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其实是非常考验我们的理解能力的,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书上事情的领悟,读后感其实是非常考验我们的理解能力的,必须要对书中的内容反复斟酌,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外人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外人读后感篇1
?局外人》讲述了一个主角一步步从职员被审判成为一个死刑犯的故事。
原本,一切都和他没有关系。他只是请了两天的假参加母亲的葬礼;只是不小心连上双休日休了四天的假;因为和母亲的疏远,感情上的疏离,没有在葬礼上流泪竟被当作是后续蓄意杀人的审判结果的重要依据。葬礼结束后情感的压抑,使得他想去游泳放松,又偶遇了倾慕已久的玛丽;两人互生情愫,度过了紧接着而来的周末,也成了判定他品行不端的利刃。与邻居萨拉曼诺的交谈,丢失的狗,主角给出的去宠物招领中心等待的建议,似乎又不停为他的冷血无情作出丰富的佐证。
可是,这些又与他遇上雷蒙德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雷蒙德不过是个皮条客,打了自己的女人,又因为他的建议重新叫来女人并且羞辱殴打,还因此觉得找到了知己,与主角攀谈成了朋友。于是,主人公的命运似乎滑向了另外一条道路。受辱的女人叫来了几个阿拉伯人,矛盾不断升级。可是在雷蒙德的盛情邀请下,主角跟随他一同去了马森的家中,一路被阿拉伯人跟踪。最后,阿拉伯人的刀,主角想稳住事态意外夺到自己手里的雷蒙德的枪,以及最后主角因个人受到的挑衅与冲击而接连开出的四枪……
一段段故事,一个个遇到的人,他们似乎并无关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萨拉曼诺会继续寻找他的狗,继续咒骂他的狗,继续怀念他的妻子;玛丽会遇上一个新的男友,坠入新的恋情;雷蒙德会继续他的皮条客事业,与另外一个或两个女人发生纠纷,惹出另外的事情;马森依然会为雷蒙德拔刀相助,亦如他的妻子也会依旧在院子里洗碗;机器一样的小个子女人会去盯着另外一个又一个罪犯,不断地打字记录一桩桩新的罪行;塞莱斯特的饭店还是会经营下去;那些阿拉伯人呢,可能会为了他们的同胞去伤害另外的人;牧师依旧会高高在上,审视一切信众的灵魂,企图用泪水和声音感化他们。
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主角看来,似乎只有已故的母亲在行将就木时分依旧想去找寻‘未婚夫’的这种从头来过的希冀能够解释他的压抑:他觉得自己是局外人,每个人都是别人的局外人,每个人都孤独又自由地在自己的轨道上行走着。他是被审判的死刑犯,那么,其他人呢?他自己被坚定地审判成死刑犯的依据呢?他是出于防卫开的第一枪,可是后面的三枪呢?又是谁赋予的谁审判另外的谁的权力呢?主角为什么又固执地不肯与牧师交谈呢?因为他根本就不认可自己被他人审判这件事。最后的情感爆发,所有人都会审判,就连宣扬能够宽恕一切的神父也会被审判。
我们似乎都是无辜的,我们似乎都是有罪的。可是,何为无辜,何为有罪?
读完全书,竟然没有任何涟漪,却又觉得暗流涌动。一种弥漫全书的压抑和绝望,对死亡的反思,对普罗大众的观察,似乎永远不会结束。
人外人读后感篇2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局外人》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开始,以“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结束。小说以这种不动声色而又蕴含内在力量的平静语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荒谬的人”:对一切都漠然置之的莫尔索。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默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这种叙述毫无抒情的意味,而只是默尔索内心自发意识的流露,因而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势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以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因为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确实的存在便是大海、阳光,而大自然却压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人:“我只觉得饶钹似的太阳扣在我的头上……我感到天旋地转。海上泛起一阵闷热的'狂风,我觉得天门洞开,向下倾泻大火。我全身都绷紧了,手紧紧握住枪。枪机扳动了……”
