样,文学、建筑、器物等等,都是美的体现。从古至今,中国美学都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并且融合体现着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中国美学史,从古至今的美。
美的人读后感篇2
终于把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看完了,从上美学课以来,一直对美学这门学科懵懵懂懂,也不知道美学具体定义是什么,“美学是研究形象的人文社会科学”这是我对美学的初步理解,不知道是否把美学的定义理解的很透彻。在美学课堂上一直听的迷迷糊糊,美学老师推荐了几本美学书,我选择了其中的《美的历程》来认真的读,希望能够加深对美学的认识。
看完这本书我领悟到很多,作者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虽然我并未完全读透《美的历程》,但只是丰富了很多,同时弥补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遗忘了的文学知识。《美的历程》的覆盖面很广,从远古图腾讲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
?美的历程》讲述了从古至今的美学。全书一共分为十个章节,下面我把目录罗列一下,第一章龙飞凤舞,第二章青铜饕餮 ,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第五章魏晋风度,第六章佛陀世容,第七章盛唐之音,第八章韵外之至,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从远古时期的早期美学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全书概括性的讲述了中华几千年的美学史。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歌舞艺术。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主要是对自然图腾的崇拜,华夏族对自然鸟兽虫鱼的崇拜上升到一中信仰。第二章是青铜时期的铜器文化在到后来讲到汉子的起源,汉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并??
直应用到现代。而汉字也有着自己的美学价值,这就是书法。自产生汉字起便有了汉字的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特有的线条艺术,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并且上升到美学的价值。第三章主要讲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精神和中国诗歌的“赋比兴”。儒家的“仁”的思想,法家的“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清静无为”,等这些百家争鸣的思想演绎了先秦时期的礼乐精神。而《诗经》这部伟大的著作更是把中国的“赋比兴”表现的淋漓尽致。第四章讲的是楚汉文化。屈原的《离骚》是楚文化的代表,汉赋,壁画是汉代的代表。第五章讲述了魏晋时期的文化特征。第六章讲的是宗教文化,本土产生的道教和外来宗教佛教相互渗透,他们的石窟,壁画,雕塑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第七章讲的是盛唐时期的诗歌艺术。李白的浪漫主义以及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让中古的诗歌艺术达到高潮。第八章《韵外之至》包含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 的中唐文艺很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
第九章讲的是宋元时期的市民文学。宋词元曲子昂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价值。第十章讲的是明清时期的文艺。从昆曲到京剧再到小说都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美。这大概就是全书的主要内容,我读的不是很透彻,但也从其中得到一些基本的美学知识。 读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认识。在文化艺术琳琅满目的世界畅游,品味先哲们思想的乐土,让我们的“审美感情”丰富.厚实。我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魏晋风度的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淘潜篇,盛唐谙中.青春.
李白.音乐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篇等。中国古典文艺的巡礼教会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审视艺术的共同性或普遍性,文艺的客观发展规律,把社会时代风采与文艺紧密相连,用审评的独特视角观察文艺现象,这本书无论从内容,语言造字上极具功力,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美的历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张的远古图腾崇拜,下面我就远古图腾崇拜来讲述一下自己的感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而中国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更是表现了那个时期的人文精神与美学历史价值。龙是华夏族的图腾,现代的中国人都将自己是龙的传人,龙这种虚拟的动物自古以来都受到中国人的崇拜。人们有理由相信龙的崇拜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图腾崇拜,而在这种图腾崇拜上更突显了一种美学的价值。当然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的图腾,这些图腾大多是自然物,从简单的图腾崇拜上升到对图腾的敬畏甚至信仰,图腾带来的有历史文化价值还有美学价值。这是我对图腾崇拜的自己的一些感受。
这次读《美的历程》知识泛读,相信在以后还会经常性的拿起这本书来自习读,细细品味美学的价值。因为我还想享受阅读《美的历程》的过程。最后还要感谢李泽厚先生的作品,让我对中国美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更甚者《美的历程》就是一件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
美的人读后感篇3
曾经以为,自己明白了美丽的真谛;曾经以为,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曾经以为,美是冷峻而遥不可及的;曾经以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静静散落的身影。镜中花,水中月,需要静静地欣赏……
浮华的城市,斑驳的光影,阑珊的灯火,如昼的黑夜,喧闹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让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而充实圆融的洗礼……
鸟瞰着美伴随着实践流淌年华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渐渐发现,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
