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读后感也是在读完书的基础上写成的,好的书籍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一起来写读后感吧,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秋读后感3000字5篇,供大家参考。
秋读后感3000字篇1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本书为读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在十四年的时间里,历经千辛万苦,战胜各种妖魔鬼怪,终于到达西天,取回了真经。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他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但是,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斗,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与一切困难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
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 猪八戒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
师傅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领、猪八戒的活络、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行端正,会念真经,不怕“千刀万剐”,有坚定的信念;沙僧和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大本事,但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心当好后勤,不好出风头。
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我想,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看看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只要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尽力去做了,这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学习就像西天取经一样,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要想取得很好的成绩是不容易的。我要像唐僧那样遇到困难不低头,像孙悟空那样聪明机智、本领高强、勇敢无畏,力争取得优异的成绩。
?西游记》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还要在生活中敢于克服困难。
在其中,我最欣赏孙悟空的勇敢机智,猪八戒的情感真切,沙僧的任劳任怨,唐僧的善良待人。猪八戒是他们四司徒之中最让读者讨厌的,可是我对他却不这样认为,他结合了大家的优点,虽然他不够孙悟空那么勇敢机智,但是他也会不停地运用一些自己的思维,在困难面前为大家出主意;虽然他没有沙僧的任劳任怨,但是他在一路上仍然会帮助大家提东西;虽然他没有唐僧的优柔寡断与善良,但是他也会动真情。
在生活中,像猪八戒特点的这种人好象是比较普遍的,但是也可以说是最少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证据如下:
(一)在新世纪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凡事都提倡‘爱的教育’,无论对于小孩,年轻人还是成年人。小孩喜欢这样的老师(当然外表除外),因为这种老师比较和蔼,并且对外面的世界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他以前是天蓬元帅,当然了解世事啦),交给大家很多课外知识,从他平时的言语中可以发现他是个比较幽默的人,那么就可以带给大家很多欢乐。学生都是比较喜欢这样的老师,不是吗?
(二)除了小孩以外,现代年轻人更喜欢这种人,他们总是动不动就说爱情,像猪八戒这种人就是再合适不过了。猪八戒这种人对爱情有责任感,并且会用真心去爱别人,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寡情薄意。他的真情能感动别人,所以更能取得别人的信赖。俗话说,想要别人爱你,首先就要学会去爱别人。猪八戒已经学会了怎样去爱人,所以他能获得他人的爱。
(三)成年人也就包括年轻人,老人和中年人。他们同样需要猪八戒这种人做家人或朋友,有责任心的人总是能取得别人的青睐与喜欢的。但是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有责任心的人吗?答案没有人会清楚。我想会比较少见吧,现代人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负责,却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应该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猪八戒也许是个幽默,有责任心且值得信赖的人吧。这是我对他的印象。
秋读后感3000字篇2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确,作为一个从古至今都依赖着农业发展到今天的国家,农民的比重很高,农民也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以前对中国的农村和乡土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但读完乡土中国后,却感觉中国的乡土社会都是与书里讲的大同小异的。
农民的命根子是土地,正是世世代代的农耕生活养活着在这片乡土上生活着的农民,所以中国对土地的依赖,造就了这样的乡土社会,现在的“土”是贬义词,似乎带有点蔑视的味道,但我却觉得不然,土字就是代表着泥土,“土”就是乡下人的命脉。从前的农村生活,家家户户春播秋收,挖土豆、插秧、割麦、剥包谷都是我所经历过的。土地是神奇的,你对他有一份付出,就会得到一分收获。乡下生活好像也不用怎么花钱,记得以前家家户户都有井,春天在鸟语花香中播种,到了秋天便收获,家家有几颗枣树、核桃树、桃树。柴火上山坎几颗青?木,玉米棒棒也可以拿来烧,逢年过节买点糖果,添件新衣便是了。可见,“土”孕育了多少生命,人们聚村而居是有一定道理的。
费孝通先生分析:中国农民聚村而居原因大概有:一是每家的耕地较少,所以聚在一起住宅和耕地距离不会太远。二是水利灌溉需要,聚在一起,合作方便。三是为了安全,聚在一起为了保卫。四是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平分了家里的土地,一代一代的在一个地方增长人口。正是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导致了人被固定在那里。在时代洪潮的席卷下,从乡土时代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乡土时代的生活方式处处体现出了弊端,陌生人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对的,于是“土气”便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以往那样每逢农忙时节,约定俗成的家与家联合在一起收获,今天在张三家割麦,明天在李四家打瓜,没有报酬,就是在一起吃口饭的生活方式一去不复返了。现如今的乡土文化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渐也在更新,摈弃了传统的一些不适用的、不好的,遗留下一些人情的温度。
学者将中西方文化作比较,西方社会,在美国,农场主都是一个人掌管着方圆几百上千亩的土地,一家人孤独的生活,是因为处于初期,本就地广人稀,所以西方强调的是独立意识,负责意识,西方社会争得是权力,而我们的社会讲的却是交情,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共性,是从乡土里带来的,也是影响中国千年的儒家文化造成的。中西方的主要区别就是差序格局的不同,也就是群己、人我的界限划法问题。西方看中团体,公私分明。但中国则不然。
乡土社会在时间中变迁,从血缘结合转变成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改变,就像费孝通先生所说,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不必计划,所以时间自然会给我们选择出最适合的生活方案,我们每个人也正如作者所说,教师不应当只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领域进军。所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真实定位,为社会的推进与变化积极助推便是。作为一名检察工作者,我们更有温度的执法,站在乡土社会的实际中,处理每一个案件,以化解矛盾为出发点,那么社会矛盾将更少,社会将更加和谐,群众的获得感将更加强烈!