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会的意识代替了默尔索自发的意识。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因为审讯几乎从不调查杀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和他母亲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人外人读后感篇3
这本书是法国作家、哲学家加缪的代表作,全书很短,写的也很直白,但是却是引发后世思考的传世之作。
知道加缪是来自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西西弗神话》。这篇文章是真的极富哲理又极其难懂。我现在毕业了都不敢说我读懂了这篇文章。《局外人》也是这样的风格。男主人公仿佛是个局外人,对于母亲的去世、对于女友的结婚提议甚至是对于杀人都莫得感情,这个颠覆大家三观的主人公就像个冷冰冰的机器人。还是我看完之后翻到最前面读了读译者的分析才略懂一二。作者是想通过这本书来呼吁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与更加开明的司法程序系统。
更让我例外的是在前言中我得知加缪几乎是以肯定的态度来描写这个人物的,他十分称赞穆尔索的理性。这一点我是赞同的,但是我觉得这个人活的有点太过理性。生而为人与机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是感性的。如果现实生活当中,每一个从身边路过的人,都是像默尔索这样冷冰冰的人的话。文学作品的出现将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因为无法令人感动,影视作品也是如此。生活少了恨,但是也少了爱。
此外,提到加缪,我真的非常想提西西弗斯这个人物。高中课本中提到西西弗斯是幸福的,我一直非常非常的困惑。那样一个每天进行着机械作业,不停滚着石头的人,怎么可能是幸福的呢?直到最近看了蔡康永老师写的书,他用西西弗斯举例,我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说:“深深感到这位西西弗斯的处境就是我们大家生而为人的处境,日复一日,被逼着做同样的事。”
很少有学生能够每门功课都掌握的非常好,对每门功课都非常有兴趣,所以在应试教育阶段,经常是要逼迫着自己去学一些不喜欢的东西,并且日复一日,每天的日子也大同小异。工作中一名小小的程序员,每天会坐在电脑前敲着那些程序代码,对他来说这就是生活。很少有人能过着每天都不一样的人生,大部分普通人的人生每天都是大同小异的。而我们时常都会有抱怨,为什么我一定要学好这门功课?为什么我一定要完成这么多的作业?为什么我就不能换一份工作?当个旅游博主,又挣钱又潇洒,一走了之。问题问完了,生活还得照常进行。而那个被我们看不起的西西弗斯,是没有任何怨言的一个人。也许这就是加缪想通过这个人物告诉大家的道理吧。看似也是个局外人的西西弗斯,可能就是你。
人外人读后感篇4
?局外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的代表作,作者在后记里用一句话概括了它,“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
看似荒诞的一句话,背后隐藏是主人公默尔索不肯遵循人类社会的既定规则,继而被人类社会所摒弃的真相。作者说默尔索是一个真实的人,他拒绝撒谎,“撒谎不仅仅是说谎话,事实上,尤其是当你说的不仅是真相的时候,你就在撒谎”。是的,默尔索是真实的,他与母亲的感情淡薄,他母亲的死,他没有感受到哀伤,所以他没有装哭泣,但这被标上了冷漠无情的标签。他对人类的许多追求都感觉索然无味,“我们从来不能改变生活,无论如何,生活都是一样的,我在这儿的生活也不会令我不高兴”。这看上去挺消极的,但他感受得到当下真实的美好,他不信下一世,不信上帝,他信真实存在的当下的每一刻。
一个人真的可以的游离于这个社会吗?如果一个人可以,那两个人,三个人,成千上万的人呢?人类,能在地球走到目前的这个地位,依靠的不就是那些明着的暗着的规则吗?从种族角度而言,摒弃不遵守规则的人,并没有什么问题,对于种族而言,你不可以不一样,因为种族不需要你的不一样。
但对于个体呢?前世是什么?未来是什么?种族是什么?这些看不着抓不到的虚无,不如当下真实的每一刻。所以,对于个体,你当然可以不一样,你的感受,只属于你。
如果个体和种族互不干扰,那么也可以相安无事。但如果个人和种族产生冲突,比如默尔索,当他因杀人被押上法庭,当报道开始 铺天盖地而来,那么他的个人的自由对于整个种族而言不值一提,毫无疑问,是要被牺牲的一个。
“加缪说过,诞生在一个荒谬的世界上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他说过,如果人类困境的唯一出路在于死亡,那我们就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上。正确的路是通向生命、通向阳光的那一条。”
很多时候,你可以不一样,但有些时候,你不可以不一样!