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动。美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需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事看见自己的内心的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得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一刹那的感动,在千年风霜中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阴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美的人读后感篇4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虽然这与我的专业学科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着我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全书共分十章,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主要贯穿全书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先生的这一思想是在克莱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上加以继续发展和完善的。贝尔认为视觉艺术的根本在于他们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坚持从"美在客观"来解释美。在远古陶器纹饰中由写实到符号化成为抽象几何纹样,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对于线条艺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常常是静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的美。
书法到了唐代,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将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书与狂草,像李白诗一样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流走快速,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而"美在客观"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书法中与主观情感结合,将"线的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正所谓"情形而言,去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本书从历史的源头,缓缓讲述中华民族对美的认识的演变。书中涉及哲学,史学,美学,还有文学,李泽厚先生把这些错综复杂的东西柔和在一起,以人文的关怀,以及独特的叙述语言,侃侃而谈,带领经历了一次美好的"美的历程",美从来没有这么清楚而且具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美的人读后感篇5
初次了解美学这门学科,一般会感性地认为这是一门关于美的学问,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在阅读美学的相关经典著作之后,对美学会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比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这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要美学著作,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作为读者自然很好奇,这究竟是本怎样的小书,在当时影响了那么多的年轻人。
由于一开始就对本书存在阅读的“期待视野”,希望从书中了解作者对美学独特的见解,而《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也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介绍“美的历程”时的连贯性、简洁性。
虽然本书也像其他著作一样分了章节,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介绍从远古图腾时代的艺术萌芽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兴起的各时代艺术特征及美学思想。“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作者在开篇就以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美学意象吸引着读者。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但作者却没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划分出来,反而让人感觉本书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间的隔膜的迹象。读者在历史教科书上面读到的一直都是清晰的朝代界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在很长一段时间让普通读者曾经认为唐诗就是唐代才出现辉煌的,却不知道诗歌从内容的广度到形式的完美都经历了前代的积累;误以为宋词是不可逾越的高峰,却不知道唐朝也有不一样的“唐词”风格,清代的词却是在内容形式上臻于完美了。
作者的这种做法使得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特征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而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到两个相邻或间隔的时代之间的历史联系。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所说,“延绵不断”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放之于中国美学史的发展里自然是合理的。李泽厚先生正是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才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觉到中国古代“美的历程”并不像西方艺术发展一样断断续续,而是浑然一体的。我们从此可看出李泽厚先生在连贯性、简洁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书中对于青铜饕餮的美的欣赏印象深刻。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需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至于后世的狞厉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是因为青铜时期所有人都非常信奉巫师的话――包括国王和巫师自己,所以他们所创造的饕餮,饱含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期那些造型,作者里许多人也许本身就是无神论者或怀疑论者,他们的作品即使非常夸张、恐惧,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带来的美。
