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写读后感是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的,写读后感不能是为了应付任务,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4堂课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24堂课读后感篇1
原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只适合小学生阅读,翻了几页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纵览全书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渊博,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他的阅读对象不应只是中小学生,应该是所有的中华儿女。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称赞《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诺贝尔文学奖得者、作家赫尔曼.赫塞说:“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书中。”是的,《老子》是经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转》、《荀子》……也同样值得我们去一一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把我们带到千年前的古代尽情翱翔,在传统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轻叩中华传统的大门,我们应该做到“自知”、“自胜”、“自省”,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标,箭头高时就压低一些,箭头低时就太高一些,老师称它为“损有余而补不足”。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写到:“水不断地滴到石头上,时间长了就可以把石头滴穿”。这是“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让我们共享经典,引导我们要坚持不懈、任人唯贤、持之以恒,让我们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学会“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思想境界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
可惜的是现在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同时会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如不及时解救,我们的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的社会”。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人永远的精神食粮。
24堂课读后感篇2
断断续续阅读余秋雨先生的《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一书,顺着先生的思维脉络,接受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打开书,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或悲壮、或辉煌,洋洋洒洒扑面而来;合上书,形如“百家争鸣”的问答犹在耳畔激荡。
秋雨先生双脚丈量丝绸古道,穿越历史文化的时空长河,亲眼目睹并感受过中亚文化、欧罗巴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古埃及、古罗马等等人类文明的伟大遗迹,写下了《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文采斐然、微言大义的作品。作为一名文化学者,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代表着主流价值观,深深影响着当今世界。
我喜爱传统文化,也热爱人类文明。不论是在学生时代的课堂上,还是社会生活的文化场所,只要与诗书典故、断壁残垣、陶艺碑文、建筑桥梁有关,不管懂与不懂,都会予以关注,以现有的学识认识她,解读她。通过博物馆、书本、历史资料了解过人类文明的缩影后,会为那些潜心记录历史、收藏古今者致敬。也会为焚书坑儒、文字狱等错误做法深感惋惜。文化在不同行业人的眼中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考古学家心中的“文化”最大,是指人活动的痕迹;行政官员心中的“文化”最小,是指宣传加娱乐;一般民众心中的“文化”最杂,是指古文、英文加文凭。
先生给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他说一切文化的最后成果都是人格。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伟大不是苦难造就的,但苦难确是通向伟大的必要程序。”屈原、杜甫、司马迁等文化名家彪炳史册的成就的取得,毫无疑问是肉体苦难的“恩赐”。普希金、鲁迅未曾受到肉体的折磨,身处相对优越的环境,但他们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对文化的贡献,则是因为都经历了心灵上百转千回的巨大创伤。