在这也希望,我们的乡村依旧美丽,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秋读后感3000字篇3
如果人类的大脑简单到可以理解,那我们还是会愚笨到无法理解它。
如果浩渺如烟的自然万物,伊始只是块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沙石,我们还是会问,沙石又是从何而来。
如果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梦境,面前的你我只不过是一缕云烟,那我们的经历又有何意义,人生的价值又在哪里?
如果我们只是一层缥缈的星尘,那我们所走过的昨日,所念念不忘的过去,所震撼的悠悠文明历史又在哪里?我又是谁?
“爸,你说人的大脑是怎样进行思考的呢?”
“嗯,大概是神经什么的一些组织在运行吧。”
“神经是怎么工作的呢?”
“……”
我大概有好几天撑着下巴追问爸爸一些连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了,然后在爸爸无言以对的时候又意识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爸,你说我为什么会问这些问题呢?”诸如此类,爸爸都是抽动着脸当作回复,我只好作罢。但我的思想可不会轻易放弃,于是它又不受控制地开始思考了。
的确,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加一的算术,两个指头很明显不够。我想到了很多关于我大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确切地说是由我的大脑提出的。用大脑去思考大脑,这就好比用公理去证明公理一样可笑,可我乐此不疲,不打算擅罢甘休。因为苏菲他们说过:“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是不会说放弃的。”
没错,即使上帝限制了我们爬上天堂的通道,他也无法限制我们去为揭密所做的种种努力,谁能说不会有另一片天堂呢?
世界从何而来?
是从一颗小小的卵石变成了今天这番模样吗?这不是不可能,可那最初的卵石又是从何而来呢?
是一直都存在而与上帝同在,且永不消亡的吗?那它为什么会存在呢?是一粒粒尘埃的传世奇作吗?那最开始的尘埃又来自哪里呢?
人类本着如无底洞般的求知欲来到世界,然后又借着这本能一次次地解读着养育我们人类数千年的世界。然而世界并未因此敞开怀抱,反而更显得神密、传奇。人类就是这样一代代地进步着。世界也就这样一次次展示着它令人神往的传奇。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是不会放弃的,所以人们依旧在为解读世界而努力着。
的确,人类就是在求知欲的促使下探索着世界,创造着更美的未来。
如果人生只是一场梦境,你面前的一切都将是虚无,无论是父母、朋友,还是你曾认为最美的景物。那既然如此,人生不就和梦一样虚幻、毫无价值了吗?我想旧友曾问的问题: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笑了笑,这个课题对我来讲太大,而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就是那种一抓一大把的平凡的人。旧友叹了口气:“果然,你也答不出来,所以没意义,对吧?”我的笑容忽然就消失了,我想起了小学毕业后那无比灰暗的60天假期。
我不知道当时还稚气未脱的我为何会缩在屋子里思考着关于这种人生意义的大课题,但似乎有某个声音在说:“想清楚这些,你才能摆脱毕业的阴暗,更努力积极地面对未来。”这个声音一直在催促着我思考,后来好像确实有了那么一瞬的顿悟,最后的结论早已记不清了,但我却奇迹般脱离了苦海。
然后我就失去了理智般喊了出来:“每个人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上帝把我们创造成了人类是有目的的!”我冷静了下来,“我们都是带着使命的安琪儿,我们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没错,在一个冬风呼啸的季节,一个放学后空旷的校园里,我在某种奇怪力量的促使下,说出了一段事后感觉无比深奥的话。我自己都不是特别清楚我为什么会说这些,我宁愿想信是上帝借用了我的意识,在向万物诉说着人生。
是的,我们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即使它本身并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哲学的意义就在于解读人生的意义。即使人生就是一场梦境,做的好梦还是噩梦,取决于你对人生的态度。是梦又怎样,那梦就是人生,那就请用你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你的梦。
我是谁?