创造和欣赏美都是需要真情实感的参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审美艺术的创造就同文学一样,“一代也有一代之审美”,读者应该抱着一种真诚了解和同情的态度去欣赏各种不一样的美,不应该以当代的标准去苛求前人,每一个时代独特的美都能够被了解被欣赏,这才是时代文明进步和艺术精神的体现。
阅读美学经典著作,需要读者自身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积累,对美学相关基本概念要有清晰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最好是之前对其它的美学大家的观点也有宏观的把握,不然就无法领略本书的精妙独特所在,在比较、融汇、思考之中不仅欣赏到作者的观点,也锻炼了自己的审美死亡能力。
阅读《美的历程》,读者往往会有一番惊喜的收获,就像在别人的引导下解答了自己一直忽略或疑惑的问题。细细回味《美的历程》,确实如书名所说,阅读的过程你自己的看法会不自觉被它所引领,作者在书中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宏观把握,为读者梳理中国古代“美”的发展脉络,我们按照作者的思路进行了一场中国古代的“美的历程”。
美的人读后感篇6
虽然是对中国历史上对美的感觉的匆匆巡礼,但是我的脑子里现在满是饕餮青铜、烂漫楚辞、魏晋风雅、佛陀悲悯、唐诗宋词、有我无我境界的微妙还有小说的世俗世界。它们已经可以成为一张多姿多彩的历史胶卷,作者梳理出了一条令人感动和自豪的美学线索:
青铜饕餮——青铜美学风格变化的政治因素——僧侣贵族——青铜表现的意识和美感——原始暴力——超人的历史力量,甲骨文——“有意味的形式”——铭文金文——小篆
先秦的理性精神——孔学对艺术的导向——与西方“认识模拟”的区别——道家中的审美规律——诗经中的美——赋比兴原则——散文的美感,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平凡生活化——严格对称的结构——园林美
楚汉浪漫主义——屈原的浪漫主义与神话——楚汉南方艺术——汉壁画画像石工艺品——汉赋——气势和古拙
魏晋风度——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上的反映——哲学美感——阶级审美理想和趣味——美学原则“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言不尽意”,为艺术而艺术文的自觉——文学绘画书法讲究研讨和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佛陀世容——北魏宗教的救赎——隋唐雕塑——宋代走向世俗
盛唐之音——青春李白——书法舞蹈中的音乐美——杜诗韩文颜字
韵外之致——文艺多样化——孤独伤感忧郁——“出世”“入世”之间的矛盾——心境和意境——苏轼代表的人格和对社会秩序的潜在破坏
宋元山水的意境——现实促使审美理念的变化——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细节重视和追求诗意
明清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思潮(感伤主义)——市民文艺——绘画与工艺
最让我敬佩的是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这是建立在遣词造句和对美发乎真心的融入结合的基础上酝酿出的文字,可以让门外汉窥得一些美学的形成奥秘。原来美是这样让人感受到的,原来美是这样表达的,这是我在阅读这本书自始至终的氛围。印象深刻的是他说商周青铜器的狞厉之美,因为“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因为“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以及在评论山水画发展到无我之境时的表达“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一切都是没有答案的飘渺,也不可能找到答案。于是最后归结于隐逸渔樵,寄托于山水花鸟”。就是这么寥寥几笔好像信手拈来却展现了精华。我在想,作者是在体会美感时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青铜器和山水画时,结合历史与人生的感悟所获得的美感。美应该从来都不单纯只是审美意义上的吧。
作者是按照历史的顺序表现不同时代的人的口味和对美的要求。而且会介绍审美变化的社会背景。这就让我感觉到美与现实与社会的关系。作者其实也讨论了这种美的艺术规律,试图去追寻一种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和这种描述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作者总结过:“秦汉时期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世界的铺陈和征服;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的是人的风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气和功业;之后则表现为人的心境和思绪。”这些变化的确可以从现实中找到蛛丝马迹乃至于显而易见的线索。作者的解释也令人信服。在社会政治黑暗时,艺术家们可以寄情美的和理论的世界,所以在艺术和哲学思辨方面会有突破;而面临盛世,不少艺术品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等等。
读过朱光潜先生对美的论述,我觉得美的载体或者说表达美的事物应该是与现实有距离的,美就产生在这段距离中。这也从这本书中得到更多的印证。就以壁画为例吧,汉代的壁画较为古拙,这原本是因为时代的局限,但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它。辽阔的现实图景,邈远的神话加之以强有力的线条,不那么准确的描绘,让汉代艺术呈现出了人对物质世界征服的主题和一往无前的美学风格。()北魏壁画前期的不食人间烟火和后期的高超飘逸以及隋唐时期人们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但是中唐之后,壁画开始走向世俗和真实,美感开始缺失。宋代敦煌的壁画,尽管壁画石窟很大,但精神全无。
但是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美的另一个角度。来自于不同于时代的勇气的反叛。这个的最佳代表我觉得是苏轼。以前看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只觉得这是个完美的人。本书的作者虽然对他没有过多溢美之词,却肯定了苏轼带来的一种美感渊源。苏轼其实是文人士大夫出世与入世矛盾表现最为典型的代表。他一直是在入仕的渴望和最求解脱的豁达当中,有意无意地显示了对社会秩序潜在的破坏性,诗词的超脱好像要否定封建社会一样。虽然当时不明显,“但是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代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先驱作用”。
作者在讲述过程中也多次有过值得咀嚼的语言: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得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使他们一漏无疑地全面地丰满地展现出来。等等。
庆幸有《美的历程》吧!