人外人读后感篇5
我一直都是局外人。看《局外人》时产生那共鸣,就像固有频率和强迫振动的频率达到一致时一样,自己的“局外人感”更加重了,以至于生理上感到不适,喘不上气,胃里翻滚。气息被粘滞在胸腔,流转产生困难。我只觉着自己在加缪笔下被剥露的一干二净。虚无与荒诞的世界。
文出现了很多太阳灼热的描写。我以前也有那种刺眼闷热的迷幻晕眩感。加缪用对太阳细腻敏感的感受(还有静静观察世间万物的第一人称视角)来描摹局外人的感知和心理,而且使读者产生共鸣,不得不说功力深厚。
阅读过程中我在不断把自己和主人公默索里进行对比。我们好像。我们都不喜欢说谎。都喜欢把自己的情绪直接坦露出来。都有赤子之心。都游离于世界边缘。但我也逐渐发现自己并没有默索里平日里那样淡然平静。我并不全是局外人。也许我可以称自己为出入世的混沌者。
不过没有一座孤岛。我和主人公一样,都难逃这世间万物的羁绊,比如法律的审判。同时,在特定情境下,内心的“地核”会被激发。全篇最后一章达到高潮,在生死交界处,他内心全部感受全然迸发出来,声嘶力竭。整部作品被心脏起搏,堪称震撼。
人外人读后感篇6
理智与情感,在主人公默尔索的世界里冲突且对立。为此他几乎摒弃了所有的情感: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母亲的离世,他无动于衷。他不知道她晚年的生活,过世的年龄,甚至连她的死因都一无所知。充斥他头脑的是赶紧结束葬礼,上床足足睡上十二个小时的念头。
晚上,玛丽来找我,问我愿意不愿意跟她结婚。我说怎么样都行,如果她愿意,我们可以结婚。于是,她想知道我是否爱她。我说我已经说过一次了,这种话毫无意义,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大概是不爱她。
面对情人的期盼,他冷冰冰的忽视了那炙热的渴望,摆出一副如果你愿意,那也未尝不可的姿态。如果主人公默尔索认为婚姻毫无意义,那我挺想知道在他的世界中意义又在何处?
即使默尔索有诸多的怪癖与缺点,可是一旦面临世俗的审判时,他不禁又让人怜惜。默尔索因为一桩枪杀案而锒铛入狱:用一把枪打死了一个仇人,死后又朝着尸体打了四枪。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偌大的法院居然不用法律来进行审讯,取而代之的是道德。小说用了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这次审讯,而其中涉及枪杀案本身的情节却寥寥无几。无论是法官、律师还是陪审团,都在默尔索是否热爱母亲,灵魂是否纯洁的问题上纠缠不清:你看呀,这个犯人连母亲的死都无动于衷,所以杀死一个仇人不是理所当然吗?
我不明白这荒诞的逻辑来自何处,是否热爱自己的母亲和杀死一个仇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道德审判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mbti测试有一种人格类型叫做intj,这种人严谨而内省,自信且决绝,但在待人接物上却异常的冰冷。我们常说一个人过于理性而缺乏情感,绝大多数都是对这一类人的批评。可事实与我们的观察相违背的地方在于,一个人是否表现出情感充沛与心中是否存在真情实感是不能挂钩的,毕竟有些人满怀深情却不擅长表达,他们只能在特殊的关头突然爆发,倾泻而出。我参加过几次葬礼,无一例外的是那些死者的儿子们都在葬礼过程中紧绷着脸颊,满是严峻而无畏的神情。只有当葬礼结束之后,他们才彻底崩溃,嚎啕大哭。因此冷冰冰的intj并不是毫无感情,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同样的道理,主人公默尔索是否热爱自己的母亲,不能够仅凭他异常的行为而轻率的作出判断。
作者加缪笔下的这位默尔索先生,显然是理性人中的理性人,他从来不暴露自己的情感,也没有任何的兴趣与爱好,他所做的事情只是观察与思考。通读全篇,我对这位默尔索先生一无所知,他喜欢什么,在追求什么,哪些事情有意义全无透露。所有的描写都是他在满足旁人的需求,比如:
我写好信,信写得有点儿随便,不过,我还是尽力让莱蒙满意,因为我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
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他的理性和无趣让他成为了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生活对他而言只是一味的苟且而已。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默尔索先生,他们虽不曾被道德审判,但他们容易让人误解、批评、甚至排斥。他们想发出声音,却羞涩且苦恼于如何让人听见。其实反过来想,冰冷又何尝不是他们无奈的一种选择?试想当我们不再执着的将道德标准施加到他们的身上时,这个世界会不会更加宽容呢?