我是大自然最神奇的造物——人类中的一员。没什么自然造物会比人类更加神奇,但我只是那其中的一员,就好像满头秀发中你认为微不足道的一根。我们的责任却并不微不足道。
回归最根本的生物的责任,我们是满载基因的小船,我们的责任便是传宗接代,但这并不好笑。是的,这的确是我们作为生物最根本的责任。但我们并不和其它生物一样,所以我们的责任并不只是这个。我们所承担着的还有五千多年前的祖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历史。我们背负的便是这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上帝只是上帝,他可能创造了历史,却无法干涉历史,所以这沉甸甸的历史只能由我们来承担,历史的朝向也由我们主宰。为了几十代几万代的人类子孙,我们能做的便是努力撑住风雨,扬帆驶向光明。
如果我们当初未选择蜕变,我们会摆脱那烦人的责任枷锁,但我们就只有是一层毫无意识的缥缈的星尘了。既然选择了,又为何要逃避?又为何不去承担这历史,完成这蜕变?
秋读后感3000字篇4
寒假,我读了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书名叫做《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是李开复博士结合自己人生的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写给中国的青少年, 为中国的青少年指明了成功的方向。书中写到:真诚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这句话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得到他人的信任,就必须让他人看到,自己是一个非常真诚和坦白的人。一个人如果愿意把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坦白地暴露给对方,就能很容易地走进对方的心灵深处。书中告诉我们,表现真诚的最好方法就是做一个真诚的人,没有什么可以掩饰真心和诚意。一个虚伪的人假装真诚,很容易就会被看穿,因为没有诚意的人不可能做到言行如一。
这本书分成功、价值观、积极主动、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最后是完整于均衡15章节,很完整的讲述了该如何做才能获得成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引导我们追寻自己的理想。就比如在学习音乐方面,我该如何去均衡的利用时间,给自己一个计划,一天练多少时间的琴,抽出一节或两节自修课的时间,预习或复习功课。当然,在空余之际,还可以听听对自己有益的音乐。既可以放松心情,更可以在音乐中获得很多知识。
?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极好之处便在于,它帮你更好的理清了这个目标,这个过程,好书的魅力便在此,医治你心灵的创伤,解答你心头的疑问,给你的头脑不断的补充养分,每一个字每句话在我迷茫痛苦犹豫不前时,有力的拉了我一把,我就像干涸的禾苗都重新获得了生机其次是自我定位,自我认识非常重要,应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步,如果你连自己都无法认清,还怎么去认识别人,认识世界,创造世界呢?
首先做最好的自己,洁净自己的心灵,做对人类,对社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你会收获最快乐最幸福的最真实的自己。如果你不具备这种品质和素养,而又没有意识去努力改进和养成,你就不可能成功
我终于明白。 做最好的自己,这么傻的书名,却成为我读完全书时真正的信念! 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成功的自己,一个最好的的自己。我感谢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那么多。这个寒假也总算是没有慌度。
做最好的自己,让我们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秋读后感3000字篇5
“我们也是星尘。”“我们是几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挪威乔斯坦·贾徳《苏菲的世界》世上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这个问题一直为人类所津津乐道。这个其实就是“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等诸多问题的一个形象表述,都是人类在追问我从何而来,是否存在的问题。我是谁?我是否存在?我花了十八小时五十五分钟时间阅读完了《苏菲的世界》电子书,这本书会不会随着虚拟数据的撤销而烟消云散?到时我该怀疑自己是否看过这本书,还是只是梦游了一番。
于是,非得去书店买一本纸质的《苏菲的世界》回来,才心理踏实的觉得自己确实在过去的十天时间里被乔斯坦·贾徳狠狠地“愚弄”了一把。在追着《苏菲的世界》超二分之一多的时间里,我跟着那个14岁的少女苏菲陷入了一个又一个谜团,在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与苏菲一起开始思索,企图解开这些谜团。“许多人对于这世界的种种也同样有不可置信的感觉,就像我们看到魔术师突然从一顶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一只兔子一般。”这小白兔就好比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物。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于是,一个又一个的欧洲历史上试图解释自己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乃至对宇宙的看法,试图看清楚“魔术师”的哲学家轮番登场,随着神秘的艾伯特之口,他们的哲学主张在苏菲的世界里渐次展开——从远古神话、自然派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过了中世纪对---义及真理的探索的哲学家,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休谟、柏克莱,再到康德、黑格尔、祁克果、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等等,这简直就是欧洲的一部哲学史,曾经,现在,乃至未来都将对人类的心灵世界造成巨大的冲击。