美的人读后感篇7
?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厚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本书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书中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曾影响了一代青年,引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步入美的殿堂,能短时间内让人大致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得到美的熏陶,确实是一部很好的读物。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着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如第七章《盛唐之音》。提起唐代的艺术,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最先想到唐诗。唐诗正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那么,它何以出现在这一时代呢?作者的分析给出了答案。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代,帝国初始,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同样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在政治上,官阶爵禄日益代替阀阅身份,成为唐代社会视为最高荣誉所在。先前的门阀士族被压制,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与扩大,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知识分子可由考试而做官,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突破了先前门阀世胄的垄断,一条充满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他们开放。等待着他们去开拓。个人、民族、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孕育出了盛唐艺术,孕育出了唐诗。它蕴含着对有血有肉的人们现实的肯定和感受,幢憬和执着,渗透着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
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这都证明,《美的历程》是一部小书,篇幅不过十几万字;《美的历程》又是一部大书,它考察了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工艺达数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读之使人神驰千年,遨游于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捕捉到华夏民族美的足迹。
美的人读后感篇8
说到“美”这个字眼,可能很多人眼前都会浮现各种各样的图景,这些是被我们从心底认可的,可能是一幅画,可能是一处风景,也有可能是一首诗词……我们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又各不相同,就像我们在勾勒描绘“美”的时候,往往那些视觉上美的冲击会让我们印象更深刻一点。
?美的历程》这本书是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的著作,书中有太多的精华了。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初中的美术课上,当时老师是在讲中国的美术史,顺带提到了这本书,自己也挺好奇的,课后就去图书室借了这本书。当时读的时候,对李泽厚先生笔下的那些美物很是好奇,所以这本书很快就读完了,但是这一遍并没有让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最多只能算是走马观花式的了解了一下,大概了解了全书的大致结构而已。等到现在重读的时候,才懂得先生笔下描绘的是一种何等的`“美”。在先生的笔下,“美”是一种生命,是一种赋予物件生命的神圣之物,它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的敬仰,是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与艺术。
在这本书中,我们感受到的美不仅仅局限于视觉上的,是从多感觉角度来认知的。全书的脉络十分清晰,共有十个章节,从远古走来,走向文明。不得不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特有的美,无论是龙飞凤舞一般的图腾、陶器,还是行云流水一般的诗作文章,还是琴瑟箫笛一般的宫廷乐器等等,我们难以分出个更美一筹,我们也无需分辨。
我第一次读不懂的地方是第三章,当时不能理解“先秦理性精神”为什么也可以是一种美?直到现在再想起的时候,才懂得精神也可以是一种美,这种美是客观的,需要人去实践感知的。就像孔子和庄子,这种儒道互补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文明的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对“美”的审判。
再往后面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更是横扫历史的艺术佳作,在当时,可能是普遍,不足为奇的。但是,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至今还能留下来,为后人所传诵,那必然是有它“美”的道理的。相信大家都知道“俱怀逸兴壮思飞”的李白,他的诗词有豪放之美,仿佛是时代最强音;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又是女子的一种美,令人动容……
最后一章的明清阶段,著作甚多,有批判的、有讽刺的,无论是哪种形式的,都是别样的文明。它体现出来的世态炎凉,体现出来的悲欢离合,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缩影,都为文明研究,艺术鉴赏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作为历史的接班人,应当多多发现其中的美学意义,不能仅仅作为旁观者,当然更不能亵渎。
“美”的范畴是无比宽广的,可以是视觉上的,也可以是听觉上的,在这些方面完全是没有定义的。只有有人欣赏,哪怕仅仅是角落里的一朵野花,我们便可以称之为美,至于是哪一种程度上的美,这自然是要看个人的了。有人可以将其画出来,有人可以将其舞出来,形式不同,给人的感觉也就不同了。
美的人读后感通用8篇相关文章:
★ 中美的演讲稿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