中央提出文化自信,就是要让文化引领社会发展方向,通过文化的繁荣,缩小贫富差距,涤荡民众心灵,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历史上的汉唐、魏晋、唐宋等全盛时期,都闪耀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灿烂光芒。文化能带给人类什么益处,对推动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提升幸福指数有什么帮助呢?这正是发展和繁荣文化的真正起点。文化不会直接带来物质财富,但能抚平伤痛,搁置争议,求同存异,消减仇恨,给人精神、思想的和谐家园。历史是一面镜子,成功虽不能复制,但失败、坎坷可作为借鉴,使社会或个人在发展进步中少些阻碍、灾难、失败、曲折,存在得更具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文化是不同民族间交流的名片,兼容并蓄的催化剂,繁衍生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当下社会生态的真实写照,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就会滋生什么样的社会文化。不论是社会大环境下的文化还是某个国家、地域的局部文化,或者企业文化,都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一本好的文化书本,可以引领和激发读者获得不同的视角、个性的生命体验。文化的教义在于对人的本性的探索,传承朴素的为人、行事准则,指导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追求和行为趋向,教我们做道德高尚、品行端正、思想淳朴之人。文化可以加深人的思想认识,约束行为习惯,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教化本性,这就是文化之于我的无形力量。
24堂课读后感篇3
著名学者、散文家余秋雨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长江文艺出版社20xx年1月出版)是他最新的文化随笔。全书是其在北京大学开辟中华文化史课程的精彩讲义,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间隙穿插课后与学生间的“闪问闪答”,一问一答间,余秋雨心目中的中华文化史便新颖别致地呈现开来。
书中,余秋雨以时间为经,精心挑选中华文化史上颇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逐一解读的同时,还将洋溢在其间的文化韵意,深入浅出地解构出来。尽管每堂课的文字篇幅都极为精简,那些与之相关的“闪问闪答”也不过短短的四五个答题,但有限的篇幅无疑蕴藏着极为宏阔的思想内涵。值得一提的是,就某一个历史疑问和文化现象,不仅仅是余秋雨一个人在探究和思考,他的一些学生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大家一时之间众说纷纭,甚至文化视角各有不同,但都从不同层面启发着我们的心智,吸引着我们去了解这些文化记忆背后的真相。
余秋雨的这四十八堂中华文化课,讲求“开门上课”。他提倡文化互动,课首开宗明义讲清本堂课所要讲述的主旨,而后抛出问题,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让历史疑问和现实思考激烈碰撞,然后,他在解析和引导学生思路的同时,适时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总是给人一种理论上的自信。他的中华文化课,重在现场交流和探讨,没有填鸭式的强行灌输,更没有先入为主的揣测和臆断,从头至尾都以大文化的视角,以开放的胸襟,倡导着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正是有了这种“开门上课”的思维,让他的每一堂文化课都充满盎然情趣。在本书里,他时而引经据典,津津有味地讲述着某一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时而引入历史传说和民间轶事,对一些文化现象和典藏记忆予以去伪存真的澄清,使一堂堂看似枯燥乏味的讲史课,变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引领和思想启悟。他没有之乎者也地故弄玄虚,也没有照本宣科地拾人牙慧,更多的是运用他学识上的广博和思想上的敏锐,一步步地带着大众,剔尽历史的尘雾,让蔚为壮观的中华文化盛景浮出水面,给人以新的思考和启迪。
实事求是地说,作为普通的读者,虽然我们没有亲历现场,聆听到余秋雨韵味十足的文化解析,但看完本书,依然能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濡染和思想上的浸润。通过他鲜活的讲读,老子的清静淡泊,孔子的博学广闻,庄子的豁达超脱,司马迁的忍辱负重,王国维的勤勉好学这些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巨人,以及秦朝时的“焚书坑儒”、汉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时期的“文字狱”等,都让我们在还原历史真相中有了全新的认识。
?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在纵论评析中华文化史的过程中,以灵动广博的思想内涵,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述方式,精致、准确地诠释了中华文化悠久而独特的人文魅力。精彩的评议和讲析唤醒了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也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但愿这样有内涵、有品位的文化大课能持续下去,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24堂课读后感篇4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精髓莫过于国学;在岁月的长河中,国学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为了使我们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学校给我们每位同学送了一份“礼物”——一本《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
六年级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主要收录了《新古文观止》和《古体诗词》中的名篇。其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主要表达了作者无意于隐逸,也不贪图荣华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既抒发了感情,又讽刺了世态。
当我读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时,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不赞同当一个用隐逸来逃避社会责任的隐士,也不赞同当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世俗小人,作者只想当一个正直、清高的君子。