虽然,对书中的许多哲学观点还是一知半解,模模糊糊,但不可否认这真的是一本“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的奇书。在我一直为苏菲所遇到的奇异的事情而疑惑不解的同时,我感觉苏菲就是一个邻家女孩,正经历着一段奇遇,那时,我的心情随着苏菲的心情而起伏不定。我渴望早点看清那个在明信片上出现的六月十五日生日的,有个糊涂的父亲——把生日礼物托给与她素不相识的苏菲转交——的十四岁女孩席德的真实身份。可是,随着艾伯特和苏菲意识到自己被席徳的父亲——一个联合国驻黎巴嫩的少校——控制并作为女儿生日娱乐的礼物时,我的心也随之纠结起来,那是一个怎样的“神”一样的人物呢?居然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能耐大到能够预测到艾伯特和苏菲的行踪举动,并随意调动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小红帽、卖火柴的小女孩、吝啬鬼等等,来帮助苏菲理解某种哲学思想。那些时刻,我分明感觉到苏菲和艾伯特的世界是那么的触手可及,而席徳与她的少校父亲只不过是那面魔镜里的一个影像而已。
当以为是影像的席徳与她的父亲慢慢浮出纸面,真真切切的存在于地球上时,苏菲“突然领悟到了生命只不过是一场梦境而已”,于是,她陷入了“存在的焦虑”之中。我是真实的存在吗?“如果我们是虚构的人物,我们就没有权利相信任何事情。”但他们心有不甘,于是艾伯特和苏菲开始了试图反抗少校的控制的历程,最后在花园宴会上“消失”,“溜出到了故事外面去了”。
原来,苏菲和艾伯特只不过是少校艾勃特笔下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而已。说起来真的极具反讽意味。我明知道自己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作家乔斯坦·贾徳笔下的人物本就是作家虚构出来的人物,可我却为苏菲和艾伯特是否存在的命运而感叹,为少校操纵他们思想而紧张。既然苏菲和艾伯特都是艾勃特创作出来的故事人物,再退一步说,少校和席徳也是作家乔斯坦·贾徳创作出来的人物,一切看似真实的却并不存在,我又何必感叹他们谁是存在的谁是不存在的呢?萨特认为:“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那些文学家创造出来的人物纵然再鲜活,富有生命力,却始终不是由人物自身创造出来的,归根到底,都是虚无。然而,他们又分明存在,苏菲和艾伯特逃出少校故事之后,开始了秘密赶往席徳的家,途中遇到了一个格林童话故事来的老妇人,老妇人带领他们走到一小块林间空地,那儿有几栋姜饼、糖果、糖霜做的棕色小屋,院子里有一群人在跳舞,“其中许多苏菲都认得,有白雪公主和几个小矮人、懒杰克、福尔摩斯和小飞侠。小红帽和灰姑娘也在那儿。许多不知名的熟悉的人物也围在火堆旁,有地精、山野小精灵、半人半羊的农牧神、巫婆、天使和小鬼。苏菲还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巨人。”
原来,这又是另一维度空间的存在。从古到今,无数的文学家创造出来无数的生命,这些生命灵魂总该有个安顿之所吧?下午坐公交车时,看着车载视屏里的深海里五彩斑斓的鱼,脑海里盘旋着的都是这些鱼存在有何意义?难道就是为了在漆黑的海底游来游去?扩而大之,身边的花草树木、飞鸟虫兽,乃至自然万物,它们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寿命长如山川,短则如朝生夕死的蜉蝣,它们的存在是不是只是为了点缀这寂寥的宇宙?地球是不是就是一面魔镜,造物主透过魔镜能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在循着各自的轨迹活动?而现在人类花了几千年的时间才发明了电影电视,让人类可以看到动态的我生命。
从这个层面来看,人类是否就是书中的少校,而造物主就是作家乔斯坦·贾徳?如果造物者是一个魔术师,我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人类是不是就是魔术师演变出来的一个又一个幻影呢?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人类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又有何不同?终归都是一个个虚无的影像罢了。两者生存的空间也该是平行空间吧!炎热的夏夜,人们总喜欢仰望浩瀚的天宇,深情凝望那一颗颗或明或暗的星辰,可是,“当我们注视着银河中一颗距离我们有五万光年的星星时,我们看到的是那颗星球在五万年以前的情形。”此时,你是否有种失落?有种恍如梦境的感觉?是否想知道那些此刻映入眼帘的星星此刻是否还在?是存在还是虚无?如果此时,离我们最近的一颗距地球有四光年的恒星上有一个人正用一具强力的天文望远镜对着你看的话,他看到的将是四年前的你,而此刻的你将在四年后才被看见。此时,你是否觉得追问人的是否存在比追问我是谁更有意义?
人生如星尘,能在地球上驻足多久?物质终将逝去,灵才能在永恒之乡永生!在《苏菲的世界》里,乔斯坦·贾徳用巧妙的方法讲述了一系列深奥的哲学问题,真是让人佩服!即使被“愚弄”也心满意足!
秋读后感3000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