人外人读后感篇7
说实话,没怎么看懂这本书,不知从哪总结此书,我特意百度一番写下本文。我同样在反省自己,为什么自己写不出来东西?哪怕一篇观后感。
回归正题,《局外人》只是简单的讲述了主人公默尔索无意杀人案的始末。描述了一个不遵循正常人情世故的、对周围世界钝化、身处局外的故事,反衬出世界太多的“理所当然”,主人公是一个不按照约定俗成惯例生活的人,且因没在母亲葬礼上哭泣而遭受谴责,所有人都认为他是怪物,是杀人犯,最后处决而死。
作者非常擅长通过细节来描述整个案件。开头这样写道:“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简短的几个字凸显了作者的冷漠,因为一般人对于母亲的死,心情怎么会那么平静又冷漠呢?没有痛苦,不知道去世时间,仿佛母亲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之后他参加葬礼,没有流泪,第二天正常上班,马上就去约会、看滑稽电影、游泳、做爱……当他女朋友玛丽问他爱不爱她?想不想和她结婚的时候,他的回答又出其不意。“我怎么都行,如果你想这样,我可以这么做。”为何他会这样?追起溯源,他认为别人在乎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他是一个坚定的虚无主义者。在我们看来,他的态度太悲观了,很难被世人理解。其实不然,这正是他的宝贵之处:忠于自己的内心和感受,而有些人为了避免承受很多压力,学会了说谎,因为说谎会让一切变得简单,易于接受。有些人看似两手空空,却拥有世上最珍贵的东西。
默尔索的审判部分也让人印象深刻。审判之前,默尔索看见记者和律师,检察官和法官打成一片,犹如一场欢闹的聚会,而自己反而像一个观众。自己明明是事件的当事人,在审判过程中却没人聆听过自己的声音,听取自己内心的想法,全程都是司法人员指责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这一行为,审判的不是罪行,而是道德。命运完全交由了其他人,自己像一位局外人。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迫害。
默尔索是特立独行的,他愿意为他所犯的错误赎罪,也知道即使世界没有他的容身之处,别人也不能评判他的灵魂。
你会为了生存而失去真实的自己吗?还是为了活出自己而成为怪咖?
生存还是毁灭,是个问题。
人外人读后感篇8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第一部小说,小说分两个部分有八十页,描述了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却有那么一点的单调叙述并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看了这部作品心里起伏了一下,《局外人》的第一部分进展得很平坦,第二部分默而索被捕入狱后,矛盾步步升级。《局外人》是怎样一则故事?介于上外史课对加缪的认识我很认真地读了一下。作者先让每一个角色都有崭露头脚的机会,并且宽待他们种种不良的举止,使病态的社会得以继续维持而又去展现。然而默而索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既与整个现实同污,又能坚持自己的沉默。比如在第一部分中,他可能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与女友调情,但他绝不愿意俯首于繁文缛节,甚至憎恶形式主义恶风无止境的繁衍。所有人都顺从地做了形式主义没有价值的牺牲品,而默而索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脆弱的锁链关系当中重要的一环,随之,作者巧妙地设计了默而索射杀阿拉伯人的场面。这一部分按时间顺序叙述,像记流水账,显得有些啰嗦。我们看到的莫尔索是那么冷漠,简直只是个纯感官的动物,没有思考。莫尔索杀人仅仅是因为太阳,这看起来真的显得荒谬,可事实就是这样。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让人有点觉得不理解,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我们感到震惊!
这不禁让我去想,默而索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上面的简述,默而索似乎是个冷漠的人,因为在母亲下葬时候竟然不哭。默而索为什么不哭?小说最后解释道:“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节。
小说进行到将近尾声时,我看到检察官评判莫尔索的那段话,却觉得这似乎是加缪借检察官的口所说出的大多数人所能看清的一种判断,也让我开始去体会主人公的“接受”和“不在乎”。如:他说,陪审员先生们,他曾仔细探索过我的灵魂,结果一无所获。他说实际上我根本就没有灵魂,对于人性,对于人们心中的道德原则,我都是一窍不通。他补充道:“当然,我们也不能责怪他。他不能得到的,我们也不能怪他没有。但是说到法院,宽容所具有的全然反面的作用应该转化为正义所具有的作用,这不那么容易,但是更为高尚,特别是当这个人的心已经空虚到人们所看到的这种程度,正在变成连整个社会也可能陷进去的深渊的时候。”
最后,他说他的职责是痛苦的,但是他要坚决地完成它。他说我与一个我连最基本的法则都不承认的社会毫无干系,我不能对人类的心有什么指望,因为我对其基本的反应根本不知道。他说:“我向你们要这个人的脑袋,而在我这样请求时,我的心情是轻松的。在我这操之已久的生涯中,如果我有时请求处人以极刑的话,我却从未像今天这样感到我这艰巨的职责得到了补偿、平衡和启发,因为我已意识到某种神圣的、不可抗拒的命令,因为我在这张除残忍之外一无所见的人的脸上感到了憎恶。”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像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就会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会被社会抛弃的。
在社会抛弃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时抛弃了社会。虽然生活在社会中,可是价值观游离在社会之外。默而索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否认永恒,但是也不为永恒做一点努力,是一种含糊的态度。当大家都这样解释世界的时候,默而索却要另外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难免成为局外人。
生存的无奈,往往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就显得就很荒诞。
小说是积极的,催人奋进的。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阐释很好,但是我觉得作者还是把人心想的太简单了但事实真有这么简单么?当然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因素,一个人的生存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人外人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工程人演讲稿8篇