当我读到“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时,我可以感受到在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贪图荣华富贵,只有少数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阿世俗。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就是喜欢“牡丹”的人,他们为了名利,成了世俗之人。而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即为“爱莲者”,他们为人洒脱,仙风道骨,多数都是思想家、理学家,他们为世俗者所不能了解,算是人群中的圣人,这多么可叹啊!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中像《爱莲说》这样的名篇比比皆是,这些名篇潜移默化使人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和乐观坚定。《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当之无愧的经典阅读。
从品读学习中我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感谢《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24堂课读后感篇5
用四十七堂课讲中华五千年文化,但内容还不全是余秋雨的授课,更多的是上课的学生与余秋雨的对话,对文化课题的共同探讨。而且,让人佩服的是,即使是与大师对话,这些学生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
刚读完时,觉得还挺好。但过了三个月,我竟然不太记得里面的任何一个观点了。可见此书的讨论还是言及表面,以及观点太杂。所以如果国学涉猎不多,又没有自己的思考的,看的时候像是凑热闹,但也就凑热闹而已。
余秋雨是当今文坛极具争议的人物,有人以大师视之,也有人认为其不过是沽名钓誉之徒。如今回看,其文章中确实有一些错误的存在,用词也逃不开“文化”“终极”之类的宏大词汇。但在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和文化自信方面,他无愧于一个启蒙者的身份——至少,启蒙了我。
这本书,其实相当于《中华文化史》这门课的讲义,从先秦诸子一路梳理到明清文学。因为是讲义,内容相对简略和通俗化,相比于啃一本厚厚的《中国文学史》,方便好读了不少。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讲,这是再适合不过的中华文化启蒙读本。之后再读《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之类,在时间和空间的小节点上,能对我们身处的这片土地和家国产生更深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更何况,余秋雨的语言体系和文化情怀帮我混过了中学时期的大部分语文作文,用他的这套方法总能有个不错的分数。单就这份实用性来看,读点余秋雨,不亏。
24堂课读后感篇6
这本书和余秋雨的第一本书一样,首先在台湾出版,广为台湾民众欢迎,受到极大的重视和好评,然后才由内地引进出版。依然是秋雨先生一贯的风格,把很多可以寻常理解的道理,放到很大的时空中去,赋予它博大的生命,这种风格有时确实令人感到无比旷远,给人强烈的**。但有时用在某些大家都有共鸣的体验上,就有点煞有其事、多此一举了。也许这就是学者和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了。蒋勋的风格是属于诗人型的,他会把学术的概念转化为我们共同的感受,可以如诗、如画、如音乐,可以令人亲身去爱、去恨、去体验。前者是概念化的,极度提纯的,后者是形象化的,将大道化为和风与细雨,润物于无声,当然我更喜欢蒋勋。不过不能否认,这两种风格都是必须有的,特别是讲中华文化这么大的课题,不提纲挈领的归纳分类,贯串以时空的大场景,实在是不容易讲下去。
这本书看到最后,渐渐的明白,文化如果没有自由呼吸的空间,就只能渐渐停滞,变成可有可无的修饰,然后呢,就是整个民族都受困其间的麻木和混沌。中国的文化从商周到宋朝,基本都保持了其活力,因为它是独立自由的,文化人常常作为社会主流出现,当权者对文化也心存敬畏,极权之上还有大家都公认的一些公道人心。
从明朝开始,朱元璋由于自身文化的匮乏,视文化为洪水猛兽,大兴文阀,因为一首诗,或是几个仿若影射的字,就会导致株连全族被杀,这种对文化的大规模屠杀,使文化从那时起,就不再具有独立的道德和良知,变成了统治者手中的工具,它只能表达官方的意愿,否则的话,就没有生存的土地,中华文化就在这样的禁言噤声中渐渐衰落。
我们的盛唐给予了人极大的自由,从言到行,可以接纳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善于学习和更新,诗人可以公开发表质问朝政的诗歌,甚至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就算揭竿而起讨伐当朝主上,发布檄文称女皇"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被骂的女皇读完全篇,还是会由衷感叹:“真是一篇好文,没有启用这样的人是我们巨大的损失。”外国人通过考试,一样可以在朝上为官,国家任用贤能不拘一格,不问出处。公众有充分的言论自由,整个国家不仅仅大家都爱诗歌、爱艺术、爱文化,而且无论老幼妇孺皆爱骏马、爱骑射,整个民族从内心到体魄都是那样健美。只要是美的、好的,无论来自何处,大家都发自内心的喜爱,都非常乐于接受,我们的唐朝就是这样的强大。
看看我们的近代,当某种极权可以堂而皇之的超越一切时,它就不可能不落后,它就不可能不挨打。这样的制度会扼杀进步、扼杀创新,扼杀通向文明的道路,甚至扼杀民众对国家的信心,前几天看到一篇正规杂志上的文章,清末八国联军攻打江浙时,实际的情况是老百姓远远的看着清军被洋人打下马来,没有反抗也没有起义,而是在一旁齐声喝彩,因为清朝的官府没有把百姓当做过人,只把他们当做可以任意驱使的骡马,可以想抓就抓,想杀就杀。那么这样的国家也不是百姓的国家,它的生与死、亡与存与普通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到了普通民众这里剩下的就只有麻木。
一种体制如果只为皇权服务,完全无视普通大众的存亡,不允许人们说真话,不进行有效的革新,自身无法正常的新陈代谢,它就必然衰亡,中华文化这样悠久的历史,一次又一次的验证着这条规律。我们的国家啊,离昌明盛世还有那么远的路要走。
24堂课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24节气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